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Contents
录
目
【课程标准】
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1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3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2
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古希腊:
雅典-民主政治
斯巴达-寡头政治
古罗马:共和国时期-贵族寡头制
帝国时期-君主独裁
公元3000多年
上古时期
法国:等级君主制
英国:议会君主制
公元476年
中古时期
1500年
近代以来
英国:君主立宪制
美国:联邦共和制
法国:议会共和制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中古欧洲的封建制度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的产生与发展
刻有雅典政治家地米斯托克利的陶片
陶片放逐法
这些图片反映了古代希腊雅典的一种什么政治制度?
也被翻译为"陶片放逐制"、"陶片流放法"、"贝壳放逐法"或"贝壳放逐制"等。陶片放逐法是古希腊雅典等城邦实施的一项政治制度,由雅典政治家克里斯提尼于公元前510年左右创立。
每个公民都可以通过陶片表达自己的政治意见和愿望,体现了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广泛性。
机构
产生方式或资格
主要职责
性质或地位
公民
大会
议事会
官员
陪审
法庭
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组成
从公民中抽签产生
由选举产生,大多一年一任
抽签产生
决定国家法律和政策
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主要负责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草案,并参与国家日常管理
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
在任职时需要接受监督,随时可以被罢免和审判
审理大小案件(陪审员达6000人)
各机构的成员
日常司法机关
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直接民主;法律至上;公民意识
特点
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
机构构成:国王、公民大会、长老会议和监察官
机构
产生方式
或资格
主要职责
公民
大会
国王
长老会议
监察官
寡头政治是一种政制形式,其中大部分甚至全部权利有效地掌握在一小撮特权阶级手上。
全体公民参加
名义上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世袭
垄断军事统帅权力
议员仅30人,且终身任职
从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
拥有主持公民大会、审判国王等权力,但他们一年一任,一般不能连任,因而不利于他们充分发挥作用
斯巴达的寡头政治
实际最高权力机关
罗马城(前8C)
罗马共和国
(前509年)
称霸地中海
(前2C)
布匿战争
罗马帝国
(前27年)
帝国分裂
(395年)
灭亡(476年)
东
西
1453亡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西欧奴隶社会结束
古罗马
国家机构
主要
机构
权力
政治体制
政治制度
特征
执政官等高级官员、元老院和公民大会
①执政官有两人,一年一任,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他们的主要职责是担任军事统帅,主持公民大会和元老院,并执行相关决议。
②元老院由卸任高级官员组成,终身任职,负责向官员提出建议,协调他们的行动。
③公民大会有权立法、宣战、媾和和谈判,是罗马最高权力机关,但公民大会的召开和表决都受到高级官员和元老院的限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④所有官职均无薪金,穷人实际上无法当选。
共和政体
具有浓厚的寡头政治特征
1、罗马共和国
二、古代罗马政治制度
考考你?从雅典、斯巴达和罗马共和国的权利运作机制来看,三者在哪些方面相似?又有哪些不同?
(1)相似处:参加国家政权管理的都是公民;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部分官员由选举产生,而且有的有任期;公民都是少数,由成年男子组成。
(2)不同:国家政体不同,雅典是民主制,斯巴达是寡头政治,罗马共和国是贵族寡头政治;
公民大会的权力有所不同。
政体建立
主要机构权力
政治体制
政治制度特征
