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初中地理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5.3聚落同步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初中地理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5.3聚落同步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9-08 18:41:33

文档简介

初中地理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5.3聚落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2021八上·定南期末)下列传统民居与各对应的分布地区不正确的是(  )
A.架空支撑的房屋—青藏高原 B.白色墙壁的房屋—撒哈拉沙漠
C.平顶屋—塔里木盆地 D.蒙古包—呼伦贝尔草原
2.(2021七上·东莞期末)读"我国某地传统民居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是(  )
A.屋顶坡度大,门窗较多 B.屋顶坡度小,门窗较小
C.屋顶坡度大,墙体较厚 D.屋顶坡度小,墙体较高
(2)这种建筑反映了该地区的气候特点是(  )
A.长冬无夏 B.四季如春 C.炎热多雨 D.干燥少雨
3.(2021七上·随县期末)人们会根据当地气候环境建造各种特色的民居建筑,聚落的形态也各有不同,下列有 关民居与聚落说法错误的是(  )
A.热带沙漠气候的西亚,房屋墙厚,窗小,屋顶大多高耸
B.寒冷地区民居一般墙体厚实
C.湿热地区民居墙体薄,门窗大,通风效果好
D.聚落在平原地区呈团块状;沿着河流,谷地等多呈条带状
4.(2021八下·云浮期末)素有“汉唐古镇,两宋名城”之誉的文化古城是(  )
A.福宝古镇 B.泰宁古城 C.平遥古城 D.凤凰古城
(2021七下·孝南月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将福建土楼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根据下图及文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5.下列关于环境对图中传统民居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帐篷样式的传统民居有利于避暑
B.图乙中土楼这种传统民居主要分布在闽西南一带的山区,有圆楼、方楼、五角楼等多种形状
C.图丙中的窑洞位于西北地区的黄土高原,具有冬暖夏凉的优点
D.图丁中的四合院是我国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
6.福建土楼“申遗”成功,有利于促进当地(  )
A.种植业的发展 B.工业的发展
C.旅游业的发展 D.畜牧业的发展
7.(2021七下·全州期中)推测孟买周边乡村的传统民居最可能是(  )
A. B.
C. D.
(2021八上·马鞍山期末)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根据某区域景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8.从图中可看出该区域(  )
A.河流是内流河 B.有高原和平原
C.森林多在平原 D.桥梁跨越河流
9.图中(  )
A.农田主要分布在山区 B.聚落主要集中在平原
C.山区修路取最短路线 D.城市建设要靠近湖泊
10.“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中,人类应在(  )
A.陡坡开荒,扩大耕地增加粮食产量
B.河流上游拦水,减少山区灌溉面积
C.山区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D.河流下游填湖,建设大规模的城市
11.(2021七上·邓州期末)“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歌词中表现的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是(  )
A.乡村,这里有河流 B.乡村,这里以农业生产为主
C.城市,这里有田野 D.城市,这里以工业生产为主
(2021七上·南平期末)下图为梵高的油画《麦田》,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图中景观属于乡村聚落中的(  )
A.牧村 B.渔村 C.农村 D.林场
13.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景观有较大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生产方式 B.气候差异 C.房屋高矮 D.道路宽窄
14.(2021七上·怀仁期末)下列自然环境特点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是(  )
①气候湿热 ②地形平坦 ③水源充足 ④炎热干燥 ⑤气候适宜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15.(2021七上·怀仁期末)下列关于保护传统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能保护,不能利用
B.只能利用,不需要保护
C.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不能任意破坏
D.年代久远的传统聚落,全部拆除有利于美化环境
16.(2021七上·惠来期末)“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下列关于这样“人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交通运输十分便利 B.空气质量很差
C.非常富裕 D.聚落的规模可能不大
17.(2021七上·全椒期末)以下正确体现聚落与环境关系的是(  )
A.东南亚常见双层木楼和竹楼,下层是不住人的
B.西亚和北非地区因为炎热少雨,所以民居窗大平顶
C.我国南方地区为了冬季御寒,屋内砌有土炕
D.日本因地震较多,所以房子大多用砖瓦建造,特别牢固
18.(2021六上·招远期末)聚落的形成与地形、气候、资源、交通等条件关系密切。下列有利于聚落形成的条件是(  )
①地表崎岖;②气候暖湿;③水源充足;④交通闭塞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2021七上·偃师期末)下图为某地区乡村聚落分布示意图。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9.该地聚落总体形态及其影响因素是(  )
A.团状,地质因素 B.团状,地形因素
C.带状,气候因素 D.带状,河流因素
20.一般情况下,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镇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二、综合题
21.(2019七上·宁化月考)读聚落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聚落可分为    和   两大类。
(2)A、B、C三处聚落都属于   聚落,三处聚落选址的共同特点是   ,原因是   。
(3)ABC三处最有可能优先发展成城市的是   ,理由是   。
22.(2021七上·濮阳期末)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所示为   聚落。
(2)据图丙中信息分析,A,B,C三处聚落选址的共同地形因素是   。
(3)A,B,C三处   最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理由是   。
23.(2020七下·江油开学考)读图分析题
问题:
(1)以上两个聚落风光秀美,被列入   。
(2)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关系密切。请你仔细观察这两幅图,找出形成聚落的优越的自然条件。(至少写出三种)
(3)由于自然和社会的原因,一些特色鲜明的聚落在减少。全人类共同面临怎样的问题?
