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课后培优 2021-2022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word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2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课后培优 2021-2022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word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9-16 07:44: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一、单选题
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  )
A.(小时)
B.(分钟)
C.(秒)
D.(光年)
2.2021年1月,我国生物学家在浙江丽水发现两栖动物新物种—百山祖角蟾。由图可知,趴在成人大拇指上的百山祖角蟾体长约为(  )
A.3m
B.3dm
C.3cm
D.3mm
3.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同时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边境线上。2020年12月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尼泊尔总统班达里互致信函,共同宣布珠穆朗玛峰最新高程(  )
A.8848.86分米
B.8848.86厘米
C.8848.86米
D.8848.86千米
4.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空气被严重污染,有害物质含量严重超标,其中PM2.5是天气雾霾的主要因素,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单个PM2.5隐藏在空气的浮尘中,容易被吸入人的肺部造成危害。下列关于PM2.5颗粒物的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2.5μm=2.5÷1000mm=0.00025mm
B.2.5μm=2.5μm×103nm=2500nm
C.2.5μm=2.5μm×103=2500nm
D.2.5μm=2.5×10-3mm=2.5×10-6m
5.如图,小明测量一物体的长度,说法正确的是(  )
A.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
B.物体的长为3.80cm
C.物体的长度为3m
D.物体的长度为2.80cm
6.小程同学打算用刻度尺来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她先后四次测得的数据如下:18.51cm;18.53cm;18.54cm;18.52cm。则物理课本的宽最接近于(

A.18.525cm
B.18.52cm
C.18.53cm
D.无法确定
7.下列图中,关于刻度尺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8.选择测量工具的原则是(  )
A.根据实际测量需要达到的准确程度,选择适当刻度的测量工具
B.可以任意选择测量工具
C.尽量选用结构简单的测量工具
D.尽量选择分度值小的测量工具
9.如图所示,机械秒表的示数(  )
A.1min9.8s
B.9.8s
C.1min39.8s
D.2min9.8s
10.使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测得下列数据,正确的记录结果为(  )
A.0.184m
B.
C.
D.
11.如图是用刻度尺测长度的实验,所记录的测量结果正确的是(  )
A.5.7cm
B.5.65cm
C.3.65cm
D.3.6cm
12.关于误差和错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选用精密的仪器可以避免误差
B.误差是由于操作不正确导致的
C.读数时估读数字越多,误差越小
D.误差不能消除,只能尽量减小
二、多选题
13.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14.一名粗心的学生的测量记录中忘记写单位,他的记录数据中,哪一个数据的单位是m?(

A.一支新铅笔的长度:0.185
B.一名同学的高度:16.4
C.一枚一角硬币的厚度:0.21
D.一本外文字典的厚度:0.135
15.下列是对测量物体长度时使用刻度尺的几种情况分析,其中分析正确的是(  )
A.刻度线没有紧贴被测物体
B.刻度尺没有放正
C.读数时,视线没有与刻度尺面垂直
D.物体边缘没有对齐零刻度线
16.关于长度的测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个人测量方法都正确,他们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测得的数值不一定相同
B.两个人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测得数值不同,其中至少有一人测量方法是错的
C.两个人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测得数值不同,两个人的测量方法可能都正确
D.一个人测量方法正确,多次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测得数值一定相同
17.关于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误差就是测量中出现的错误
B.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误差是不可以避免的
C.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D.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就可以消除误差
三、填空题
18.有六位同学,使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作业本的长度,六次测量记录是:L1=18.82cm、L2=18.83cm、L3=17.28cm、L4=18.81cm、L5=18.80cm、L6=18.805cm。其中一位同学不合理的记录结果是______;这本作业本的长度是______。
19.将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20圈,如图所示是其剖面图,请你用分度值为毫米的刻度尺进行测量,线圈的总长度是_____cm,细铜丝的直径是_____cm(直径保留3位小数)。
20.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这把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___,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___cm。
21.如图所示,物体甲的长度为______cm,停表乙的示数为______s.
