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下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
题参考答案、提示及评
特点: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各具
民主的发展
社会发展相适应。(6分)原因:古希腊
罗马政治文明的影响;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产阶级不断壮大
分
民阶级发挥较大作用;民主化过程急速
越等
任答三点
政治是人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
治建设必须要符合本
民主政治建设
期和反复的过程;承认政治文明的多样性,尊重
不同文明,相
观点:中国近代的民族复兴是指实现民族独立和现代化
改良相互促进
华民族的复兴大业。(2分)
证:太平天国运动沉重地扌
,迫使其做出一定程度的改革以
代化;洋务运动学习
方科技,中国近代
开始近代化的起步;甲午战后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他们为挽
张在中国实行维新改
程度上推动了民主政
和发展和民族意
戊戌变法
民族危亡的斗争并未
帝国主
略,也迫使清王朝做出某种程度的改革,清末新政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
的;清末一再发生的革命和改良运动在
大潮.腐朽的清
君主专制统
被推翻,新的中华民国成立,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民族的复兴大业向前迈
例”仅作为参
酌情给分
35.(1)原因:社会制度落后;秦在和其他势力的斗争中劣势明显;魏对秦的严重威胁。(4分,任答两点即可
征兵制为主,征兵
兵制相结合;军事训练系统
征兵的范围大,兵源来
秦军的兵源;提
的战斗力;为秦崛起
定了坚实的基
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乌兰浩特中学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
5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卿大夫有助祭的义务,并通过助祭活动接受上一级君主的政命或政
事,即“天子祀上帝,诸侯会之受命焉,诸侯祀先王、先公,卿大夫佐之受事焉”。这反映出当时
A.国家权力依血缘关系建构
B.宗法观念渗透到社会民众的日常生活
C.政府行政管理逐渐垂直化
D.分封制利于加强各级政权的隶属关系
2.“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
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3.“秦统一后,平民的流动性进一步扩展到政府的结构,一种更理性化的国家管理组织结构得以
建立。”这一国家管理组织结构的建立
A.反映了“家国同构”形态的终结
B.体现了秦朝中央官制变动较频繁
C.促使地方割据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D.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4.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击败匈奴浑邪、休屠等部。汉武帝把投降的匈奴人分别安
置在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五郡之故塞外与黄河以南之间地区,“因其故俗,为属国”。汉
武帝的这一做法
A.导致王国问题反复出现
B.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C.消除了匈奴的军事威胁
D.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5.唐公主之子刘得仁,出入考场三十年而无功名,尝自言道:“外家虽是帝,当路且无亲。”唐宗室
子弟李洞,在昭宗时屡次应考却榜上无名,于是写下“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的伤
感诗句。这反映出唐代科举制
A.导致士庶矛盾尖锐
B.受学以致用原则制约
C.相对客观公平公正
D.有利于选拔才学之士
6.唐御史大夫为御史台长官,品秩分别为正四品和从三品,负责监察地方的监察御史分别是正
八品和正七品。中央的御史台分为“三院”,职能广泛。而地方监察官员一般设到省一级
(道),而州县之下则非中央监察直接涉足,仅由各级首长或其副职兼理或“自纠”。这说明唐
代监察
A.机构完备,职能齐全
B.机构膨胀,职权复杂
C.以卑查尊,轻而制重
D.紧抓中央,放松地方
7.宋代以平章政事为固定的宰相之职;废坐议之礼;赵普一人为宰相,太祖欲分其权,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政事堂设于禁中;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及其他行政机构,官无定员,也无专职,都由
别的官以差遣的名义掌管其事。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
B.使中央官员相互牵制
C.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