24.(2020七上·红河期末)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中信息判断,ABCD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的是   ,因为   。
(2)一般来说,平原地区聚落特点是(  )
A.多呈条带状 B.多呈点状 C.多分散布局 D.多呈组团状
(3)列举出云南的一项世界文化遗产   。
25.(2020七上·禅城期末)读某地城市演变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将这三幅图按形成和发展的顺序排列依次是:   。
(2)A图主要从事   (农业/非农业)活动,由A演变到C,该地人口不断   。
(3)在城镇扩展成城市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    (试从规模、景观方面分析)
(4)该地能不断演变成城市,其有利条件是   (试从自然条件分析)(2分)
(5)城市在演变过程中将出现哪些问题     (任写三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往往受到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如架空支撑的房屋一般是在气候湿热的东南亚地区,故A错误。白色墙壁的房屋常见于撒哈拉地区,可以更好地反射阳光,以便于隔热,故B正确。平顶屋常见于塔里木盆地,该地区降水稀少,故C正确。蒙古包常见于呼伦贝尔草原,这里生活的民族以蒙古族为主,是一个靠游牧为主的民族,蒙古包之所以呈圆形是减少风的阻力,故D正确。故答案为:A。
【点评】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河流等,社会经济文化因素如农业生产方式,经济发展,传统风俗习惯,文化背景、政治、军事、宗教、交通等。
①地形对乡村聚落的影响十分明显,平原地区聚落较为集中,规模较大,聚落住宅排列有序,形态多为团状;山区的聚落比较分散。
②气温高的地区,聚落地区墙壁较薄,房间较大,窗户较小,从而达到防暑的效果;气温低的地区,聚落地区墙壁较厚,房间较小。
③聚落一般靠近水源特别是有方便清洁的生活用水的地方分布,多沿河流两岸、湖泊四周分布。
④城市靠近公路、铁路干线或濒临海洋、临近海港分布,交通是近代城市的优选区位;
⑤宗教中心、军事要塞、边境口岸和政治中心,一般是为举行宗教活动、完成军事任务或分散大城市职能、带动内陆地区建设和发展起来的城市。
2.【答案】(1)A
(2)C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1)由图可以看出,图中所示的传统建筑是高脚屋,屋顶坡度大、墙体高且薄,门窗多,故答案为:A。(2)由上题可知,访传统建筑是高脚屋,房屋墙体高、屋顶坡度大,说明这样的地区全年炎热多雨,墙体高、坡度大有利于排水散热,故答案为:C。
【点评】(1)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例如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构筑的小冰屋墙体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内温度;气温高的地区,聚落墙壁较薄,房间较大,窗户较小,从而达到防暑的效果;热带多雨地区人们一般都建双层木楼或竹楼,通风较好,人居住在楼上比较凉爽干燥。
(2)传统民居深受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对民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选址、建筑材料,朝向等方面,我国的传统房屋建筑常用“南尖北平”来描述,我国南方地区降水丰富,房顶坡度大,利于雨季排水,而北方降水少,房顶坡度较小(平顶屋)。
3.【答案】A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热带沙漠气候的西亚,气候炎热干燥多风沙,房屋墙厚,窗小,屋顶多为平顶,故A错误。寒冷地区民居一般墙体厚实,有助于保暖,故B正确。湿热地区民居墙体薄,门窗大,通风散热效果好,故C正确。聚落在平原地区呈团块状;沿着河流,谷地等较平坦的地方,多呈条带状,故D正确。故答案为:A。
【点评】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例如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构筑的小冰屋墙体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内温度;气温高的地区,聚落墙壁较薄,房间较大,窗户较小,从而达到防暑的效果;热带多雨地区人们一般都建双层木楼或竹楼,通风较好,人居住在楼上比较凉爽干燥。而有的民居则是适应于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而创造的,如中国福建客家人因聚族而居,创造出大土楼的特色建筑。
4.【答案】B
【知识点】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泰宁隶属于福建省,早在5000多年前,已有原始人类在此开始刀耕火种,泰宁还是福建历史上第一位有文字记载的君王闽越王的校猎场所,距今大概2000余年。公元958年,此地正式建县,在今后的数百年间,长盛不衰,被誉为“汉唐古镇、两宋名城”。B正确,福宝古镇 距四川省合江县城42km,是国家级福宝森林公园的门户,古镇始建于元末明初,到明末清初已"积众数百家,可为巨镇",成为大漕河流域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平遥县内,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 山西平遥被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市之一。凤凰古城,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西南部,凤凰古城,作为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旅游强县,国家AAAA级景区,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辖八县市之一。 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2001年被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AAAA级景区,湖南十大文化遗产之一。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与云南丽江古城、山西平遥古城媲美,享有"北平遥,南凤凰"之美誉。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点评】泰宁古城位于武夷山南麓的泰宁县城关,方圆面积226.5平方公里。不仅有江南保存最为完好的明代民居建筑真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尚书第建筑群,还包括明早期到清晚期500多年中各时期建筑物,是我国江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明代民居群。距今已有1340年的历史。文物古迹众多,素有“汉唐古镇、两宋名城”之美誉。
【答案】5.B
6.C
【知识点】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解析】【点评】(1)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中国民居形式,是利用黄土直立的性质挖制而成,节省建筑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具有十分浓厚的中国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四合院是一种中国传统高档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对北京众多的古建筑、园林、特色街区,我们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些建筑要采用博物馆式的保存方式,有些建筑可以不改变使用性质继续利用,以便保护,有些则可以只保存外观,而对内部进行完全的改造.以上种种途径,都可以使古建筑在得到有效保护的同时被合理地利用,使其发挥自身的效用,与现代城市开发建设良好地协调配合。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
(2)本题考查福建土楼“申遗”成功的意义,理解解答即可。 福建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土楼最早时是方形,有宫殿式、府第式、体态不一,不但奇特,而且富有神秘感,坚实牢固。楼中堆积粮食、饲养牲畜、有水井。由于方形土楼具有方向性、四角较阴暗,通风采光有别,所以客家人又设计出通风采光良好的圆土楼。现存的土楼中,以圆形的最引人注目,当地人称之为圆楼或圆寨。
5.读图分析可知:
A. 图甲中帐篷样式的传统民居有利于牧民搬迁,A不符合题意;
