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九上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复习课件(5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九上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复习课件(5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16 11:01: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
第11课 古代日本
第12课 阿拉伯帝国
世界
中国
7世纪初
618年
622年
630年
646年
8世纪中期
960年
1127年
12世纪晚期
1206年
1258年
伊斯兰教创立
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
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唐朝建立
北宋建立
蒙古政权建立
穆罕默德占领麦加
日本大化改新
阿拉伯帝国版图横跨欧、亚、非
阿拉伯帝国灭亡
南宋建立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5世纪初
646年
10世纪中期后
12世纪 晚期
11世纪初
大和政权统一日本
大化改新建立
中央集权制度
封建庄园发展
进入幕府统治
形成武士集团
古代日本发展线索
一、6世纪前的日本
1-2世纪时的日本
材料一:《汉书?地理志》记载:“乐浪肯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材料二:《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帝刘秀赐以印绶。
材料三:《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记载,邪马台国在3世纪曾数次向三国中的魏进贡,并接受了魏帝的册封与印绶。
古时日本分为100多个小国,与中国有“通使”关系,定期向中国进贡。

3世纪时,在本州中部出现了一个较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叫“大和国”.
5世纪初,大和统一了日本

1、日本的统一
2、 大和政权是如何进行管理的?
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材料一: 7世纪的时候,日本处在奴隶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及部民,权势很大。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政局十分混乱。
材料二:初唐时期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由于政治清明,文化昌盛,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日本改革的背景?
①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政局混乱(根本原因)
②国际:中国隋唐的制度非常先进(催化因素)
二、大化改新
2、那时的中国什么样子呢?
初唐时期(即贞观年间),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实行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和科举制。这使农民负担减轻,生产时间有保证,社会经济出现繁荣的景象。文化教育事业也迅速发展,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文人和文艺作品,文化繁荣。贞观年间由于政治清明,经济有所发展,文化昌盛,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孝德天皇
(645-654年在位)
要求改革的中大兄皇子联合贵族中臣镰足发动政变,刺杀了把持中央政权的旧贵族苏我入鹿,拥立孝德天皇,改元大化。
乙巳之变
时间:7世纪中期(646年)
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意为“日出之处的国家”。
天照大神
天皇则被鼓吹为高天原(天界)的主神—天照大神的子孙。
①政治: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②经济: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
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③文化:积极汲取中国文化。
内容:
646年(大化二年),日本统治者进行 “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
地方
中央
政治
经济
日本大化改新
班田收授法
租庸调制
设二官八省
设立国、郡、里
中国隋唐
均田制
租庸调制
三省六部制
郡县制
改革内容大部分是对中国隋唐政治经济的模仿
将大化改新措施与中国隋唐政策仔细比较,你能有什么发现?
唐长安城平面图
平城京平面图
朱雀大街
西市
东市
朱雀大街
西市
东市
日本都城平城京的建设规模完全模仿长安,甚至街道的宽度与排列方法也几乎一样。

开元通宝
(始铸于621年)
和同开珎
(始铸708年)
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一个民族要繁荣强盛,必须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锐意改革,重视教育,促进本民族的发展。
大化改新的意义
大化改新的启示
1、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和土地兼并盛行。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组成庄园。
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成为“武士”。
小的武士团追随、服从一个更大的首领。组成大的武士团。
三、幕府统治
地方势力强大,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
3、武士集团双面性
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庭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小的武士团追随服从一个更强大的首领,组成大的武士团。
2、武士集团形成
武士团有时代表庄园利益与地方政府对抗,有时也响应朝廷号召去征战。
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道。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
镰仓幕府
 武士团有时代表庄园利益与地方政府对抗,有时也响应朝廷号召去征战。
 12世纪晚期,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
 镰仓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日本由此进入长达近700百的幕府统治时期。
源赖朝
(1)幕府与天皇之间关系怎样?
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
(2)武士效忠的对象是谁?武士道的实质是什么?
