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3.13乘车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3.13乘车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9-15 17:52: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数学一年级上北师大版3.13乘车教学设计
课题: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中数的运算内容时学生学习数的运算的起点,也是学生学习运算的基础,是小学阶段重要的学习内容。《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课内容是10以内的两步式题,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对本课掌握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着后面进一步学习20以内加减法,是数学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教材设计了乘车这一情境,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求知兴趣,并在具体的上下车情境中体悟到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让学生学会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学情分析:
本节课主要学习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这是学生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最后一个内容。三个数之间的运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如:先算什么?学生易忘记第一步的结果,或看不到第一步的结果等而导致计算错误。为了帮助学生跨越这一障碍,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一是创设了三个连续的“乘车”情境,以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作支撑来帮助学生理解运算的顺序,用上车、下车、既有上又有下的过程,直观生动地反映出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实际意义;二是在算式中的第一步下面画了一个“□”,把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变成看得见的数,表示要先算这一步,记住这一步的得数,再用这个得数与下一个数进行计算。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活动中,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
2.能掌握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计算。
3.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展初步的探索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上下车的情境,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列出算式并正确解答。
教学难点:在活动中获得两步式题运算顺序的感性体验。
教学方法:情境体验法、诱思探究法
学习方法:观察——活动——交流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谈话导入。
1.开火车口算。(类似以下练习的口算)
2.谈话:
同学们都乘坐过公共汽车吧,排队上车时你会怎么做?乘车时我们一定要按顺序排队,要先下后上,要遵守乘车秩序。乘车时也有关于数学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同研究乘车中的数学问题。
〖课件呈现〗公交车图片
二、活动体验,感悟意义。
理解连加算式的意义及运算的顺序。
动态演示乘车情境图一
引导观察: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图意,提出问题并用完整的话口答。
〖设计意图〗课前自制教具,手绘公共汽车和动态的人物图片,课中通过动态的乘车情境的演示,孩子们都被这些色彩鲜艳、姿态逼真的人物所吸引,这为学生探究新知创设了条件。
看图提出问题
提问:根据“车上有2人,前门有3人正在上车,后门有2人正在上车”,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3.列式解答,理解顺序。
提问:你能告诉我“现在车上有多少人”吗?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这个图的意思吗?
板书:2+3+2=7或2+2+3=7
小结:要求......需要把......与......三部分合起来。
追问:计算2+3+2=7(或2+2+3=7)怎样算出来的?
教师引导摆小棒演示算的过程,并完善板书,标出第一步的结果。
先算的是什么?再算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发现了问题,提出问题,大家合作解决了问题,从而领悟到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意义和运算规律,突破了教学重点,完成了教学任务。
4.
联系比较,揭示课题。
提问:这个算式与以前的加法有什么不同?
像这样的算式就是“连加”。板书“连加”。
(二)理解连减算式的意义及运算的顺序。
1.动态演示乘车情境图二
引导观察:公交车又到一站,从图上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课件呈现〗公交车到站后上车和下车的动态演示。
追问:根据“车上原有8人,先下了1人,又下了4人”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3.
列式解答,理解顺序。
追问:现在车上还剩几人?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这个图的意思吗?
小结:要求......需要先从......里减去......再减去......
4.理清意义。
追问:8—1—4=3或8—4—1=3
先算什么?完善板书。
5.联系比较,补充课题。
提问:这个算式与以前学的算式有明显的不同,谁能给它也起个名字?
板书“连减”。
(三)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及运算的顺序。(教法同上)
1.课件动态演示乘车情境图三
〖课件呈现〗公交车到站后上车和下车的动态演示。
提问: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
提出问题,列式解答。
要求“现在车上有多少人”怎样列式解答?
3.理解顺序。
提问:你能说说先算的是什么?
4.联系对比,补充板书。
提问:这个算式与以前学的算式也有明显的不同,谁能给它起个名字?
板书“加减混合”和第一步的结果。
〖设计意图〗根据一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创设了三个“乘车”的动态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情境中探索,使学生能够通过“上车”、“下车”的情境,比较轻松地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2.
看图提出问题。
(四)回顾小结。(强调顺序和书写)
小朋友们,回顾一下,今天我们在乘车中解决了几个数学问题?你学会了哪些计算?这样的计算都需要几步完成?计算时一定要按什么顺序依次计算?为了避免出错一般需要在这里写出第一步的得数。
(五)看算式说顺序。
 三、动手实践,再次感悟。
乘车游戏(看算式模拟乘车情境)
(一)老师当导演,学生当小演员
教师给出5-2+1,发号指令。
(二)学生当导演,指令其他学生演。
(三)轻松时刻。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小活动旨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把讲台模拟成公共汽车,我扮演导演,出示算式,引导学生模拟上车和下车的情景,请学生做乘客进行现场表演。再放手让学生做小导演,看算式再模拟乘车情景,现场表演。这一活动,很受孩子们的喜爱,激发了孩子学习的兴趣。
四、联系生活,巩固拓展。??
1.看图列式。
教师出示课本P46练一练1、2。
要求:说图意——在书上列式——汇报得数和第一步算式的意义
2.找信息提问题。
教师出示P46的试一试和P47的第4题。
〖课件呈现〗试一试。
3.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你能提出哪些与今天所学的知识有关的问题?怎样解决?(选作练一练第7题)
〖课件呈现〗生活中的数学。
五、总结评价,分享经验。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怎样听课?你要向谁学习?学习他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六、独立思考,完成作业。
教师巡视面批作业。
板书设计:
2+3=
5+4=
7+3=
10—4=
7—3=
4—1=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2+2+3=7
2+3+2=7



8-1-4=3
8-4-1=3



9+1-5=5
9-5+1=5



公共汽车情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