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一、单选题
1.宁波天一广场前有一个大型芝麻汤圆的雕塑。汤圆是宁波著名的特色小吃之一,它由糯米、猪油、黑芝麻制作而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糯米在胃中被消化分解成麦芽糖后进入小肠
B.?猪油在肝脏被消化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后进入小肠
C.?芝麻含有丰富的油脂容易使人发胖,因此人不需要摄入脂肪
D.?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运送至全身组织细胞
2.如图所示为人体消化系统部分的机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分泌的胆汁流入胆囊浓缩和贮存
B.?②分泌的消化液只含一种消化酶
C.?③分泌的消化液能将脂肪彻底分解
D.?④分泌的胰岛素通过导管流入十二指肠
3.小金做了如下实验:①取甲、乙两试管,分别加入1%淀粉溶液各1毫升。②甲试管内加入2毫升唾液,乙试管内加入2毫升蒸馏水。③同时将两试管恒温37℃,水浴10分钟后取出,冷却后分别滴加1滴碘液。④观察结果,发现只有乙试管内液体变蓝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加碘液的目的是为了让试管内的溶液呈蓝色
B.?该实验结果可用水银温度计直接测量并记录
C.?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唾液是否能催化淀粉的分解
D.?该实验结论是甲试管内液体不变蓝,乙试管内液体变蓝
4.某同学因身体不适去医院检查,发现图中甲处堵塞,则造成身体不适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
A.?胰腺无法分泌胰液
B.?胃液无法分解蛋白质
C.?消化脂肪的功能下降
D.?吸收氨基酸的功能下降
5.试管内有一些植物油,加人配制的消化液,充分振荡后置于37℃的温水中,一段时间后观察不到植物油了。据此推测配制的消化液最可能的一组是(
???)。
A.?唾液、胃液、肠液????????????????B.?胃液、胆汁????????????????C.?胰液、肠液.胆汁????????????????D.?肠液、胰液
6.下列有关小肠的结构特点中与其消化功能无关的是(??
?)。
A.?小肠长约5~6米??????????????????????????????????????????????????B.?黏膜表面有许多皱襞和小肠绒毛
C.?小肠绒毛中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D.?小肠壁内有肠腺分泌肠液
7.图甲是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受pH影响的曲线,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pH=b时一定量的淀粉在少量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下分解产生的麦芽糖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若图乙描述的反应过程中,在保证酶具有催化作用的前提下改变某一初始条件,则图乙中e点(产生麦芽糖最大量)或d点(产生麦芽糖最大量时的最短时间)的位置可能会发生移动。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pH=a时,e点下移?????????????????????????????????????????????B.?淀粉量增加时,e点上移
C.?温度升高时,d点右移?????????????????????????????????????????D.?酶的量减少时,d点右移
8.图甲表示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图乙是将一定量的淀粉酶和足量的淀粉混合后,麦芽糖积累量随温度变化的情况。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T0表示淀粉酶催化反应的最适温度
B.?图甲中,Ta、Tb时淀粉酶催化效率都很低,但对酶活性的影响有本质的区别
C.?图乙中Tb到Tc的曲线表明随温度的升高,麦芽糖不再上升,酶的活性已达到最大
D.?图乙中A点对应的温度为T0
9.下列营养物质必须经过消化才能被吸收的是(?
??)
A.?无机盐??????????????????????????????????B.?维生素??????????????????????????????????C.?水??????????????????????????????????D.?蛋白质
10.有些药物常被封装在淀粉制成的胶囊中服用,以避免对胃产生刺激。从淀粉在消化道内的消化特点来看,其原因是(?
??)
A.?胃能消化淀粉,使药物慢慢渗出?????????????????????????B.?胃不能消化淀粉,胶囊可经胃进入小肠
C.?胆汁不能消化淀粉??????????????????????????????????????????????D.?淀粉在口腔内初步消化,便于吞咽
11.小吴在做笔记时有以下记录,其中错误的是(?
??)
A.?人体的新陈代谢就是不断合成自身物质的过程?????????B.?人体内葡萄糖转化为脂肪储存属于同化作用
C.?人体细胞内有机物分解并释放能量属于异化作用?????D.?人体细胞内大分子有机物合成属于同化作用
12.蛋白质、糖类和脂肪三种物质的代谢过程中,分解的最终产物中共有的是(?
??)