B. 图乙中是福建土楼,这种传统民居主要分布在闽西南一带的山区,有圆楼、方楼、五角楼等多种形状,B符合题意;
C. 图丙中的窑洞位于北方地区的黄土高原,具有冬暖夏凉的优点,C不符合题意;
D. 图丁中的四合院是我国北方地区北京的传统民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6.福建土楼“申遗”成功,有利于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和种植业、工业、畜牧业无关。故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7.【答案】A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孟买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气候湿热,雨量大,气温高,多雨湿润的气候使房屋底部潮湿,多蚊蝇毒虫,当地的居民适应气候的特点,把底层架空以利于通风散热。
故答案为:A
【点评】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渔村、牧村,分别从事农业、渔业、牧业。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聚落形成有团块状、条带状,还有点状分布。
【答案】8.D
9.B
10.C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点评】(1)内流河是由内陆山区降雨或高山融雪产生的不能流入海洋、只能流入内陆湖泊或在内陆消失的河流。这类河流大多处于大陆腹地,远离海洋,干旱少雨,水量不丰。直接或间接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外流河,外流河的流域称为外流区。河水量受降水影响大,河流的流量、水位随降水的季节变化明显,汛期多在夏季。
(2)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早期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水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如平原地区是聚落的最佳选址区位,中纬度沿海地区气候温和,聚落往往比较集中。交通便利的地区像交通路线交汇处、河流交汇处、沿海沿河等地区有利于聚落的形成。
(3)森林作为地球上可再生自然资源及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历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绿色植被中,森林有“地球之肺”之称。森林可以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提供木材,防止水土流失,维持生物物种多样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弱噪音等。
8.由图可知,河流流入海洋,是外流河,故A错误。由图可知,主要地形类型为山地和平原,没有高原,故B错误。由图可知,森林多分布在山地,故C错误。由图可知,桥梁跨越河流,故D正确。故答案为:D。
9.A由图可知,农田主要分布在平原,故A错误。由图可知,聚落主要集中在平原,故B正确。由图可知,山区修路选择最平缓的路线,故C错误。由图可知,城市建设靠近河流,农田靠近湖泊,故D错误。故答案为:B。
10.陡坡开荒,扩大耕地增加粮食产量,导致植被覆盖率降低,引发水土流失,与题意不符,故A错误。河流上游拦水,减少山区灌溉面积,不利于农田的发展,故B错误。山区植树造林,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符合题意,故C正确。河流下游填湖,建设大规模的城市,导致湖泊调蓄能力下降,不合题意,故D错误。故答案为:C。
11.【答案】B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
【解析】【分析】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题干中描述的该聚落表示的乡村聚落,CD错;田野、小河、炊烟、村庄、冬麦等,表明该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B对,A错。故答案为:B。
【点评】乡村聚落一般规模比较小,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和捕鱼等生产活动,而城市聚落一般规模很大,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例如工业和服务业等。
【答案】12.C
13.A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
【解析】【点评】乡村聚落一般规模比较小,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和捕鱼等生产活动,而城市聚落一般规模很大,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例如工业和服务业等。
12.仔细读图可以发现,图中有成片的农田,固定的房屋,以及劳动的农民,说明这里是农村,C正确。故答案为:C。
13.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由于生产方式的差异,景观有较大的差异。居住在城市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这里高楼林立,有许多商店、学校、医院、工厂,道路纵横,车辆很多;居住在乡村的人们一般从事耕作、放牧、捕鱼等生产活动,有许多农田、果园、池塘等景观,A正确。故答案为:A。
14.【答案】B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气候适宜的地方容易形成聚落,在气候湿热、炎热干燥的地方不容易形成聚落,故容易形成聚落的是②③⑤。
故答案为:B
【点评】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渔村、牧村,分别从事农业、渔业、牧业。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聚落形成有团块状、条带状,还有点状分布。
15.【答案】C
【知识点】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对于传统的聚落,既不能只保护,不利用,也不能只利用,不保护,而是要在保护中利用,因为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不能随意破坏。
故答案为:C
【点评】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世界文化遗产,需要得到最好的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是一项由联合国发起、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负责执行的国际公约建制,以保存对全世界人类都具有杰出普遍性价值的自然或文化处所为目的。
16.【答案】D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
【解析】【分析】该诗句中描述的意思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可以判断这里聚落的规模可能不大,故答案为:D。
【点评】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根据规模大小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乡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城市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即乡村和城市的本质区别是生产方式不同。
17.【答案】A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聚落的形成与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东南亚气候湿热,常见双层木楼和竹楼,下层是不住人的;西亚气候炎热干燥,所以民居窗小墙厚;我国南方冬季温和,不需要火炕;日本传统建筑多用木材建筑,故本题选A。
【点评】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18.【答案】B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有利于聚落形成的条件有:地形平坦、交通方便、土壤肥沃、经济发达、气候适宜、水源充足等;
故答案为:B
【点评】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渔村、牧村,分别从事农业、渔业、牧业。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聚落形成有团块状、条带状,还有点状分布。
【答案】19.D
