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课件(19张PPT 含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课件(19张PPT 含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16 09:14: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第四单元
新时代的曙光
面对北洋军阀统治下混乱的政治局面,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为必须进行文化变革才能挽救民族危亡。他们发起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引发了一场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工人阶级展现了强大力量,马克思主义广为传播,共产党早期组织相继成立。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面面貌焕然一新。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课标要求】
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习目标】
1.学习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及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内容;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作用。
2.学会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学习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感,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2.难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新授课时】
1课时
袁世凯率文武百官祭天祭孔
【材料一】孔子之道,自古常新,与天极……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做夜思,恢复孔教,立国之根本。
——《大总统祭圣告令》
【材料三】《女子世界》是专为女子创办的杂志。近日该杂志大量登载节烈女子事例,主张男子多纳妻妾,要求女子独守贞操,反对婚恋自由。
【材料四】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欲使共和名副其实,必须改变人的思想。
——陈独秀
【材料二】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在当时的知识阶层,尤其是在青年学生中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影响。
材料研读
研读材料,结合教材P56,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等先进思想传入并影响中国;袁世凯为独裁专制,推行“尊孔复古”逆流,新旧思想发生激烈冲突。
陈独秀等进步的知识分子从对辛亥革命的反思中,认定:必须进行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改造国民性。(课堂笔记)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由辛亥革命所唤起的中国社会的希望,同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黑暗之间形成一种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产生了巨大的波潮,于是而有新文化运动。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陈独秀
(1879—1942)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开始标志:
代表人物: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
陈独秀、
胡适、
李大钊、
鲁迅
热情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猛烈抨击封建的旧道德和旧文化
终身以“新青年”自居
“中国自由主义之父”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横眉冷对千夫指”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重要阵地: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有理,持之有效,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
蔡元培
(1868-1940)
北京大学红楼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鲁迅《狂人日记》节选
旧道德:指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伦理道德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新道德: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有关人权自由的西方资产阶级的道德思想。
民国初年,北京《中华新报》曾登了一则新闻,有一女子唐氏19岁,许配张家
,还未嫁过门,未婚夫就死了,为了做烈女,唐氏选择自杀殉夫,历尽了喝符灰水、吞金、上吊、投河及三次绝食,最后服用砒霜结束了年轻的生命。县长给她修建贞洁牌坊进行表彰。
1.提倡新道德,抨击旧道德、旧文化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民主)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制度。
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法则。
Democracy
(德先生)
Science
(赛先生)
2.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
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
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吾主张今日作文作诗,宜采用俗语俗字,与其用三千年前之死字,不如用二十世纪之活字。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3.倡导文学革命:推到旧文学,建设新文学,提倡白话文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研读材料并结合教材P58,小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序号
被崇拜者
票数
1
孔子
157
2
孟子
61
3
孙中山
17

……

序号
被崇拜者
票数
1
孙中山
473
2
陈独秀
173
3
蔡元培
153

……

14
孔子
1
表1: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最崇拜的人物”问卷统计表
表2:1924年北京大学“最崇拜的人物”问卷统计表
——据《考师范之笑话》上海《时报》
——据朱务善《本校二十五周年纪念日之“民意测量”》
【材料一】
思考1:观察材料一中表1、表2,国人所崇拜的对象发生了什么变化?试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变化:从崇拜孔子、孟子等封建儒家思想代表占据主导到崇拜孙中山、陈独秀、蔡元培等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占据主导。
原因:①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得到传播并渐入人心。
②新文化运动抨击了传统的儒家思想,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大解放的运动。
【材料二】1920年春,北京大学首次招收9名女生入学旁听,开创了中国国立大学男女同学的先例。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他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甚至出现了敢跟皇帝打官司离婚的案例。
【材料三】1922年11月8日《新浙江》登载了大诗人徐志摩和妻子张幼仪的离婚声明。徐志摩爱上了林徽因,于是选择了和家庭包办的妻子张幼仪离婚。离婚后的张幼仪开始学习德语,后单担任苏州大学德语教授,并投身金融界,成为中国银行第一位女总裁。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研读材料并结合教材P58,小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思考2:以上两则事例的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1.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促进了人的觉醒
(课堂笔记)
【材料四】美国学者莫里斯评论:“聚集在《新青年》和北大周围的知识分子的重要性是很难估价的。他们的著作铸成了一代年轻学生的信仰和态度,1919年“五四”运动后,这些学生是政治上的生力军,并成为现代中国革命的领导者。”
——黄爱军《五四进步社团和中共组织的创建》
【材料五】《新青年》像春雷初动一般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一些青年......打碎了身上的枷锁,歌唱着冲出了封建的堡垒。
——《五四运动回忆录》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研读材料并结合教材P58,小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思考3:列举几位“聚集在《新青年》和北大周围的知识分子”。据材料四和五,说说他们铸成的“信仰和态度”对当时中国的影响。
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2.影响:新文化运动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课堂笔记)
【材料六】陈独秀认为:“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的”。“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钱玄同认为“惟有将中国书籍一概束之高阁一法”,才能避免“中毒”,他甚至进一步提出“剿灭”中国文化,“废灭汉文”,采用世界语等观点。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研读材料并结合教材P58,小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思考4:材料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有什么问题?你觉得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3.新文化运动推崇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的肯定或否定)
(课堂笔记)
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课堂知识构建





