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9张PPT)
《论语》十二章
第一课时——“孔子”篇
导入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作者简介
孔子
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duó”,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帝王最隆重的祭祀,祭祀天地、宗庙等)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1)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2)30—50岁,欲仕不能。
(3)50—55岁,在鲁从政。
(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5)68—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作者简介
孔子,
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
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
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课堂小组讨论你心中的“孔子”
知人
父亲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以勇力闻于诸侯。
叔梁纥与正妻施氏有九个女儿,没有儿子。他的妾生了个儿子孟皮,却因为有足疾,不能做继承人。
叔梁纥便向鲁国颜氏求婚。颜氏有三个女儿,最小的叫颜征在。
颜父对三个女儿问道:“陬大夫叔梁纥的父祖辈六代积德必出圣贤。虽然他年纪大且性情急躁,但这不值得犹豫不决,你们三个谁能够嫁给他做妻子?”大女儿和二女儿都没有回答,颜征在上前对父亲说:“听从父亲您的决断,还有什么好问的。”颜父说:“就是你能嫁给他了。”他便将颜征在嫁给了叔梁纥。
孔子的父母和出生
3岁丧父,家境贫寒,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曲阜),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庸俗的)事”。
15岁立志于学
,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19岁娶亲。
30左右,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被后人尊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
一、青少年时期
2、齐国经历
鲁国自宣公之后,政权就掌握在“三桓”手中(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鲁昭公失败后,时年35岁的孔子对季孙氏的越礼行为很不满,发出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呼声。他看到鲁国如此混乱,根本没有从政治国的机会,为了维护礼的尊严而离鲁适齐。
为了接近齐景公,他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便谈了著名的正名思想,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但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而作罢。孔子不久便返回鲁国。
3、从政鲁国
孔子返鲁后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他的学说也更加完善。
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由于为政有方,52岁时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后来又以相礼的资格参加齐鲁两国的“夹谷会盟”,在大会之上,孔子处处“以君子之道辅其君”,完全按照礼数办事,使齐景公深感惭愧,归还了鲁国的三个城池,创造了鲁国外交史上多年未有的成就。
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
孔子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孔子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
4、周游列国
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55岁~68岁),先从鲁国出发,走了卫国、宋国、齐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然后基本上按原路返回
。从地图上看,孔子周游所及的地方,范围不出今天的山东省和河南省。
由于政治理想破灭,孔子专心于办学著书,修订了“六经”(《诗经》《尚书》《礼经》《周易》《乐经》《春秋》),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孔子73岁时去世。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5、孔子晚年
2.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
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
作者简介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P127
1.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作品简介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
语录体:偏重于言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不讲求篇与篇之间或者段与段之间在世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的散文体式。
《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P2
作品简介
《论语》体式:
(1)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2)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3)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作业(见导学案)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翻译红色字体的句子。
2.你从孔子学琴的故事中获得了什么启发?请提出明确的观点,并加以阐释。
文本探究
第二课时--“好学篇”
文本探究
研读第一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活动1:孔子认为君子“好学”的标准是什么?
君子要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克制物欲)、“敏于事而慎于言”(谨言慎行)、“就有道而正焉”(虚心请教),才算达到“好学”的标椎。
活动2:概括第一章的主题
君子应该安贫乐道、重义轻利。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爱因斯坦)
2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
①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
②闻道:懂得、知道真理
活动二:翻译本章内容
孔子说:“在早晨懂得真理,要我在当晚死去都可以。”
活动三:如何理解“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道”?
这里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从对待“道”的态度出发,讲明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主题:执着追求真理(仁义之道)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真理”具有怎样的态度?
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也。"
《孟子·告子上》
孔子的“杀身以成仁”、孟子的“舍生而取义”正是对“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一句的最佳注脚。
3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
①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有贤德、有才华的人。
②齐:与......看齐。
③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活动二:翻译本章内容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活动三:本章中体现的孔子道德修养的方法是什么?
见贤思齐。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向他学习,努力向他看齐;见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己哪些地方还有欠缺。
4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
活动二:翻译本章内容
①篑:盛土的筐子
②止:停下来
③平地:填平洼地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前进,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活动三:本章重点强调了什么道理?
