教师个人电子备课
科目
科学
年级
四
班级
70
授课人
+
课
题
新学期的话
第1课时
总第1课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此教材:
教学目标:
1、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内容。
2、本学期的相关要求。
3、谈话引起新的学习兴趣。
重
点
指导学生理解题意
难
点
实验题的分析
教学准备
上期期末测试试卷。
教学过程:
1.新学期的问候
2.对转入的新生的关注
3.对学生进行分组,全班
人,分为
组,每组
人,一般情况以此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特殊情况另行调整,在每次学习活动中会要对小组进行评价,老师都会做好记录,期末对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进行奖励。
4.复习上期已学主要内容。
教师讲解上期期末测试试卷。(试卷内容略)
5.简单介绍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学习声音、消化与呼吸、影子的变化、地球月球、运动与力、我们的小车方面的有关知识,锻炼我们搜集信息的能力,并通过搜集的信息辅助我们更全面,深入地进行科学探究。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师个人电子备课
第一单元
声音
科目
科学
年级
四
班级
70
授课人
+
课
题
1、各种各样的声音
第1课时
总第2课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此教材: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声音的多样性,让学生初步建立音量和音调的概念。
2.科学探究
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辨听声音的有关活动,简单区分声音的大小、高低,提出与声音有关的问题,并完成可研究问题的聚焦与整理。
3.科学态度
能认真地感知声音,察觉声音对人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声音秘密的兴趣。
重
点
初步建立音量和音调的概念
难
点
能认真地感知声音,察觉声音对人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大小不同的锣和鼓、二胡、口琴、双响筒、电子琴等乐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体验:通过多媒体播放不同声音,让学生体验声音的多样性,感受不同物体发出的不同声音(有的动听,有的刺耳,有高有低,有大有小)。
二、认识声音的音量和音调
辨声活动:播放常见的不同动物以及乐器的声音,让学生猜,并让学生尝试说出区分不同声音的理由。
播放同种乐器声音大小不一样的声音,让学生认识声音有大小区分。
介绍定义:声音的强弱大小叫音量。
听声活动:现场利用或者多媒体播放高低不同的双响筒、低八度高八度弹奏电子琴、不同大小的锣声和鼓声;让学生通过不同乐器产生的不同声音,从听觉上感性的了解声音的高低之间的差异,如鼓声和锣声。
介绍定义: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三、课后拓展
1.提出问题:我们感知了很多的声音,仔细辩听了很多高低大小不同的声音,
那么关于声音你想研究的你很好奇的有哪些问题,让学生在活动手册上写下来。
2.整理问题:引导学生整理问题,首先判断是否为科学问题,然后判断这个
科学问题是否适合我们展开研究。依据这两点,组织学生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
完成对问题的整理,可用符号在对应问题上完成标注。
板书设计:
各种各样的声音
声音的强弱大小叫音量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教学后记:
学生听完各种各样的声音后对音量和音调把握不准,易混淆,把二胡、笛声的音调高说成是音量大。我进一步解释和演示。同一面大鼓轻敲音量小,重敲音量大。小鼓比大鼓音调高,大鼓比小鼓音量大。琴键音阶与音调有关,不同物品发声音色不一样。学生爱玩各种乐器并懂得一些乐器的名称。
教师个人电子备课
科目
科学
年级
四
班级
70
授课人
+
课
题
2、声音的产生
第1课时
总第3课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此教材: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声音是因物体振动而产生。
2.科学探究
基于大量的物体发声事实,归纳提炼出声音的概念(声音产生的条件)。通过观察物体发声时及声音突然中断时的现象,能对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描述。
3.科学态度、STSE
认真观察,及时记录,分析和描述现象如实严谨。
重
点
归纳提炼出声音产生的条件。
难
点
通过观察物体发声时及声音突然中断时的现象,能对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描述
教学准备
餐巾纸(棉花)、吉他(弦乐类乐器)、锣、鼓、音叉、乒乓球、水、水槽、小口空瓶或饮料瓶、米粒或泡沫塑料碎片、水杯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演示:老师现场利用一个物体生产声音(产生余音较长的比较好)
问题:上节课我们聚焦了一些关于声音可以研究的问题,那么这节课我们开始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认识固体的发声
表达: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
活动:教师可以相继提供锣和餐巾纸(或展开的棉花),让学生进行敲击后仔细辩听和观察,有什么发现。
讨论: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声音是不是拍打敲击就一定能产生?还是怎样的?学生处在认知冲突中一时回答不上,教师顺势过渡进入下个教学活动。
活动
1
观察发声的物体
1)对比观察琴弦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聚集声音产生的条件(振动),即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
2)指导学生利用好活动手册上的记录表,记录方式可以用简笔画或者图文结合的方式。(如果学生没有小吉他,则老师准备吉他进行演示实验时,学生难以看清弦的振动,教师可以将手机摄像投影到教室多媒体体屏幕上,如果用手机的慢动作
16-32
倍摄像,再在屏幕上播放给同学们看,效果会更好。)
活动
2
观察音叉的发声
观察音叉的发声情况。分发音叉,让学生敲击音叉进行观察。
设计实验:如何观察到音叉的振动。需要借用其他工具间接观察,放大振动的幅度。紧挨音叉的物体选择什么物体合适,可以让学生思考,轻小的乒乓球、泡沫粒均可。还可以让振动的音叉放进水里,激起水花。也可以用手机的慢动作功能,让学生清晰地观察到振动和振幅。
动手实践:让学生组装好实验装置,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从正反两方面取证,同时让学生自行完成活动手册上的记录。
活动
3
观察鼓的发声
问题:现象不明显怎么办?让学生利用已有材料按科学探究的流程自主探究并完成观察记录。(注意观察并非仅仅是眼睛的观察,皮肤、指尖能明显感受振动,可以应用到这些案例中。)
活动
4
观察讲话发声时的状况
教师先让学生的手触摸自己喉咙部位,对比说话时和说话前后手的感觉。让学生类比列举其他固体物发声,观察发声时是否振动。
归纳小结: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表中的记录,寻找这些固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共同特点,这些固体发声时都在振动,停止振动时,发声也停止(或不发声时,这些物体没有振动。),说明这些固体发声是由振动产生的。
三、认识液体、气体的发声
问题:教师继续追问学生气体和液体的发声,也是这样吗?
探究:学生借助已有材料,完成实验和对比观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其他同学的观察记录,发现气体、液体发声也具有固体发声的共同特点。
小结:最后归纳出所有物体声音产生的原因,完成声音概念内涵的建构。
四、终止物体发声
活动:利用不同乐器,让学生想办法让发声的物体声音突然终止,并观察操作过程中的发现。想办法终止物体发声是对声音概念外延(声音产生条件)的迁移应用,
总结: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要使声音突然终止,就必须不让物体振动。
板书设计:
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要使声音终止,让物体不振动
教学后记:
学生通过发声感觉到了声带振动,但对锣的振动不了解,又通过鼓上放米粒,音叉上乒乓球振动,感受到了鼓面和音叉的振动。学生对吹试管发声的原因不了解,但看到口哨又误认为是珠子振动引起发声。有学生把振动写成了震动,我进行了纠正。
教师个人电子备课
科目
科学
年级
四
班级
70
授课人
+
课
题
3、声音的变化
第1课时
总第4课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此教材:
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强弱、高低和物体振动的关系。
2、知道声音的强弱是由发生物体的振动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
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3、知道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它发出声音的高低,振动越快,物体发出的声音越高;振动越慢,物体发出的声音越低。物体的长短、松紧、大小、厚薄、粗细等特性都会影响物体振动的快慢。
4、能对实验显现进行分析、概括得出结论。
5、动手设计制作小乐器,进一步了解声音与物体的材料、
结构之间存在的关联。
6、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培养学生对现象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的探究兴趣。
重
点
通过观察、比较,认识音量由物体的振动幅度决定,音高是由物体振动快慢决定的。
难
点
观察感受声音的高低变化与振动快慢的关系。
教学准备
可以调节音量大小的音箱、
米粒、
音叉、
乒乓球、
锣、
皮筋、
长短不同的木板、
铅笔、
各种乐器、自制小乐器的材料,
不同乐器发声时能体现内部物件振动情况的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那声音的强弱和高低变化与什么有关呢?我们今天这节课来研究声音的变化
(板书课题)
二、活动
1:研究声音强弱与振动的关系
(流程:明确研究的问题→制订实验计划→观察比较,
获取事实→获取
更多的事实→分析总结概括共同规律→得出结论)
1、明确问题并锁定研究方法:要研究声音强弱与什么有关,
实验至少考虑哪些因素?
引导学生分析至少要让观察物体发出音量大小不同的声音,
由于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我们应该要对比观察物体在发出大小不同的声音时振动有什么不同。
2、演示实验:借助可调节音量大小的音箱,观察喇叭的振动幅度。
3、分组实验:(观察更多的发声物体)让鼓和音叉发出音量大小不同声音,比较观察音量大小不同时振动有什么变化,在活动手册上记录下发现。
(提醒学生从只关注物体发声会振动,
到观察振动幅度与音量大小之间的关系,观察要更细致,可以借助其它物体放大微小振动,更清晰的观察到微小振动和振幅。
4、分析与交流:
依据哪些现象,发现了声音强弱与什么有关?
是什么样的关系?