古罗马的元首制,Principate源自于Princeps--直译为第一公民。由这位第一公民来领导国家的制度,就称为元首制。在罗马史的划分上,罗马的"元首制"始于公元前27年,终止于公元287年。
公元前1世纪末,屋大维建立元首制
皇帝(元首)掌控罗马国家的权力,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法官。军队听命于皇帝,是实行独裁统治的重要工具
君主政治——元首制
君主集权,实行独裁统治
2、罗马帝国
二、中古欧洲的封建制度
1、
封君封臣制度
(1)背景:西罗马帝国灭亡,日耳曼人建立了王国。
(2)实质:是封建贵族等级制度
(3)特征:君臣之间互为权利和义务关系
(4)结果:查理大帝时期,达到鼎盛;后一分为三,形成法、德、意三国的雏形。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2、重要特征: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长期并立。
(1)关系:
国王依靠教会支持获得政权的合法性;教会依靠王权扩展基督教,维护教会权威。
"丕平献土"
:753年,伦巴第人再次威胁罗马,新教皇斯蒂芬二世前往法国向丕平求援,丕平两次出兵意大利打败伦巴第人,将夺得的拉文那到罗马之间的"五城区"赠给教皇。此事件就是被基督教世界称颂了千余年的"丕平献土",矮子丕平与罗马教廷的结合,是新兴军事霸主与传统精神权威的结合,在当时纷繁错乱的欧洲政治秩序中脱颖而出。日耳曼蛮族文化与罗马基督教文化的结合,构成了中世纪欧洲文化的底色。
王权和基督教会长期并立,互相利用
政教冲突
卡诺莎之辱
中古西欧封建社会是二元社会以国王为代表的王权和与以基督教教会为代表的教权互相依存,共同维护封建秩序。王权与教权既依存又斗争。
教权
王权
(2)冲突:
在走向统一国家的过程中,王权与教会多次发生冲突。
卡诺莎之辱是指1077年1月,德皇亨利四世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行宫向教皇格列高利七世请罪,却受尽侮辱的事件。
1077年,教皇格列高利和德皇亨利四世争权夺利,双方剑拔弩张、势不两立。教皇在德国和其他国家掀起反亨利浪潮。同时,德国一些贵族宣称,如亨利不得教皇宽恕,将不承认他君主地位。德皇被迫妥协,去向教皇请罪。教皇故意不予理睬,去了远离罗马的卡诺莎行宫。德皇在卡诺莎行宫前站了三天三夜,受尽精神侮辱后,教皇才恩赐给德皇一个赦罪的吻。亨利四世返回德国后,集中整治国内反对派,1080年挥戈南下意大利,1084年攻陷罗马。教皇出逃,死于意大利萨莱诺。
卡诺莎之辱表现了欧洲社会政治与宗教力量的不平衡,以及二者之间的矛盾。这种情况,直到16世纪英国宗教改革确立“王权至尊”才出现转机,但它对人民的影响却是无法回避的。
卡诺莎之辱
阿维农之囚是指在1309年到1377年间受法国控制时期的罗马教廷。
1294年,专横顽固的教权至上论者,卜尼法斯八世任罗马教皇,与法国国王腓力四世争夺世俗世界的权力。而13世纪的法国,由于连年发动战争,军费开支庞大,为了弥补军费开支,腓力四世看中了富得流油的教会,决定向教会征税,并想颁布限制教会权力的法令。
腓力四世召开了法国历史上第一次贵族、教士和市民三个等级的会议,巧妙地利用小贵族和市民的反教会情绪,压迫使教士对国王效忠。卜尼法斯八世则宣称人要得救,必须服从罗马教皇,并开除了腓力四世的教籍。腓力四世列举了卜尼法斯八世的罪状,包括传播异端、出卖神职、谋害前任教皇切莱斯廷五世等,并宣布派出军队逮捕教皇。
1303年9月的一天,卜尼法斯八世正在召集枢机主教秘密会议,策划对腓力四世的惩罚,然而这时法军冲进会场逮捕了卜尼法斯八世。虽然教皇在后来被营救出来,但是却抑郁而终。
1305年,腓力四世授意法国波尔多大主教任教皇,即克莱门特五世。新教皇长期滞留法国,后来索性将教廷迁往法国阿维农。历史学家把在阿维农这段尴尬日子中的教廷,戏称为“阿维农之囚”。
从此,罗马教廷凌驾于世俗君王之上的情况一去不复返了。
阿维农之囚
三级会议指的是法国全国人民的代表应国王的召集而举行的会议。参加者有教士、贵族以及其他民众(称为第三等级)。会议通常是国王为寻求援助而召开,因此是不定期的。三级会议是作为君主制度的补充出现的。对君主的制约有限。16世纪以后,君权达到顶峰,三级会议形同虚设,三级会议所代表的原则比君主制更有生命力,为近代议会民主埋下了伏笔
(1)法国:等级君主制
3.表现:
①概况:14世纪初,法国国王腓力四世与教皇对抗,召开了由教士、贵族和城市市民代表组成的三级会议
②影响:确立了国王有权征税的原则,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王权。
(2)英国:议会君主制
①过程
大宪章的签署
13
世纪中后期,议会权力加强。
13
世纪中后期,议会权力加强。
背景:13世纪初,英王约翰内外政策失败,遭到贵族、骑士和市民反对。
内容:肯定了国王的合法地位与人身的神圣不可侵犯,同时保障教俗封建主的特权,并适当照顾骑士和市民的利益。
②特点:国王通过议会为自己的政策寻求支持;议会则以向国王请愿的形式,要求国王改善统治。
确立了“王在议会”的历史传统
英国:议会君主制
【问题探究】据上述材料《大宪章》对王权的限制体现在哪些方面?