20.A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点评】聚落形成的条件包括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等,聚落通常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
19.由图可以看出,图中所示的聚落呈带状,这是由于该地区的聚落沿河流分布,受河流的因素的影响呈带状,故答案为:D。
20.由图可知,甲、乙、丙、丁四个地方中,最可能成为城镇的是甲,因为此处位于河流的交汇处,交通便利,又位于四个聚落的中心位置,故答案为:A。
21.【答案】(1)乡村;城市
(2)乡村;沿河分布;沿河分布,水路交通便利
(3)B;B处位于两条河流交汇处,交通便利,便于人和物的集散。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1)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两种聚落的生产方式不同。(2)A、B、C三处聚落都属于乡村聚落,三处聚落选址的共同特点是沿河分布,原因是交通便利。(3)ABC三处最有可能优先发展成城市的是B处,因为B处位于两条河流交汇处,交通便利,便于人和物的集散。
【点评】(1)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按照聚落的规模大小,可以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规模较大,占地广,以二三产业为主;乡村聚落规模较小,占地少,以第一产业为主。
(2)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如平原地区是聚落的最佳选址区位,中纬度沿海地区气候温和,聚落往往比较集中。交通便利的地区像交通路线交汇处、沿海沿河等地区有利于聚落的形成。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22.【答案】(1)城市
(2)地势低平;沿河分布
(3)B;B处在河流的交汇处,交通便利,更容易发展成城市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图甲高楼林立,为城市聚落。
(2)A,B,C三处聚落都位于河流沿岸地区,地势地平。
(3)B位于河流的交汇处,交通便利,地形平坦广阔,水源充足,相比其它两处最有可能发展成城市。
【点评】聚落形成的条件包括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等,聚落通常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乡村聚落一般规模比较小,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和捕鱼等生产活动,而城市聚落一般规模很大,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例如工业和服务业等。
23.【答案】(1)《世界遗产名录》
(2)水源充足、地形平坦、(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等
(3)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1)以上两个聚落风光秀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关系密切,形成聚落的优越的自然条件有:水源充足、地形平坦、(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等。(3)由于自然和社会的原因,一些特色鲜明的聚落在减少。全人类共同面临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问题。
【点评】(1)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如平原地区是聚落的最佳选址区位,中纬度沿海地区气候温和,聚落往往比较集中。交通便利的地区像交通路线交汇处、沿海沿河等地区有利于聚落的形成。
(2)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其不仅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也有显著的地方色彩。一些古聚落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是人类历史活动的珍贵遗迹,需加以保护。
24.【答案】(1)C;位于河流交汇处,便于物资的集散和人员中转
(2)D
(3)丽江古城、三江并流、澄江化石地、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1)图中ABCD四个聚落中A、D临河分布,B不临河,C位于两条河流的交汇处,C地物资集散和人员中转最便利,能吸引居民和经济活动在此选址,所以C最有可能发展为城市。(2)平原地区地形平坦,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其内部没有影响人类活动分布的其它因素,因而聚落形状多为面状展开,呈组团状,D正确。故答案为:D。(3)云南有丽江古城、三江并流、澄江化石地、红河哈尼梯田、云南石林等世界文化遗产,任选其一即可。
【点评】(1)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早期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水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如平原地区是聚落的最佳选址区位,中纬度沿海地区气候温和,聚落往往比较集中。交通便利的地区像交通路线交汇处、河流交汇处、沿海沿河等地区有利于聚落的形成。
(2)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多呈团块状分布;我国南方地区河网密布,聚落多沿河分布呈现明显的条带状。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山区聚落沿河谷分布,分布密度小。
25.【答案】(1)A-B-C
(2)农业;增加
(3)规模越来越大,民居由低矮房屋逐渐变成高楼大厦,交通会四通八达,越来越便利
(4)位于河流沿岸,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5)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就业困难、大气污染严重等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1)读图分析可知,图中A-B-C规模越来越大,交通越来越便利, 展示了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正确顺序。
(2)读图分析可知,A图稻田广布,人们主要从事农业活动。由A演变到C,规模越来越大,该地人口不断增加。
(3)在城镇扩展成城市的过程中,规模越来越大,民居由低矮房屋逐渐变成高楼大厦,交通会四通八达,越来越便利。
(4)读图分析可知, 该地能不断演变成城市,其有利条件是位于河流沿岸,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5)城市在演变过程中人口越来越大,将出现以下问题: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就业困难、大气污染严重等。
故答案为:(1)A-B-C;(2)农业;增加;(3)规模越来越大,民居由低矮房屋逐渐变成高楼大厦,交通会四通八达,越来越便利;(4)位于河流沿岸,水源充足,交通便利;(5)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就业困难、大气污染严重等。
【点评】(1)(3)聚落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一般先出现乡村聚落,后有城市部落。聚落在发展过程中,占地面积不断扩大,聚落的人口总数在不断增加,建筑群不断增多,聚落的交通越来越完善。
(2)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乡村聚落是指乡村地区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即村落),包括所有的村庄和拥有少量工业企业及商业服务设施,但未达到建制镇标准的乡村集镇。
(4)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5)本题考查城市在演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理解解答即可。
1 / 1初中地理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5.3聚落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2021八上·定南期末)下列传统民居与各对应的分布地区不正确的是(  )
A.架空支撑的房屋—青藏高原 B.白色墙壁的房屋—撒哈拉沙漠
C.平顶屋—塔里木盆地 D.蒙古包—呼伦贝尔草原