D.提高中央政府的效率
8.徐中约指出,“这样一种高度的集权,在康熙、雍正和乾隆辈足智多谋的君主统治下尚能运转
良好,一旦最高首脑踌躇徘徊时,这艘国家之舟便放任自流了”。在此,徐中约着重强调
A.康乾盛世值得后世铭记
B.皇权专制暗含统治危机
C.晚清君主统治脱离国情
D.皇帝勤政事关国家存亡
9.下表是结合马克强主编的《世界文明史》整理的关于雅典民主和现代民主比较表。据此可知
A.雅典直接民主的前提是小国寡民城邦体制
B.雅典不受制约的体制将社会精英排斥殆尽
C.雅典民主制的局限性均被现代民主所克服
D.雅典民主为现代民主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10.在古代希腊雅典时代,城邦中的公共意识几乎淹没了整个民众的生活。很多时候,人们只有
参与政治的理由,而没有不参与政治的理由,梭伦立法甚至规定:一个人如果在国内出现党
派分裂时不参与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这表明古代雅典
A.民主政治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B.公民具有平等的政治参与权
C.民主政治抑制公民个体自由
D.在民主名义下实行思想专制
11.公元前27年至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的商业和手工业得到了空前发展,阶级关系、政治和法
律制度也相应地发生了巨大转变,统治者逐步授予各行省臣民以公民权,直至公元212年,
罗马皇帝卡拉卡颁布敕令,授予一般臣民公民权,除奴隶外,自由民都取得了公民地位。罗
马统治者的这些措施
A.推动了古代罗马“公民法”的诞生
B.扩大了罗马帝国的统治基础
C.保证了罗马帝国境内的公平正义
D.表明了罗马法体系化的完成
12.17世纪,荷兰法院普遍使用查士丁尼法以补充当地法律的不足。1836年,荷兰制定自己的
民法典,从而有了罗马荷兰法的典型形式。借鉴罗马法的原则和制度在近代欧洲已经成为
普遍现象。材料表明
A.罗马法精神在近代被赋予了新意
B.荷兰是发展罗马法最典型国家
C.欧洲近代沿用了罗马法法权理论
D.罗马法维护新兴资产阶级利益
13.高全喜教授指出:“英国立宪主义在保留革命精神的同时,也汲取了英伦政治传统里崇尚调
和、宽容、妥协的精神。兼顾了自由与秩序之间的平衡,从而创造性地解决了革命与制宪的
二元张力性的对峙,并把君主的专断权力放到了议会为主体的不成文的宪法的笼子里。”他
意在强调君主立宪制为英国
A.开创了以温和方式实现制度变革
B.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和内战的出现
C.专制王权挑战历史文化埋下隐患
D.社会转型提供了有效的政治经验
14.下表是英国议会改革的历史进程表。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英国民主政治得到不断发展完善
B.英国基本实现了公民的普选权
C.近代以来英国不再出现暴力冲突
D.英国的“宪政民主”具有虚伪性
15.独立战争前夕,北美每个殖民地都有由有产者选举产生的立法议会,议会有权颁布法律、征
税、管理财政和举荐官吏。在个别殖民地,议会的权力完全凌驾于总督之上,总督都由业主
任命或有产者选举产生,英王的批准只是走形式。上述政治规则
A.说明英国对北美殖民地控制放松
B.说明北美三权分立政治体制的形成
C.奠定了美国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础
D.是北美挑起与英国的战争的根源
16.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美国行政、司法、立法三种机关各司其职,互不越权,而且不得相互兼
职,如行政官员、法官不得在国会占有议席,国会议员也不能受任政府的文官职位,政府官员
和国会议员也不能同时担任法官。此规定旨在
A.挽救垂危的民主共和体制
B.保证三部门权力的独立性
C.强化各部门权力的公平性
D.促进联邦体制的顺利建立
17.
1877年和1879年法国共和派先后在众议院和参议院选举中获胜,支持君主制的总统麦克
马洪下台,共和派上台执政。这说明当时的法国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工业资产阶级开始掌权
C.民主共和政体得以巩固
D.成为总统制共和制国家
18.《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的主要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的召集、开
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且联邦议会的主席职务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
帝国宰相。这反映出《德意志帝国宪法》
A.规定了国家体制实行联邦制
B.保留了浓厚的专制残余
C.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D.具有强烈民族主义色彩
19.鸦片战争发生时,清政府绿营兵和八旗兵肩负的并非只有征战一项,他们还担负着衙门日常
勤务、守陵、河工、漕运等任务。清廷还规定“各省水陆孔道之旁,设立墩台,驻宿兵丁,所以
护卫行人,稽查匪类”。清廷的这些举措
A.反映了清政府统治的腐朽不堪
B.推动晚清军事近代化进程
C.促使满汉之间的矛盾趋于缓和
D.不利于集中兵力抵御外敌
20.
