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结合朗读展开想象。
能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能背诵并正确默写四首古诗。
教学重点: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结合朗读展开想象。
教学难点:能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观沧海》
导入
《经典咏流传》吉克隽逸唱《观沧海》
https://haokan./v?pd=wisenatural&vid=8460412673605547734
这首歌的歌词改编自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第一首诗《观沧海》。听完之后,你认为这整首歌的旋律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宏大、有气魄)那它与这首诗的整体风格一样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来寻找问题的答案。
朗诵诗歌
这首诗是四言诗,所以你们在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感觉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
背景介绍
大家要知道在汉朝的时候呢,中原地区经常会被匈奴等少数民族侵犯,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10余万户。袁绍的儿子,袁绍和袁熙呢,又勾结了这个辽西的乌桓首领,屡次骚扰。所以曹操于公元207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在那会儿战场环境那是异常艰苦的,主要战场在现在的辽宁省、东北,天气就很冷了,而且道路也不通。《曹瞒传》里记载:“时寒且旱,二百里无复水,军又乏食,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入三十馀丈,乃得水。”【课件】大家想想凿地得挖三十多丈,快100米才能得到水,但是最终曹操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杀掉了乌桓的首领。乌桓在这次失败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再进犯过。所以大家能够想象当时的曹操会多么开心,因为多少年来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被他的军事才能解决了。而且呢,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今后他可以挥戈南下,以统一中国的这个愿望基础。
所以《观沧海》这首诗,就在他得胜之后班师还朝的路上,在秦皇岛时路过一个叫碣石山,上山登山、看海之后的作品。
诗句赏析
从首句中我们可以读出哪些信息?(诗人所处的位置以及他所做的事情。)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一下子就壮阔起来了。描写水就用了一个词——“澹澹”,是什么意思?(水波荡漾的样子)水和这个词搭配在一起,你好像就能想象出大海潮起潮落、平静阔大而又有规律地起伏地样子。在大海之中,又有几座山岛矗立在那里,使得平面的大海又立体了起来。但是这句诗基本上没有色彩,或者说写的是远景,是暗色调的。
所以诗人立马接了两句近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使整幅画面显得更有生机。
而接下来的“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又给这幅画面增加了一些动感。此处的“萧瑟”并非凄清、寒冷的意思,而是呼呼的风声。
那么纵观这六句诗,诗人所写的景都是眼前所见的实景,它还不能够完全表现海的辽阔。于是诗人又写了后四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谁能来描述一下这个画面?(日月星辰都仿佛是大海孕育出来地,宇宙仿佛是从这海里诞生地,主宰这个世界的,就仿佛成了大海了。而我的心意,与这沧海是息息相通的,我能感受到大海全部的辽阔,是因为我也有这样宽广的心胸,我也想来主宰这个世界。)当时曹操已经52岁了,但是他的事业你如果从结果来看的话,那应该算是刚刚顺利完成了起步阶段。但是当个人面对大海,面对秋天的大海的时候,曹操完全没有表现出个人的渺小或者时光的流逝,再或者人生进入秋天的悲凉。这三方面内容呢,是大部分诗人在秋天面对辽阔的江水或者海水时最常出现的情感。
事实上呢,《观沧海》是曹操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这一组诗一共是4首,再加一个小序。那这五首除了《观沧海》很出名之外呢,还有一首叫《龟虽寿》,里面有一个名句叫“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就是说烈士,到了晚年了依然有很雄壮的有很远大的志向,一直也没有停止。那这其实就是他自己心态的真实写照。52岁在东汉末年的时候确实是可以算得上暮年了。他66岁去世,而直到65岁,还依然亲自统兵四方征战。
所以再联系到这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借景来抒发自己想要统一中国的豪情壮志,那在写景方面又运用到了哪些手法?(“水何澹澹”动态;“山岛竦峙”静态;“树木丛生,百草丰茂”静态;“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动态。动静结合。
把眼前所见之景与想象中的景色合起来写,则是虚实结合。)
跟着朗诵视频再来读一读这首诗,感受其中的豪迈气概。
https://haokan./v?pd=wisenatural&vid=576990059065971929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导入
在小学我们已经背诵过李白的许多诗,有谁能够当堂背出几首?我们先来检测一下自己的预习工作有没有做到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王昌龄,字(少伯)。今天我们要学习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们先来看诗名。这首诗的诗名非常长,有谁能够来读一读?这位同学停顿得对吗?(应该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那么诗名是什么意思呢?由哪一个词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是悲是喜?(“左迁”贬职)
诗句讲解
首句点明当时是什么时节?(暮春)。暮春总给人一种春天逝去的伤感之情,联系到题目中的“左迁”,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诗人以描写“梅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
“闻道龙标过五溪”,“闻道”是指听说。此处的“龙标”和诗名中的“龙标”意思一样吗?(不一样,这里是指王昌龄。)所以在这凄清的暮春时节,听着子规的叫声,收到了友人行进的消息。古代交通不便,两人相隔之远,可能永远无法再相见,那诗人该怎样疏解他的不舍之情呢?