【答案】A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往往受到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如架空支撑的房屋一般是在气候湿热的东南亚地区,故A错误。白色墙壁的房屋常见于撒哈拉地区,可以更好地反射阳光,以便于隔热,故B正确。平顶屋常见于塔里木盆地,该地区降水稀少,故C正确。蒙古包常见于呼伦贝尔草原,这里生活的民族以蒙古族为主,是一个靠游牧为主的民族,蒙古包之所以呈圆形是减少风的阻力,故D正确。故答案为:A。
【点评】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河流等,社会经济文化因素如农业生产方式,经济发展,传统风俗习惯,文化背景、政治、军事、宗教、交通等。
①地形对乡村聚落的影响十分明显,平原地区聚落较为集中,规模较大,聚落住宅排列有序,形态多为团状;山区的聚落比较分散。
②气温高的地区,聚落地区墙壁较薄,房间较大,窗户较小,从而达到防暑的效果;气温低的地区,聚落地区墙壁较厚,房间较小。
③聚落一般靠近水源特别是有方便清洁的生活用水的地方分布,多沿河流两岸、湖泊四周分布。
④城市靠近公路、铁路干线或濒临海洋、临近海港分布,交通是近代城市的优选区位;
⑤宗教中心、军事要塞、边境口岸和政治中心,一般是为举行宗教活动、完成军事任务或分散大城市职能、带动内陆地区建设和发展起来的城市。
2.(2021七上·东莞期末)读"我国某地传统民居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是(  )
A.屋顶坡度大,门窗较多 B.屋顶坡度小,门窗较小
C.屋顶坡度大,墙体较厚 D.屋顶坡度小,墙体较高
(2)这种建筑反映了该地区的气候特点是(  )
A.长冬无夏 B.四季如春 C.炎热多雨 D.干燥少雨
【答案】(1)A
(2)C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1)由图可以看出,图中所示的传统建筑是高脚屋,屋顶坡度大、墙体高且薄,门窗多,故答案为:A。(2)由上题可知,访传统建筑是高脚屋,房屋墙体高、屋顶坡度大,说明这样的地区全年炎热多雨,墙体高、坡度大有利于排水散热,故答案为:C。
【点评】(1)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例如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构筑的小冰屋墙体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内温度;气温高的地区,聚落墙壁较薄,房间较大,窗户较小,从而达到防暑的效果;热带多雨地区人们一般都建双层木楼或竹楼,通风较好,人居住在楼上比较凉爽干燥。
(2)传统民居深受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对民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选址、建筑材料,朝向等方面,我国的传统房屋建筑常用“南尖北平”来描述,我国南方地区降水丰富,房顶坡度大,利于雨季排水,而北方降水少,房顶坡度较小(平顶屋)。
3.(2021七上·随县期末)人们会根据当地气候环境建造各种特色的民居建筑,聚落的形态也各有不同,下列有 关民居与聚落说法错误的是(  )
A.热带沙漠气候的西亚,房屋墙厚,窗小,屋顶大多高耸
B.寒冷地区民居一般墙体厚实
C.湿热地区民居墙体薄,门窗大,通风效果好
D.聚落在平原地区呈团块状;沿着河流,谷地等多呈条带状
【答案】A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热带沙漠气候的西亚,气候炎热干燥多风沙,房屋墙厚,窗小,屋顶多为平顶,故A错误。寒冷地区民居一般墙体厚实,有助于保暖,故B正确。湿热地区民居墙体薄,门窗大,通风散热效果好,故C正确。聚落在平原地区呈团块状;沿着河流,谷地等较平坦的地方,多呈条带状,故D正确。故答案为:A。
【点评】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例如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构筑的小冰屋墙体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内温度;气温高的地区,聚落墙壁较薄,房间较大,窗户较小,从而达到防暑的效果;热带多雨地区人们一般都建双层木楼或竹楼,通风较好,人居住在楼上比较凉爽干燥。而有的民居则是适应于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而创造的,如中国福建客家人因聚族而居,创造出大土楼的特色建筑。
4.(2021八下·云浮期末)素有“汉唐古镇,两宋名城”之誉的文化古城是(  )
A.福宝古镇 B.泰宁古城 C.平遥古城 D.凤凰古城
【答案】B
【知识点】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泰宁隶属于福建省,早在5000多年前,已有原始人类在此开始刀耕火种,泰宁还是福建历史上第一位有文字记载的君王闽越王的校猎场所,距今大概2000余年。公元958年,此地正式建县,在今后的数百年间,长盛不衰,被誉为“汉唐古镇、两宋名城”。B正确,福宝古镇 距四川省合江县城42km,是国家级福宝森林公园的门户,古镇始建于元末明初,到明末清初已"积众数百家,可为巨镇",成为大漕河流域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平遥县内,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 山西平遥被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市之一。凤凰古城,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西南部,凤凰古城,作为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旅游强县,国家AAAA级景区,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辖八县市之一。 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2001年被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AAAA级景区,湖南十大文化遗产之一。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与云南丽江古城、山西平遥古城媲美,享有"北平遥,南凤凰"之美誉。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点评】泰宁古城位于武夷山南麓的泰宁县城关,方圆面积226.5平方公里。不仅有江南保存最为完好的明代民居建筑真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尚书第建筑群,还包括明早期到清晚期500多年中各时期建筑物,是我国江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明代民居群。距今已有1340年的历史。文物古迹众多,素有“汉唐古镇、两宋名城”之美誉。
(2021七下·孝南月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将福建土楼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根据下图及文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5.下列关于环境对图中传统民居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帐篷样式的传统民居有利于避暑
B.图乙中土楼这种传统民居主要分布在闽西南一带的山区,有圆楼、方楼、五角楼等多种形状
C.图丙中的窑洞位于西北地区的黄土高原,具有冬暖夏凉的优点
D.图丁中的四合院是我国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
6.福建土楼“申遗”成功,有利于促进当地(  )
A.种植业的发展 B.工业的发展
C.旅游业的发展 D.畜牧业的发展
【答案】5.B
6.C
【知识点】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解析】【点评】(1)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中国民居形式,是利用黄土直立的性质挖制而成,节省建筑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具有十分浓厚的中国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四合院是一种中国传统高档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对北京众多的古建筑、园林、特色街区,我们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些建筑要采用博物馆式的保存方式,有些建筑可以不改变使用性质继续利用,以便保护,有些则可以只保存外观,而对内部进行完全的改造.以上种种途径,都可以使古建筑在得到有效保护的同时被合理地利用,使其发挥自身的效用,与现代城市开发建设良好地协调配合。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
