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了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了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鸦片战争留给我们的有哪些百年来的民族追问——
1.鸦片战争探原因
任务一:问题探究——这场战争为什么会发生?
材料一:人民英雄纪念碑第一幅浮雕图——虎门销烟
材料二: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对比图
材料三:“战争若未因为鸦片而爆发,可能也会因棉花或糖而同样轻易地爆发。”
材料四:马戛尔尼使团觐见乾隆图
材料五:朝贡体系示意图
材料六: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中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供世界各地消费。
——《共产党宣言》
资本主义如果不经常扩大其统治范围,如果不开发新的地方并把非资本主义的古老国家卷入世界经济旋涡之中,它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列宁《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材料七:
材料八:
在我们重新审视鸦片战争时,也很有必要将之放入现代历史发展大潮的背景中进行考察。……如果不是英国,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至于重点是鸦片、茶叶或其他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问题1:这场战争因何而起?
问题2:英国人为什么要向中国倾销鸦片?
问题3:鸦片战争爆发前中英贸易状况如何?分析其原因
问题4:为什么英国一定要扭转贸易逆差?
问题5:鸦片是不是问题的中心?
问题6:这场战争是否有不打的可能?
问题7:为什么英国非要与中国通商?
问题8:资本主义的发展与鸦片战争的爆发有没有必然联系?
问题9:从全球史背景看为什么要打鸦片战争
教师预设:
本课以问题探究为主要形式,通过提出问题师生对话引导学生思考,层层分析出鸦片战争从偶然性和必然性等多方面的原因。
学生从中层层分析最终认识到,鸦片战争是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中国封建主义农耕文明的殖民扩张。战争的偶然性也就是直接原因是虎门销烟后英国用武力保护鸦片贸易,战争的必然性也就是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后英国急需打开中国的市场。
2.鸦片战争析性质
任务二:问题探究——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
关于鸦片战争有以下说法,你认同吗,请学生阐述理由
说法1:“鸦片战争本质是为了打开中国大门的贸易战争。”
说法2:“鸦片战争直接体现了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道理。”
说法3:“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西方近代文明。”
问题4:根据教材93页学思之窗,思考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抵抗英国侵略的正当性。
教师预设:学生根据讨论分析可以认识到鸦片战争本质是是一场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中国文明的相对落后不是英国可以发动战争的理由;中国的近代化是中国人从被迫接受战败到奋起抗争、主动学习西方的近代觉醒之路,中国抵抗英国侵略是正义的,侵略是非正义的。
3.鸦片战争看影响
任务三:问题探究——战争带来了怎样的后果?
两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迫使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请学生阅读教材填写下列表格,并根据条约内容,分别指出其危害性。
两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时间
签订方
条约名称
主要内容
危害性
材料一:沙俄强占中国领土图
材料二:19世纪六七十年代,美、日相继侵台;1875年英国侵入云南;1883年法国经越南进犯中国广西及东南沿海;1888年英国经哲孟雄侵略中国西藏边界……
材料三:耆英在《南京条约》签订后第三天,主动对英国出让“领事裁判权”,认为让英国人管理英国人是免除争端最省事的方法。对于条约中协定关税为5%的规定,清政府认为占了便宜,因为旧海关关税税率还不到5%。1844年,美、法要求与中国签订条约,耆英认为这是既施恩于两国,还可以不让英国独占中国贸易,起到“以夷制夷”的目的。——根据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整理
材料四:由于近代意义的民族主义、近代意义的国际观念尚未产生,中国人民当时还不能完全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民众利益,因而也不可能如同我们今天清醒认识到的那样,立即去反对领事裁判权等侵略权益。战争期间,反对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是容易看清的。战争结束之后,如何反对其经济侵略和政治压迫,对当时的人们说来,却是难以看清的。?——茅海建《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
问题1:从表格和材料一、二可以看出中国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面临怎样的危机?
问题2:你从材料三、四中获得哪些信息?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教师预设: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教材填写表格梳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内容,认识到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沙俄和其他帝国主义对中国领土的侵犯可以认识到晚清政府面临接踵而来的外患与边疆危机,认识到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主权沦丧和社会性质变化的危害。
4.鸦片战争再认识
任务四:问题探究——对这场战争有哪些反思?
开启近代反抗列强侵略和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
人民群众: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材料一: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正是因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不懈抗争和持续奋斗,正是因为前人们浴血奋斗和英勇牺牲,我们的国家才有了今天的独立自主,我们的民族才有了今天的发展繁荣,我们的人民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习近平《在颁发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
材料三: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结合材料讨论:一百多年过去了,我们今天为什么仍然关注鸦片战争?
教师预设:通过问题的讨论激起学生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涵养家国情怀。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这段历史的意义,是要从百年来的民族追问出发,坚定地走在百年来的民族复兴之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