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第五单元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1924年,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展开合作,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又称大革命。然而,由于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国民革命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了。
中国共产党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的统治。毛泽东等人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创造“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探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1934年,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剿”,红军进行战略转移。中国共产党率领红军历经艰难险阻,胜利完成了长征,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国民党一大会址
▼黄埔军校
第15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课标要求】
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主要史实,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结合史料,简述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主要过程、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等基本史实,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史料实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和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3.感受大革命时期英雄们摧毁旧社会的壮烈之举、敢为人先的社会担当、紧追时代潮流的人生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伐战争的主要史实
2.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和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新授课时】
1课时
1921年中共成立时,只有区区五十余人。一年之后,即当中共“二大”召开时,也仅有不足二百人。力量如此弱小,又处于秘密状态之中,要想切实推动中共革命和谋求自身组织发展都极端困难。
京汉铁路大罢工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1912年
二次革命
1917年
护法运动
1923年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在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中屡遭失败,使他痛切认识到依靠军阀打军阀是没有出路的,必须改组国民党,为它补充新的力量。
“我们能够宣传,使中国四万万人的心都倾向我党,那便是大成功了……俄国五六年来,革命成功,也是宣传得力。我们要晓得宣传这种武器,服一人便算得了一人,传入一地便算有了一地。”
“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的血液。……盖今日革命,非学俄国不可……我党今后之革命,非议俄为师,断无成就。”
——孙中山
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产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广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中国革命之需要。……“依中国社会的现状……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革命的党。——中共三大宣言
【共产党】在工人运动中,深感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国民党】在多次反对北洋军阀斗争失败后,深感必须改组国民党,为它注入新鲜血液。
小组探讨:阅读教材P70,归纳:国共合作实现的条件
政治准备
1923年6月,中共三大正式决定:
1.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
1.参会中共代表:李大钊、林伯渠、毛泽东、瞿秋白;
2.主要内容: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政治基础)
3.意义: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小组探讨:阅读教材P70,归纳:国共合作实现的条件
1.创办者:孙中山
2.协办者:苏联、中国共产党
3.主要领导:军校总理-孙中山,
军校校长-蒋介石,
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4.影响: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总理:孙中山
校长:蒋介石
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军事准备
1924年5月,黄埔军校在广州创办。
从1924年5月至1927年7月,招收了六期学生共2万多人。黄埔军校为国共两党培养了一批著名将领和军事人才。
阅读书本P71-73页,完成北伐战争的内容
两党一心共北伐
准备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建立;1924年5月,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1925年7月,组建国民革命军。
目的
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对象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军阀
过程
1.开始: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蒋介石任总司令
2.胜利进军:初期主战场-湖南、湖北;主要战役-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英雄军队-叶挺领导的第四军独立团(“铁军”);主要成绩-吴佩孚和孙传芳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了长江流域;各地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3.合作破裂: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并在南京组建“国民政府”;7月,汪精卫召开“分共会议”,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国共合作彻底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结果
南京政府在“分共清党”、镇压工农运动的同时,继续北伐。1928年底,张作霖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南京政府名义上统一全国。
第一次国共合作、黄埔军校的创办与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三者间的关系如何?请说明之。
黄埔军校的创办和北伐的胜利进军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具体成果;
黄埔军校为国民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奠定了基础。(课堂笔记)
【材料一】“中国的革命,自从一九二四年开始,就由国共两党的情况起着决定的作用。由于两党在一定纲领上的合作,发动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孙中山先生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材料二】根据敌我双方的军力情况,北伐军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的作战方针。首先以主力指向湖南、湖北战场。同时,为了防止敌人从侧背攻击北伐军,派出两支部队分别警戒江西、福建的敌人,计划在消灭吴佩孚的主力以后,再集中兵力转向东南各省,消灭孙传芳的军队。最后进入长江以北地区,消灭张作霖的部队。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材料三】叶挺独立团一营接到攻打武昌的任务后,一位共产党员班长将写好的遗书交给营长曹渊,同是共产党员的曹渊说:“我同你一样准备牺牲,还是交给周廷恩书记吧。”周廷恩也说:“我要同你一起去攻城!”第一营官兵在攻城战中,人人奋勇,个个冲锋,几乎全部壮烈牺牲。
阅读材料,归纳北伐战争能够胜利进军的原因。
1.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
2.广大的北伐官兵英勇善战,不怕牺牲;共产党员在战斗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研读探究
【材料四】北伐军出师时,省港罢工委员会组织工人运输队、宣传队、担架队随军出征。北伐军攻打武汉时,汉阳兵工厂工人举行总罢工,断绝了敌人的军火来源,给吴佩孚以致命的打击;农会组织农民替北伐军当向导、抬担架、运送物资,支援北伐战争。
——《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五】北伐进军中,黄埔军校的师生从广州誓师出发,不到一年就饮马长江,连克长沙、武汉、南昌、南京、上海而雄踞中国东南各省,击溃军阀吴佩孚、孙传芳数十万大军,扬威天下,使黄埔军校的声威达到新的高峰。
【材料六】从军队数量说,北洋军阀大大超过了国民革命军。但他们反动腐朽,祸国殃民,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三大派之间矛盾重重,不可能协同作战。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材料七】针对敌我兵力悬殊的形势,国民革命军在以加伦为首的苏联军事顾问的建议下,制定了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战略方针。……苏联军事顾问的帮助和苏联提供的物资援助,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简史》
