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
课时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牧羊人的品格。
3、理解牧羊人奇迹的意义。
4、培养热爱大自然,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
做事精神。
作者简介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文体知识
小 说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拥有完整布局、发展及主题的文学作品。小说的三要素是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按篇幅长短可以分为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
溜达
散步,闲走。
废墟
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酬劳
酬谢,给出力的人的报酬。
转悠
漫步,无目的地闲逛。
富饶
物产多,财富多。
琢磨
思索,考虑。
刨根问底
盘问事情的根源底细。
研读课文
1、课文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含义?
①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点明了故事的主人公。
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④在英文中,“牧羊人”还是基督耶酥的意思。牧羊人日复
一日地植树,终于使荒漠变成了绿洲,使上万人受惠,其行
为宛如救世的基督。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饱含作者对
牧羊人的赞美之情。
2、请描述本文的叙述顺序及使用的叙述角度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采用第一人称,重点讲述了“我”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赞美了牧羊人做到了只有上帝做到的事。
“我”是植树牧羊人的见证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一访牧羊人,1913年,画面一:被弃置的村庄
二访牧羊人,时隔6年,画面二:绵延的森林;
三访牧羊人,1945年,最后一次见面画面三:
充满活力的田野。
三次拜访牧羊人
时
间
顺
序
三次见牧羊人(典型的故事情节)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
最后一次相见
55岁,平和安静
荒地秃山,干旱无比
身体还硬朗,
种树养蜂
看到溪水,树木长高
87岁,信念坚定
充满生气,变得富饶
文章结构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
第一部分(1)交代一个好人应该具备的品德,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2—20)按时间顺序记叙了“我”与艾力泽.
布菲老人的三次交流过程及这片山区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第三部分(21)赞颂了牧羊人的崇高精神,表达了“我”对他的崇敬之情。
3、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
照应句: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从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时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敬佩。
4、课文第一段运用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第一段运用的表达方式是议论。
在文章开头做精要的议论,用“慷慨无私,不图回报”“难得的好人”对下文出现的“牧羊人”这一人物形象进行高度的概括,起到了开宗明义、提挈全篇的作用。
记叙中议论作用分析法
叙事中的议论根据其位置不同大体有三种作用:
1、在文章开头做精要议论,起到提示全文中心并引起下文的作用。
2、在文章中间做精要议论,这种议论一般用于事情发展的转换衔接处,也称作夹叙夹议,主要起到穿针引线、承上启下的作用。
3、在文章结尾作精要议论,一般起到总结全文、揭示主题,或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作用。
5、最后一段的议论具有怎样的作用?
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的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此题可用记叙中议论作用分析法。文章结
尾处的精要的议论,起到了照应开头、总结全文、
揭示主题的作用,表达了对老人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6、作者为何对所观察到的阿尔卑斯山地的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这里细致的景物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突出地展示了故事发生的环境最初的特征——荒凉,为下文故事的展开铺设大的背景环境。
7、“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运用比喻修辞。
把“狂风呼啸”比作“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阿尔卑斯山地狂风肆虐、荒凉的特点。
8、选文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人物活动的环境,为下文写牧羊人植树作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句段品析
9、“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神秘泉水”运用了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牧羊人给“我”的初步美好印象及所起的巨大作用;预示着牧羊人将给此处带来生机和活力,为下文内容的展开埋下伏笔。
10、课文第5段侧重于哪一方面的描写?
有何作用?
本段侧重于对牧羊人居住环境的描写。这与他周围荒凉、破败的大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牧羊人居住环境充满生活气息的特点,展示了牧羊人的人物性格。
句段赏析
6、第六段“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这句话怎么理解?
通过对牧羊人的大狗地描写,从侧面体现出牧羊人“安静、忠厚、不张扬”的性格。
句段品析
7、第七段中有关挑选橡子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
此段有关挑选橡子的细节描写,在文中具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的作用。
8、“不是我需要休息、而是我很好奇,想知道更多牧羊人的事情。”这句话在文中什么作用?