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后,对于现实世界国与国之间的彼此憎恶、凌夺、斗杀深感不满,主张国家之间应该平等相待,互不侵犯。这说明当时太平天国的领导者
A.具有朴素的平等外交意识
B.放松了对西方列强的警惕
C.已经具有近代外交的理念
D.摆脱了农民阶级狭隘思想
21.
19世纪60年代,冯桂芬曾指出,中国有可能“为天下万国所鱼肉”。李鸿章也认为“中国若
再因循不办,或旋作旋辍,后患殆不忍言”。这反映出
A.中国已经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浪潮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C.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
D.清政府开始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
22.《马关条约》签订后,不仅康、梁等知识分子上书要求拒和、迁都、练兵,与日本决一死战,而且
在清朝统治层内部,官僚士大夫认为割地将使日寇占据辽河以南,逼近畿疆,控扼山海,“陆
则拊我之背,水则扼我之喉,早发夕至,防不胜防,是纵豺狼于肘腋之间,权纾患而患转迫也”。这反映出甲午中日战争
A.使中国的民族意识初步觉醒
B.导致了地方势力与中央分庭抗礼
C.直接激发了民主革命的兴起
D.强化了近代知识分子的危机意识
23.有学者认为,在《辛丑条约》谈判期间,清政府代表分为军机大臣荣禄、“全权大臣”李鸿章和
东南督抚张之洞等三个派别,三者之间矛盾重重。为了平衡相互之间的关系,他们不惜以牺牲条款利益为代价。这主要表明当时
A.晚清政府中央集权已名存实亡
B.清廷权臣明争暗斗激烈
C.清朝专制政治体制已病入膏肓
D.近代民族意识尚未形成
24.甲午中日战争后,几乎每一个西方国家都认为“可以安然瓜分这个民族的国家”,但是义和团
运动以后,列强深感“凡有意开通中国之人,应须小心谨慎。团匪之事,即可取以为鉴”,转而
倡言“保全中国”,妄图实现“以华制华”的目的。这反映了义和团运动
A.促使列强对华政策发生了改变B.
“扶清灭洋”
口号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C.阻止了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步伐D.使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25.民国初年,建立党社发表政治要求与见解的做法大受欢迎。据统计“仅上海、苏州、南京、广
州、武汉、天津、北京七地,从1911年10月至1913年4月的一年半时间里,先后成立的党社
共计386个,其中政党与具有明显政治色彩的社团271个。”材料表明辛亥革命
A.彻底改变中国民主革命的性质
B.开创了近代政党政治的先河
C.推动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进程
D.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二章规定:人民的身体非以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审问、处罚”;人民
的家宅非依法律“不得侵入或搜索”;人民有“保障财产及营业”“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
社”等自由;人民有“请愿于议会”、选举及被选举权利;人民有依法“纳税”“服兵役”的义务。
这些规定
A.使人民主权的政治原则进一步具体化B.突出体现了革命派的政治意图
C.体现了政府与人民权力间的相互制约D.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与等级制
27.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与之前中国人民进行的斗争相比,超越历史地表现为反帝反封建斗争
的整体性觉悟,参与其中的不仅有起着先锋队作用的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广大工人、商人、
教师、市民及农民群众都以极大热情投身五四运动的浪潮之中。该学者意在表明五四运动
A.青年知识分子发挥了先锋作用
B.是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开端
C.使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
D.开启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全新阶段
28.著名作家叶永烈创作了“红色三部曲”,其中一部是《红色的起点》。在书中他说这一事件宣告
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并且是中国历史上“红色的起点”。下面对这一事件表述正确的是
A.八一建军,武装起义
B.党的创立,开天辟地
C.秋收起义,转战农村
D.万里长征,战略转移
29.在1924?1927年的国民大革命时期,在我国传播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农民“报刊潮”,其中多
为以《中国农民》《农民运动》《犁头》为代表的政治性报刊。这一现象表明
A.农民运动是国民革命的主要形式
B."工农武装割据”已成广泛共识
C.中国的革命道路从城市转向农村
D.国民革命重视农民的重要作用
30.有学者指出,红军长征开始后,最重要的会议从通道会议算起,有黎平会议、猴场会议,直至
遵义会议。应当强调,遵义会议所起的历史作用是其他会议所不能代替的,是这一系列会议
的卓越代表和伟大标志。这主要是因为遵义会议
A.成功解决了军事路线的问题
B.发扬民主扩大参会范围
C.从根本上纠正了“左”倾错误
D.播撒了中国革命的种子
31.下面是民国三十年的一幅宣传画。该作品旨在
A.推动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