武士效忠的是他的主公,而不仅是国家。
武士道的实质就是以最大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实奴仆。
课堂小结
古代日本
6世纪前的日本
大化改新
武士和武士集团
5世纪初,大和政权统一
和汉朝发生过“通使”关系
内容、作用
时间、原因
依托武士集团建立的幕府统治
含义
1. 六七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日本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 实行民主政治
B. 实行查理?马特改革
C. 进行大化改新
D. 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C
课堂练习
2.中国古书这样记载日本:“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数百国。”公元5世纪,统一“数百国”的是 ( )
A.大和 B.高丽 C.琉球 D.本州
A
3.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 ( )
A.大王 B.皇帝
C.天皇 D.素丹
4.日本的大化改新,仿照的是哪一国的制度 ( )
A.阿拉伯 B.英国 C.朝鲜 D.中国
D
A
5.大化改新时,正值中国的 ( )
A.三国时期 B.东晋时期
C.南北朝时期 D.唐朝时期
6.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重要标志是( )
A.大和国家建立
B.大和统一日本
C.大化改新
D.武士阶层的出现
C
D
7.下列属于大化改新内容的有 ( )
①土地归属国家,定期分给农民耕种 ②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自由
③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
④强制普及初等教育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A
第12课 阿拉伯帝国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
*背景
1.6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各部落相互仇杀;
2.阿拉伯半岛盛行氏族部落的多神崇拜;
3.穆罕默德阐述了独尊安拉的宗教思想。
一、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公元7世纪
麦加
阿拉伯半岛
穆罕默德
《古兰经》
伊斯兰教的创立
发源地
创立时间:
创立者:
经典:
圣地:
2.伊斯兰教对阿拉伯半岛的统一有什么作用?
征服麦加,默罕默德的势力日益增加,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安拉是独一的真神,信奉安拉者死后进入天堂,否则进入地狱。社员都是兄弟姐妹,禁止互相仇杀。
1.伊斯兰教的教义
610年在麦加创立伊斯兰教
622年






622年带领少数信徒,迁居麦地那,建立穆斯林公社。
630年,占领麦加。麦加成为伊斯兰教的圣地。
(二)穆罕默德的主要传教活动
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的雏形由此诞生
阿拉伯半岛基
本统一
开斋节是伊斯兰教重大节日,即穆斯林在伊斯兰教历九月为斋月,穆斯林只能在每天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食,白天不能吃饭喝水,称为守斋。斋月结束的次日即行开斋,为开斋节,并举行会礼和庆祝活动,也是中国回族、维吾尔族等10个民族的共同节日。开斋节那天,身着节日盛装,到清真寺做礼拜。人们走访亲友,互相馈赠礼品,互相祝福。
斋月
开斋节
阿拉伯帝国形成过程:
北进叙利亚东灭波斯
征服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
西攻埃及,横扫北非
西南占领西班牙
二. 阿拉伯帝国
穆罕默德的继承人哈里发为了争夺商路和土地,发动了大规模的扩张战争,先后征服西亚、北非、西班牙和中亚等地。到8世纪中叶,阿拉伯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阿拉伯帝国:
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
二、阿拉伯帝国
伊斯兰教随着阿拉伯国家的不断扩张而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西临
大西洋
北接
黑海与里海
东到
印度河
流域
西南
尼罗河下游
南包
整个半岛
8世纪阿拉伯帝国的疆域
巴格达
公元7世纪前,中国人称阿拉伯国家为条支,(主要是指现今的伊拉克。)唐朝时,称其为“大食”,建都叙利亚的以白旗为标志的倭马亚王朝被称为“白衣大食”,而建都伊拉克以黑旗为标志的阿巴斯王朝则被称为“黑衣大食”,法蒂玛王朝被称为“绿衣大食”
材料一:
材料二:
哈里发重视知识,认为“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830年,哈里发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集科学院、图书馆、翻译馆于一体。为招揽人才,以黄金支付稿酬,其重量与译著重量相等。
——部编版九年级教材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形成繁荣的阿拉伯文化原因有哪些?