点名作者留下的原因,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的描写,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9、“我看到他没有带木棍,而是拿了一根一米半长、大拇指粗的铁棍。”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再次设置悬念,使悬念层层叠加,吸引着读者注意。
14、“创造有如一种连锁效应”,文中所讲的连锁反应具体指的是什么?
种树成林之后,自然环境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原本干涸已久的河床,现在居然流水淙淙,当水回到大地,柳树、牡丹草、野花等一一复现,猎人们回到高地,开始猎野兔或野猪。
15、在第20段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象?
其目的是什么?
干净的农舍,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正浇灌着鲜嫩的薄荷;这里的人们正健康、愉快、舒适地生活,有人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此处的景象描写与上文有关此处的荒废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这位默默无闻的牧羊人几十年的坚持,突出其植树的伟大作用及无私奉献精神。
16、如何理解结尾一段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牧羊人做了一件需要“梦想”,需要“执着”,需要“毅力”并饱尝“孤独”才能完成的事情,所以说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结尾的议论既照应开头,又给主人公以高度评价,立意深远,使文章主题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17、“我”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我”在文中的作用主要为:
①推动情节发展,“我”是变化的发现者,也是因为“我”的好奇,在初见牧羊人的第二天,决定留下来刨根究底,才有了后文故事情节的展开。
②“我”作为一个见证人,目睹了一个寸草不生的荒僻之地变成了森林村庄的事实,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
③通过“我”的感受和评论,突出刻画了牧羊人这一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物形象,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人物形象
找出表现人物品格或性格的内容,概括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假如你想了解谁是真正品行出众的人,恐怕得花好几年观察:看看他的行为是否无私;动机是否慷慨;同时他还必须在大地上留下明显的印记。我很幸运地认识一位“种树的男人”,他正好符合以上所说的条件。
无私、慷慨。
2、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
明确:自信,果断。
3、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
明确:积极生活,爱整洁。
4、他说,这块高原因为没有树,正走向死亡。反正他没事业的压力,正好可以担负起拯救大地的任务。
目标远大而高尚。
5、或许正因为布非耶拥有无私的心灵,加上住在有益健康的山林,过着俭朴的生活,上帝才赐予他如此强健的体魄。
无私,俭朴。
6、“他不理会1939年的世界大战,如同不理会1914年的世界大战。”作者这样有怎样的言外之意?
牧羊人一直潜心种树,心无旁骛;战争在毁灭,而牧羊人在创造。
从文中对牧羊人的一系列描写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个牧羊人是一个忠厚,不张扬、生活严谨、做事认真、热爱生活、坚定信念、不为名利、无私奉献的人。
怎么写才能突显人物的性格?
(1)运用动作等细节描写:精选动词,巧用修饰语。
(2)选取人物典型事件。
(3)加上评价性的语句:抒情议论,凸显品质。
(4)运用环境描写进行侧面衬托。
环境描写作用:
①表现时代风貌,
展现风土人情。
②衬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③深化主题。
④交代背景,渲染气氛。
⑤感染读者。
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⑦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由植树的牧羊人想到了哪些在现实中为改变中国生态环境而努力奋斗的“种树”人?
植树模范马永顺
黑龙江省铁力林业局马永顺多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共采伐原木36500棵,他坚持上山植树造林来还上。经过马永顺的不懈努力,绿色一年年扩展。他风里来雨里去,爬山翻坡植树造林。1998年,85岁高龄的马永顺因对环境保护作出显著贡献而又荣获联合国环保奖。
马永顺
默默种树人杨善洲
杨善洲曾任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自1988年6月退休以后,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带领大家植树造林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捐赠给国家。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获奖者。
杨善洲
植树的牧羊人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议论
记叙描写
议论
开宗明义
提挈全篇
生活经历
场景变化
总结全文
揭示主题
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牧羊人”坚持种树改变环境的故事,表达了这样一种主旨: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与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