(39)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
(40)除战时与予敌对之国家之人民外,一切商人,倘能遵照旧时之公正习惯,皆可免除苛捐杂税,安全经由水路与陆路,出入英格兰......
——《大宪章》(节选)
(1)国王不得随意侵犯人身自由;
(2)国王不得随意征税。
确立了“王在法下”的历史传统
3.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962-1806)的选帝侯制度
(阅读P11【历史纵横】)
(1)开端:962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被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
(2)到了12世纪的腓特烈一世时期,帝国成为欧洲最强的国家。腓特烈一世公然加上"神圣"二字。1125年后,国王由诸侯选举成为制度
(3)1356年,查理四世颁布“黄金诏书”,由七位“选帝侯”选举皇帝。
(4)1806年,为拿破仑一世的打击下,名存实亡。神圣罗马帝国解散,选帝侯也变成了荣誉。
纳粹德国将其定义为"德意志第一帝国"和"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
神圣罗马帝国国徽是头顶皇冠的双头鹰图案。
双头鹰图案是沿袭古罗马帝国图腾,意即帝国是古罗马的正统继承者。中间的耶稣受难图则表明帝国神圣性,帝国皇帝即是罗马天主教会和整个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保护者。双头鹰翅膀上则绘上七大选帝侯国和德意志各大诸侯的旗帜,代表帝国的普世性和广大疆域。
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一)产生:
1.方式:革命和改革,立法
2.表现:(1)英国君主立宪制
发展演变
特点
①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②18世纪,英国逐渐形成内阁制度。
①议会有立法权、定期召开;②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和招募常备军。③国王有权任命议会多数派领袖出任首相,并批准首相提名的各部大臣。④内阁掌握政府实权。
发展:内阁制度逐渐形成
随着内阁制的形成,王权又进一步被架空,化作一种由大臣组成的会议的集体领导权,其负责对象由原来的国王转变为议会。
新政体兼有民主制、贵族制和君主制三个要素。但其实质内容发生根本变化,主要表现在限制王权、内议会内部某种程度的权利分割和制衡。
英王虽然是国家元首,但其权力要么只能按法律和惯例行使或受到别人牵制,实际上处于“临朝不理政”的地位。议会和内阁掌握实权,议会的立法、监督、财政等大权实际握在下院手中。下院作为民选代议机构产生首相及其领导的内阁,英国内阁由英王授权在下院中获多数席位政党的领袖组建,内阁对下院多数负责。
考考你?概括英国政治体制的特点。
特点:国王权力受法律限制,实际上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议会掌握着国家的实权,议会权力至上;内阁对议会负责。
(1)1832年,第一次议会改革。工业革命展开后,新兴工业资产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强烈要求参与国家管理(根本动力:工业革命。)。工业资产阶级首次进入议会,这是英国向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迈出的重要一步。(议会改革的序幕)
(2)1867年,第二次议会改革。这次改革重新调整选区,取消“腐败选区”的议会席位,分配给新兴城市;进一步降低了选举资格限制,扩大了选民范围。
(3)1884年,第三次议会改革。这次改革再次扩大公民权;重新规定选民的财产资格;建立一种新的内部服务资格,主要是给在郡的工人(男),尤其是农业工人的选举权。
英国议会改革
发展:19世纪英国三次议会改革
1832年、1867年和1884年三次议会改革英国的资产阶级的权利获得了增长,拥有选举权的人民大范围的增加,英国的各个阶层在改革中达成了一种妥协,共同治理国家,实现了国家的渐进式的平稳过渡。
(请阅读P12【历史纵横】
英国议会大厦
英国选举权扩大示意图
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1689年)
工业资产阶级(1832年)
小资产阶级和上层工人(1867年)
成年男性公民(1885年)
年满30岁的妇女(1918年)
年满21岁的妇女(1928年)
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男女(1969年)
(2)美国的共和制
①联邦制原则:联邦政府对外代表国家主权,拥有宪法明确规定的权力,各州拥有一定的自治权。
②三权分立原则:总统是政府首脑,掌握行政权,兼任陆海军总司令。国会分为众议院和参议院,拥有立法权和批准税收的权力。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和国会规定设立的下级法院,它们对宪法和法律有最终解释权。
背景
特征
①1775年,北美的独立战争,随后,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
②1787年,
美国制定了宪法,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共和国。
(二)美国联邦制共和国
独立后,1787年美国宪法制定,标志着美国联邦制共和国的确立
这些制度性要素主要就是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麦迪逊语)
学者马克垚认为:“美国《联邦宪法》的制定者们在热切希望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于一切形式的专制政治的警惕。”正是在这里,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第一次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较好的贯彻。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性要素应运而生。
考考你?概括美国在州与联邦政府以及联邦政府内部如何警惕“专制政治”的?
