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堂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堂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16 23:14: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单项选择题
1.玄学,是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融合儒家经义后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想,其特征是远离政治,回避现实,无关道德,蔑视俗务。玄学的出现反映出当时(

A.老庄学说占据主流地位
B.社会剧烈动荡政治黑暗
C.思想领域出现三教合一
D.商品经济冲击传统思想
2.魏晋时期,文人阶层有一种不同于其他任何朝代的行为举止,他们桀骜狂放、飘逸酒脱,狂歌痛饮、不拘礼节,史称“魏晋风度”。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士族特立独行,思想活跃
B.社会动荡导致信仰的迷茫
C.江南开发,商品经济发展
D.佛教道教盛行,援老入儒
3.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的时代,但在社会经济、南方开发、文化领域等层面仍有不少重要成果。下列项中,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文化成果的有(

①玄学的出现
②《禹贡地域图》
③建安文学
④法显取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诗圣杜甫在成都居住期间,筑草堂于浣花溪上。此后尽管“朝代有更迭,草堂有损坏”,但“屡毁屡复兴,长命无绝衰”。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杜诗(

A.充满了瑰丽的想象
B.阅读对象多是平民
C.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D.革新了当时的诗风
5.美国学者谢弗撰文指出:“浓缩在唐朝统治者的万花筒般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这片神奇的土地,其中包括吐火罗人、粟特人、大食人、波斯人、天竺人,他们带来了各自的信仰和宗教。”这一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唐代(

A.朝贡贸易达到顶峰
B.文化政策兼收并蓄
C.军事实力空前强大
D.儒学正统地位巩固
6.东汉末年,在朝廷主持下,蔡邕用“飞白书”刻石经,这就是中国第一部石经“熹平石经”。石经完工后,立于洛阳太学门外,前来观赏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这在当时(

A.来源于普通民众的精神需求
B.帮助太学长期进行招生宣传
C.推动书法向艺术化方向发展
D.有助于儒家学说不断完善
7.据统计,唐诗有作者3600余人,诗作55000余首,其中农事诗不少于800首。宋诗约有11000多名作者,创作了20余万首诗,其中涉及农业的有10万余首,约占全诗的一半。这说明(

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诗歌繁荣
B.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来源
C.宋诗在文学中具有较高地位
D.唐宋统治阶级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8.中唐的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创作了大量平实浅近,针砭时弊的讽喻诗。以下诗句最有可能是白居易创作的是(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C.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D.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9.唐代民间常以“戏孔”为乐。《旧唐书》记载: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年)二月的一次宫廷宴会,杂戏人“戏孔”,“帝曰:‘孔子,古今之师,安得侮黩。’遂命驱出。”这表明唐朝(

A.儒学复兴开始兴起
B.儒学地位受到冲击
C.民间娱乐活动丰富
D.三教出现合流现象
10.《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

A.历代对农业的重视
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11.有人认为,之所以成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襟怀”。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诗圣”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维
12.英国大英博物馆藏有一件来自中国的画卷临摹品,它的原作创作于东晋,体现了“以形写神”的特点。该画卷最可能是(

A.《女史箴图》
B.《送子天王图》
C.《齐民要术》
D.《清明上河图》
13.在书法创作上,唐人崇尚严谨法度,如颜真卿创作的《麻姑仙坛记》,既有儒家之严谨又不失道家率真自由之趣;大批士人出身的经生涌现,随即诞生了独具佛家色彩的书法艺术形式﹣﹣抄经体。这反映了唐代(

A.三教融合的文化趋势
B.人才培育机制的健全
C.书法艺术创作的繁荣
D.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
14.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皇甫隆为敦煌,敦煌俗不晓作耧犁,及种,人牛功力既费,而收谷更少。皇甫隆乃教作耧犁,所省庸力过半,得谷加五。”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敦煌地区落后
B.农业技术兴农
C.耧犁没有推广
D.以农为本思想
15.敦煌出土了很多唐朝时期的蒙书和类书,大都是把儒家倡导的规范道德如忠、孝思想编成了问答式方便记诵的文本,以便携形式填充人们的知识空间,例如《随身宝》、《孔子备问书》、《太公家教》等。这表明(

A.唐朝统治者注重儿童教育
B.道德教化成为社会风俗
C.理论与实践实现完美统一
D.儒家倡导个人修身养性
16.《晋书·左思传》载西晋太康年间文学家左思(约250~305年)写《三都赋》:“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西晋“洛阳纸贵”这一成语反映的科技文化史实是(

A.《三都赋》具有永恒的文学价值是世界名著
B.西晋时期豪贵之家已开始用纸作为书写材料
C.西晋时期中国科技文化、教育水平高度发达
D.纸已经取代竹木简成为西晋的主要书写材料
17.《天工开物》中记载“(成分)以硝石、硫黄为主,草木灰为辅。硝性至阴,硫性至阳,阴阳两神物相遇与无隙可容之中。其出也,人物膺(承受)之,魂散惊而魄童粉(粉身碎骨)”。文中提到的是(

A.造纸术
B.火药
C.指南针
D.印刷术
18.魏晋之前,无论钟鼎铭文还是篆、隶皆板正规矩,而汉末魏晋短短二百年就形成了楷、行、草三种汉字主要书体,书法艺术迎来第一个发展高峰。促使这一时期书体书艺发展的客观因素是(

