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6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16 23:08: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八单元第
2
课。本课共
4目,分别是正面战场的抗战,敌后战场的抗战,东方主战场,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在战争形态方面的显著特点是,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并存,国内战场和国外战场并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对日作战中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的关系一直贯穿整个抗战时期。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的艰苦抗战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同情与支持。
目前,初中统编教材与高中《中外历史纲要》存在着高重复率的现实问题。如以本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例,高中阶段内容一共涉及初中四节课内容,集中在部编初中新教材八上19-22
课,分别是: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内容完全相同。高中教学一课面临着如此繁多,且绝大多数与初中高度重合的教学内容,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达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实施衔接初中的高中教学设计可能是破解目前高中教学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
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重复基础内容,采取自主学习,对需要抽象分析比较能力处,如“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为什么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高一学生正处在
15—16
岁之间,他们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调动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鼓励他们以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见解。同时,高一学生在思维上已经从以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过渡,具有一定的抽象分析比较能力,
就本课而言,本课相关内容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如何从新的角度去拓展学生对这段历史的认识仍然是一个艰难的挑战。
学习目标
1.借助地图、表格、文字等史料,通过时间轴梳理抗日战争的史实,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特点,理解和体会抗日战争中全民族团结一致、共同抗敌的意义。
2.能够分析、运用不同类型的史料,对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增强学生运用多种史料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
3.通过相关史实的学习,认识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开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具有重大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教学难点: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关于抗日战争,长期存在着以下几种错误认识:
西方一些学者贬低甚至否认中国抗战对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日本少数人更是无视历史事实,否认对中国的侵略;
台湾的一些学者则贬低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作用,宣称共产党敌后抗战是“游而不击,敌后坐大”
问题设计:为什么会有这些错误认识呢?研究者不同,立场不同。
设计意图:以长期存在着的错误认识导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纠错意识,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解读课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史实,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理解十四年抗战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根据课标要求,把本课内容分为三部分:
国共同抗战——抗战的全民性;
东方主战场——抗战的世界性;
百年终雪耻——抗战的复兴性。
国共同抗战——抗战的全民性
1.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的抗战
中国军队的广大官兵,在前线流血战斗,中国的工人、农民、知识界、产业界,在后方努力工作,海外华侨输财助战,一切抗日政党,除了那些反人民分子外,都对战争有所尽力。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4
问题设计:依据材料指出都有哪些群体在抗击日本侵略?广大官兵、工人、农民、知识界、产业界、海外华侨。结合课本归纳为
一是中国军队同抗日,包括主要由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抗战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抗战;
二是民众同抗战,包括产业界的工业内迁,知识界的高校内迁,以及海外华侨
、工人、农民支持抗战
设计意图:从整体上把握抗战是全民族抗战。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P139-P141内容,完成表格内容。
同学们完成后,教师重点讲解长沙会战;抗战防御阶段国民党先后组织的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初中教材已经详细讲述,同学们可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每次会战的经过及历史意义,特别是体会国民党广大官兵英勇不屈的爱国精神。发生在相持阶段的长沙会战属于新增内容,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抗日名将薛岳任总指挥,他根据长沙地区的地形特点制定“天炉战法”,重创日军,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长沙会战中的一个细节值得我们注意,参加会战的军队构成复杂,有的属于中央军,大部分属于地方军,如川军、湘军、广西军。这些过去不同派系的军队曾经多次与蒋介石的中央军进行过战争,地方派系军之间也曾打过仗,但抗战使这些部队摒弃前嫌,统一指挥,团结一致对外,这生动反映了全民族抗战的一个侧面。
设计意图:借助表格,学生自主梳理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日战争的史实;长沙会战是新增内容;肯定了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生动反映了中国抗战是全民族抗战。
展示1936年的民国全图
设计意图:借助地图、文字配图,直观感受一下国民党组织的正面战场的抗战
2.敌后战场的抗战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P141-142内容,完成表格。
同学们完成后,教师重点讲解
政治上:抗战相持阶段到来后,国民党消极抗战,积极反共倾向日益增长,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什么是“三三制”?主要指在政权建设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中间派占三分之一。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巩固抗日根据地政权,打败日本侵略者。
军事上:在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在华北发动了一次大规模进攻作战,共出动105个团,称为“百团大战”,战果辉煌,一扫国民党正面战场“屡战屡败”、“丧师失地”的阴霾,极大振奋了全国的抗战信心。
百团大战中彭老总背靠战壕,手持望远镜,正全神贯注地对日军前沿阵地做近距离观察(注意当时距离敌人只有500米,日军的炮弹不时地打过来)
经济上:“双减双交”运动指,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温和土改政策,其目的在于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战相持阶段到来后,为了摆脱根据地经济困境,中共中央开展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
思想上:抗战爆发后,对于抗战的前途,国内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必亡论”,以时任国民党副总裁的汪精卫为代表,认为中日实力差距明显,抗战必亡。一种是国共两党内部都有的“速胜论”,他们把希望寄托于国民党200万正规军、苏联出兵、美国干涉上,急于打大仗,对战争的长期性和艰苦性估计不足。针对这两种错误论断,毛泽东科学分析了中日国情,撰写了《论持久战》,极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和决心
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使全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事实打脸国民党对共产党敌后抗战是“游而不击”的诋毁;
中国共产党,对外:始终坚持抵抗日本侵略;
对内:始终坚持维护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
;抗战相持阶段到来后,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战主要战场,
中国共产党无可争议的就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设计意图:借助表格,学生自主梳理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日战争的史实;理解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思考:根据所学知识,我们应如何客观地看待两个战场的作用?