引导学生完成归纳和概括。教师板书结论。
三、活动
2:研究声音高低与振动的关系
1、明确问题并锁定研究方法:
要研究声音高低与什么有关,实验至少考虑哪些因素?(选用橡皮筋作为实验材料,交代实验方法:自主实验,橡皮筋拉长量小(
松驰些),
发出的声音音调高,
拉长量大
(
紧)
发出的声音音调高,并观察振动的快慢
)
2、学生实验,汇报交流。
3、教师可以用钢尺或锯条、玩具小电扇、
疏密不同的梳子等器材实验,
如下图下所示,做演示实验或分组
实验。
(通过分别控制长度、
转速、
玻璃片拨动速度,
让学生辨听声音,
观察振动快慢,
学习实验设计方法,
获取更多关于音调大小与振动快慢关系的事实。)
改变电风扇转速,
辨听风扇叶击打纸片的声音
改变留在桌边锯条的长度,
辨听声音,
观察振动慢
匀速拨刮梳子疏,
辨听声音疏密处的声音,
改变速度再听
4、观察更多的乐器所发声音高低不同时,
振动有什么变化。
(吉他、编钟、古筝等,借助一定的方式或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发现乐器振动发音部分因为大小、长短、厚薄、疏密、松紧的不同,
导致振动的快慢不一样。)
编钟视频百度搜索
“24
只编钟演奏
《
笑傲江湖》
”
5、分析与交流:在观察更多乐器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时,你有哪些发现?
引导学生完成归纳和概括。
教师板书结论。
布置作业:
布置学生下节课需要设计制作小乐器,
请学生做好材料上的准备。
板书设计:
声音的变化
强——振动幅度大
高——振动快
弱——振动幅度小
低——振动慢
教学后记:
通过演示,学生明显看出:用力敲击音叉,乒乓球弹跳幅度大。皮筋实验我改成了尺子伸出桌边拨动听音,伸出长度大,音调低。再用八音琴敲击演示。长键音调低,短键音调高。学生对制作乐器有兴趣,但剪管用了较长时间,粘贴也费时较长。学生发现口和管口要有一定的距离,效果较好。我还用试管装水,8支水量递减,敲击和吹管口音调高低变化正好相反,学生不能进行正确解释,往往把高低说成大小。
教师个人电子备课
科目
科学
年级
四
班级
70
授课人
+
课
题
3、声音的变化
第2课时
总第5课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此教材:
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强弱、高低和物体振动的关系。
2、知道声音的强弱是由发生物体的振动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
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3、知道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它发出声音的高低,振动越快,物体发出的声音越高;振动越慢,物体发出的声音越低。物体的长短、松紧、大小、厚薄、粗细等特性都会影响物体振动的快慢。
4、能对实验显现进行分析、概括得出结论。
5、动手设计制作小乐器,进一步了解声音与物体的材料、
结构之间存在的关联。
6、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培养学生对现象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的探究兴趣。
重
点
通过观察、比较,认识音量由物体的振动幅度决定,音高是由物体振动快慢决定的。
难
点
观察感受声音的高低变化与振动快慢的关系。
教学准备
可以调节音量大小的音箱、米粒、音叉、乒乓球、锣、皮筋、长短不同的木板、铅笔、各种乐器、自制小乐器的材料,不同乐器发声时能体现内部物件振动情况的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我们上节课对影响声音的大小、高低等因素都有了科学的观察和研究,
对一些乐器的发声方式与声音的特点也有了初步的体验和认识,知道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知道怎样控制音调、音量的方法。
2、今天我们就要利用所学知识来设计制作自己的小乐器。
二、活动:设计制作小乐器
(按创设需求→确定乐器→选择材料→设计制作→调式自评→展示互评流程进行)
1、创设需求。老师演示水杯乐器制作并现场演奏,激发学生自己制作乐器的兴趣。
2、确定乐器。
学生确定模仿制作相应的乐器(如书中的吸管乐器)或根据自己喜欢确定制作乐器类别。(打击乐器、管乐器、弦乐器)
3、选择材料。
说说自己打算制作什么乐器,
需要哪些乐器材料和制作工具。
4、设计制作:对材料做什么样的加工制作,希望制作出来的小乐器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样的演奏功能?确定初步的制作计划。
5、调式自评:
学生动手制作小乐器,从结构中发现问题,从自己演奏中发现问题,
并不断修改、调试,完善自制的小乐器;再在小组内演奏、
交流介绍各自制作的小乐器,让其他组员提出修改建议,借鉴别人的好办法,进一步完善作品。
6、展示互价:
师生讨论确定好评价的要点。
例如: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能发出强弱不同声音,乐意优美,不同音调数量多,材料环保,成本低,易获取,外观美观,制作精致等。
开一个自制乐器演奏会,
让每小组选派代表用自制乐器在班上独奏,
再由各小组分别合奏一小段简单的乐曲,其他同学评价正在演奏的小乐器。
三、拓展。
继续改进自己的乐器并给家人表演。
板书设计:
制作小乐器
创设需求→确定乐器→选择材料→设计制作→调式自评→展示互评
教学后记:
教师个人电子备课
科目
科学
年级
四
班级
70
授课人
+
课
题
4、声音的传播
第1课时
总第6课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此教材: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科学探究
1、能够依据已有的经验和观察事实,对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作出猜想与假设。
2、通过探究声音传播的活动,发现声音的传播方向,培养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和分
析推理的能力。
科学态度
通过对听诊器的发明科技史的学习,学习科学家客观严密、求真惟实的科学精
神。
愿意把自己对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理解与同学交流分享。
通过制作听诊器的活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和动手制作的能力,激发学生课后
探究不同物体传播声音本领的兴趣。
重
点
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难
点
愿意把自己对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理解与同学交流分享
教学准备
水、水槽、音乐贺卡或小收音机、玻璃钟罩、闹钟、两用气筒、漏斗、胶管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活动:播放一段音乐。
问题:这段音乐的声音是通过什么途径传入我们耳朵的呢?
二、活动
1
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
1.问题:依据生活中的现象,你认为声音可以通过哪些物体传播?
2.猜想:将学生的猜想进行分类,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
3.设计:让学生对每类猜想进行实验设计并汇报、交流、完善。
4.学生进行实验。
具体每类实验可以分别按以下探究方式进行。
(1)固体:范例引领(可用教材
P32
第一幅实验场景图:桌面和空气传声情
况的对比实验作为范例)→选定探究材料→按小组制定实验计划→小组合作实验
→小组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物体中传播)→全班交流实验方法和结果→归
纳总结出: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2)水或液体:第一个过程:教师出示材料直观启发学生(石子、铃铛、水、
水槽等)→学生讨论实验计划→发放实验材料→实验→汇报交流→得出初步实
验。第二个过程:教师出示闹钟和塑料袋→提出探究问题→假设→师生共同制订
对比实验计划(闹钟在水中和空气中传出的声音对比)→师生合作完成演示实验
→学生解释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3.)空气:提出探究问题→假设→教师出示实验材料→师生共同制订对
比实验计划(对比玻璃罩中的闹钟在抽气前后抽气后传出的声音)→师生合作完
成演示实验→学生解释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三、小结
定义: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
四、制作听诊器
1.学生阅读阅读听诊器的知识
2.教师讲解:1816
年法国医师林奈克发明了听诊器
3.学生谈体会,培养细心观察,善于思考,求真唯实等科学精神。
4.我们也学学林奈克制作一个听诊器。
5.用制作的听诊器听自己(或他人)的心跳。
6.交流问题:心跳声音是怎样传播到自己的耳朵中的?我们制作的听诊器
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板书设计:
声音的传播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
制作一个听诊器
教学后记:
学生明白了铃声通过空气传播,水中石头相碰声通过水传播,耳贴桌面听敲桌声,通过固体传播。我让学生把书卷成筒,听空气声,学生更感受到固体传声比空气快。学生对听诊器听心跳很感兴趣,我提醒学生:不要对着听诊器喊叫。有个别组装错了听诊器的胶管,但马上自行纠正了。
教师个人电子备课
科目
科学
年级
四
班级
70
授课人
+
课
题
5、控制噪音
第1课时
总第7课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此教材: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了解噪声的危害和防治的方法,知道保护听力的方法。
科学探究
会利用分贝仪测量周边的声音环境,会利用多种方式展开关于噪声的来源与危害的
调查,能依据调查制定切实可行的控制噪声方案。
科学态度
增强环保的意识,认识保护听觉的重要性;感悟到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联。
重
点
了解噪声的危害和防治的方法,知道保护听力的方法。
难
点
会利用多种方式展开关于噪声的来源与危害的调查
教学准备
分贝仪、减少噪音危害的相关视频材料等。
准备隔音比赛的材料:鞋盒、棉衣、废纸、毛巾、保温桶、泡沫塑料、
玻璃瓶、小闹钟或音乐贺卡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活动: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和嘈杂的噪音(不要过于刺耳,有损听力的声音)
谈话:声音给我们带来各种各样的信息,美妙的声音让人感到舒服,而有些声音却让我们感到烦躁不安,音量过强甚至损危害人体健康,我们称之为噪声。
人们为了更好地监测音量对人体的影响,把音量分成“级”,其单位称为“分贝”(dB)。
二、测量周边的声音环境
活动1:借助专用测量仪器分贝仪让学生分组分时段测量周边的音量大小,
依据测量结果,对照国家噪声标准,判断我们是否处在噪声区域里。(如果没有
那么多测量仪器,则老师进行测量,将屏幕实时投屏。如实在没有分贝仪,可以
用智能手机下载相关噪声测量App
软件使用。教师也要提前做好教学准备,根据
情况选择好地点及不同时段,先行下水测量,做到心中有数。)
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阅读环境噪声标准。教师引领学生阅读活动手册p4
页中的GB3096-2008
3.交流:解读表中栏目“类别、白天、夜晚、区域”中信息意义,理解相互
间的对应关系。
4.实地测量声音环境。测量地点建议选择选择在是学校,也可以考虑当地首
噪声危害非常典型的区域(但测量时必须确保安全,可以教师带上学生代表一起
去获取测量数据),还可以问询学生家庭住址周边情况,是否有典型的噪声影响
不堪其扰,如有可以借给学生分贝仪,以获取这位学生居住地不同时段测量的数
值。让后续的调查及方案制定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5.交流调查结果。依据测量结果,对照学生活动手册中的噪声标准,交流调
查地点是否处在噪声区域里。
6.阅读交流。阅读内容:指南车信箱资料“保护听力”。旨在让学生进一步
认识保护听觉的重要性。建议布置阅读指南车信息资料,结合自己查阅的损伤听
觉的途径、保护听觉的方法两方面的资料,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教师可根
据学生交流的情况再进行适当的补充,最后让学生讨论在某些可能损伤听力的环
境下怎样避免听觉受损。例如:路经建筑工地捂耳朵、用耳机听音乐(MP3、收
音机)别太久、遇上打雷时张嘴,看电视音量别太大。
三、课后拓展——调查噪声的来源与危害
1.制订调查与测量计划。
调查主要指向两个方面:一是开展实地调查找寻噪声的来源,并问询周边人
们的感受;二是通过资料调查,深入了解噪声的危害以及由此引申的问题“怎样
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保护自己的听力”。调查有利于学生认识控制噪声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产生自
觉保护声音环境的动机。
2.