原因:1.地理优势
2.哈里发的重视
三、阿拉伯文化
据统计,翻译局将各门学科译成阿拉伯语的名著有数百部之多。其中,从希腊语译过来的,包括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希波克拉底、盖伦、欧几里德、托勒密、克罗丢、普林尼、普罗提诺等希腊著名哲学家、医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的著作100多部;
从波斯语翻译过来的有关历史、语言、文学方面的作品约20部;
从印度梵语翻译过来的有关医学、天文学、数学方面的著作约30部;
从奈伯特语翻译过来的有关农业、园艺方面的著作约20部;
此外,从古叙利亚语、希伯来语翻译过来的有关文学、艺术和科技方面的著作也有几十部。
3.大量希腊、波斯、印度典籍被翻译成了阿拉伯文
4.吸收、消化了外来文化并加以创新
《一千零一夜》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又名《天方夜谭》。该作讲述相传古代印度与中国之间有一萨桑国,国王山鲁亚尔生性残暴嫉妒,每日娶一少女,翌日晨即杀掉。山鲁佐德为拯救无辜女子,自愿嫁给国王,用讲述故事方法吸引国王,使国王爱不忍杀。她的故事一直讲了一千零一夜,国王被感动,与她白首偕老。因其内容丰富,规模宏大,被高尔基誉为世界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
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1)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
阿拉伯数字是古代印度人首创,因为阿拉伯人将这种数字改进并传播到全世界,所以得名为阿拉伯数字。
(2)西医中有很多阿拉伯人的贡献
医学家:拉齐斯──《天花与麻疹》和《医学集成》
阿维森那──《医典》——“医中之王”
阿拉伯医学解剖图
(3)文学成就突出
脍炙人口的《天方夜谭》,构思巧妙,情节曲折,语言优美,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
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中国译为《天方夜谭》,该书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并对欧洲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渔夫和魔鬼》《阿拉丁神灯》《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辛伯达航海旅行记》是其中的名篇。
被阿拉伯人西传至欧洲的东方文明成果,还有哪些?
10世纪后
13世纪末
14世纪
12世纪
棉花
食糖
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印度的数字符号(后来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印度的稻米,棉花,食糖等都是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
评价:阿拉伯人将古代东方文化西传,对促进欧洲社会经济发展,摆脱中世纪的神学愚昧起了积极作用。
anlw)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1299年?-1922年)
列举世界历史上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波斯帝国(前550~前330?)
亚历山大帝国(前334年-前323年)
罗马帝国(前27年—395年)
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395年—1453年)
阿拉伯帝国(632年—1258年)
课堂小结
穆罕默德创
立伊斯兰教
宗教思想:独尊安拉
时间:7世纪
经典:《古兰经》
圣城:麦加
促进
阿拉伯半岛统一
阿拉伯帝国
时间:8世纪中期
特点:政教合一
地域:横跨亚欧非
促进
阿拉伯文化
成就:数学、医学、文学《天方夜谭》
评价:沟通东西方;卓越贡献
阿拉伯帝国
推动传播
课堂练习
1. “这一宗教将松散的部落文化联合起来,并通过各种方式(包括征战、商业、政治、移民等)使各个地区的文化得以传播交流。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印度的阿拉伯数字、西方世界的哲学都由该宗教的教徒所传播,并进行完善、总结归纳。”“这一宗教”是指 (  )
A. 佛教 B. 基督教 C. 道教 D. 伊斯兰教
D
2. 7世纪,穆罕默德顺应阿拉伯社会的发展趋势,建立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的雏形是在(  )
A. 麦加 B.耶路撒冷
C.麦地那 D.巴比伦
A
3.某历史著作中写道:“千余年来,朝觐圣地的制度,对于团结全世界的穆斯林,起了重大的作用,对于联系各种不同的教派,发生了最有效的纽带作用。”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段话描述的是(  )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东正教
C
4.九年级历史兴趣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他们收集了“穆罕默德”“公元7世纪”“清真寺”等信息。他们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应该是(  )
A.伊斯兰教 B.基督教
C.佛教 D.道教
A
5.美国在2017 年1月27号,特朗普颁布了针对七个主要穆斯林国家的“禁穆令”。“禁穆令”出台以后,遭到了美国西海岸民众的普遍抵制。穆斯林国家的人民主要信仰的宗教是(  )
A.道教 B.佛教
C.伊斯兰教 D.基督教
C
6.下列关于阿拉伯人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
②创立了伊斯兰教
③创立了文学名著《天荷马史诗》
④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传播中起了积极作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D
7.阿拉伯人是东西方的“文化使者”,这主要是因为阿拉伯人(  )
①发明了10个数字符号
②改造了10个数字符号并把它传入欧洲 ③翻译了许多希腊著作并将其加以传播 ④将中国的某些科技、文化传入西方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D
8.脍炙人口的《天方夜谭》,构思奇妙,情节曲折,语言优美。该书( )
A.是研究早期希腊社会的重要史料
B.把古代悲剧艺术推向成熟
C.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
D.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
D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