(2)本题考查福建土楼“申遗”成功的意义,理解解答即可。 福建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土楼最早时是方形,有宫殿式、府第式、体态不一,不但奇特,而且富有神秘感,坚实牢固。楼中堆积粮食、饲养牲畜、有水井。由于方形土楼具有方向性、四角较阴暗,通风采光有别,所以客家人又设计出通风采光良好的圆土楼。现存的土楼中,以圆形的最引人注目,当地人称之为圆楼或圆寨。
5.读图分析可知:
A. 图甲中帐篷样式的传统民居有利于牧民搬迁,A不符合题意;
B. 图乙中是福建土楼,这种传统民居主要分布在闽西南一带的山区,有圆楼、方楼、五角楼等多种形状,B符合题意;
C. 图丙中的窑洞位于北方地区的黄土高原,具有冬暖夏凉的优点,C不符合题意;
D. 图丁中的四合院是我国北方地区北京的传统民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6.福建土楼“申遗”成功,有利于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和种植业、工业、畜牧业无关。故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7.(2021七下·全州期中)推测孟买周边乡村的传统民居最可能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孟买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气候湿热,雨量大,气温高,多雨湿润的气候使房屋底部潮湿,多蚊蝇毒虫,当地的居民适应气候的特点,把底层架空以利于通风散热。
故答案为:A
【点评】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渔村、牧村,分别从事农业、渔业、牧业。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聚落形成有团块状、条带状,还有点状分布。
(2021八上·马鞍山期末)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根据某区域景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8.从图中可看出该区域(  )
A.河流是内流河 B.有高原和平原
C.森林多在平原 D.桥梁跨越河流
9.图中(  )
A.农田主要分布在山区 B.聚落主要集中在平原
C.山区修路取最短路线 D.城市建设要靠近湖泊
10.“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中,人类应在(  )
A.陡坡开荒,扩大耕地增加粮食产量
B.河流上游拦水,减少山区灌溉面积
C.山区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D.河流下游填湖,建设大规模的城市
【答案】8.D
9.B
10.C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点评】(1)内流河是由内陆山区降雨或高山融雪产生的不能流入海洋、只能流入内陆湖泊或在内陆消失的河流。这类河流大多处于大陆腹地,远离海洋,干旱少雨,水量不丰。直接或间接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外流河,外流河的流域称为外流区。河水量受降水影响大,河流的流量、水位随降水的季节变化明显,汛期多在夏季。
(2)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早期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水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如平原地区是聚落的最佳选址区位,中纬度沿海地区气候温和,聚落往往比较集中。交通便利的地区像交通路线交汇处、河流交汇处、沿海沿河等地区有利于聚落的形成。
(3)森林作为地球上可再生自然资源及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历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绿色植被中,森林有“地球之肺”之称。森林可以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提供木材,防止水土流失,维持生物物种多样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弱噪音等。
8.由图可知,河流流入海洋,是外流河,故A错误。由图可知,主要地形类型为山地和平原,没有高原,故B错误。由图可知,森林多分布在山地,故C错误。由图可知,桥梁跨越河流,故D正确。故答案为:D。
9.A由图可知,农田主要分布在平原,故A错误。由图可知,聚落主要集中在平原,故B正确。由图可知,山区修路选择最平缓的路线,故C错误。由图可知,城市建设靠近河流,农田靠近湖泊,故D错误。故答案为:B。
10.陡坡开荒,扩大耕地增加粮食产量,导致植被覆盖率降低,引发水土流失,与题意不符,故A错误。河流上游拦水,减少山区灌溉面积,不利于农田的发展,故B错误。山区植树造林,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符合题意,故C正确。河流下游填湖,建设大规模的城市,导致湖泊调蓄能力下降,不合题意,故D错误。故答案为:C。
11.(2021七上·邓州期末)“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歌词中表现的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是(  )
A.乡村,这里有河流 B.乡村,这里以农业生产为主
C.城市,这里有田野 D.城市,这里以工业生产为主
【答案】B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
【解析】【分析】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题干中描述的该聚落表示的乡村聚落,CD错;田野、小河、炊烟、村庄、冬麦等,表明该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B对,A错。故答案为:B。
【点评】乡村聚落一般规模比较小,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和捕鱼等生产活动,而城市聚落一般规模很大,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例如工业和服务业等。
(2021七上·南平期末)下图为梵高的油画《麦田》,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图中景观属于乡村聚落中的(  )
A.牧村 B.渔村 C.农村 D.林场
13.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景观有较大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生产方式 B.气候差异 C.房屋高矮 D.道路宽窄
【答案】12.C
13.A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
【解析】【点评】乡村聚落一般规模比较小,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和捕鱼等生产活动,而城市聚落一般规模很大,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例如工业和服务业等。
12.仔细读图可以发现,图中有成片的农田,固定的房屋,以及劳动的农民,说明这里是农村,C正确。故答案为:C。
13.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由于生产方式的差异,景观有较大的差异。居住在城市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这里高楼林立,有许多商店、学校、医院、工厂,道路纵横,车辆很多;居住在乡村的人们一般从事耕作、放牧、捕鱼等生产活动,有许多农田、果园、池塘等景观,A正确。故答案为:A。
14.(2021七上·怀仁期末)下列自然环境特点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是(  )
①气候湿热 ②地形平坦 ③水源充足 ④炎热干燥 ⑤气候适宜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答案】B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气候适宜的地方容易形成聚落,在气候湿热、炎热干燥的地方不容易形成聚落,故容易形成聚落的是②③⑤。
故答案为:B
【点评】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渔村、牧村,分别从事农业、渔业、牧业。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聚落形成有团块状、条带状,还有点状分布。