课后开展拓展。
板书设计:
噪音
音量过强甚至损危害人体健康,我们称之为噪声。
音量分成“级”,其单位称为“分贝”(dB)。
教学后记:
通过分贝仪的测量,学生清楚课堂上老师讲课声为90分贝左右,停止讲话则降为50多分贝。噪声是相对的,悦耳的钢琴声如果影响到别人休息也成了噪声。隔音比赛使学生明白:塑料水槽比毛衣隔音效果好。对于控制噪声的方案也了解了一些:如捂耳、堵发声孔、调小音量。我还补充了一点:张嘴不捂耳。这是在紧急情况下使用,但捂耳需闭嘴,内外声波的冲击力才会平衡。
教师个人电子备课
科目
科学
年级
四
班级
70
授课人
+
课
题
5、控制噪音
第2课时
总第8课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此教材:
教学目标:
1.了解怎么控制噪声。
2.通过隔音比赛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已有认知,引导他们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设计出更好的隔音方案,同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重
点
了解怎么控制噪声。
难
点
设计出更好的隔音方案。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讨论:组织分析研讨主题:听到声音的途径,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经
过三个途径:从声源处发出,经过介质传播,从人耳处接收,并在黑板上板书如
下:声源→传播→人耳
2.
问题:怎样控制噪声?
二、怎样控制噪声
1.通常我们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
噪声控制。
举例:让学生例举生活中从这三个环节控制噪声的实例,教师也可通过课件进行
适当补充。活动后可通过资料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人们生活中有哪些方法减少噪声,并思考是从哪些环节上实现噪声控制的。
三、隔音比赛
1.谈话:认识了怎么控制噪音,我们现场来进行一个噪声比赛。
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2.确定隔音比赛的评价标准和操作要求:设计的隔音方案要简单实用、经济、
隔音效果好,且不能用减小声源发声大小的办法或在人耳处(如用耳塞)减小听
到的声音的办法。
3.确定判断隔音效果好坏的方法(同时也提示了学生实验的方法):
如先将用隔音材料包装好的小闹钟放在桌面上,让一位学生逐渐远离桌边,
当他刚好听不到闹钟发出的声时,停止移动,用步数(或刻度尺)量出该学生到
桌边的距离S,S
越小,说明隔音效果越好。
4.注意事项:为减小实验时小组间的相互干扰,保证实验效果,应保持室内
安静,用作声源的闹钟应采用秒钟转动时发出的机械声或闹铃声很小的,如果将
音乐贺卡做为声源,则应选用那些电源供电不足或音量较小的贺卡。
5.提供材料:为了增加学生的创新空间,教师应尽可能根据学生的设想提供
材料。实验时还可以提醒学生:如果你们小组选用的隔音材料或物体现在没有,
也可以用自己设想的材料或工具设计出可行的隔音方案参加评比,但汇报方案时
还要说明能提高隔音效果的理由。如果有学生能想到:将闹钟放在密封容器中,
将容器内的空气抽走,可达到完全隔音的效果;将音乐贺卡放入保温饭盒内,用
盖子密封;等等方案,说明这些学生创新的火花在迸发。由于对隔音材料这一变
量(厚度、大小、密封状况、形状、结构等)的控制难度太大,所以活动中并不
要求学生在严格的控制变量的前提下进行对比实验。
四、拓展活动制定控制噪声方案
1.阅读教材上三幅典型场景图:公路隔音墙(在传播过程中控制,选择隔音
材料)、电视机和音箱音量过大(在声源处,用遥控器控制音量大小),双手后住
耳朵(在人耳处),引导学生按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分类查阅控制噪声的方法。
2.制订控制噪声方案。教学时先可以让学生围绕“人们生活中有哪些方法减
少噪声这一主题谈谈课外的资料查阅和实地调查结果;然后让学生依据实地调查
的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控制噪声方案。
板书设计:
控制噪声
声源→传播→人耳
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噪声的接收进行噪声控制。
教学后记:
教师个人电子备课
第二单元
消化与呼吸
科目
科学
年级
四
班级
70
授课人
+
课
题
1、我们的消化
第1课时
总第9课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此教材: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人体的消化道由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组成。
能简述主要消化器官的功能。
知道组成消化系统的各个器官相互配合,将食物消化成维持我们生命活动需要的营养物质。
科学探究
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感官观察人体消化道模型、描述组成人体消化道的器官。
用直观体验、模拟实验、类比推理、资料阅读分析的方式了解口腔、胃、小肠和大肠的功能,体会人体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建构各消化器官分工配合,消化食物,摄取养分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概念。
科学态度、STSE
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
愿意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正确对待研究中不完善的认识,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了解人体消化的科学道理,意识到个人对健康负有责任。
重
点
建构“人体有摄取养分的器官”的大概念,这些器官尽管形态不同,作用不同,但是它们相互协作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维持生命活动。
难
点
用直观体验、模拟实验、类比推理、资料阅读分析的方式了解口腔、胃、小肠和大肠的功能,体会人体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
1.人体消化器官记录单;2.模拟胃蠕动实验用的透明袋子、水、切成小块并煮熟的蔬菜和馒头(模拟胃内的食物);3.新鲜的馒头(面包)等。教师演示材料:1.人体消化道模型;2.模拟小肠和大肠形态的管子;3.相关课件及微课。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提问:同学们,今天早上我们吃下去的食物,现在可能在哪里呢?
了解消化器官的名称。学生画出人体内的主要消化器官,说出这些器官的名称。
师:我们把这些用来消化食物的器官叫做消化器官。这些器官除口腔外其它都长在身体内部,从外面没法直接观察到,怎么知道画的对不对呢?
我们就带着这个疑问开启今天的科学探索之旅。板书课题:我们的消化
二、
认识消化器官
(一)人类认识内部器官的方法
师:我们人类在认识人体内部结构方面做了很多探索,能说说我们都用到了哪些方法吗?
学生阅读科技史资料,交流。
师适时课件出示人类研究人体结构的历程以及解剖学、B
超、X
光片、CT、磁共振等医疗技术图片。
总结:科学家们在研究人体内部结构的过程中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和艰难的探索,做出了伟大的贡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对人体内部的认识越来越精细、准确,
很多疾病随着医学设备的发展得到了及早发现和对症治疗。
(二)认识人体消化道
课件出示
P19
页人体消化系统图。
说一说:对照图片,按照先后顺序说出食物进入人体后经过的消化器官名称。
在自己的身体上指一指食管、胃、小肠的大概位置,
同伴检查对错。
猜想:根据各个消化器官的位置和形状,猜猜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三)探究活动
验证猜想
1、口腔的作用
师出示自制消化道模型教具:漏斗模拟口腔、吸管模拟食管,
袋子模拟胃,弯弯曲曲的管子模拟小肠,粗一些的管子模拟大肠。
观察:将八宝粥从口腔送入胃里,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口腔、食管分别发挥了什么作用?
咀嚼馒头,体验口腔的作用。感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总结:在口腔中,牙齿将食物磨碎,通过舌头的搅拌作用,食物与唾液混合,进行初步消化,由食管送入胃部。
2、认识胃的作用
师:对于胃,大家有哪些认识呢?
模拟实验:胃的运动
反复揉挤盛有八宝粥的透明密封袋,观察食物在胃里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胃有什么作用?
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相应的位置。小组合作,交流实验现象。
发现:胃的蠕动可以将食物与胃液混合并磨碎,
把食物变成食糜。
3、认识小肠和大肠的作用
猜想:小肠长
5-7
米,食物经过这么长的管道,有什么好处?
展示猪的大肠和小肠图片、资料,认识结构和功能。
三、拓展活动
观看一段关于食物消化过程的视频,思考:食物在消化过程中各个消化器官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消化后的营养物质是怎样到达人体各器官的?