国民党的面战场应该说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特别是战略防御阶段起着主战场的作用,如组织了四次大会战,促使了相持阶段的到来;同时也为敌后战场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时机;但片面抗战路线不利于抗日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共产党的敌后战场在战略防御阶段,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防御。相持阶段到来后,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是相互依存和相互支持的关系,不能分割。应该客观公正地评价两个战场的功能,不能片面地否定这个肯定那个。
3.民众的抗战
除了军队抗战,广大民众也踊跃抗战
抗战时期东南沿海工业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其中由爱国实业家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指挥的宜昌大撤退,被誉为东方的敦刻尔克。华北、华东各著名高校也都大规模内迁,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同学,老师推荐一部《南渡北归》的书。工业和高校的成功内迁,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为抗战胜利打下了物质和精神基础。
海外侨胞也积极主动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纷纷捐钱捐物。其中典型代表是被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
沦陷区的工人
在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下以怠工、罢工等斗争形式来支持抗战,广大农民则踊跃参军、保障战争后勤,使日军置身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总之,中国抗战参与广泛,凝聚了民族的力量,体现了抗战的全民性。
2018年7月1日习近平指出:“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习总的讲话明确指出了中国抗战的世界意义,批驳了西方一些学者贬低甚至否认中国抗战对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东方主战场——抗战的世界性
请同学们结合材料分析归纳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依据。
材料一: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统计简表——摘编自《世界近代史》
结论:1.中国抗日战争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
2.从“九一八”事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战场是东方反法西斯战争的唯一战场
材料二:1937
年—1943
年侵华陆军在日本陆军总数中所占比例(见下表)
——据龚古今、唐培吉《中国抗日战争史稿》
看表格中侵华陆军战总兵力百分比课得出结论:中国抗战长期牵制和抗击日本的主要兵力
材料三:中国全面抗日的
8
年中,中国军队进行大小战役达
20
万次之多,歼灭日军
150
余万,占日军在“二战”中伤亡总数
195
万人的
80%。
中国的持久抗战使日本陆军主力深陷中国战场,
打破了日本的“北进”(苏联)计划,迟滞了日本“南进”(英美)的步伐,使世界法西斯势力的战略配合的企图不断落空
——选自唐培吉《论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的意义》
第一自然段主要讲全面抗日的8年中,日军在中国的伤亡数字,可得出结论:中国抗战歼灭日军最多;
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中国抗战对日军的牵制,可得出结论:中国抗战阻止日本“北进”,迟滞了日本“南进”,有力支援了美苏
以上三则材料共同点是用详实的数据说话,有力论证了中国战场的世界意义。但细心的同学可能发现了,这三则材料都以中国为视角,从史料的严谨性上看,还缺其他参战国的信息材料。
丘吉尔(英):“如果日本进军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而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
罗斯福(美):“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日本打垮了,你们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斯大林(苏):“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
英、美、苏最高领导人的讲话也都高度肯定了中国战场的世界意义。细心的同学可能由发现了一点bug,那就是英、美、苏、都是中国反法西斯的盟友,三国首脑的讲话且都为官方的说法。我们就再看看非官方的日方资料怎么说。
“日本现在中国使用的兵力很大,
北进对苏开战实际上办不到。”
——(日)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
日方资料同样承认了中国抗战对日军的牵制。
综上所述,从中国视角、盟友视角、日方视角,都有力论证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老师也希望同学们学会这种多角度搜集资料、论证问题的方法。
百年终雪耻——抗战的复兴性
《抗战爆发时中日力量对比》
——据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和
石岛纪之《中国抗日战争史》
从表中各项数据对比看,中日力量对比悬殊,但经过中华民族的14年浴血奋战,终于战胜了强大的敌人,抗战胜利的原因是什么?1945抗战胜利后,中国流行一个谜语,谜面是日本投降,谜底是几位中国古代名人。——屈原、苏武、共工、蒋干
你认同那种说法,或者还有其它答案?
同学们的说法都很有道理,根据大家的发言,老师从主客观方面把抗战胜利原因概括为五个方面。
主观原因:
①全民族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②国共合作抗日,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相互配合;
③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客观原因:
④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支持。(美国对日投放原子弹;苏联出兵中共东北)
⑤日本:不正义的法西斯战争;日本自身困境
2.抗日战争胜利意义P145
①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重要影响;
抗战期间我们奋起反抗,以血肉之躯,钢铁般的意志,第一次在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中取得如此巨大胜利,延续了中华文明的血脉。
②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新增内容)
对比初高中教材,增加了“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的表述。这一方面说明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另一方面突出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③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抗日战争是中国民族精神和凝聚力的一次重塑,1937年《大公报》的一篇社评:“今天南北战场上,是争着死,抢着死,因为大家有绝对的信仰,知道牺牲自己,是换取中华民族子子孙孙万代的独立自由,并且确有把握,一定达到。”这充分彰显了中国人民高尚的民族精神和高度凝聚力。??
【小结】
抗日战争是一场真正全民族的抗战,那些长眠于地下的国民党爱国将士同样是中华民族的忠贞英雄、热血儿郎。通过本课的学习使每个中国人更清晰的认识到这样的民族大义: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只有统一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