A.?水和尿素???????????????????B.?水和二氧化碳???????????????????C.?二氧化碳???????????????????D.?水、二氧化碳和尿素
二、填空题
13.各种营养物质进入体内后,会通过各种途径被利用。如蛋白质被消化吸收后,在各种组织细胞中可合成人体所特有的________,或氧化分解供能,产生二氧化碳、水和含________废物
,也可以合成________和________。
14.人体将食物中的________分解成能被身体利用的________的过程叫做消化。消化有两种类型,即________消化和________消化,前者如食物在口腔中被牙切割、研磨以及胃肠的蠕动等;后者主要是在各种________的作用下完成的。
三、解答题
15.根据资料,回答问题。
丁丁小朋友吃苹果时,不小心将一粒苹果种子咽了下去,这粒苹果种子在丁丁的消化道内经历了一天的历险:它先遇到像轧钢机似的上下坚硬的怪物,差点将它压得粉身碎骨;刚躲过一劫,又遇到“酸雨”;后来它钻进了一条又窄又长的迷宫,它在这里走了很久,身边的许多物质都神秘地消失了;走出迷宫,它又差点钻进死胡同,幸亏及时改变方向;后来它与一些很臭的东西混在了一起;最后,它们在丁丁上厕所时,一起离开了丁丁的身体。
请你帮助这粒苹果种子分析一下:
(1)它在哪里遇到像轧钢机似的怪物?
(2)它在哪里遇到了“酸雨”?
(3)又长又窄的“迷宫”是什么部位?为什么许多物质在这里会神秘地消失?
(4)“死胡同”是什么部位?
(5)它在什么地方与很臭的东西混在了一起?
四、实验探究题
16.酶的催化效率不仅与温度、酸碱度有关,还与离子种类有关,如氯离子(Cl-)能提高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铜离子(Cu2+)能降低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
钠离子(Na+)对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无影响。为了进一步探究硫酸根离子(SO42-)能否提高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
第1步:取2支洁净的试管,按下表中从左到右的顺序将药品加入到相应的试管中。
第2步:在2支试管中各加入1毫升稀释唾液,然后摇匀。
第3步:??????
,
观察并记录现象。
试管号
1%淀粉溶液
1%稀硫酸
蒸馏水
碘液
1
2mL
0
1mL
2滴
2
2mL
1mL
0
2滴
(1)请你帮小明补充完成实验步骤中第3步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是通过观察________来比较酶的催化效率的。
(3)教师评价小明的实验还不能确定硫酸根离子(SO42-)能否提高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请你帮小明分析不合理的原因并改进实验: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D
【解析】【分析】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当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蛋白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消化为氨基酸,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场所,能够吸收大部分的水、无机盐、维生素和全部的氨基酸、葡萄糖、甘油和脂肪酸。小肠内有肠液、胰液和胆汁等多种消化液,有利于消化。
【解答】A、糯米在口腔被消化分解成麦芽糖,A不符合题意;
B、猪油在肝脏被消化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后进入小肠,脂肪的消化从小肠开始,肝脏分泌的胆汁能将脂肪乳化,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才能被小肠绒毛中的毛细血管吸收,B不符合题意;
C、脂肪也是重要的供能物质,属于贮备能源物质,人体需要摄入脂肪,C不符合题意;
D、小肠的长度和结构特点使它具有巨大的表面积来吸收营养物质,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被构成小肠绒毛壁的一层上皮细胞所吸收,而转运到小肠绒毛腔内的毛细血管中被送回血液,因此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运送至全身组织细胞,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答案】
A
【解析】【分析】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门)等部。
【解答】A、①是肝脏,分泌胆汁,先流入胆囊中储存,再流入小肠中有助于脂肪的消化;故A正确;
B、②是小肠,能分泌肠液,肠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故B错误;
C、③是胃,分泌的胃液只能初步消化蛋白质,不能消化脂肪;故C错误;
D、④是胰,分泌的胰岛素直接进入血液中;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3.【答案】
C
【解析】【分析】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因此常用碘液来验证淀粉的存在。
【解答】A、加碘液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反应后淀粉是否存在,以判断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A错误,不符合题意;
B、该实验可用水银温度测量用来加热热水的温度,控制在37℃,该实验结果与温度计无关,不需要测量并记录,B错误,不符合题意;
C、该实验是利用“淀粉遇碘变蓝”这个的特性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的变量是唾液,C正确,符合题意;
D、甲试管中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全部分解成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乙试管中清水对淀粉没有分解作用,因此滴加碘液变蓝,所以观察到的现象是甲试管中没有变蓝,乙试管内液体变蓝,而结论是唾液能将淀粉分解,D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4.【答案】
C
【解析】【分析】肝脏的主要功能是分泌胆汁、储藏糖原,调节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新陈代谢等。还有解毒、造血和凝血作用。?