孔子以堆土成山和平整地面的比喻鼓励自己和学生,君子做事要持之以恒。功亏一篑也好,持之以恒也罢,关键都在于自己。
“好学”的内涵
1.“好学”应有勤勉的学习态度。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
2.“好学”应以“求道”为目的。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论语·卫灵公》
3.“好学”应有学习的优秀榜样。
·就有道而正焉
·见贤思齐
4.“好学”应贵有恒的学习精神。
功亏一篑
5.“好学”应源自人的内在力量。
·“就有道
”、“内自省”、“进,吾往也”
作业(见导学案)
翻译下面的语段,体悟“不好学”给人带来的危害。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论语·阳货篇》
第三课时--“君子篇”
文本探究
研读文本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敏:勤勉。
而①:表并列。而②:表顺承。
就:到。
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正:使…匡正。
已:同“矣”,句尾语气词
表陈述,相当于“了”。
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舒适,做事勤勉,言谈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
①喻:明白,通晓,这里译为“懂得”。
活动二:翻译本章内容
孔子说:“
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活动三:孔子阐明了君子和小人怎样的义利观?
孔子指出君子只需晓以大义,而小人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君子以自己内心之中的义作为行为标准,而小人却以外在的利害作行为标准。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
①质:质朴、朴实
②文:华美、文采
③野:粗野、鄙俗
④史:虚饰,浮夸
⑤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活动二:翻译本章内容
孔子说:“质朴(内容)胜过文采(形式),就会显得粗野简陋;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显得浮华虚夸。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那才是君子。”
活动三:分析“文”与“质”的辩证关系。
文质不可以相胜,就是指它们要均衡,哪个都不能够过多。君子就是要做到“文”与“质”的平衡。
君子的理想人格:文质彬彬
学习任务
提取本课中成就君子人格的关键词。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作业
一、查找《论语》中关于“君子”与“小人”对比的章句。翻译章句后,创制个性化的图表来展示二者的区别。
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①,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2.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5.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
6.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
7.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
8.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
9.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10.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宪问》
……
二、用一段抒情性的文字完成“君子赞”。
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第四课时--“诗教篇”
文本探究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
①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②夫:那
③兴:激发人的感情
④观: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⑤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⑥怨:讽刺时政
⑦迩:形容词作名词,近处
活动二:翻译本章内容
孔子说:“同学们为什么不学那《诗》呢?《诗》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在礼的准则下)讽刺时政。从近处来说(可以懂得)怎样侍奉父母,从长远来说(可以懂得)怎样侍奉君主。(而且)能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活动三:孔子认为《诗》具有哪三大功能?
一是具有教化功能(诗教),兴、观、群、怨以修身;
二是具有实用功能(诗用),事父事君以治国;
三是具有认识功能(诗识),鸟兽草木以致知。
思考探究
如何理解和评价孔子所说的《诗》可以“兴”“观”“群”“怨”?
“兴”指诗歌的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感发情感,引起联想、想象活动,在感情的涌动中获得审美享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此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首章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中庸美学原则:中和)
“观”,是说《诗经》可以帮助人们观察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
“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汉书·艺文志》)
“群”,是说《诗经》可以帮助人们沟通交流,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1.日常交流的必备技能
《世说新语》:郑玄家的一个婢女,做错了事情,郑玄便责打那位婢女。婢女也不甘示弱,与郑玄争辩。郑玄非常生气,让人将婢女拖到泥地里,以示惩罚。不一会儿,另一位婢女经过,看到这种情景,用《诗经》中的一句诗问:胡为乎泥中?受罚的婢女也以《诗经》中的诗句作答:薄言往愬,逢彼之怒。郑玄曾饱读各家各派的经学,在当时社会,是一位受人敬仰的文学大咖,他家的婢女自然出口不凡。婢女的交流都如此文雅有学问,朝廷大臣们的交往应酬当然有更高的要求。
2.外交谈判的制胜法宝
晋国遇难,晋文公重耳来到了秦国求助,成功得到秦穆公的支持相助,也是用《诗经》谈判交流。
Why?
