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日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年月日》
【教学任务分析】
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一定的比重,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鲜活个体的学生,时时刻刻要与它打交道。本课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时分秒等较短时间单位之后,并有一定生活经验的基础进行的,由于年月都是较大的时间单位,理解一年或一月的时间有多长
要借助一定的想象力。因此,根据教学内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记住各月及平、闰年的天数,初步学会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2、过程方法目标: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观察、概括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培养乐学的兴趣,养成珍惜时间的优秀品质。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时、分、秒等时间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之中,学生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也具有一的定的探究能力。所以,本节课让学生经历一个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总结概括的数学学习过程。
【教学策略】: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观察—探究—发现”这一教学模式,并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本课的教学。在教法上力求体现: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在动手操作中“实践”数学;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数学,充分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再想办法解决疑问,学生以自己的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适时加以点拨和引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极大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环境】:我和我的学生在这个教室里,相处了三年,彼此之间非常了解相处融洽,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交流愿望都非常强烈,我乐于当他们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乐在其中。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设疑导入
过生日是每个孩子都经历过的,而且基本都是一年一次,我以奶奶明年过第18个生日,而孙子明年要过第20个生日,奶奶和孙子各是多少岁?这个问题情境引入,听到问题后学生会不假思索的回答,奶奶18岁,孙子20岁。但说完之后会马上意识到不对。在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时进行讨论:
(1)一般情况下,几年过一次生日?(一年)
(2)现在奶奶的反而少,说明什么?(说明奶奶有些年没过生日)
(3)生日跟什么有关?
(4)奶奶有些年没有生日,又说明什么呢?
这一系列问题之后,引入新课(板书课题:年
月
日)
设计说明:通过以上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出隐藏在学生内心的疑惑,以探究疑惑
为主线,使学生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二、自主观察,探究新知。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2个学习内容。
一是观察年历,初步感知年历提供给我们的知识;
二是认识大月和小月以及平年和闰年。
1、观察年历,初步感知
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手中的年历卡,看看从中能发现些什么?之后和同
桌说一说。学生观察、交流、汇报后,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2个月,31天,
30天,28天等相关信息。这时,我会引导学生说:“概括的说,大家的发现都
和年、月、日有关(板书课题)。年、月、日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时、分、秒一样
都是时间单位。下面我们就从大家的这些发现开始研究,看看年历还会告诉我们
些什么?
2、认识大月和小月
我继续让学生观察年历卡,并提问:
师:这12个月中有31天的是哪几个月?30天的又是哪几个月?
(学生在回答时,我注意让学生按着从1月到12月的顺序依次观察,这样有序地观察不容易遗漏,也培养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生能很快的找出:31天的有1、3、5、7、8、10、12月。
30天的有4、6、9、11月。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像这样有31天的月份叫大月,
有30天的月份叫小月。(完成板书)
还有一个特殊的月份是——2月,2月多少天?
生:2月有28天或29天。
师追问:为什么2月的天数有的是28天,有的又是29天呢?2月里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呢?让我们听听数学小博士的介绍吧!(补充知识,播放视频)听了小博士的介绍你又知道了什么?
生:平年一年365天,闰年一年366天。
师:对2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2月有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板书)。此时,学生对大月、小月、平年、闰年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下一步就是:
如何记住大月和小月,我会提出个问题:“怎样能记住每个月的天数呢?大家有什么好办法,和同伴说一说。”
学生在商讨之后,可能会出现几种方法:
生1:在大月里,7前面的数都是单数,7后面的数都是双数。
生2:还可以数拳头,介绍拳头记忆法。
师:推荐介绍口诀记忆法。
一、三、五、七、八、十、腊,
三十一天永不差。
四、六、九、冬,三十整,
平年二月28,闰年二月把一加。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我通过学生质疑、讨论、交流等活动强化了大、小月知识,保证了教学的有效性。
“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因此,我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形象地展示,学生自主地观察探究,不仅收获了知识,也获得了学习方法与学习情感、态度上的进步。学生能更生动形象地理解这些知识,达到更理想的效果。
三、小组交流,合作学习。
这一环节学习的内容是“探究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
师:如果要判断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只要知道哪个月的天数就行?
生:2月。
师生游戏
——“考一考老师”。
学生说出年份数,老师判断平年、闰年。
通过几个回合的游戏,学生对老师的判断十分佩服,并想知道老师是如何
判断出来的,而我会先卖个关子不直接告诉他们方法,会鼓励他们说:“老师不告诉你们,是因为内我相信通过你们的努力,会自己发现其中的秘密,你们能做到吗?”
生自信地异口同声:能!
师:出示几年的2月的月历表,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完成,根据月历填表,你们能发现什么?
生1:每隔3年就有1个闰年。
生2:单数的都是平年。
生3:4年里有一个闰年。
我沿着学生找出来的规律进一步提问:能根据你们的发现推算一下,2012下一个闰年是哪一年吗?
生:2016年,因为4年里有1个闰年,2012再加4就是2016年。
师:既然每4年里有1个闰年,请大家猜想一下,闰年的年份和4有什么关系?
生:可能是4的倍数。
生:4乘一个数就等于它们。
这时,我会鼓励学生说:“有了大胆的猜想才会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正如大家的猜想一样,这些闰年的年份都是4的倍数。老师的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就在于此,可以用年份除以4,如果能被4整除的一般都是闰年。
设计说明:课堂上教师要传递信息,但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才能真正获得。这个环节我通过巧设悬疑,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教学出发点,充分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年历表、月历表,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推理、判断,自己发现,自己概括,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我设计了两个练习来巩固新知。
1、判断下列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1949年、
1928年、
2005年、
2100年
(电脑显示平年、闰年)
生:根据计算结果判断2100年为闰年,而电脑显示的却是平年。
师质疑:是我们判断错了,还是电脑出了问题?2100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呢?让
我们通过万年历查寻一下。(打开网页验证2100年为闰年)这到底为
什么呢?
在学生热情高涨时补充知识:百年不闰,400年又闰。(播放视频)
师:同学们,年历中这样的数学奥秘还有很多,只要你乐于发现和探究,年历就会带你走进这些奥秘。
2、淘气的故事,判断故事中信息的对错。
(1)姑妈去北京开会,要11月31日回来。
(2)弟弟1999年2月29日出生。
(3)今年1月、2月共60天。
(4)10月30日的后一天是11月1日。
师:通过大家的判断可以看出,年历告诉我们的这些知识同学们已经牢记在心了。
设计说明:通过练习,加深了学生对年、月、日的理解。视频资料的补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生活化的练习更渗透了“无处不数学”的思想。
五、总结归纳,拓展延伸。
1、?在“拓展练习”中,主要解决导入部分的问题,做到前后呼应,紧扣主题
2、小红在外婆家连续住了62天,正好是两个月,你说说是几月和几月?
3、小红在外婆家连续住了61天,刚好是两个月,是几月和几月?
60天?
59天呢?
设计说明: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我紧扣重点,力求既有层次,又有梯度;既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考查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提高。
六、
板书设计:
看
日
历
大月(31天):1,3,5,7,8,10,12
7个
小月(30天):4,6,9,11
4个
平年
28天
二月
1个
闰年
29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