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十单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1课,与上一单元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曲折与发展存在因果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是建立在七十年代的建设成就与“文革”失误上的。
本课分为三个子目,分别是“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进程”以及“‘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一国两制”政策。
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历史课的学习与高中政治必修一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港澳回归等知识有所了解,并且已经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
学生相关知识点较为零散,没有建立起来完整的知识结构,对各部分内容的内在逻辑把握不足。知识储备比较丰富,教材涉及内容已在初中历史和高中政治上出现过多次,学生可能因为过于熟悉而出现疲劳感。
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了解改革开放40年来的重要史实,树立时空观念。
2、通过分析文字与图片资料史料,从微观的地方史角度分析特区建设的主要史实和内在联系,提升历史解释素养。
3、通过分析相关文件档案,学会运用原始资料分析改革开放不同阶段的政策,提升史料实证素养。
4、
通过学习深圳与香港经济交流合作的史实,认识到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共同的愿望;通过了解不同人在特区建设中的付出与贡献,培养青年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培养家国情怀。
5、通过对本课知识的宏观把握,认识到区域经济的发展在从实际出发的同时,也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历史大背景,提升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2、教学难点:对外开放;
经济体制改革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用习近平《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纪念大会讲话》,提出问题:谁创造了深圳的巨变?
【学习新课】
一、特区政策的由来
介绍袁庚、习仲勋、邓小平三位领导人。阅读材料,了解三位领导人在特区政策形成中的贡献。
通过三位领导人文革前后境遇的对比,引出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连线复习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3、阅读教材170页: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做出过哪些努力
阅读材料,概括内容。
完成连线,复习初中所学知识。
阅读教材。
通过分析文件报告、会议记录等资料,了解特区政策产生的过程,提升史料实证素养。
二、港澳资源的引进
1、阅读材料,归纳改革开放之初引进外资的不利因素:①意识形态与历史原因带来的观念障碍。
②外商对中国经济实力与政策存在顾虑。
进而引出港澳资金对在改革开放初期的重要性。
2、以胡应湘、伍淑清、霍英东为例,介绍爱国港商的贡献及其家国情怀。与“港独”分子恶劣行进形成鲜明对比。
回顾香港问题的由来与解决,复习一国两制的概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小组讨论,学生代表发言。
通过分析材料,了解特区之“特”主要在于特殊的对外政策,积极吸收利用外资,提升历史解释素养。
通过分析材料,归纳得出外资的面临的障碍,进而引出港澳华商投资的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香港回归后港深合作加强的例子,理解香港回归与“一国两制”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强盛是中华儿女共同的心愿,培养家国情怀。
三、全新道路的探索
1、设置情境:“假如你是一名80年代初来到深圳的港商,如何投资才能回报祖国?”
引出“三来一补”企业
阅读材料,分析“三来一补”企业的类型,思考为何会当时最先发展这种类型的企业。
由劳动力充足,引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3、介绍早期深圳打工者的艰辛生活,王来春从打工妹到富豪榜的“逆袭”,引出80年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讲解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及深圳80年代创立的知名企业。
80年代末改革困境与90年代的瓶颈突破——邓小平南巡与中共十四大召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复习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的基本内容与影响。通过图片史料,了解特区早期打工者的艰辛,珍惜幸福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
通过分析材料,理解邓小平92南巡与中共十四大的重要意义,提升历史解释素养。同时也理解,个人成功与宏观历史变革是分不开的,培养唯物史观。
【课堂小结】
呼应本课开头问题“谁创造了深圳的崛起”,以领导人、港商、打工者三种身份的人物来总结本课三部分内容。理解深圳的快速发展是几代人奋斗的成果,培养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提升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