“怨”,是说《诗经》可以帮助人们抒发对苛政的怨愤和讥刺之情。
邶风·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露中!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写出了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
儒家的“《诗》教”
兴观群怨是孔子对古典诗词社会功用的高度概括,历代诸多诗词理论家都传承了这一思想。
儒家的《诗》教实质为仁教,是借《诗》触发对仁的觉悟,以自觉完善君子人格。
《论语》中,孔子论六艺之教,所言最多者是《诗》。
作业(见导学案)
《鄘风·相鼠》《魏风·硕鼠》这两首诗被称为《诗经》讽刺文学中的“双璧”。但在表现主旨上又各不相同,各有侧重。请指出二者的区别。
鄘风·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魏风·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第五课时--“仁教篇”
文本探究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
①而:表假设,如果
②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
活动二:翻译本章内容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会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会如何对待乐呢?”
活动三:本章中孔子是如何看待“仁”和“礼”“乐”的关系的?
本章点明了“仁”的核心地位。仁是人们的内心要求,礼与乐则都是外在的表现。孔子认为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
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因此,必须有仁的根本,才能够叫行礼乐。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篇》
季氏:季孙氏,鲁国大夫。
八佾(yì):古代奏乐舞蹈,每行八人,称为一佾。天子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季氏应该用四佾。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
①
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毅,坚强、刚毅。
②
已:停止。
活动二:翻译本章内容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把实现仁当作自己的责任,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活动三:士毕生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士要以“仁”为己任
曾子怎么看待“仁”?
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
①知:同“智”
②者:……的人
活动二:翻译本章内容
孔子说:“智慧的人不会迷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活动三:君子要如何具备完美的人格修养?
君子要有智、仁、勇三德
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因为他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自然就强;仁德的人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会招人怨恨,行忠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会令人感激,人际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忧虑;真正的勇者不在于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横逆忧患来临时,能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
“智者”为何“不惑”,“仁者”为何“不忧”,“勇者”为何“不惧”?请谈谈你的看法。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
①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
②一日:一旦
③归:称赞,称许
④目:条目,细则
⑤礼:名词作动词,合乎礼
⑥事:实践,从事
活动二:翻译本章内容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要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克己复礼的细则。”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看,不合乎礼的不听,不合乎礼的不说,不合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明,请允许我实践这些话。”
活动三:孔子认为实现“仁”的关键是什么?有哪些具体做法?
实现“仁”的关键是克己复礼。
具体做法就是“视、听、言、动”都要符合礼。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仁”是“礼”的内化和自觉。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活动一:解释红字词语
①一言:一个字
②其:大概,表示推测、估计。
③恕:宽恕
④于:介词,给
活动二:翻译本章内容
子贡问道:“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它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恕”的内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孔子看来,“恕”这个字是可以终身奉行的,而“恕”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它在根本上与“仁”是相同的,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
孔子认为推已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
“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何关系,这段话与孔子的“仁”又有何关系?
仁——众德的总称
泛爱众而亲仁
作业
孔子“仁”的学说中蕴含着哪些值得现代人弘扬的思想精华?(至少写出两点)
研读文本
章节
主要观点
说理方法
第一章
安贫乐道,就有道而正
理论论证
第二章
礼、乐以仁为基础
理论论证
第三章
执着追求“道(真理)”
理论论证
第四章
君子重义轻利
对比论证
第五章
虚心学习,自我反省
对比论证
第六章
文质兼备,方为君子
对比、理论
第七章
以仁为己任,意志坚强
理论论证
第八章
不半途而废,持之以恒
比喻论证
第九章
智、仁、勇成就完美人格
举例论证
第十章
克己复礼为仁
理论论证
第11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理论论证
第12章
《诗》的社会功用
举例论证
本文分别用哪些方法阐述了哪些观点?
写作特色
简洁明了的语录体形式
含意深远,充满哲理
丰富多变的手法
简约深远
隽永有味
“后世文学,根源皆在古书。同一熟诵,诵后世书,固不如诵古书之有益。而欲精研文学,则数十百篇熟诵之文字,固亦决不能无也。.……诸子之文,可谓‘个性’最显著者,欲治文学者,诚不可不加之意也。”
——吕思勉
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