四、实验题
22.(1)小亮在“长度的测量”实验中测一纸带的厚度,纸带厚薄均匀,他把纸带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直至恰好能套进一个圆环内,如图所示,纸带环绕了n圈,则纸带厚度是______;
(2)某同学测一本书的厚度,五次测量的长度分别为:2.12
厘米、2.14
厘米、2.13
厘米、2.15
厘米、2.23厘米,则测量结果应取______;
A.2.1
厘米
B.2.13
厘米
C.2.135
厘米
D.2.14
厘米
(3)小明想测量大米的体积,但由于大米容易吸水,导致体积明显变化,因此用排水的方法测量大米的体积是不合理的。于是小明进行了如图实验,由于米粒间存在较大间隙,按图中的方式用量筒直接测量大米体积,则会导致测得的体积值______。(填“偏大”或“偏小”或“无影响”)
23.某同学在做测圆周长度的实验时,把一条矩形纸条包在圆柱体外面,纸条的边没有与圆柱体的轴垂直(如图),然后在纸条重叠部分用针扎个孔,把纸条展开,再用刻度尺测出两孔间的距离,如此测出的周长的方法是否正确?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与纸条的边与圆柱体的轴垂直时的测量值相比,哪个大?答:_____________.
24.实验探究:测量细铜丝的直径:
步骤与方法
小雨想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用刻度尺测出铅笔杆上铜丝绕圈总长度;
B.用铜丝圈的总长度除以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
C.将细铜丝紧密缠绕在铅笔杆上;
D.数出缠绕在铅笔杆上细铜丝的圈数n.
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______
数据分析
如图所示为小雨实验过程中用分度值为的刻度尺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得到的数据,所绕线圈的宽度为______,铜丝的直径为______.如果在将细铜丝缠绕在铅笔杆上的过程中,有重叠现象,则测出的细铜丝的直径将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参考答案
1.C
解:ABC.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时间的常用单位还有h、min等。故AB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D.光年是光在一年内传播的距离,是长度单位,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C
解:人指甲长度约1cm,所以百山祖角蟾体长约3cm,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3.C
解:珠穆朗玛峰最新雪面高程为8848.86米。
故选C。
4.D
解:A.有
故A错误
B.有
故B错误
C.有
故C错误
D.有
故D正确
故选D。
5.D
解:由图可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
0.1cm=1mm
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1.00cm对齐,右侧与3.80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
L=3.80cm-1.00cm=2.80cm
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6.C
解:物理课本的宽为
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7.D
解:使用刻度尺时,应将被测物体紧贴刻度尺有刻度的一侧,同时将被测物体的一端对准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处,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8.A
解: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测量需要达到的准确程度,并依据此准确程度和测量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测量工具;选择测量工具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并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例如:在安装门窗玻璃时,进行的测量准确程度较高,要选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而测量教室的长和宽时,准确程度要求不高,长度较大,选用分度值是1cm且量程较大的卷尺较合适,故A符合题意,
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C
解:由图知: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1”和“2”之间,偏向“2”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1min;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39.8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39.8s,即秒表的读数为1min39.8s。故选C。
10.B
解:刻度尺在读数时应估读到分度值的后一位;
A.0.184m的数值8对应的单位是cm,即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所以该数据记录错误,故A错误;
B.1.848m的数值4对应的单位是mm,即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所以该数据记录正确,故B正确;
C.18.4cm的数值18对应的单位是cm,即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所以该数据记录错误,故C错误;
D.184.82mm的最后一位2是估读值,而倒数第二位的8对应的单位不是mm,所以该数据记录错误,故D错误。
故选B。
11.C
