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戊戌变法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戊戌变法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15 14:35: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课
戊戌变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公车上书的时间和主张;识记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及宣传的维新思想;理解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2.通过对康、梁的理论学说和维新活动的分析,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和评价光绪
盟帝颁布的一系列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变法的历史意义以及变法失败的原因,让学生初步学习辩证地、全面地认识历史的方法
3.使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让学生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处于被列强瓜分的危机中,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地加深了。
这样的情况出现之前,清政府有没有做出“努力”呢?结果如何?
二、新课讲解
模块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视频:戊戌变法背景
1.公车上书
(1)背景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
(2)时间
1895年春
(3)代表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
公车:汉朝时,政府都是用公车接送被征举的读书人,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
由于这次上书是康有为组织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子所为,因此历史上就称为“公车上书”。
康有为,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出身于士宦家庭,乃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
梁启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4)主张: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
(5)结果:失败,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帝,却轰动京、沪。
(6)意义: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康有为和梁启超等维新人士在“公车上书”失败后为实现改革愿望又作了哪些准备活动呢?
组织学会
创办报刊
2.维新人士的主要活动
梁启超与《时务报》
《时务报》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梁启超《变法通议》
严复与《国闻报》
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以“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具有影响的报纸。
严复,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新法家、翻译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严复系统地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他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等著作,他的译著在当时影响巨大,是中国20世纪最重要启蒙译著。
【演一演】学生表演小短剧,感受变法的必要性。
荣禄:(盛气凌人)你老是变法、变法呀,你知不知道,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变则背天理,必然祸乱天下。
康有为:世事万物皆变化,祖宗之法为什么不能变?祖宗之法治国之本,只有变祖宗之法中陈腐之处,国家才能富强。
李鸿章:(拍桌子)住嘴,此不忠不孝之论,不可宽容。
康有为:今天祖宗留下的疆土都保不住了,还谈什么祖宗之法,就拿总理衙门来说吧,祖宗之法里并没有,是最近跟洋人打交道才新设立的,时代变了,祖宗之法必须变。
翁同龢:(捋胡子)年纪轻轻,就有如此见解,难得难得,我会尽最大努力把他引见给皇帝的。
模块二、百日维新
1.高潮——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1)背景:
1.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
2.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痛陈时局的危险和变法的紧迫性,呼吁变法救国。
3.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2)开始:
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史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3)内容:
2.结果——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宁可亡国,不可变法,宁赠友邦,不予家奴。
——慈禧
(1)原因: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掌有实权,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
(2)过程: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康有为、梁启超先后出逃。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3)影响: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
图片:中南海瀛台
戊戌政变失败后,光绪帝被囚禁在这里
谭嗣同殉难图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视频:
变法失败
材料一:戊戌变法持续时间仅103天,共发布280多件新政谕旨,平均一天就是两件多,其中明确指示具体办法,谕令实行的就有175件。变法之初康有为向光绪帝提出“守旧不可,必当变法;缓变不可,必当速变;小变不可,必当全变”
材料二:尤其是康有为,他只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和思想家,而不是一个实践的政治家。他对现实政治没有太多认识,也没有运用过政治权势。他虽然把皇帝拉拢过来作为权力的法律来源,但他忽略了国家的真正权力是在太后这一明显的事实。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就光绪帝明诏推行的改革措施来看,无论其广度和深度,都远远超出了洋务运动学西方的程度。……有些改革,如裁撤绿营兵、废弃驿站、尤其是取缔八旗人的寄生制等等,都是直接触犯其“祖制”的变革措施。
——李岚主编:《光绪王朝》
材料四: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当变法曲终人散之时,广大的人民群众对此很漠然,好多人不知道具体的情况。
失败原因:
(1)维新派变法内容太多、操之过急;维新派缺乏经验,没有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改革。
(2)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清政府大权把持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手中。
(3)改革措施威胁到守旧派官僚的利益。
(4)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单薄,没有发动人民群众。
【合作探究】评价戊戌变法历史地位。
观点一:资产阶级所颁布的一系列的新政法令,除京师大学堂保留外,其余都被废除,是失败的。在历史上也毫无意义。
观点二: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戊戌变法有特别的意义,它为中国近代化过程奠定了主要的基础,功不可没。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1)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改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2)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使中国走向强大,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3)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启蒙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思想,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三、课堂小结
四、板书设计
结束语:
120多年前的戊戌年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一年!这一年,中国人进行了挽救民族危亡的重大尝试——戊戌变法。120多年后的戊戌年是中国奋起蓬勃发展的一年!这一年,也是改革开放41周年。120多年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奋起抗争,为实现中国梦而前赴后继。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新时代的我们要用青春的激情挑起民族复兴的重任,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戊戌变法》微课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的相关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