活动:将分散的消化器官图按顺序固定在人体轮廓图上。
修改完善课前自己画的人体内主要消化器官图。
板书设计:
我们的消化
人体的消化道:口腔、
咽、
食管、
胃、
小肠、
大肠、
肛门
教学后记:
学生对消化器官的知识有初步理解,都感受到了米饭或面包变甜。我用塑料袋模拟胃,袋内装土。用手捏、压,模拟胃的蠕动,用毛线摆小肠,并用洗车手套模拟了小肠绒毛,再进行简介和分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个人电子备课
科目
科学
年级
四
班级
70
授课人
+
课
题
2、我们的呼吸
第1课时
总第10课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此教材: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人体的呼吸系统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组成。
知道人体需要氧气,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氧气减少。
知道当人体胸腔舒张时气体进入肺部,胸腔收缩时气体排出体外。
科学探究
能按照要求制作呼吸模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呼吸模型的工作原理,
并能迁移地解释吸气与呼气时胸部发生的变化。按照教材提供的实验方法,能够注意到对比实验的控制条件等问题,
并能对实验现象加以分析。
科学态度、STSE
通过对比实验,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探究精神。
在实验现象的记录、处理中,培养学生尊重证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了解自己身体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
了解人体呼吸的科学道理,意识到个人对健康负有责任。
重
点
按照教材提供的实验方法,能够注意到对比实验的控制条件等问题,并能对实验现象加以分析。
难
点
能按照要求制作呼吸模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呼吸模型的工作原理,并能迁移地解释吸气与呼气时胸部发生的变化。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
1.“认识呼吸的形成”:大饮料瓶一个,气球,气球皮,剪刀,皮筋。
2.“
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实验:水槽、容积相同的两个集气瓶、
两片毛玻璃、等长等粗的两根细木条、火柴、大小一致的气球、打气筒、等量等浓度的两份澄清石灰水。
教师准备材料:
相关课件及“呼吸过程”微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游戏规则:
深吸一口气,屏住呼吸,看看自己能坚持多长时间。如果你坚持不住了,就请坐下,不要勉强。
(提示学生不可憋得太久)
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呼吸意味着生命的存在,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呼吸,
呼吸对我们很重要。
思考:关于呼吸,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出示课题:我们的呼吸
二、认识呼吸器官
做深呼吸,感受气体的进和出。
师:刚才同学们感受到了憋气的确比较难受,现在放松一下,做做深呼吸。在活动手册的图中画一画吸气时气体会依次经过的呼吸器官,并写出这些器官的名称。
对照呼吸挂图或课件,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呼吸器官在身体上的位置。
思考:吸气呼气会依次经过哪些器官呢?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在活动手册上标出气体进出的路线。
学生活动后汇报,小结: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
三、认识呼吸的形成
体验活动:认识呼吸的形成
学生手按胸部进行深呼吸,感受吸气和呼气时胸腔的变化。
思考:胸腔变化与呼吸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交流。
吸气
——→胸腔舒张
呼气
——→胸腔收缩
猜想:胸腔的舒张与收缩会引起肺怎样的变化?肺部的变化对气体的进出又会产生怎样的作用?
制作活动:制作呼吸模型
出示实验要求,制作模型,模拟实验,及时记录。
模拟呼吸实验记录表
观察到的现象类推人体的呼吸推瓶底的橡胶膜拉瓶底的橡胶膜
交流汇报。推拉瓶底的橡胶膜有什么发现?据此说一说呼吸怎样形成的?
根据实验现象和推理分析得出:
胸腔舒张——外界气体入肺——吸进空气胸腔收缩——肺内气体排出——呼出废气
四、拓展活动
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更多有关呼吸系统资料,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我们的呼吸
呼吸系统——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
吸气
——胸腔舒张——外界气体入肺——吸进空气
呼气
——胸腔收缩——肺内气体排出——呼出废气
教学后记:
学生的憋气实验,最多半分钟,说明呼吸的重要性。通过模型,学生明白了呼吸的原理。我用集气瓶集二氧化碳两次才成功。学生通过呼吸模型感受到肺的工作原理,膈肌下降,气体吸入。口不是呼吸器官,但可以临时代替鼻腔。肺部不能进异物,要保护好肺。
教师个人电子备课
科目
科学
年级
四
班级
70
授课人
+
课
题
2、我们的呼吸
第2课时
总第11课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此教材: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人体的呼吸系统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组成。
知道人体需要氧气,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氧气减少。
知道当人体胸腔舒张时气体进入肺部,胸腔收缩时气体排出体外。
科学探究
能按照要求制作呼吸模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呼吸模型的工作原理,
并能迁移地解释吸气与呼气时胸部发生的变化。按照教材提供的实验方法,能够注意到对比实验的控制条件等问题,
并能对实验现象加以分析。
科学态度、STSE
通过对比实验,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探究精神。
在实验现象的记录、处理中,培养学生尊重证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了解自己身体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
了解人体呼吸的科学道理,意识到个人对健康负有责任。
重
点
按照教材提供的实验方法,能够注意到对比实验的控制条件等问题,并能对实验现象加以分析。
难
点
能按照要求制作呼吸模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呼吸模型的工作原理,并能迁移地解释吸气与呼气时胸部发生的变化。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
1.“认识呼吸的形成”:大饮料瓶一个,气球,气球皮,剪刀,皮筋。
2.“
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实验:水槽、容积相同的两个集气瓶、
两片毛玻璃、等长等粗的两根细木条、火柴、大小一致的气球、打气筒、等量等浓度的两份澄清石灰水。
教师准备材料:
相关课件及“呼吸过程”微课。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提问:我们吸进和呼出的气体一样吗?
二、活动
收集比较吸进和呼出的气体
1、师:你能利用桌上的这些材料收集到呼出和吸入的气体吗?
2、利用排水法收集呼出气体。
三、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
1、用什么方法比较吸入和呼出气体中氧气与二氧化碳含量的不同?
2、实验一:燃烧的木条在不同气体中燃烧时间的比较
(1)交流实验方案。
将燃烧的木条,分别伸进盛有空气和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分别标出
A、B),
观察木条在不同气体中燃烧时间的长短,记录数据。
(2)分组实验,及时记录。
(3)汇报交流,发现:支持燃烧是氧气的特性,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减少。
3、实验二
不同气体在澄清石灰水中的变化
(1)讨论对比实验方案
需控制的变量:澄清石灰水的多少一样,
浓度一样;
气球的大小一样……
可变量:气球中气体不一样,一个气球内是空气,一个气球内是人体呼出的气体。
(2)分组实验,记录发现。
(3)归纳总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
4、通过这两个实验,学生可以得出结论:人体需要氧气;
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了,氧气减少了。
四、拓展活动
阅读指南车信箱的内容。
思考:呼和吸的过程中是怎样做到吸进人体需要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等废气来维持生命活动的?
板书设计:
我们的呼吸
实验一:燃烧的木条在不同气体中燃烧时间的长短
实验二:不同气体在澄清石灰水中的变化
人体需要氧气;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了,氧气减少了
教学后记:
石灰水提前调配,用矿泉水瓶装效果好。因为不会与空气中的CO2发生反应,所以实验成功。调配要两次调制,第一次先静置四至五小时后,再分离出上层澄清部分,这样可以使石灰水充分溶解。气球实验时,我为了增强实验效果,往装石灰水的烧杯中追加了空气和呼出的气体。可明显看出: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变浑浊。我补充了一些知识:空气是混合气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减少,CO2增加,但也只达到4%,不是所有的O2都变成了CO2。
教师个人电子备课
科目
科学
年级
四
班级
70
授课人
+
课
题
3、保护呼吸、消化器官
第1课时
总第12课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此教材: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影响呼吸器官和消化器官健康的因素。列举保护消化器官和呼吸器官的方法。
知道食用变质或有毒食品的危害性。了解饮食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科学探究
能按照要求制作简易肺活量测量计,并用正确的方法测量自己的肺活量。
统计肺活量,计算全班同学的肺活量平均值,将自己的数值和平均值比较,使学生了解适当的体育运动有利于身体健康。
调查变质的食物、容易被误食的有毒食物、被污染的食物有哪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判断能力、根据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测量身高体重,查阅、对照相关标准,判断自己的体重是否正常。帮助偏胖和偏瘦的同学分析食物结构,查找偏胖和偏瘦主要原因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判断能力、社会调查实践能力、反思改进能力。
科学态度、STSE
通过肺活量的测量、比较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清新的空气,合理的运动,有助于我们的健康,意识到个人对自身的健康负有责任。
通过调查变质的食物、有毒食物、被污染的食物,判断不良饮食习惯,
使学生认识到安全饮食,良好的饮食习惯,合理的膳食搭配有助于我们的健康,
意识到个人对自身的健康负有责任。
在信息的记录、处理中,培养学生尊重证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了解自己身体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
重
点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判断能力、根据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
难
点
能按照要求制作简易肺活量测量计,并用正确的方法测量自己的肺活量。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2
升的大饮料瓶一个,水槽,有刻度烧杯或量筒,
胶带,
吸管,记号笔。
教师准备材料:本课教学课件、制作简易肺活量计和测量肺活量的微课。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
1.游戏:吹气球比赛
要求:猛吸一口气,全部吹入气球,比一比谁吹的气球大?
谈话:刚才同学们猛吸一口气,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就是我们的肺活量。
你能比较谁的肺活量大吗?提问:根据上面的活动,你还想提出哪些问题呢?
二、活动
测量我们的肺活量
1、测量肺活量
师:要测量肺活量,就必须有一个测量肺活量的仪器。在日常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大饮料瓶、水槽、有刻度烧杯或量筒、胶带、吸管、记号笔等制作一个简易的肺活量测量计,我们怎样做呢?
小组制定制作方案,汇报交流,相互补充完善。
分组制作简易肺活量测量计,师巡视指导。
用简易肺活量测量计测量,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A.强调尽力吸,尽力吹完一口气;
B、注意卫生:C、记录时,视线要平视。学生用简易肺活量测量计测量。
2、统计分析
(1)测量
3
次,取其中的最大值,就是肺活量值。学生在活动手册中记录下自己的肺活量值。
(2)计算全班同学的肺活量平均值,将自己的数值与平均值比较。
(3)思考:肺活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结合自己的肺活量数值与全班的肺活量平均值,
谈谈发现。
如:影响肺活量大小的因素有:运动习惯、身体强壮程度、性别、年龄、呼吸器官功能和健康状况……
三、拓展活动
同年龄段的人,肺活量大意味着肺能为身体提供足够多的氧气,可见呼吸器官很重要。回顾前面的学习,我们都有哪些呼吸器官?该如何保护它们呢?