美国·总统共和制
这些制度性要素主要就是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麦迪逊语)
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
联邦政府内部三大权力部门之间
部门内部(两院制)
两党制(政党政治)
相互制衡
(3)法国的共和制
政体更迭
1875年宪法
①1792年,法国首次建立共和国,但并不稳固
②1870年,法国建立第三共和国
①法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立法权由两院行使
②总统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法国:议会制共和制
(三)法国联邦制共和国
1875年第三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法国大革命和共和制确立的历程示意图
特点:?实行分权制衡;?权力中心在议会,立法权控制行政权;?实行议会制共和制。
美国:总统制民主共和
法国:议会制民主共和
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
【学习拓展】比较英国、美国、法国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
比较项
英国
美国
法国
政治体制
国家元首
元首产生
元首任期
4年,可连选两届
7年,可连选连任
元首实权
政府首脑
政府产生
权力中心
行政权属
首脑与议会的关系
立法权属
相同点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国王
世袭
终身
“统而不治”无实权
首相
议会产生
议会
内阁
内阁由议会中多数席位政党组建,以首相为首,对议会负责
议会,实际由内阁操作
都是资本主义政体,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都是以法律形式确立的政体
总统制共和制
总统
选举
有实权
总统
总统任命
总统
总统
总统与内阁不对议会负责,总统与议会相会制约
国会
议会制共和制
总统
选举
有实权
内阁总理
总统任命
参众两院
总统,但须内阁部长副署
总统与内阁部长共同对议会负责,总统可解散众议院
参众两院
【构建整体知识体系】比较英、美、法的政体
近代西方政治制度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部分实现了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理想。经过19-20世纪的多次改革和革命
,西方政治制度逐渐走向稳定和成熟。但它仍有历史的局限性。
近代民主政治呈现的特点
1、继承古代政治的优良传统。
2、实行分权制衡原则。
3、代议制。以议会作为参政的一个窗口。
4、完善法律,强调法治。
5、民主范围逐渐扩大,民主制度逐步完善。
(二)发展:经过19-20世纪的多次改革和革命,西方政治制度逐渐走向稳定和成熟。
①1832年议会改革: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通过议会改革,在议会中取得更多席位;②1867年和1884年议会改革给予城市小资产阶级、工人、农业工人以选举权;③1928年实现公民民主。
(三)评价:
1.积极:近代西方政治制度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部分实现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理想
2.局限:英国妇女长期没有选举权,美国宪法一度承认黑奴合法地位。
任何一种制度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制度,应当在坚持自身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从社会实际状况出发,互相取长补短,臻于完善!
课堂小结
当今世界上除英国以外,还有哪些国家实行君主立宪制?
你知道吗?
目前世界上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一般认为有:
欧洲:英国、挪威、瑞典、丹麦、荷兰、比利时、卢森堡、
西班牙、安道尔、摩纳哥、列支敦士登
亚洲:日本、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尼泊尔
非洲:毛里求斯
美洲:加拿大、巴哈马、安提瓜和巴布达、巴巴多斯、
伯利兹、圣克里斯多福与尼维斯、圣卢西亚、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格林纳达、牙买加
大洋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图瓦卢、
所罗门群岛
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
国会可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否决的法律
最高法院可宣布总统法令违宪
总统任命联邦法官
总统任命的司法官员必须经参议院确认
最高法院可宣布法律不合宪法
总统
(行政权)
国会
(立法权)
联邦法院
(司法权)
三权分立原则:总统是政府首脑,掌握行政权,兼任陆海军总司令。国会分为众议院和参议院,拥有立法权和批准税收的权力。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和国会规定设立的下级法院。
联邦制原则:美国为联邦制共和国,联邦政府对外代表国家主权,各州政府拥有一定自治权;
人民主权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
本课小结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西方政治体制的产生与演变
古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中古欧洲国家的建立
法国的等级君主制
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与君主立宪制
英国的议会君主制
美国的联邦共和制
法国的议会共和制
雅典:民主政治
斯巴达:寡头政治
罗马共和国
罗马帝国
启示:任何一种制度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制度,应当在坚持自身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从社会实际状况(国情)出发,互相取长补短,臻于完善!
国家制度具有差异性与延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