解:图中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从图中直接读数为5.65cm,因为不是用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故物体的长度
5.65cm-2.00cm=3.65cm
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12.D
解:A.选用任何精密的仪器都不可以避免误差,故A错误;
B.操作不正确导致的是错误,不是误差,故B错误;
C.读数时估读只需要估读在分度值的下一位,并不是估读位数越多数值越准确,故C错误;
D.误差不能消除,只能尽量减小,故D正确。
故选D。
13.BD
解:A.“”得到的单位不存在,A错误;
B.进率和过程都正确,故B正确;
C.“”没有换算单位,故C错误;
D.进率和过程都正确,故D正确。
故选BD。
14.AD
解:A.张开手掌,中指指尖到大拇指指尖大约是
20cm=0.2m,
一支新铅笔的长度比此长度小一些,应该为0.185m.故A符合题意;
B.中学生的身高在
164cm=16.4dm
左右,所以此同学的身高为16.4dm.故B不符合题意;
C.一角硬币的厚度在
2.1mm=0.21cm
左右。故C不符合题意;
D.中学生拳头的宽度在10cm左右,外文字典的厚度与此差不多,应该是
13.5cm=0.135m,
故D符合题意。
15.ABC
解:刻度尺的使用规则:零刻度线磨损要从其他整数位置开始测量;刻度尺要放正,不倾斜;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要与刻度线垂直;综上所述,通过分析ABCD可知,ABC正确,D错误。
故选ABC。
16.AC
解:ABC.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会有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测同一物体的长度,两个人测量方法有可能都正确,测得的数值却不一定相同,故AC正确,B错误;
D.一个人测量方法正确,多次测同一物体的长度,由于每次测量的误差可能不相同,所以测的物体的长度可能不相同,故D错误。
故选AC。
17.BC
解:A.误差是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测量值与真实值这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不同于错误,故A错误;
B.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误差只能减小,是不可以避免的,故B正确;
C.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都可减小误差,故C正确;
D.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故D错误。
故选BC。
18.L3、L6
18.82cm
解:[1]多次测量时,每次的测量值相差不大,如果所测某一数据与其它数据偏差较大,则该数据是错误的,L3=17.28cm与其它测量结果比较,差别最大,所以此数值是错误的,L6=18.805cm此数值的分度值与其他数值不同,也是错误的。
[2]作业本的长度将剩余四个数值求平均值并保留与原数值相同的精确度可得:18.82cm。
19.3.50
0.18
解:[1]细铜丝的铅笔上紧密排绕20圈,用分度值1mm的刻度尺进行测量时,将物体一端对准零刻度线,同时需要在分度值后估读一位,测得这些线圈的总长度L=3.50cm。
[2]细铜丝的直径
20.1mm
1.80
解:[1]由图可知,1cm之间有10个小格,1小格代表1mm,这把尺的分度值是1mm。
[2]物体的长度
21.3.15
(估计值可以有差别)
337.5
解:[1]刻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
=
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示数2.00cm,右侧示数5.15cm刻度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
[2]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
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
min,指针在“5”
和“6”之间,偏向“6”一侧,分针指示的时间为5
min,且秒针已经转过一周,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37.5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37.5s,即秒表的读数为
22.(
D1﹣D2)
D
偏大
解:(1)[1]由于纸带的厚度太小,所以无法直接用刻度尺来进行测量,因此要用累积法来完成实验;可将纸带紧密绕在铅笔上,直到刚好套入圆环中,然后数出纸带的圈数n;n圈纸带的厚度为圆环内径与圆柱形铅笔的内径差的二分之一,即:(
D1﹣D2)。
(2)[2]在这五个测量值中2.35厘米与其它数据偏差较大,是错误数据,因此应该把这个数据去掉,物体的长度为
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3)[3]由于米粒间存在较大间隙,按图中方式用量筒直接测量大米体积,则会导致测得的体积值偏大。
23.详见解析
详见解析
解:[1]用一纸条紧包在圆柱体上,在纸条重叠处用大头针扎个孔,然后把纸条展开,用刻度尺量出两孔之间的距离即是圆柱体的周长,这种测量周长的方法正确;
[2]“斜绕式”与“垂直式”中两孔的连线始终与圆柱体的轴线垂直,所以两种方法本质上是相同的;两种方法测量值相同.
24.CDAB
偏小
解:[1]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采用累积法,即测量多个直径的总长度,再求平均值,步骤为:
将细铜丝紧密缠绕在铅笔杆上;
数出缠绕在铅笔杆上细铜丝的圈数n;
用刻度尺测出铅笔杆上铜丝绕圈总长度l;
用铜丝圈的总长度l除以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故正确顺序为:CDAB;
[2]如图,线圈左端对应刻度为5.00cm,右端对应刻度为6.85cm,则绕线圈的宽度为:
L=6.85cm-5.00cm=1.85cm,
[3]由图数出线圈的圈数为25,则铜丝的直径为:

[4]如果在将细铜丝缠绕在铅笔杆上的过程中,有重叠现象,则测出线圈的宽度会偏小,所丝的直径也计算出的细铜将偏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