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16 22:54: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明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明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二、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明清是中国古代最后两个王朝,明清时期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于稳固,现代中国版图逐渐定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都有新的发展。这一时期,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新兴工业文明逐渐取代传统农业文明。而中国受到传统政治制度和经济结构的束缚面临新挑战,发展迟滞,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大势。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主要讲述的是明朝处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过渡期,政治制度上皇权专制进一步强化,在对外关系上游开放逐渐转向封闭,在边疆治理上进一步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同时,也面临了新的挑战和危机。本课包含三个子目:第一子目“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主要是介绍明朝自朱元璋开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第二子目“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介绍了明朝对外政策,从“海禁”到“开海”,从封闭到有限的开放;第三子目“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介绍了明朝对边疆的统治政策和措施,以及清朝的崛起和入关。
三、学情分析
本模块是高一教学内容,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经过初中的历史学习,学生对明朝建立、废丞相设内阁、郑和下西洋、海禁政策、戚继光抗倭等历史事件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这些历史事件内在联系及理性认识尚为欠缺。在授课过程中,按照历史核心素养的要求,重视图片、地图、文献史料等多种教学资源的运用,创设新情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意识,引导学生探寻历史的真相。
四、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知道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实,认识明朝之强;知道经略蒙古、西藏、东北等地区的措施与史实,认识明朝之大;知道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举措、沿海遭受殖民侵略、海禁政策、明清易代等相关史实,认识明朝之忧。
2、通过阅读史料,知道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影响、及未能持续的原因,全面理性的认识郑和下西洋;
3、通过阅读史料和教师讲解,知道戚继光抗倭、平倭的英雄事迹,感悟戚继光等民族英雄在面对国家危难挺身而出,维护国家主权的责任感。
4、对比分析明朝因地制宜的边疆政策,认识到明朝对于版图奠定、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意义。
5、通过时空定位,对比中西方的差距,感知中国的落后,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面面临危机。
五、重点难点
重点:明朝经略海陆边疆的措施和影响,君主专制强化的措施
难点:认识明朝社会面临的危机。
六、教学过程
环节1:导入新课
有人认为,明朝是一个极端专制、封闭、落后而又“无耻”的朝代。也有人认为,明朝是一个“极致”朝代,完全当得起“治隆唐宋、远迈汉唐”这八个大字。明朝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朝代?应怎样看待它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对明朝历史认识截然相反的评论,来激发学生对明朝历史的探索。
环节2:明朝之强——海上交通与抗倭斗争
1.1
郑和下西洋
(1)概况:通过PPT展示相关材料:①《郑和航海路线图》;②史料
史料1:(郑和下西洋)航线之长、航程之远、持续时间之久,在当时世界上无人可以与之比肩……他的船队规模之大,船舶字巨,航海技术之精良,在当时世界上是无出其右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史料2:郑和的出使远航,在古代中国对外关系史和航海史上都是罕见的壮举,它增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白寿彝
学生活动:根据教材及《郑和航海路线图》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概况;通过阅读史料归纳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教师活动:督促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史料,认识郑和远航壮举的历史意义。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领先于世界,增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交往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地图、文字史料等,培养学生阅读史料,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加深对郑和下西洋历史意义的印象。
(2)认识:通过PPT展示相关材料
史料:“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以武慑之。”——《明史·郑和传》
问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问题2:梁启超“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请所学知识来解释梁启超关于中西航海的困惑。
学生活动:阅读上述史料,提取历史信息,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小组或同桌讨论,解释梁启超关于中西航海的困惑。
教师活动:督促学生阅读史料,引导学生全面认识郑和下西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史料,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引导学生客观全面的评价历史事件。
学生活动:阅读上述史料,提取历史信息,总结出梁启超关于中西航海的困惑。教师活动:督促学生阅读史料,引导学生学会用所学知识来解释关于“梁启超关于中西航海的困惑”观点,从而让学生认识到郑和远航是封建专制产物,目的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主要是政治目的。给明朝财政带来较大负担,因此后来未能继续。新航路开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有明显的经济目的,远航带来巨大经济利益,刺激西方发展;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学会用所学历史知识来解释历史观点,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2抗倭斗争
通过阅读教材和PPT展示相关材料,了解明朝抗倭斗争的相关史实。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和PPT展示相关材料,了解明朝的抗倭斗争。
教师活动:督促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从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倭寇)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明朝前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出没沿海,造成巨大破坏。为了平定倭寇之乱,稳定东南沿海的形势,明朝派遣戚继光等抗倭,且重创倭寇。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朝廷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管控。讲解戚继光抗倭、平倭的英雄事迹。
设计意图:通过讲解戚继光抗倭、平倭的英雄事迹,感悟戚继光等民族英雄在面对国家危难挺身而出,维护国家主权的责任感。
环节3:明朝之大——边疆经略与版图奠定
2.1
边疆经略
通过PPT展示相关《明朝疆域示意图》
问题:明朝边疆和海防面临了哪些问题?明朝统治者如何应对?结果如何?