交流日常生活中哪些做法是对呼吸器官有好处的?
哪些做法(习惯)会影响呼吸器官的健康?
板书设计:
测量我们的肺活量
肺活量——人在尽力呼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肺活量大小
与
运动习惯
身体强壮程度
性别
年龄
有关
呼吸器官功能
健康状况……
教学后记:
我先用太空杯做实验,女生能轻易吹出800mL,再换成可乐瓶,男生能吹过1500mL。但这些都不准确。我换成了电子测量计。男女对比,分别请男女生逐个上台测。学生发现:男生肺活量大于女生,高大者大于矮小者,常锻炼者大于不爱运动者。我亲自测量了自己的肺活量,请两学生上台见证,学生惊叹达到了5200多mL,明白了成人的肺活量远高于四年级学生2000~3000mL的水平。
教师个人电子备课
科目
科学
年级
四
班级
70
授课人
+
课
题
3、保护呼吸、消化器官
第2课时
总第13课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此教材: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影响呼吸器官和消化器官健康的因素。列举保护消化器官和呼吸器官的方法。
知道食用变质或有毒食品的危害性。了解饮食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科学探究
能按照要求制作简易肺活量测量计,并用正确的方法测量自己的肺活量。
统计肺活量,计算全班同学的肺活量平均值,将自己的数值和平均值比较,使学生了解适当的体育运动有利于身体健康。
调查变质的食物、容易被误食的有毒食物、被污染的食物有哪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判断能力、根据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测量身高体重,查阅、对照相关标准,判断自己的体重是否正常。帮助偏胖和偏瘦的同学分析食物结构,查找偏胖和偏瘦主要原因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判断能力、社会调查实践能力、反思改进能力。
科学态度、STSE
通过肺活量的测量、比较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清新的空气,合理的运动,有助于我们的健康,意识到个人对自身的健康负有责任。
通过调查变质的食物、有毒食物、被污染的食物,判断不良饮食习惯,
使学生认识到安全饮食,良好的饮食习惯,合理的膳食搭配有助于我们的健康,
意识到个人对自身的健康负有责任。
在信息的记录、处理中,培养学生尊重证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了解自己身体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
重
点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判断能力、根据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
难
点
能按照要求制作简易肺活量测量计,并用正确的方法测量自己的肺活量。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2
升的大饮料瓶一个,水槽,有刻度烧杯或量筒,
胶带,
吸管,记号笔。
教师准备材料:本课教学课件、制作简易肺活量计和测量肺活量的微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播放关于食品安全的社会热点资讯视频。
提问:观看了这段视频,你有什么话要说?产生了什么探究问题?
激发兴趣:让我们来调查研究怎样才能做到安全饮食吧。
二、活动
安全饮食
1、阅读教材,了解教材给出的
3
种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
(1)变质的食品:发霉的面包等;(2)有毒生物制作的食品:毒蝇鹅膏,河豚等;
(3)被污染的牲畜或粮食作物制作的食品:用含“
瘦肉精”的饲料喂猪,喷洒剧毒长效农药等。
2、思考:你在生活中还了解到哪些不安全的食品?
3、学生汇报所了解到的事例。
变质发霉的食物不能吃;如果误食变质食品,
应及时治疗。
含有剧毒成分的生物,对人体的危害就非常大了,甚至会造成死亡。有毒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不明生物都是不能食用的。
被污染食物包括动物、植物。这种食品对人体的危害潜伏期长,对身体造成的危害大,又不易被人所察觉,
因此格外引人注意。
小组制作宣传卡片,交流展示宣传卡片。
学生阅读指南车信箱:食物中毒的事例。
6、讨论:阅读后有什么想法?我们应该怎样做?
三、活动
呵护消化器官健康
1、观看不良饮食习惯危害视频故事
思考判断:日常生活中哪些饮食习惯不利于消化器官的健康?
2、交流:改进的方案和措施。
四、拓展活动
1、出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中的四年级男、女生身高标准体重。
2、学生参照近期自己体检报告上的数据,对照分析是否健康、合理。
姓名标准身高体重数据实际身高体重数据身高体重身高体重
3、交流:你发现小组内哪位同学的饮食结构存在问题?
运用你所学的知识,对他(她)提出合理的建议。
板书设计:
3
保护呼吸、消化器官
安全饮食
调查
变质的食物
容易被误食的有毒生物
被污染的食物
……
教学后记:
教师个人电子备课
科目
科学
年级
四
班级
70
授课人
+
课
题
第一单元复习与测试
第1课时
总第14课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此教材:
教学目标:
认识声音的多样性,让学生初步建立音量和音调的概念。简单区分声音的大小、高低。
声音是因物体振动而产生。知道声音的强弱是由发生物体的振动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
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3、知道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它发出声音的高低,振动越快,物体发出的声音越高;振动越慢,物体发出的声音越低。物体的长短、松紧、大小、厚薄、粗细等特性都会影响物体振动的快慢。
4、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5、了解噪声的危害和防治的方法,知道保护听力的方法。
重
点
生活中的某种声音通过什么介质传播。
难
点
声音的强弱高低与什么有关。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师个人电子备课
科目
科学
年级
四
班级
70
授课人
+
课
题
第一单元测试卷分析
第1课时
总第14课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此教材:
教学目标:
认识声音的多样性,让学生初步建立音量和音调的概念。简单区分声音的大小、高低。
声音是因物体振动而产生。知道声音的强弱是由发生物体的振动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
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3、知道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它发出声音的高低,振动越快,物体发出的声音越高;振动越慢,物体发出的声音越低。物体的长短、松紧、大小、厚薄、粗细等特性都会影响物体振动的快慢。
4、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5、了解噪声的危害和防治的方法,知道保护听力的方法。
重
点
生活中的某种声音通过什么介质传播。
难
点
声音的强弱高低与什么有关。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部分学生对影响物体振动快慢的因素识记不全面。
2、部分学生对传播声音最快最慢的是什么不熟悉。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学生对吸音材料不了解。
2、学生对人说话声振动源不了解,认为是嘴唇振动发声。
3、学生对玻璃杯装水影响声音高低不会判断。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学生不理解有声音就有振动,习惯用眼睛判断。
四、连线题(8分)
学生对土电话传声方式不了解。
实验探究题(16分)
大部分学生了解真空不能传声。
简答题(16分)
学生对从哪几个方面控制噪声不理解。对掩耳盗铃题有兴趣,指知道捂耳朵不能使铃铛停止发声。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收获:学生对声音传播途径,噪声危害印象深刻。
不足:对部分题目意思理解有困难,审题不仔细,对影响音量音调的原因不理解,不会完整回答问题。
措施:
1、多让学生练习,讲解,引导学生读题并理解题意。
2、用DVD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兴趣,拓展知识面。
3、多让学生阅读课本并发言提问。
4、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用生活常识解决课堂问题。
5、鼓励学生搜集课外知识。
教师个人电子备课
科目
科学
年级
四
班级
70
授课人
+
课
题
第二单元复习与测试
第1课时
总第15课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此教材:
教学目标:
1、知道人体的消化道由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组成。能简述主要消化器官的功能。知道组成消化系统的各个器官相互配合,将食物消化成维持我们生命活动需要的营养物质。
2、了解人体消化、呼吸的科学道理,意识到个人对健康负有责任。
3、知道人体的呼吸系统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组成。知道人体需要氧气,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氧气减少。知道当人体胸腔舒张时气体进入肺部,胸腔收缩时气体排出体外。
4、知道影响呼吸器官和消化器官健康的因素。列举保护消化器官和呼吸器官的方法。
5、知道食用变质或有毒食品的危害性。了解饮食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6、在测量身高体重,查阅、对照相关标准,判断自己的体重是否正常。帮助偏胖和偏瘦的同学分析食物结构。
重
点
消化、呼吸器官的名称作用。
难
点
如何保护呼吸和消化器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师个人电子备课
科目
科学
年级
四
班级
70
授课人
+
课
题
第二单元测试卷分析
第1课时
总第16课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此教材:
教学目标:
1、知道人体的消化道由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组成。能简述主要消化器官的功能。知道组成消化系统的各个器官相互配合,将食物消化成维持我们生命活动需要的营养物质。
2、了解人体消化、呼吸的科学道理,意识到个人对健康负有责任。
3、知道人体的呼吸系统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组成。知道人体需要氧气,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氧气减少。知道当人体胸腔舒张时气体进入肺部,胸腔收缩时气体排出体外。
4、知道影响呼吸器官和消化器官健康的因素。列举保护消化器官和呼吸器官的方法。
5、知道食用变质或有毒食品的危害性。了解饮食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6、在测量身高体重,查阅、对照相关标准,判断自己的体重是否正常。帮助偏胖和偏瘦的同学分析食物结构。
重
点
消化、呼吸器官的名称作用。
难
点
如何保护呼吸和消化器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填空(每空1分,共16分)
1、部分学生写错肺、氧二字肺字右边写成了市,氧字少写一横。
2、部分学生不懂呼吸和消化器官吸收什么。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部分学生误认为肺是气体的通道。
2、部分学生误认为食物最后在大肠或胃里消化。
3、部分学生误认为食物先经过大肠,再经过小肠。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部分学生误认为乙肝可通过呼吸系统传播。
2、部分学生误认为血液是消化器官。
四、连线题(8分)
个别学生小肠的作用是运输食物。
五、实验探究题(22分)
部分学生不懂如何保护呼吸器官。
六、简答题(14分)
部分学生对为什么要细嚼慢咽不能完整回答。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收获:学生对呼吸器官和消化器官名称印象深刻。
不足:对部分题目意思理解有困难,审题不仔细,对细嚼慢咽的原因、肺和小肠的作用不理解,不会完整回答问题。
措施:
1、多让学生练习,讲解,引导学生读题并理解题意。
2、用DVD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兴趣,拓展知识面。
3、多让学生阅读课本并发言提问。
4、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用生活常识解决课堂问题。
5、鼓励学生搜集课外知识。
教师个人电子备课
第三单元
影子的变化
科目
科学
年级
四
班级
70
授课人
+
课
题
1、光与影
第1课时
总第17课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此教材: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会形成阻挡物的阴影。即知道影子形成的两个必要条件:光和不透明物体。影子的形成还需要屏(被投射物质)。
了解影子的变化与光照射的位置有关系。
科学探究
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记录下来。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科学态度、STSE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3.从童趣的游戏中发现光的奥秘,激发探索的好奇心。
重
点
探究发现影子形成的条件
难
点
设计实验探究影子的变化和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准备
手电筒、4
开的白纸、杯子或纸盒等(作为遮挡物)、透明的物体、铅笔或
4厘米长的木棒、橡皮泥、阳光下影子的图片、皮影戏视频、实验计划单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猜一猜:
我有一个好朋友,总是跟我走,有时在我前有时在我后,有时在我左有时在我右,直到天黑了,我们才分手。(猜猜我的好朋友是谁?说说理由)
2.说一说:
观察阳光下常见物体的影子图片(阳光下人的影子、树的影子等图片)、观看一段皮影戏视频。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3.玩一玩:
影子游戏。提供一只手电筒,玩一玩手影游戏。
4.想一想。
结合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皮影戏、手影这些现象提出问题:刚才看到的这些影子是怎样形成的?可能和什么有关系?
