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上承《辛亥革命》一课,是辛亥革命“成功”与“失败”的直接体现,下启第七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内容,集中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新旧并存、曲折前进的特点。四个子目“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进入北洋时期后中国政治、经济与文化上的一些表现。本课内容容量大,处理起来比较困难。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生对北洋时期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军阀割据、新文化运动已经有了大致了解。通过对《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前面课程的学习,学生对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已经有了一定认识。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分析归纳和概括的能力,这一时期涉及到的历史专业书和小说等都非常的多,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还是很有兴趣的。
但具体来看,学生对北洋时期的时空定位还不够清晰,缺乏对这一时期社会状况的全面客观认识,小说、电视剧等又存在诸多虚构成分,所以学生会存在比较多的误区,需要教师为其正本清源,进行更科学的解读。
三、教学目标
1、
知道民国初年袁世凯独裁复辟,军阀割据混战及革命党人捍卫民主共和斗争的相关史事,提升时空观念素养。
2、通过对文字、图表、图片等史料的研习,理解这一时期社会变化的复杂性。在史料实证的过程中,合理解释这些历史现象,提升历史批判性思维。
3、从唯物史观出发,归纳北洋时期政治统治的特点,理解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的重大意义,感悟近代中国仁人志士的爱国情怀及勇于担当的家国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北洋时期的专制统治与军阀割据,民国初年的经济发展,民国初年社会生活新气象,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二)教学难点:
袁世凯复辟帝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恰同学少年》片段。学生观看青年毛泽东在湖南一师的求学视频,对这一时期的“沉沦与发展”双重特征形成整体印象。对视频最后青年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发问产生思考,启发学生思考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点出本课主线。
【学习新课】
一、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从本课教学设计全局出发,对课本纲目顺序进行调整,将经济、社会生活子目放到最前面,上和导入视频中民国的面貌相对应,下可铺垫民国政治和文化的经济基础。
(一)经济新气象
学生活动:
学生读教材116页“学思之窗”,总结民族资本主义在“短暂春天”时期有何发展特点?
学生阅读材料,指出一战前后民族资本主义进入短暂春天的原因?
设计意图:学生在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社会生活新气象这两个问题的思考中,能得
出在新气象出现的同时,传统经济和思想因素依然占很大比重,进而得出这一时
期新旧并存的时代特点。
由1915的群众抵制日货运动,引出当政者袁世凯对日本的态度:“埋头十年,与日本抬头相见。”教师补充袁世凯就“二十一条”与日本人斡旋的内容,使学生形成对袁世凯这一复杂历史人物的初印象。通过群众抵制日货和袁世凯与日本斡旋过程的讲述,学生更深切感受到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的时代主题。
(二)社会生活新气象
展示废除旧陋习的图片:剪辫易服,废止缠足。
展示以青年毛泽东为视角的社会新风尚的图片。
北洋时期的专制统治与军阀混战
(一)概念释疑:
①北洋:清末对奉天(辽宁)、直隶(河北)、山东沿海地区的指称。
②军阀:拥有武装部队,并能控制政治的军人或军人集团。
③北洋军阀:以清末组建的北洋新军为基础的军人势力集团。
叙述袁世凯及其北洋军阀的发家过程,为其以后实行专制统治进行铺垫。
(二)袁世凯时代的专制统治
这部分内容的核心问题是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材料设置意在展现历史的多面性。民主共和理念固然是天下讨伐袁世凯的旗帜,而政府有限的政绩、北洋军阀内部的矛盾也是复辟失败的重要原因。民国时代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是长期的,不可能一蹴而就。
(三)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展现军阀混战割据时代,各派军阀在中华大地上的割据范围和其在北京政府内部的权力
争夺。用时间轴展示,以精炼语言速写后袁世凯时代北洋军阀各派势力权力之争的重大历史事件。用孙中山1918年辞去大元帅之职的感叹,揭露出这是一个强权的民国,法律及民意只是政客的玩偶,进而点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时代呼唤新的领导阶级和新的道路。通过军阀混战时代的权力争夺,展现宪政制度嫁接到传统中国之后,民主与专制斗争的长期性。
三、新文化运动
(一)探究新文化运动爆发的原因
呈现1916年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中的一句话,回顾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过程,让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开展的原因。同时点出中西近代化发展的不同,西方为思想-制度-器物,中国为器物-制度-思想,通过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来突出思想改造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史料实证与阶段特征回顾相结合,加深学生对思想改造重要性的理解。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以《北大钟声》展现新文化运动的阵地北京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以《新青年》某一期的目录引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通过史料实证,使学生进入历史情境。
2、新道德与新文学及其影响
展示新文化运动在新道德和新文学方面的相关史料,让学生竞猜新诗的作者(溥仪)。让学生领略新文化运动对大众传媒、家庭婚姻等方面深刻的社会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展示《新青年》的畅销情况和两位读者手不释卷的自述,让学生猜测这两位读者的身份(毛泽东和蒋介石),使学生感受到《新青年》对当时社会思想政治的深远影响。
通过引用陈旭麓关于五四时期中国思想界新动向的材料,引出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知识点。最后综合前面新道德和新文学的影响,得出新文化运动推动思想文化革新、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课堂小结】
最后,以“青年”二字升华本课,回归到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主题上。学生齐声朗读梁启超先生在1900年所作的《少年中国说》。
教学片段:一部杂志、一个大学能改变中国历史吗?能,因为它能塑造人的思想。中国的希望不在武力救国的军阀身上,不在实业救国的资本家身上,不在默默忍受的庶民身上,而在新一代的青年身上。他们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将武装斗争和普通大众这些力量集结起来,开启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篇章,开启了古老中国的少年新征程。
设计意图:在铿锵有力的朗读声中激发爱国之情,明确肩上之责,砥砺奋进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