请阅读教材,归纳出明朝关于边疆经略的措施和结果。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出明朝关于边疆经略的措施和结果。
区域
对象
政策
结果
陆疆
蒙古
战争、修长城、和议、册封
恢复贸易、维持和平
西藏
册封、设立机构(行都指挥司)、委任藏族上层
巩固统治
东北
招抚、册封、设立机构(奴儿干都司)
巩固统治
海疆
日本
战争(戚继光抗倭)
东南倭患基本解除
葡萄牙
无有效手段
葡萄牙获得澳门居住权
荷兰
无有效手段
荷兰占据台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根据课本内容找出明朝政府处置陆疆和海疆政策与结果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阅读教材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2
版图奠定
通过PPT展示相关材料:
地图:《明朝疆域示意图》
材料:明朝在处理疆域问题上的成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两个多世纪以来,它在一片拥有众多人口的辽阔次大陆上维持了高度的和平。
——伊沛霞《剑桥中国插图史》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边疆经略的历史意义。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边疆经略的历史意义。
教师活动:引导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明朝边的疆经略奠定了国家的基本版图,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设计意图:对比分析明朝因地制宜的边疆政策,认识到明朝对于版图奠定、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意义。
2.3
边防or海防
材料
明廷允许萄人租借澳门……是对葡萄牙殖民者侵略本性认识不足,而视北方民族为主要威胁,实行以防北方民族为主这一民族政策的结果,明朝政府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的漫长边境线上,相继设置……九个边镇,万历以前,以防蒙古各部为主。——刘祥学《从明朝后期的民族政策看葡萄牙殖民者窃占澳门得逞的原因》
问题:请依据材料概括明朝统治者关于“边防”的认识。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引导分析,明朝统治把蒙古族视为边疆主要威胁,国防的重心放在北方。
对于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性认识不足。指出明朝统治者对海防认识的局限性。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引导,让学生认识新航路开辟后,随着欧洲国家殖民扩张的开展,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学会用全球视野分析历史问题。
环节4:明朝之忧——制度变化与沿海形势
3.1
外忧—殖民侵略
通过PPT展示葡萄牙入侵澳门和荷兰西班牙入侵台湾的相关材料,让学生认识到明朝面临的外忧。
3.2
君主专制加强
(1)废丞相
材料一
近睹有元之末,主居深宫,臣操威福,官以贿成,罪以情免,宪台举亲而刻仇,有司差贫而优富。庙堂不以为虑,主添冗官,又改钞法,役数十万民,湮塞黄河,死者枕藉于道,哀苦声闻于天。
——朱元璋:《讨张士诚檄》
材料二
明太祖曾说:“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
材料三
(胡惟庸)独相数岁,生杀黜陟[zhì]罚,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
——《明史·胡惟庸传》
问题:请根据上述材料,归纳明初废除宰相的原因。
(2)设内阁
材料四
洪武十七年(1384年),自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问题: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明初宰相废除后出现什么问题?明朝的统治者如何解决。
材料五
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
——《神宗实录》卷
问题:明朝中后期,内阁大臣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内阁大臣是否等同于宰相,他们有何异同?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
比较项
宰相制
内阁制
相同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不同
权力来源
法定,制度赋权
非法定,
皇帝个人信任


参与决策、统领百官
无决策权,不能正式统领百官,咨询机构,受宦官牵制
对皇权作用
一定程度制约皇权
不能制约,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3)宦官专权
材料:然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
——《明史·职官制》
问题:明朝宦官专权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上述问题。
教师活动:引导分析,带领学生共同完成。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宦官专权的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3.3
明清易代
材料:明朝政府未能做好一个国家所应做的事……政府对蒙古、倭寇、宦官和税收问题都束手无策……太祖因未能使制度像他希望的那样运转而受挫,因而反过来全面使用他的专制权力。别的皇帝则把治国方面的琐事交给官员或宦官去代理,结果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伊沛霞《剑桥中国插图史》
问题:请依据材料,结合教材指出“未能做好应做的事”具体指什么?给明朝的统治带来了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引导分析,明朝政治的黑暗,阶级矛盾的激化,导致明清易代。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引导,让学生认识明清易代是明朝社会政治危机的结果。
环节5:课程小结
PPT展示明朝时期中外历史发展的“时间轴”,通过时空定位,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明朝时期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新兴工业文明逐渐取代传统农业文明。而中国受到传统政治制度和经济结构的束缚面临新挑战,发展迟滞,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大势。
最后教师总结:回答课程导入中提出的问题“明朝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朝代”
明朝是一个强大但是充满困境的朝代。
15世纪初,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在政府的支持下,郑和七下西洋,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形成了万邦来朝的局面,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同时,明朝政府采取灵多样的方式经略边疆,国家疆域辽阔,奠定了近代国家的基本版图,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强大的明朝,也充满了困境。在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政治黑暗。在外交上,实行海禁政策,使中国日益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在疆域上,东南沿海受到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的殖民侵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