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百合花》教案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1《百合花》教案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15 21:31: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百合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百合花》这篇课文时茹志鹃的名篇,写于1958年。这篇课文安排在青春单元,并且作为小说文体入选,因此,在教学时,要将“感悟青春+小说阅读鉴赏的方法技巧”结合起来。从我以前的学习体会来说,小说还是要交给学生“检索材料的能力”“概括归纳能力”,还要学会对小说的“人物形象”“语言”“环境”“情节”进行赏析,最好能够写出一篇小说或文学评论。
学情分析:一类班学习成绩好,学得快,二类班学得慢。如果调动学习氛围,如何养成爱学习的风气,如何主动学习,如何愿意学习,就算花再多的时间,其实也是在所不惜的。因此,在课堂上,还是尽量幽默一些,高级的幽默一些。
任务目标:
1.复习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形象,环境,情节。
(1)培养学生对长篇小说的材料检索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学会如何处理情节。
(2)分析小说中出现人物形象,重点分析“我”“通讯员”“新媳妇”三人。
(3)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分析百合花意象。
2.赏析本文诗意的语言。
3.解读本文的主题,了解战争时期的人性美。
4.三人一组,一人写一篇600字的以“青春战争”为背景的小说,一人针对组内同学的小说写一篇评论(600字)。另一人对《百合花》写一篇文学评论(800字)。
学习方式:小组学习,合作探究。教师讲授,同学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何)
(一)战争诗句导入:
1.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写怀》
2.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5.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6.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7.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立刻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二)提问:通过上面的诗词,你读出了什么?
提示:有立志破敌复国的英雄的豪情壮志,有抵御外辱的英雄,有戍边保国的壮士,在他们眼中的战争或悲壮、凄凉、豪情万分。同样,我们也相信,他们的青春也是如此战争一般慷慨激昂。现在,让我们走入课文,来感受女作家完全不一样的青春中的战歌。
二、作者,作品背景介绍
(一)作者
翻开《师说》21页。
茹志鹃(1925—1998),当代著名女作家。曾用笔名阿如、初旭。祖籍浙江杭州。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了,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1950年起,陆续在报刊上发表短篇小说和特写,后来结集出版了《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禅院》和《百合花》等短篇集。其中不少名篇曾被译成日、英、法、俄、越等国文字。今天我们学习的《百合花》是她的重要代表作之一,首发于《延河》1958年第3期。
(二)背景
《百合花》是茹志鹃前期的代表作。她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作者的写作动机是借对战争年代圣洁的人际感情的回忆和赞美,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感慨。
(三)什么是小说。
人物、情节、环境。
三、整体感知,学会提问(是何)
1.略读课文,本文大概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想表达什么?
本文讲述了一位通讯员护送我上前沿包扎所,和我一起借被子,遇到一位新媳妇,被新媳妇为难。通讯员回去时,为保护同志最终牺牲,新媳妇执意将自己的结婚的百合花被子盖在通讯员的身上入殓的故事。
四、结构划分(为何)
1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讲述故事情节的?