15.(2021七上·怀仁期末)下列关于保护传统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能保护,不能利用
B.只能利用,不需要保护
C.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不能任意破坏
D.年代久远的传统聚落,全部拆除有利于美化环境
【答案】C
【知识点】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对于传统的聚落,既不能只保护,不利用,也不能只利用,不保护,而是要在保护中利用,因为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不能随意破坏。
故答案为:C
【点评】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世界文化遗产,需要得到最好的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是一项由联合国发起、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负责执行的国际公约建制,以保存对全世界人类都具有杰出普遍性价值的自然或文化处所为目的。
16.(2021七上·惠来期末)“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下列关于这样“人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交通运输十分便利 B.空气质量很差
C.非常富裕 D.聚落的规模可能不大
【答案】D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
【解析】【分析】该诗句中描述的意思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可以判断这里聚落的规模可能不大,故答案为:D。
【点评】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根据规模大小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乡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城市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即乡村和城市的本质区别是生产方式不同。
17.(2021七上·全椒期末)以下正确体现聚落与环境关系的是(  )
A.东南亚常见双层木楼和竹楼,下层是不住人的
B.西亚和北非地区因为炎热少雨,所以民居窗大平顶
C.我国南方地区为了冬季御寒,屋内砌有土炕
D.日本因地震较多,所以房子大多用砖瓦建造,特别牢固
【答案】A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聚落的形成与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东南亚气候湿热,常见双层木楼和竹楼,下层是不住人的;西亚气候炎热干燥,所以民居窗小墙厚;我国南方冬季温和,不需要火炕;日本传统建筑多用木材建筑,故本题选A。
【点评】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18.(2021六上·招远期末)聚落的形成与地形、气候、资源、交通等条件关系密切。下列有利于聚落形成的条件是(  )
①地表崎岖;②气候暖湿;③水源充足;④交通闭塞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答案】B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有利于聚落形成的条件有:地形平坦、交通方便、土壤肥沃、经济发达、气候适宜、水源充足等;
故答案为:B
【点评】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主要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渔村、牧村,分别从事农业、渔业、牧业。聚落形成有共同的特征,如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聚落形成有团块状、条带状,还有点状分布。
(2021七上·偃师期末)下图为某地区乡村聚落分布示意图。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9.该地聚落总体形态及其影响因素是(  )
A.团状,地质因素 B.团状,地形因素
C.带状,气候因素 D.带状,河流因素
20.一般情况下,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镇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19.D
20.A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点评】聚落形成的条件包括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等,聚落通常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
19.由图可以看出,图中所示的聚落呈带状,这是由于该地区的聚落沿河流分布,受河流的因素的影响呈带状,故答案为:D。
20.由图可知,甲、乙、丙、丁四个地方中,最可能成为城镇的是甲,因为此处位于河流的交汇处,交通便利,又位于四个聚落的中心位置,故答案为:A。
二、综合题
21.(2019七上·宁化月考)读聚落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聚落可分为    和   两大类。
(2)A、B、C三处聚落都属于   聚落,三处聚落选址的共同特点是   ,原因是   。
(3)ABC三处最有可能优先发展成城市的是   ,理由是   。
【答案】(1)乡村;城市
(2)乡村;沿河分布;沿河分布,水路交通便利
(3)B;B处位于两条河流交汇处,交通便利,便于人和物的集散。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1)聚落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两种聚落的生产方式不同。(2)A、B、C三处聚落都属于乡村聚落,三处聚落选址的共同特点是沿河分布,原因是交通便利。(3)ABC三处最有可能优先发展成城市的是B处,因为B处位于两条河流交汇处,交通便利,便于人和物的集散。
【点评】(1)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按照聚落的规模大小,可以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城市聚落规模较大,占地广,以二三产业为主;乡村聚落规模较小,占地少,以第一产业为主。
(2)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如平原地区是聚落的最佳选址区位,中纬度沿海地区气候温和,聚落往往比较集中。交通便利的地区像交通路线交汇处、沿海沿河等地区有利于聚落的形成。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22.(2021七上·濮阳期末)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所示为   聚落。
(2)据图丙中信息分析,A,B,C三处聚落选址的共同地形因素是   。
(3)A,B,C三处   最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理由是   。
【答案】(1)城市
(2)地势低平;沿河分布
(3)B;B处在河流的交汇处,交通便利,更容易发展成城市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图甲高楼林立,为城市聚落。
(2)A,B,C三处聚落都位于河流沿岸地区,地势地平。
(3)B位于河流的交汇处,交通便利,地形平坦广阔,水源充足,相比其它两处最有可能发展成城市。
【点评】聚落形成的条件包括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等,聚落通常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乡村聚落一般规模比较小,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和捕鱼等生产活动,而城市聚落一般规模很大,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例如工业和服务业等。
23.(2020七下·江油开学考)读图分析题
问题:
(1)以上两个聚落风光秀美,被列入   。
(2)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关系密切。请你仔细观察这两幅图,找出形成聚落的优越的自然条件。(至少写出三种)
(3)由于自然和社会的原因,一些特色鲜明的聚落在减少。全人类共同面临怎样的问题?