5.引入新课。
影子的形成是不是和光、遮挡物有关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光与影”。
二、活动
1:探究影子的形成
1.提出问题:
影子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呢?
结合刚才的图片、皮影戏、手影游戏描述影子产生的过程,尽可能的描述得完整。具体讲讲游戏中的影子是怎么产生的?影子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按照“如果……那么……”的假设表达方式来进行猜想)(预设:要有光、遮挡物、屏。)
思考:没有遮挡物,会有影子吗?如何用实验验证呢?(学生叙述实验方法:用手电筒直接照射墙面,看有没有影子。再用物体如杯子挡住光,看有没有影子?)什么样的遮挡物才会产生影子呢?如何用实验验证呢?……
2.设计实验方案。
阅读教材
P31
页第
2
小组实验方案,引导学生设计出各自的实验方法。
3.分组实验,完成实验记录。
4.交流描述。
描述实验方法、实验现象。(按照“我们是怎么做实验的、发现了什么现象,那么这个实验说明影子形成需要什么条件呢?”的顺序进行描述)
5.归纳总结:
影子是怎样产生的?需要哪些条件?。
(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产生影子需要三个条件:光、不透明的遮挡物、屏)
板书设计:
第
1
课
光与影
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
影子产生的条件是:光源、遮挡物、屏
教学后记:
学生对影子游戏很有兴趣。我发现了:单盏灯比多盏灯的手电筒探究影子的清晰度效果好。学生刚开始认为挡光物离光源近,影子越清晰。后来发现:离屏越近越清晰。离光源太远,影子太大,不能保证清晰度。我采用了塑料量杯、矿泉水瓶当挡光物,用墙、实验桌外壁当屏,效果好。
教师个人电子备课
科目
科学
年级
四
班级
70
授课人
+
课
题
1、光与影
第2课时
总第18课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此教材: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会形成阻挡物的阴影。即知道影子形成的两个必要条件:光和不透明物体。影子的形成还需要屏(被投射物质)。
了解影子的变化与光照射的位置有关系。
科学探究
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记录下来。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科学态度、STSE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3.从童趣的游戏中发现光的奥秘,激发探索的好奇心。
重
点
探究发现影子形成的条件
难
点
设计实验探究影子的变化和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准备
手电筒、4
开的白纸、杯子或纸盒等(作为遮挡物)、透明的物体、铅笔或
4厘米长的木棒、橡皮泥、阳光下影子的图片、皮影戏视频、实验计划单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影子是怎样形成的?需要哪些条件呢?
二、活动
2:观察影子的变化
1.提出问题。
在探究影子形成的过程中,你们观察到影子有哪些变化?(发现了影子的方向、长短、大小、形状有变化。)
影子的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猜测:影子的方向、长短可能与手电筒照射的位置有关;影子的大小可能与手电筒的光、遮挡物、屏之间的距离有关系。)
2.讨论:
我们能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吗?
出示实验器材:手电筒为光源、铅笔或纸盒为遮挡物,橡皮泥(将铅笔或
4
厘米长木棒黏在桌上或白纸上、桌面或白纸为屏);
研究问题一:影子的方向、长短与手电筒照射的位置有关吗?
研究问题二:影子的大小与手电筒的光和遮挡物之间的距离有关系吗?
研究问题三: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屏之间的距离有关系吗?
3.设计实验方案。
小组讨论和交流。(学生可以分小组选择不同的问题研究,也可以选择两个问题来进行研究。)
在实验里改变的是什么?不改变的是什么?分组汇报实验方案,其他同学发言完善方案。
4.提出实验要求:
按设计的方案分工合作,认真观察屏上影子的变化,将实验记录写或画在实验记录表中。
5.分组实验:
分别用手电筒从不同方向去照射竖立在桌面上的铅笔(或木棒)、调整手电筒的光和遮挡物之间的距离、调整遮挡物和屏之间的距离,观察影子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6.交流汇报、总结归纳。
(影子的方向与光照射的方向相反;影子的长短与光照射的角度有关系,斜射时,影子长;直射时,影子最短。影子的大小与光和遮挡物之间的距离有关:遮挡物离光源近,影子大;遮挡物离光源远,影子小。影子大小还与屏与遮挡物位置关系、行进中光的方向有关。)
三、拓展活动
1.我们发现了影子的秘密。其实影子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很多。人们用影子的原理发明了电影,艺术家用影子的原理发明了皮影戏,科学家用影子的原理发明了无影灯,让医生们在手术时不再受影子遮挡视线的困扰。找一找,在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利用影子的?
2.关于影子你还想研究了解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师个人电子备课
科目
科学
年级
四
班级
70
授课人
+
课
题
2、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第1课时
总第19课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此教材: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短,会随着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科学探究
能观察和记录一天中不同时段和一段时间内阳光下影子的方向和长短,描述影子变化的规律。
科学态度、STSE
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并坚持观察和记录。
重
点
从数据中分析得出影子的变化特点与规律。
难
点
从数据中分析得出影子的变化特点与规律。
教学准备
记录表、A4
纸、橡皮泥、小木棒、指南针、粉笔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在影子的形成过程中,影子有哪些变化?影子的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说说一天中影子的变化
1.一天中,什么时候我们的影子最长?什么时候最短?太阳的位置与影子的方向有什么样的关系?
(早上—最长;中午—最短;傍晚—最长;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想一想,推测一天中随着天空中太阳位置的变化,我们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长短和方位怎样)?将自己的预测画出来,说一说理由。
3.展示交流。比一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我们画得准确吗?怎么办?我们可以到室外实际观察和测量一下。
三、观察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
根据大家刚才的推测,接下来我们一起去操场上,观察阳光下旗杆影子的变化。我们怎样来观察?
观察对象:旗杆或是其他竖直物体。
观察方法:将旗杆影子用粉笔在地上画出来,标注好时间与长度。大约每隔
40
分钟观察一次,画出旗杆影子的变化图。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预测:影子会移动吗?它是如何移动的?太阳的位置是如何变化的?此时,旗杆的影子与其他竖直物体的影子方向是否都一致?可以将你的预测画下来。
思考:从观察事实与观测数据中归纳出影子的有关特点。
四、自制影子观察仪,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
1.自制影子观察仪。提供材料,如何利用它们制作一个能观察出一天中影子变化的装置?
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方法如下:一支铅笔或一根木棒,一块厚纸板(可粘上一张白纸,便于记录),将铅笔或木棒用橡皮泥垂直地固定在纸板的正中央,在纸板上标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然后把它放到阳光能照射到的地方,最好放在旗杆的旁边,在同位置同时观察。用指南针测量,让纸板上的方位与实际的方位相对应。看太阳在什么方向,量量铅笔或木棒影子的长度是多少,然后在纸板上画出铅笔或木棒的影子。
2.影子观察仪做好后,连续观察几天,将观察到现象记录下来。
3.组织交流汇报。
组织学生总结发现影子变化规律。比如早上影子最长,早上到中午影子越来越短,午后影子开始变长,傍晚影子又变得最长;早上物体的影子方向朝西,到了傍晚影子方向朝东;每天正午物体影子朝向与所处地球上的位置相关,我国处于北半球,北回归线之北的地方由于太阳总是偏南,所以正午影子都朝北。但是北回归线之南的地方,影子朝向随季节不同,太阳直射的位置不断改变而改变,所以朝
北、朝南或无影子三种情况都会出现。同一时刻旗杆的影子、木棒的影子是平行的,方向是相同的。
五、拓展活动
1.谈话:在天空中,有一种天然的阻挡物——云朵,它变化多端,有薄有厚,有高有低,有黑有白,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请同学们在课后去观察云朵,看看有什么样的云朵,这些云朵对我们的生活又有什么样的影响?