“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中的“与”是给的意思,也就是说虽然我们相隔很远,但是天空是同一片,月亮是同一个。我把我的愁心、我的不舍寄托给明月,希望它能够带着愁心与友人共赴那遥远的夜郎。
在文学作品中,借明月来抒发怀人感情是一种常见的手法。如曹植的《七哀》:“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谢庄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但是把明月看成能知人意、达人情的使者,在李白之前似乎还不曾有过。可见其奇想之妙。
齐读
https://haokan./v?pd=wisenatural&vid=11752469384002687825
《次北固山下》
导入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让我们先一起来读一读。
这首诗是律诗,总共有四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同学们在旁边记一记。
诗句讲解
同样地,我们先来看这首诗的诗名。“次”是什么意思?(停宿)那由诗名你可以读出什么?(诗人只是客居于此,不久便又要远行。)
首联“客路青山外”,“客路”是旅人前行的路,它在青山之外,所以诗人能不能看到?(不能,可见这是诗人的想象。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的景色。有谁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这个画面?(潮水涨起来了,江面宽广,两岸更远了;挂起帆,乘船顺风疾行。)看到这幅广阔的景象,诗人心潮澎湃,感觉自己的人生旅途充满期待,心情乐观昂扬。其中的“正”字历来为人所称赞,想一想为什么说“风正”而不说“风顺”呢?(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这一联不仅妙在这个“正”字上,还妙在“以小景传大景之神”。怎么理解呢?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颈联谁来讲一讲意思?(“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多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何况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旅食他乡,见到此景,情何以堪?)但是这一联还传达出一个道理,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出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所以说诗人虽写乡愁,但又不似后一首《天净沙·秋思》所表现的悲凉,只是淡淡的乡愁与对未来的希望矛盾交织。
可是这乡愁如何能消呢?前有李白寄愁心与明月到夜郎,后有王湾托大雁捎家书到洛阳。
我们再回顾整首诗,看到颈联的“海日”对“江春”,“生”对“入”,“残夜”对“旧年”,这种手法叫作对偶。看一看颔联有没有用到这种修辞手法?(有)
齐读
https://haokan./v?pd=wisenatural&vid=10201423266404432893
天净沙·秋思
导入
这首诗的诗名简短,其核心内容就聚焦在这两个字上,一是“秋”,向我们点明了(时节),那究竟是像曹操一样借秋风写自己的豪迈壮志,是喜秋,还是像李煜一样借清秋(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表达自己的亡国之痛,是悲秋呢?后一个字给了我们回答。“思”,思念,所以整首词的情感基调是乐的还是悲的?(悲)
诗句讲解
从词中我们也能很直接地读出这种愁思,抓住哪几个字词?(枯、老、昏、西风、瘦、断肠)整幅画面给人的是一种凄凉、了无生机的感觉。
其实这首词非常好理解,词人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在一起,营造出特别的氛围。请你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增添一些细节,描绘一下这幅画。词人未言的,你都可以进行添补,只要符合整首词的意境。(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地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地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由此可见他地乡愁何等浓重。
这首词除了最后一句外,全都是景语,而字字都是扣着“情”来写的,这就是它艺术上的动人之处。
总结
四首诗都借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或是打了胜仗的豪情壮志,或是对友人被贬远去的不舍之情,又或是游子远离家乡的故园之情。这也是这单元四篇课文的共同点,即借景抒情。
学习了四首诗歌后,我们知道理解诗歌可以从诗的(题目)切入,找出其中所写景物的特点,由此判断诗人的悲喜,必要时还可以联系诗歌的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