【答案】(1)《世界遗产名录》
(2)水源充足、地形平坦、(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等
(3)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1)以上两个聚落风光秀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关系密切,形成聚落的优越的自然条件有:水源充足、地形平坦、(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等。(3)由于自然和社会的原因,一些特色鲜明的聚落在减少。全人类共同面临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问题。
【点评】(1)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如平原地区是聚落的最佳选址区位,中纬度沿海地区气候温和,聚落往往比较集中。交通便利的地区像交通路线交汇处、沿海沿河等地区有利于聚落的形成。
(2)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其不仅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也有显著的地方色彩。一些古聚落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是人类历史活动的珍贵遗迹,需加以保护。
24.(2020七上·红河期末)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中信息判断,ABCD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的是   ,因为   。
(2)一般来说,平原地区聚落特点是(  )
A.多呈条带状 B.多呈点状 C.多分散布局 D.多呈组团状
(3)列举出云南的一项世界文化遗产   。
【答案】(1)C;位于河流交汇处,便于物资的集散和人员中转
(2)D
(3)丽江古城、三江并流、澄江化石地、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1)图中ABCD四个聚落中A、D临河分布,B不临河,C位于两条河流的交汇处,C地物资集散和人员中转最便利,能吸引居民和经济活动在此选址,所以C最有可能发展为城市。(2)平原地区地形平坦,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其内部没有影响人类活动分布的其它因素,因而聚落形状多为面状展开,呈组团状,D正确。故答案为:D。(3)云南有丽江古城、三江并流、澄江化石地、红河哈尼梯田、云南石林等世界文化遗产,任选其一即可。
【点评】(1)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早期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水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如平原地区是聚落的最佳选址区位,中纬度沿海地区气候温和,聚落往往比较集中。交通便利的地区像交通路线交汇处、河流交汇处、沿海沿河等地区有利于聚落的形成。
(2)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多呈团块状分布;我国南方地区河网密布,聚落多沿河分布呈现明显的条带状。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山区聚落沿河谷分布,分布密度小。
25.(2020七上·禅城期末)读某地城市演变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将这三幅图按形成和发展的顺序排列依次是:   。
(2)A图主要从事   (农业/非农业)活动,由A演变到C,该地人口不断   。
(3)在城镇扩展成城市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    (试从规模、景观方面分析)
(4)该地能不断演变成城市,其有利条件是   (试从自然条件分析)(2分)
(5)城市在演变过程中将出现哪些问题     (任写三种)
【答案】(1)A-B-C
(2)农业;增加
(3)规模越来越大,民居由低矮房屋逐渐变成高楼大厦,交通会四通八达,越来越便利
(4)位于河流沿岸,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5)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就业困难、大气污染严重等
【知识点】聚落的比较;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解析】【分析】(1)读图分析可知,图中A-B-C规模越来越大,交通越来越便利, 展示了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正确顺序。
(2)读图分析可知,A图稻田广布,人们主要从事农业活动。由A演变到C,规模越来越大,该地人口不断增加。
(3)在城镇扩展成城市的过程中,规模越来越大,民居由低矮房屋逐渐变成高楼大厦,交通会四通八达,越来越便利。
(4)读图分析可知, 该地能不断演变成城市,其有利条件是位于河流沿岸,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5)城市在演变过程中人口越来越大,将出现以下问题: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就业困难、大气污染严重等。
故答案为:(1)A-B-C;(2)农业;增加;(3)规模越来越大,民居由低矮房屋逐渐变成高楼大厦,交通会四通八达,越来越便利;(4)位于河流沿岸,水源充足,交通便利;(5)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就业困难、大气污染严重等。
【点评】(1)(3)聚落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一般先出现乡村聚落,后有城市部落。聚落在发展过程中,占地面积不断扩大,聚落的人口总数在不断增加,建筑群不断增多,聚落的交通越来越完善。
(2)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乡村聚落是指乡村地区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即村落),包括所有的村庄和拥有少量工业企业及商业服务设施,但未达到建制镇标准的乡村集镇。
(4)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5)本题考查城市在演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理解解答即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