2.课外任务:去观察天空中的云朵。
板书设计:
第
2
课
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短,会随着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早上影子最长,早上到中午影子越来越短,午后影子开始变长,傍晚影子又变得最长;
早上物体的影子方向朝西,到了傍晚影子方向朝东;正午影子朝北。
教学后记:
我督促各组用粉笔沿带钉子的泡沫板的装置四周在地面划线,从而固定位置。
学生用彩笔和直尺,画出影子痕迹,并量出长度。但一直守着,短时间无法发现影子转动和长度变化。我把学生叫回实验室,继续学习书本知识,并收看日晷视频。10分钟后再让学生把日晷装置摆回原观测位置
,学生终于发现:影子向顺时针方向转动了一个小角度。影长有了明显差别,加长了约0.9cm,最少的也有0.5cm。
教师个人电子备课
科目
科学
年级
四
班级
70
授课人
+
课
题
3、自制日晷
第1课时
总第20课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此教材: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日晷是古人利用太阳投影方向测量时刻的重要工具。
科学探究: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短变化的规律制作简易的日晷进行计时;经历日晷的发明过程。
科学态度、STSE: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对古人研究时间的成果产生敬佩之情,感受人类对时间测量的探索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
重
点
日晷是古代人利用太阳投影方向测定、划分时刻的计时工具。
难
点
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短变化的规律制作简易的日晷进行计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自制日晷套材、指南针、钟表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哪位同学告诉老师现在几点了?你们是通过什么知道现在的时间?那么在古代,还没有手表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判断时间的变化呢?
出示图片:炎帝广场有一个日晷,大家知道它是用来做什么的吗?怎样来计时的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和制作日晷。
二、认识日晷
1.谈话:世界上最早的日晷诞生于六千年前的巴比伦王国,一直沿用几千年。早在汉代,我国已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发明赤道式日晷。
2.提问:请大家看看日晷一天的工作(播放视频),想想:日晷由几部分组成,各有什么特点?古代人是怎样使用日晷来判断时间呢?
小结和讲述:日晷由晷针和晷面组成,
晷针与晷面(带刻度的表座)垂直,晷面刻度均匀分布。当太阳光照射到晷针,晷面就出现晷针的倒影,倒影指向晷面的刻度就是当时的时间。晷针的影子投在晷面上,并随太阳在天空中的方向移动。人们据晷针影子在晷面上的位置来确定时间。在中国古代,人们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3.思考:看完视频后,大家有没有发现晷针没有和地面垂直,这是为什么呢?接下来,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P35页日晷的故事,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找出晷针没有和地面垂直的秘密。
4.汇报与交流
5.总结:古人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总结,发现日晷的晷针需要向正北方向倾斜也就是指向北极星,那指向北极星的日晷晷针与地平面的夹角刚好是当地的地球纬度,如:湖南省长沙市就是北纬
28.12
度。我们株洲市是北纬27.83
度。
三、制作和使用日晷
1.交流:学习了那么多关于日晷的知识,接下来一起制作日晷吧!先来看看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实验材料(制作套材)。想一想:这些材料各有什么作用?制作日晷时要注意什么?
预设学生回答:小木棒可以当做晷针、正方形板子可以做底座等。注意:贴圆形贴纸时要注意方向、
晷针与晷面垂直、晷针的方向确定(看看我们当地的纬度来确定)。
简易日晷制作步骤讲解。
(1)在正方形板子上,贴上画有同心圆的观察纸,在纸板上标注方向。
(2)根据太阳的照射角度,确定方向,把纸板放在平地上。(也可使用指南针辅助)
(3)在纸板的中心,竖直地立上小木棒。
2.分组制作日晷。
3.谈话:日晷制作好了,接下来我们用自制日晷测测时间,看看现在是几点钟,对比分析自制日晷测量时间是否准确。那在测量前要注意什么呢?
预设学生回答:要选平的地面;晷针要指向正北方(使用指南针)
4.分组用日晷测量时间。每隔一段时间观察和记录一次影子的位置和长短。每次记录时,要标上观察的时间。
观察记录纸,寻找影子变化的规律。
5.测量后交流:你们测量的时间准确性怎么样?观测时有什么不方便吗?预设学生汇报:自制日晷测量时间较为准确,但也存在小范围的误差,并且不能区分出分和秒,不是特别方便。
四、拓展活动
1.介绍手掌日晷:手掌日晷流传于民间,它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智慧。使用方法是这样的:我们面向南边,手掌摊开(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用拇指夹住一支笔,使笔与手掌垂直。拇指关节对着正南方,影子落在手上不同位置代表着不同的时间。
分组共同体验手掌日晷的运用,可以用手电筒的光代表太阳光。
板书设计:
3
自制日晷
认识日晷
制作日晷
日晷测时
教学后记:
教师个人电子备课
第四单元
地球与月球
科目
科学
年级
四
班级
70
授课人
+
课
题
1、地球的故事
第1课时
总第21课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此教材: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的恒星。
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2.科学探究
搜集、阅读有关地球形状的资料,作出假设,分析推理并进行模拟实验,经历人类对地球形状探索的简约的认识过程。
3.科学态度、STSE
乐于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科技史,尊重前人的努力。
具有基于证据和推理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
了解航海技术、航天技术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重要影响。
重
点
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难
点
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橡皮泥、火柴梗、篮球、地球仪、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读诗歌。平坦大地无尽头,只因自身是圆球;茫茫大海分布广,大河奔腾小溪流。
2、谈话引入: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然而,人类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认识过程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走进《地球的故事》。
二、新课学习
1.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猜想与假设
(1)课件展示:教材
P38
页上方图。
(2)交流:根据图片说一说,古人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
(3)小结:古人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提出了天圆地方的猜想。
(4)课件展示:古希腊人根据船只进港,大胆猜测:大地不是平的,可能是个大圆球。
2.
模拟进港的帆船
(1)实验目的: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地球的形状。
(2)实验材料:橡皮泥、篮球、火柴梗
(3)实验步骤:a.用橡皮泥做一只小船,插一根火柴梗作为船桅。
b.用篮球当作地球。c.让“船”在“地球”上“航行”。
(4)实验观察并记录:将帆船进出港时,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5)实验思考并讨论:
a.观察“船”进出“港”时,有没有古希腊人一样的发现?
b.把“船”放在平面上“航行”,能看到相同的现象吗?
c、.想一想,古希腊人为什么假设大地是球形的?
(6)班级交流。
3.
亚里士多德的推测
(1)资料阅读:公元前
350
年前后,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通过观察月食,根据月球上地影是一个圆形的事实,作出了“地球是个球体”的推测。
(2)自由发言:亚里士多德是从什么角度推测“地球是个球体”的,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4.
人类对地球形状不断地求证
(1)阅读:教材
P40
页的材料。
(2)交流分享:读完上面的史实,你有什么感想?与大家交流。
5.
在太空中看地球
(1)课件展示:从太空中看到的地球的照片“蓝色弹珠”。
(2)想一想:这张“蓝色弹珠”的图片,蓝色的部分代表了什么呢?为什么我们从太空看到的地球是蓝色的呢?
(3)课件展示:“神舟五号”
(4)本课总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其赤道的周长大约为
4
万千米,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的恒星。
三、整理,下课
板书设计:
地球的故事
形状猜想:天圆地方
二、进港帆船
三、推测验证:月食
四、太空中看地球
教学后记:
学生明白了航海探险风险大,科学家付出的代价很惨重,但这是最真实的一种验证方法。太空看地球很直观,很佩服杨利伟。大致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师个人电子备课
科目
科学
年级
四
班级
70
授课人
+
课
题
2、蓝色的星球
第1课时
总第22课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此教材: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海洋,小部分是陆地。
知道地球上除了海洋,还有河流、湖泊等水体类型。
知道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喷灌、滴灌等是节约水资源的技术。
2.科学探究
观察地球仪,联系“宇航员太空中看地球是蓝色”“我们看大海是蓝色的”的两个事实,推测地球仪上的蓝色部分代表什么,并估测海陆分布的情况。
能借助简易天平和剪刀、尺子和铅笔等工具,采用不同的方法继续估测陆地与海洋各占地球表面的比例是多少。
搜集资料,了解地球表面的各类水体类型,了解各种节水方式。
3.科学态度、STSE
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估测陆地与海洋各占地球表面的比例,体会创新乐趣。
积极搜集水体类型和节水方式资料,乐于合作分享。
了解人们为了节约用水,研究开发了一些新技术、新工艺,其中净水再利用技术在节水的同时也保护了水环境。
重
点
知道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海洋,小部分是陆地。知道地球上除了海洋,还有河流、湖泊等水体类型。
难
点
采用不同的方法继续估测陆地与海洋各占地球表面的比例是多少。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地球仪、世界地图、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思考:航天员在太空看到的地球是一颗以蓝色为主的星球,在茫茫的宇宙中如同一颗蓝色的宝石。想一想,是什么原因使航天员看到的地球是蓝色的?
2、仔细观察地球仪。
3、猜想:观察地球仪,地球上的蓝色部分是什么?(联想:我们看到大海是什么颜色的?)
二、新课学习
1.
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
(1)课件展示:教材
P42
页世界地图。
(2)计算:活动手册
a.在世界地图上,找出这些大洲和大洋,并计算出地球上陆地总面积、海洋总面积、地表总面积。
b.想一想,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有什么特点?
(3)小结:地球的表面大部分都是海洋,小部分是陆地。
(4)阅读资料:地球的表面是个球面,科学家用经线和纬线将地球表面划分出了很多的网状“小格子”,科学家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准确测绘出海岸线在每个“小格子”中的确切位置。经过科学计算,陆地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的
29%,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的
71%。
(5)拓展:地球上除了海洋,还分布着湖泊、河流等水体。
(6)课件展示:湖泊、河流、冰川、地下水的图片。
(7)小结:地球上到处有水,但水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淡水只占地球上水量的
3%。
2.