B.激励中国民众团结抗日
C.粉碎日军速亡中国的计划
D.促进国民革命不断深入
32.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在回答日本外宾关于“一生中最高兴的是什么”的问题时,兴奋地回忆
道「我一生中最高兴的是解放战争时期。那时我们的装备很差,还都在打仗,而民国三十六
年的这一胜利是在以弱胜强、以少对多的情况下取得的。”对这一胜利理解正确的是
A.百团大战,鼓舞了军民抗战士气
B.辽沈战役,东北形成了“关门打狗”之势
C.逐鹿中原,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D.渡江战役,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第33题25分,第34题12分,第35题15分,共52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文艺复兴之后,民族国家随之形成。民族国家早期阶段有相关的议事机构,但是以议会等为代表的议事机构的出现并不能等同于民主制的确立。以英国为例,从1832年议会改革开始,才开始真正步入民主化改革的轨道。美国虽然与英国在民主制道路方面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但是美国构建起来的民主制也有着自己突出的特点。此外,法国也对西方民主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大革命后,法国以希腊古典民主制为模板创建宪政制度,但是此后法国混乱不断,直到第三共和国才终于摒弃直接民主,而接受了代议制民主制。法国的历史发展也向人们表明,直接的希腊古典民主是不可恢复的。
——摘编自钱乘旦《西方民主的历史与现实》
材料二19世纪,中国民主政治发展非常迟缓,具有现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只有戊戌变法;而进入
20世纪,与民主政治发展相关的重大事件接踵而至,这种前慢后快与经济发展水平或有关系。其次是持续的革命道路。在西方,革命与改良只是达到政治发展的手段,并无优劣之分,而中国在20世纪初改良与革命论战后,革命派自此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在近代欧美历史上,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政治生态发生了巨变,造就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阶级,而传统的农民阶级逐渐消失。但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则与之较为不同。另外,近代中国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内完成了从封建专制到资产阶级再到新民主主义政治的急速跨越。
——摘编自闾小波《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民主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民主发展的特征。(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东西方民主政治对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
启示。(7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探索国家生存发展出路、实现民族复兴的主要手段。有人据此列图揭示了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间的关系。
——摘编自张福运《对中国近代史上革命与改良的再认识——民族复兴的视角》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近代前期中国的革命、改良与民族复兴三者间的关系进行
探讨。(要求:针对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恰当的观点,并加以论证;论证须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秦穆公时期,地处西方的秦国在和其他诸侯国及戎狄的斗争中的劣势愈益明显。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韩魏从此成为秦的劲敌,尤以魏对秦的威胁最为严重。面对强敌,秦军屡战屡败,于是推行兵制改革以改变现状便成为当务之急。在征兵制度方面,秦国男子达到23岁以后均需服兵役,一人一生须当兵两次,一次为材官、骑士、楼船、轻车等,称为“正卒”,作为中央的常备兵,在地方接受严格训练,并承担戍守首都的任务。除郡县普遍征兵制外,秦国还实行了募兵制,所招募士兵均经过一定考选,并接受系统的军事训练,战斗力较强。同时,在秦军之中还有少量的被充军的刑徒、贱民、被征服的戎人及小官吏。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兵制改革,才保证了源源不断的兵源,秦军数量最多时达到“带甲之士百万”,
车千乘,骑万匹,大大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面对秦的强大,魏不敢再把它视为“戎狄”,公元前335年,魏惠王与秦孝公在杜平(今陕西澄城东)相会,从此结束了中原各国长期以来不同秦会盟的局面。
——摘编自张利《浅谈秦国军事制度的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国兵制改革的原因及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国兵制改革的作用。(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