“我”的见闻和感受。
2.本文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讲了什么内容?(情节)
开端(1-23段):通讯员送“我”去前沿包扎所
发展(24—42段):写通讯员与我一起借被。(借被)
高潮(43-57段):通讯员保护同志最终牺牲。(牺牲/献身)
结局(58-59段):新媳妇执意将自己的被子盖在通讯员的身上入殓
五、分析人物形象。(若何)
1.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
小通讯员、“我”、新媳妇
2.请分别找出描写他们的句子或段落,分析他们的人物形象。
①通讯员
(1)战士。他是团部通讯员,是来自农村的青年;
(2)稚气未脱离,质朴、憨厚、不善言辞,有时执拗得有点任性,有时活泼得可亲可近。
(3)他热爱生活,关心同志,体贴别人。
(4)舍己救人,具有奉献精神。
②新媳妇
(1)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留海。
(2)善良纯朴开朗,也有着新嫁娘的矜持羞涩。它的人物描写是由淡而浓,好比一个人迎面而来,愈近愈看得清,最后,不但让我们看清了他的外形,也看到了他的内心。
(3)具有人性美。如新媳妇看到重伤的是小通讯员,于是一针一线地缝补他衣服上的破洞,后来又将新婚时的被子盖在小通讯员的遗体上。
③“我”
年轻的女文工团员,大战前夕,被派到前线包扎所帮忙。
(1)勇敢。
(2)热情开朗,善于作群众工作。在与通讯员同行和借被子的过程中,对这个憨厚质朴的小同乡产生了一种比同志、比同乡更为亲切的感情。
(3)观察细腻。
六、环境描写
1.本文所刻画的环境是怎样的,请找出本文有关环境描写的句子。
(1)自然环境。
(2)社会背景。
景物描写及作用
①“早上下过一阵小雨……我真以为我们是去赶集的呢!”
(1)这一系列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和平景象。
(内容)渲染出乐观美好的氛围。(作用)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我”身为一个革命战士临危不惧,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情感)
②“天黑了……我也憎恶起来。”
这一系列景物描写展现了解放军在“白夜”中进攻的艰难。渲染了紧张、悲壮的气氛,为下文“通讯员”牺牲作铺垫。烘托了“我”紧张、担心战局伤亡的心情。
③景物描写作用:
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作铺垫;借景抒情。
七、语言鉴赏。
1.找出本文中细节描写的语言。
细节描写:以小见大,指细小的环节或情节。它可以是一个事物、一个动作、一句话、一种表情,一个简短的情节。作用:准确、生动、细致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
“如睹其物”,它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好的作品之所以能动人肺腑,精彩动人的细节描写是功不可没的。
细节描写的作用:
(1)在情节发展上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2)丰富了人物形象,使人物描写的有血有肉有灵魂,而且把人物与众不同的个性凸显出来,从而使人物形象更鲜活。
(3)令读者印象深刻。
2.找出文中的重复描写。
①小通讯员衣肩上的破洞前后出现了四次
第一次:表现了小通讯员的腼腆朴实和新媳妇的淳朴善良。
第二次:既带着亲切的回忆也带着我的遗憾。
第三次:感伤的回忆和无法弥补的遗憾
第四次:新媳妇对子弟兵淳朴真挚的感情。
②小通讯员枪筒里插的树枝和野菊花出现两次
烘托出了小通讯员的热爱生活、充满青春活力,和临近战斗仍从容不迫的性格特征。
③小通讯员给“我”的两个干硬的馒头出现了两次。表现小通讯员的细心和“我”睹物思人的悲痛和崇敬。
④洒满白色百合花图案的新被子出现三次
新媳妇的纯洁和高尚的感情的象征,小通讯员的崇高品质对她的感动的象征。
八、特色鉴赏
1.百合花的内涵。
(1)“百合花”是小说主人公新媳妇的嫁妆(新被子)上的图案
(2)新媳妇纯真、高洁的优美品格的象征。
(3)更是革命战争时期人民的斗争生活中的“一朵浪花”,它情态淡雅、气味芬芳。
作者以此为题,不但会让读者联想到新媳妇那美丽纯洁的心灵,也能让人体味到小说含蓄的主题及“清新、俊逸”的风格。
2.合作探究:“我”的心理变化过程。(女性的细腻)
“我”的心理变化:生气——发生兴趣——亲热起来——从心里爱上了他——担心——心痛与崇敬。
3.独特的战争与独特的青春。
对主题的解读。作者通过以残酷的战争作为背景,刻画了有着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心灵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表现了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传达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九、写作任务。
三人一组,一人写一篇600字的以“青春战争”为背景的小说,一人针对组内同学的小说写一篇评论(600字)。另一人对《百合花》写一篇文学评论(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