节约用水
(1)活动手册:根据淡水只占地球上水量的3%。画一画我们可以利用的淡水。
(2)小结:从方格上我们可以看出,地球上可供利用的淡水是非常有限的,我们要节约用水。
(3)课件展示:工业用水净化后再利用、喷灌、滴灌的图片。
(4)介绍:国家厉行节约用水,鼓励节水新技术、新工艺和装备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5)交流分享:关于节约用水,我们应该怎样做?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与建议。
三、整理,下课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学生通过观察,找到了七大洲和四大洋。教师引导学生把“太平洋”
正对着自己。学生发现:几乎看不到陆地。而换一个角度,就看不到陆地占绝大部分的情况,从而理解海陆比例。通过了解陆地水体,学生明白:海洋水多却无法饮用,陆地上的水仅占3%,却有1/3是冰川,1/3是深层地下水,剩下的仅占总量的1%的水又有一半是被污染的,因此地球上可用水资源极度短缺,必须节约用水,水虽然能被净化,但净化能力受时间所限。
教师个人电子备课
科目
科学
年级
四
班级
70
授课人
+
课
题
期中复习与测试
第1课时
总第23课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此教材:
教学目标:
1、认识声音的多样性,让学生初步建立音量和音调的概念。简单区分声音的大小、高低。
2、声音是因物体振动而产生。知道声音的强弱是由发生物体的振动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
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3、知道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它发出声音的高低,振动越快,物体发出的声音越高;振动越慢,物体发出的声音越低。物体的长短、松紧、大小、厚薄、粗细等特性都会影响物体振动的快慢。
4、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5、了解噪声的危害和防治的方法,知道保护听力的方法。
6、知道人体的消化道由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组成。能简述主要消化器官的功能。知道组成消化系统的各个器官相互配合,将食物消化成维持我们生命活动需要的营养物质。
7、了解人体消化、呼吸的科学道理,意识到个人对健康负有责任。
8、知道人体的呼吸系统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组成。知道人体需要氧气,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氧气减少。知道当人体胸腔舒张时气体进入肺部,胸腔收缩时气体排出体外。
9、知道影响呼吸器官和消化器官健康的因素。列举保护消化器官和呼吸器官的方法。
10、知道食用变质或有毒食品的危害性。了解饮食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11、在测量身高体重,查阅、对照相关标准,判断自己的体重是否正常。帮助偏胖和偏瘦的同学分析食物结构。
12、理解行进中的光被阻挡就形成了影子。光、遮挡物和屏是影子形成的条件。影子的变化和光源的角度和距离有关。日晷的晷针总是指向北极星。
重
点
消化、呼吸器官的名称作用和位置。
难
点
影子的变化和光源的角度和距离有关。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期中检测卷
姓名:
记分:
一、知识广场(22分,每空1分)
1.声音的
叫作音量,声音的
叫作音调。
2.吸气时,新鲜空气通过
、咽、喉、
、支气管进入
。
3.我们可以用
测量我们周边声音的音量大小。
4.同年龄段的人,
大意味着肺能为身体提供足够多的氧气,表明__的
功能好。
5.大量事实证明,声音因物体振动而
,振动终止,声音_________。
6.物体振动的幅度
决定了声音的强弱;物体振动的
决定了它发出声音的高低。
7.声音能在
、
、
中传播。
8.胃和肠是人体主要的
器官。胃的上端与
相连,下端与
相连。
9.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
的改变而改变,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
。
10.日晷的晷针上端总是指向
____
_,日晷晷针与地平面的夹角等于当地的
____
。
二、判断大厅(20分,每题2分)
1.噪声只会影响我们的听力,与身体健康没有多大关系。(
)
2.我们听到的各种声音主要是靠空气传播的,但是固体、液体也能传播声音。(
)
3.物体一般都能传播声音,它们传播声音的本领有所不同。(
)
4.用手敲击桌面,可以听到声音,但并没有看到桌面振动,说明桌面发声时不振动。(
)
5.刚吃完饭就剧烈运动有利于消化器官健康。(
)
6.把人体吸进去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作比较,发现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了,氧气减少了。(
)
7.口腔对食物的初步消化.是由牙齿、舌头.唾液共同完成的。(
)
8.食物的养分主要是在人体的小肠里被吸收的。(
)
9.物体影子的长短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
10.早晨和傍晚的时候,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长;中午的时候,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短。(
)
三.选择乐园(20分,每题2分)
1.我们人体的肺和胃分别属于(
)。
A.血液循环器官、消化器官
B.呼吸器官、运动器官
C.呼吸器官,消化器官
2.下列做法中,(
)会发出声音。
3.唐代诗人张继的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描述了客舱中的人听到远方的钟声的场景。此时听到的钟声是通过(
)传来的。
A.水面
B.客船
C.空气
4.声音的高低和(
)有关。A.发声物体振动的快慢
B.发声物体的体积大小
C.发声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小
5.对消化吸收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食物的消化吸收全部依靠牙齿来完成
B.牙齿的咀嚼和胃的蠕动可以将食物揉碎
C.固体食物在食道内就被分解吸收了
6.小明在今年的肺活量检测中测出肺活量达到了1000毫升,他想要继续增大肺活量,有效的方法是(
)。
A.坚持锻炼
B.多吃各种蔬菜
C.多睡觉
7.上场前,运动员吃了一块巧克力,补充能量,巧克力中的营养会在(
)里被吸收。A.大肠
B.小肠
C.胃
8.小肠的作用是(
)。A.传送食物至胃B.储存和搅拌食物
C.消化食物,吸收营养
9.分析下表可知,通常人在呼吸时(
)。
10.下列关于人体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冬季用煤炉取暖时,室内-.定要保持通风
B.人体与外界进行的气体交换是由呼吸系统完成的
C.气管是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四、看图填空(5分)
五、问题城堡(23分)
1.停止敲锣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们还能听到锣声,这是为什么?
(7分)
2.收集一袋人呼出的气体,向袋中倒人澄清的石灰水,摇晃袋子,我们可以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7分)
太阳的位置与影子的变化有什么关系?
(9分)
六、实验探究(10分)
用手电筒照射远近不同的三个木块.使木块投影在后面的墙上。(只改变小木块离手电筒的距离,不改变手电筒的照射角度和位置)
1.当木块离手电筒近时,看到的影子
。
2.当木块离手电筒远时,看到的影子
。
3.我们发现:影子的大小与
和
之间的距离有关。
4.当投影屏和光源位置一定时,遮挡物离光源越近,在屏上形成的影子就越
。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师个人电子备课
科目
科学
年级
四
班级
70
授课人
+
课
题
期中测试卷分析
第1课时
总第24课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此教材:
教学目标:
1、认识声音的多样性,让学生初步建立音量和音调的概念。简单区分声音的大小、高低。
2、声音是因物体振动而产生。知道声音的强弱是由发生物体的振动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
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3、知道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它发出声音的高低,振动越快,物体发出的声音越高;振动越慢,物体发出的声音越低。物体的长短、松紧、大小、厚薄、粗细等特性都会影响物体振动的快慢。
4、知道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5、了解噪声的危害和防治的方法,知道保护听力的方法。
6、知道人体的消化道由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组成。能简述主要消化器官的功能。知道组成消化系统的各个器官相互配合,将食物消化成维持我们生命活动需要的营养物质。
7、了解人体消化、呼吸的科学道理,意识到个人对健康负有责任。
8、知道人体的呼吸系统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组成。知道人体需要氧气,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氧气减少。知道当人体胸腔舒张时气体进入肺部,胸腔收缩时气体排出体外。
9、知道影响呼吸器官和消化器官健康的因素。列举保护消化器官和呼吸器官的方法。
10、知道食用变质或有毒食品的危害性。了解饮食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11、在测量身高体重,查阅、对照相关标准,判断自己的体重是否正常。帮助偏胖和偏瘦的同学分析食物结构。
12、理解行进中的光被阻挡就形成了影子。光、遮挡物和屏是影子形成的条件。影子的变化和光源的角度和距离有关。日晷的晷针总是指向北极星。
重
点
消化、呼吸器官的名称作用和位置。
难
点
影子的变化和光源的角度和距离有关。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填空(每空1分,共22分)
1、部分学生对影响声音强弱高低的因素不理解。
2、部分学生对胃的上下两端连接的器官不熟悉。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学生对物体传播声音的本领不同不了解。
2、学生对口腔消化有哪些器官共同完成不了解。
3、学生对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规律不熟悉。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学生对巧克力中的营养在哪里被吸收不理解。
2、学生对呼吸气体都是混合气体不理解。
四、看图填空(5分)
部分学生把咽喉、气管的位置弄混淆。
五、问题城堡(23分)
部分学生不能完整回答太阳位置与影子的变化关系,答了长短没答方向。
六、实验探究(10分)
部分学生不知道影子的大小与光源和遮挡物之间的距离有关。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收获:学生对消化和呼吸器官的名称与区别,声音产生的原理印象深刻。
不足:对部分题目意思理解有困难,审题不仔细,对影子的大小与光源和遮挡物之间的距离有关,太阳位置与影子的变化关系不理解,不会完整回答问题。
措施:
1、多让学生练习,讲解,引导学生读题并理解题意。
2、用DVD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兴趣,拓展知识面。
3、多让学生阅读课本并发言提问。
4、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用生活常识解决课堂问题。
5、鼓励学生搜集课外知识。
教师个人电子备课
科目
科学
年级
四
班级
70
授课人
+
课
题
3、在地球上看月球
第1课时
总第25课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此教材: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农历每月月相的主要变化是从新月开始,依次是蛾眉月、上弦月、盈凸月、满月、亏凸月、下弦月、残月,这种变化每月重复,这就是月相变化的规律。
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2.科学探究
能长期观察月相的变化并做好记录,分析处理所记录的信息,从中发现月相变化规律。
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利用给定的材料完成月相变化的模拟实验,验证月相变化规律。
3.科学态度、STSE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乐于参加观察月相变化的活动,能克服困难完成预定的任务。
在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中能分工协作,分享彼此的想法。
重
点
知道农历每月月相变化的规律。
难
点
能长期观察月相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模拟月球的明暗球(将球的一半涂成黑色,另一半涂成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