【解答】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能够分泌胆汁。分泌的胆汁中不含消化酶,对脂肪起乳化作用,进行物理性消化,图中甲处是胆管,发生阻塞,胆汁不能注入十二指肠,因此消化及吸收营养物质功能中,最可能的是消化脂肪的功能下降。
故答案为:C
5.【答案】
C
【解析】【分析】各种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对食物的消化能力是不同的,这与不同的消化液含有的消化酶种类有关,例如唾液中只含有初步消化淀粉的酶,胃液中只含有初步消化蛋白质的酶,而胰液、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
【解答】植物油属于脂肪,脂肪只能在小肠内才能被消化。首先在小肠中胆汁的作用下,脂肪被乳化成脂肪微粒,加大了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而后再在肠液和胰液中脂肪酶的作用下,被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
故答案为:C
6.【答案】
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结合小肠的特点进行解答。
【解答】小肠内有多种消化液,如肠液、胰液和胆汁等,可以消化多种食物,为消化的主要场所,其特点有:一般有5~6米长;小肠壁内表面有很多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很多小肠绒毛;而小肠绒毛壁由一层上皮细胞组成,比较薄,而且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这是小肠适于吸收的特点。所以小肠的结构特点中与其消化功能无关的是小肠绒毛中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故答案为:C?
7.【答案】
A
【解析】【分析】1.分析甲图:图甲是麦芽糖酶活性受PH影响的曲线,其中b点对应的pH是麦芽糖酶的最适温度;
2.分析乙图:乙图中f点表示达到化学反应平衡所需时间,e点表示化学反应的平衡点,酶只能缩短达到化学反应平衡所需时间,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
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pH前,随着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pH
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pH后,随着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解答】A、当pH=a时,酶的活性较低,酶促反应速率较慢,因此e点不变,d点右移,A符合题意;
B、淀粉量增加时,产生的氧气量增加,e点上移,B不符合题意;
C、当温度升高时,酶促反应速率变慢,d点右移,产物量不变,e点不变,C不符合题意;
D、酶的量减少时,产生的麦芽糖量减少,e点下移,d点右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
8.【答案】
C
【解析】【分析】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温度,温度低,酶的活性降低,升高温度后酶活性升高,但温度过高会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永久失去活性。
【解答】A、分析甲图可知,温度为T0时,淀粉酶活性最高,该温度是淀粉酶的最适宜温度,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图中Ta、Tb时淀粉酶催化效率都很低,Ta时温度过低,淀粉酶活性降低,升高温度后酶活性升高,Tb时温度过高淀粉酶失去活性,但它们对酶活性的影响有着本质的区别,低温时酶的活性降低,但酶的空间结构没有发生改变?,高温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了改变,导致酶永久失去活性,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分析图乙可知,Tb到Tc随温度的升高,麦芽糖不再增加,因为Tb时酶已经失去活性,C错误,符合题意;
D、A点麦芽糖的量的变化最快,反应速率最快,酶活性最高,该点对应的温度为最适宜温度,是图甲中的T0
,
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9.【答案】
D
【解析】【分析】小分子的营养物质人体可以直接吸收利用,而大分子的营养物质是不溶于水的,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小分子的能溶于水的物质后,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
【解答】无机盐、维生素、水都是小分子物质可以被人体直接吸收,但是蛋白质属于大分子物质因此必须经过消化才能被吸收,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
10.【答案】
B
【解析】【分析】胃液内的胃蛋白酶能对蛋白质起消化作用,将蛋白质初步消化为多肽.胶囊的成分是淀粉,胃不能对淀粉进行消化,所以药物进入小肠,胶囊在小肠内被消化,可以减少对胃的刺激,起到保护胃的作用。
【解答】胃液中含有胃蛋白酶,能够对蛋白质进行初步消化,对淀粉、脂肪等营养物质没有消化作用,淀粉制成的胶囊在小肠中能够被消化,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1.【答案】
A
【解析】【分析】生物体不断地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同时生物体内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这个过程叫新陈代谢。
【解答】A、生物体不断地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同时生物体内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这个过程叫新陈代谢。不断合成自身物质的过程只是新陈代谢的一方面,A错误,符合题意;