研读探究:阅读材料,归纳北伐战争能够胜利进军的原因。
5.北洋军阀统治各自为战,不得民心。
3.广大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持
4.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和政治骨干
6.得到了苏联大力支持与军事援助。
兄弟离心革命败
【材料一】1927年3月,蒋介石来到上海,与帝国主义列强、江浙财阀和上海流氓头子,举行一系列会谈;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并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他们公然叫嚣“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
【材料二】1926年9月,英国军舰公然炮击进攻武汉的北伐军……各帝国主义集结在上海……随时准备进攻北伐军。
【材料三】共产党内在讨论与国民党合作时发生了争论……马林和陈独秀:中国革命目前的任务,只是进行国民革命,国民党是代表国民革命运动的党,主张“一切工作归国民党”。陈独秀下令将纠察队全体解散。所有枪支,交存政府。
1.国民党反动派公开叛变革命,分裂国共合作。
2.帝国主义干涉、破坏、绞杀中国革命。
3.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缺乏斗争经验,中共领导人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了革命的领导权。
阅读材料,探究探究: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课堂知识构建
1927.4
北伐战争开始
1927.7
1926.7
1924.5
1924.1
国民党一大召开
国共合作实现
黄埔军校建立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汪精卫召开“分共会议”,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国民革命失败,国共合作彻底破裂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国民革命运动主要事件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主要事件
1928年底
张学良东北易帜,
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
课堂训练
1.民国时期清华大学研究生李鸿樾的毕业证书走红网络,毕业证颁发时间为民国十五年,毕业证书的导师栏里赫然写着王国维、梁启超、梅贻琦、赵元任等历史名人,被网友惊呼为“史上最牛的毕业证”。与毕业证书颁发同年发生的大事有( )
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B.黄埔军校正式创建
C.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
D.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2.“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策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该誓词中的“本军”是指( )
A.中国工农红军
B.八路军和新四军
C.国民革命军
D.中国人民志愿军
A
C
课堂训练
3.2021年3月26日,反映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的纪录片《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在北京举行上线开播仪式。该片第七集为“携手国民革命”,这集讲述的内容是( )
A.反对袁世凯独裁
B.打倒列强除军阀
C.推翻清政府统治
D.打败日本侵略者
4.央视热播剧《觉醒年代》播出后,在全国掀起了学习和了解党史的热潮。剧中真实人物陈延年、恽代英等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1924年1月后,在进步学生中发展共青团员、共产党员,帮助改组后的国民党建立地方组织,扩大革命阵营。这些革命活动发生在( )
A.新文化运动期间
B.五四运动期间
C.国民大革命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B
C
5.1923年,孙中山说到:“现在中共组织工农革命运动,群众一起来动不动就是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人,罢工规模浩大,震动中外,其势尤不可辱。”基于这种认识,孙中山提出( )
A.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B.建立国民革命军
C.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D.发动工人武装起义
6.毛泽东曾当面称他是“共产党第一任总司令,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在北伐战争中,他曾领导第四军独立团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被誉为“北伐名将”,第四军也因此被称为“铁军”。“他”是( )
A.朱德
B.刘伯承
C.叶挺
D.彭德怀
7.《毛泽东选集》写道:“由于两党在一定纲领上的合作,发动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巨大的成就”是指( )
A.创办了黄埔军校
B.北伐胜利进军
C.成立南京国民政府
D.实现全国统一
B
C
B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诸君知道中国的革命,有了十三年,现在得到的结果,只有民国之年号,没有民国之事实。……所以今天在这地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1924年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提及的“只有民国之年号,没有民国之事实”?依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的目的。(4分)
【材料二】据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万人,其中共产党员有2.6万人。在极其险恶的局势下,党内思想异常混乱,一些同志和不坚定分子离开党的队伍,党员数量急剧减少到1万人。与此同时,工农运动走向低沉,相当多的中间人士同共产党拉开了距离。事实表明,中国革命已经进入低潮。
(2)根据材料三,指出造成共产党人数急剧减少的原因是什么?(2分)
理解: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他建立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2分)
目的:培养军事和政治人才,创造革命军,挽救中国危亡。(2分)
原因: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屠杀共产党人;②党内思想异常混乱,一些同志和不坚定分子离开党的队伍。(答出其中一点即可,2分)
毕业于黄埔军校的部分中共将领
陈赓(1903-1961),原名陈庶康,1903年2月27日生于湖南湘乡。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历经北伐战争、南昌起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等职
左权(1905-1942),湖南醴陵人,1924年11月转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他担任红一军团代理军团长,历经长征、抗日战争。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左权指挥部队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等机关突围转移,不幸牺牲。
徐向前(1901-1990),字子敬。生于山西五台永安村。1924年4月,考入黄埔军校第1期;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等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军事家。
林彪(1907-1971),字阳春。1907年生于湖北黄冈林家大湾。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4期;在黄埔军校由共青团转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军事家。
毕业于黄埔军校的部分国民党将领
胡宗南(1896年-1962),字寿山,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曾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党军第十七军团军团长,第三十四集团军总司令,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等职。194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张灵甫(1903年-1947年),生于陕西省长安县东大乡东大村。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中将军衔,参加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曾任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整编第74师师长。
杜聿明(1904-1981),著名抗日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1924年6月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历任军校教导团副排长,武汉分校学兵团中尉连长,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中队长,教导第2师营长、团长,第17军第25师旅长、副师长等职,曾参加北伐战争、长城抗战、淞沪抗战。
戴笠(1897-1946),字雨农,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首长。浙江省衢州府江山县保安乡人。1926年,考入学黄埔军校第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