拉开新文化的序幕
(兴起)
奏响新文化的乐章
(内容)
迎来新文化的曙光
(意义)
背景:辛亥革命后,新旧思想发生激烈冲突,知识分子认定:必须进行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改造国民性
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在创刊号上发表《警告青年》。
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重要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1.提倡新道德,抨击旧道德、旧文化
2.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
3.倡导文学革命:推到旧文学,建设新文学,提倡白话文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文学革命
思想革命
拓展延伸
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小结: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
自强求富
君主立宪
民主共和
民主与科学
思想文化
政治制度
器物技术
19世纪60-90年代
1898年
1911-1912年
1915年
【特点】由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仿行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探索与救亡图存相结合,探索的过程也是民族觉醒和爱国热情不断激发的过程
课堂训练
1.有人把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其中“开颅洗脑”指的是(  )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2.胡适先生曾说:“《新青年》杂志代表和创造了一个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指的是
(
)
A.
君主立宪时代
B.
民主共和时代
C.
民主科学时代
D.
社会主义时代
3.新文化运动中,有人主张写文章要“讲求文法”、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据此推断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
 )
A.
政治革命
B.
思想革命
C.
文学革命
D.
科学革命
D
C
C
4.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两只蝴蝶》,引起世人高度关注。此诗的发表反映出当时思想文化界的主张是(
 )
A.
提倡民主与科学
B.
提倡新道德
C.
提倡自由与平等
D.
提倡白话文
课堂训练
两只蝴蝶
——胡适
两只黄蝴蝶,双杀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5.《新青年》在1915-1918年总篇数共1274篇,其中“社会主义”一词一共有20篇文章使用,使用了34次,平均每篇使用1.8次;而从1919-1922年,总篇数1026篇,其中使用篇数达145篇,使用次数1292次,平均每篇使用7.75次。这种变化反映了(  )
A.
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
民众普遍拥护国民革命运动
C.
中国政府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D.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改变
D
A
6.(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6年,陈独秀发表《吾人最后之觉悟》一文,指出:“中国欲求生存,必须抛弃官僚专制的个人政治,实行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他号召人们积极干预政治,认为要真正实现民主政治,必须依靠全国大多数人民的政治觉悟,自居于国家主人的地位,不要把实现民主共和的希望寄托在“善良政府、贤人政治”上面。
【材料二】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对文学改革从形式到内容提出了许多意见,主张以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同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把反对文言文和封建文学同政治革命联系起来,竖起了文学革命的大旗。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陈独秀、胡适发表的文章与哪一历史事件密切相关,并依据材料一、二,概括出该历史事件的内容。(6分)
课堂训练
历史事件:新文化运动
内容: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
②倡导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和学生爱国运动是互为因果的。新文化运动使青年们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对国家危亡境遇的警觉更使青年们认真考虑……以什么思想来救中国。……经过五四运动,介绍、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摘编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四】新文化运动在大陆的影响一直及于1949年左右,其在高级知识分子中更是主导;在政治上,为中华民族培养了一大批关心国事、图存图强的现代人才;同时也形成了以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第三条道路”政治势力,对钳制当政者专制冲动,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做出了重大贡献。
(2)根据材料三和四及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4分)
课堂训练
①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启发着人们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②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民主与科学的洗礼,培养了现代人才,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