B、同化作用是是指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且储存能量的变化过程。如人体把从消化系统获得的葡萄糖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属于同化作用,?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异化作用是生物体将体内的大分子物质转化为小分子物质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如人体细胞内有机物分解并释放能量属于异化作用,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根据同化作用的意义,人体细胞内大分子有机物合成属于同化作用,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2.【答案】
B
【解析】【分析】三大营养物质经消化后会产生代谢废物,人体排泄的新陈代谢产物有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尿素等。
【解答】糖类和脂肪的代谢终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蛋白质的代谢终产物除了二氧化碳和水外还有尿素等含氮废物。在蛋白质、糖类和脂肪三种物质的代谢过程中,分解的最终产物中共有的是水和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B
二、填空题
13.【答案】
蛋白质;氮;糖类;脂肪
【解析】【分析】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中,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小分子的营养物质人体可以直接吸收利用,而蛋白质、糖类、脂肪这些大分子的营养物质是不溶于水的,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小分子能溶于水的物质后,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
【解答】蛋白质是生物大分子,人体不能直接吸收,需在消化道中经过消化形成氨基酸再被人体吸收利用。吸收的氨基酸在各种细胞中又会重新合成人体所特有的蛋白质,或者当能源不足时可以被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水和含氮废物并释放能量,也可以转化合成糖类和脂肪。
故答案为:蛋白质;氮;糖类;脂肪
14.【答案】
大分子物质;小分子物质;物理;化学;消化液
【解析】【分析】人体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道是食物的通道,主要功能是对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胰腺、肠腺、肝脏等,消化腺的主要功能是分泌消化液,参与食物的消化。
【解答】人体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分解成能被身体利用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消化有两种类型,即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其中物理消化是指食物在口腔中被牙切割、研磨以及胃肠的蠕动等;而化学消化主要是在各种消化液的作用下完成的。
故答案为:大分子物质;小分子物质;物理;化学;消化液?
三、解答题
15.【答案】
(1)口腔
(2)胃
(3)小肠|被消化和吸收
(4)阑尾
(5)大肠
【解析】【分析】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和肝脏.
【解答】(1)口腔内的牙齿对食物有咀嚼作用,苹果种子遇到的像轧钢机似的怪物是口腔中的牙齿。
(2)胃腺分泌的胃液中含有盐酸,因此苹果种子遇到的“酸雨”的地方是胃。
(3)又长又窄的“迷宫”是小肠,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这是与小肠的结构特点相适应的:小肠长约5~6
m,小肠内具有肠液、胰液和胆汁等多种消化液;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有利于营养物质被吸收进入血液,因此许多物质在这里会神秘地消失。
(4)
阑尾是细长弯曲的盲管,在人体腹部的右下方,“死胡同”是阑尾。
(5)大肠是形成粪便的场所,苹果种子是在大肠处与很臭的东西混在一起的。
故答案为:(1)牙齿(2)胃(3)小肠;被消化和吸收(4)阑尾(5)大肠
四、实验探究题
16.【答案】
(1)将两试管同时进行37℃水浴加热
(2)碘液蓝色褪去速度(快慢)(碘液蓝色褪去所用时间长短)
(3)设计对照试验时不能存在其它干扰离子,加入1%稀H2SO4不但加入了
同时也带入了H+;将Na2SO4溶液加入到2号试管。(或将1%的稀H2SO4换成1%的Na2SO4溶液等)
【解析】【分析】(1)37℃时,酶的催化作用最好;
(2)淀粉加碘液后会变成蓝色,如果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那么溶液的蓝色就会消失,根据溶液蓝色褪去的速度,可以感知酶的催化效率的高低。
(3)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探究硫酸根离子是否会影响酶的催化效率时,必须控制其他因素相同,只改变硫酸根离子。而题目中不但加入硫酸根离子,还加入了氢离子,因此实验设计不合理。既然已经证实钠离子对酶的催化作用没有影响,那么可以将稀硫酸换成硫酸钠即可。
【解答】(1)补充完成实验步骤中第3步:将两试管同时进行37℃水浴加热。
(2)实验过程中是通过观察碘液蓝色褪去速度(快慢)(碘液蓝色褪去所用时间长短)来比较酶的催化效率的。
(3)该实验不合理的原因为:设计对照试验时不能存在其它干扰离子,加入1%稀H2SO4不但加入了
?
,同时也带入了H+;
改进实验为:将Na2SO4溶液加入到2号试管。(或将1%的稀H2SO4换成1%的Na2SO4溶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