A.文人阶层的精神觉醒
B.公文书写的日益频繁
C.书写材料的重大变化
D.书法大家的艺术探索
19.先秦两汉时,围棋棋手按棋艺的高低,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魏晋南北朝参照当时官吏等级的划分,将棋手分作九个品级。目前我国通用的围棋棋手业余八段位、专业九段位,则是从日本“段位制”发展起来的。这表明(

A.政治制度的发展决定文化发展
B.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
C.文化发展具有渐进性和包容性
D.围棋文化是中日文化交流纽带
20.“渤泥”(加里曼丹岛文莱国)“尤敬爱唐人,醉也则扶之归歇处”;“文古老”(苏门答腊)其地居民每年都盼望中国商船来做生意,他们往往认为五梅鸡的出生能预兆中国商船的到来,一只鸡出生就有一条船,两只鸡出生,就有两条船,以此方法占卜,还很灵验。汪大渊在《岛夷志略》中的这些记载,主要表明(

A.中非交往源远流长
B.中外进行友好交往
C.世界逐渐走向整体
D.人口、物种和商品全球性流动
21.下图中的唐草纹是我国传统吉祥图案之一,由忍冬纹发展而来。忍冬纹最早产生于古埃及,经希腊传到印度,后随佛教传入我国,并在唐朝逐渐发展为自由饱满、富丽华美的唐草纹。唐草纹的形成,说明(

外来物品推动观念更新
B.佛教冲击中国文化
经济往来带动文化交流
D.唐朝中外交往频繁
22.南朝时,人们发明了一种“杂糅生(生铁)鏢(熟铁)”的灌钢法,反复锻炼,就成为优质钢,用来制造刀、镰。此外,“别有横法钢,公家(梁官冶)自作百炼钢”。这说明当时(

A.官营手工业发达
B.铁农具种类增多
C.炼钢技术的进步
D.手工业规模较大
23.随着一批批遣唐使回国,新罗开始置国学诸业博士,确立“读书三品科”制度,如“读《春秋左氏传》,若《礼记》,若《文选》,而能通其义,兼明《论语》《孝经》者,为上……若博通五经三史”诸子百家书’者,超擢用之”。这说明(

A.新罗主导唐罗文化交流
B.理学成为新罗选官的重要依据
C.新罗教育“三教合一”
D.唐朝文化对新罗有强大吸引力
二、非选择题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两汉之际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汉魏之际,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理论对生死问题提供了一种解答,颇能满足士大夫的心理需求,加上其与玄学有相通之处,故佛学传播渐广。中国人在消化佛教哲学的同时,也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入佛教,使佛学本土化。南北朝时期,佛教更盛,寺院经济发达,拥有大量的土地和依附人口,由此引发了统治者的灭佛行动,但并没有改变佛教流行并在中国扎根的趋势。到了隋唐,佛教进入鼎盛,隋唐的佛教学说最大的特点,是把儒家的心性佛教化。佛教文化的输入促成中国文化内容与形式重大变化的同时,其自身也变成了中国化的佛教文化。唐宋之后的诗、书、画的发展,常常与佛教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说明汉代以降佛教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25.丝绸之路是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重要桥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陆上交通向东可达朝鲜,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可通往今天的亚欧非的许多国家。海上交通,向东可达今天的韩国、日本,经海上"丝绸之路",可到达波斯湾。唐朝丝绸之路上,由各国商贾、使节带来的手工器物和动植物种类繁多、异彩纷呈。中国与萨珊波斯一直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双方使者不断。相互之间除了政治声援,还有多彩的文化交流景观,不论是作为物质文化代表的金银器,还是作为精神文化的景教、摩尼教,都从波斯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阿拉伯文献中对中国物产、工艺传入的记录,以及大量瓷器、丝织品的考古发现,都说明了中国文化西渐的深度和广度。
——据荣新江《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等
材料二
关于汉唐丝绸之路研究的史料
图1汉西域诸国图
图2敦煌莫高窟第45窟(胡商遇盗图)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丝绸之路上东西方交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古代丝绸之路的史料价值。
26.唐朝常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中外交往空前活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太宗雄才大略,固不囿于琐微……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材料二
关于唐朝时期中外频繁交往的影响,有以下两种角度可供讨论:①七至十五世纪是亚洲封建制度发展和成熟时期,东方的朝鲜和日本与中国地域相邻,且长期以来相互交往频繁,所以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方面颇受中国影响,尤其是在进入封建社会之初表现得最为明显。②与西汉对外交往以商品交流为主不同,唐朝对外交往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规模、频度惊人,外部世界的丰富文化深刻地渗透进唐朝人的日常生活,异域多彩的文化与唐朝文化有机地融为一体。
——根据王斯德《世界通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分析唐朝被西方学者誉为“世界性的帝国”的原因。
(2)阅读材料二并联系材料一,您更侧重分析哪一种认识?侧重分析①,请依据所学说明唐朝对朝鲜、日本的影响。侧重分析②,请结合所学分析外部文化对唐朝的深刻影响(政治、生活、宗教、文化各举一例)。(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参考答案
BBDCB
CBDBA
BAABB
DBCCB
CCD
24.(1)原因:魏晋南北朝,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佛教的理论满足世人心理需求,且与玄学有相通之处;佛教吸收中国文化日益本土化。
(2)影响:佛教也冲击传统儒学,推动了理学的兴起,深刻影响了传统文学艺术;本土化的佛教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祖成部分。
25.(1)特点∶对外交往范围广泛;海陆并举;东西方双向交流;交往形式多样(政治上使节往来、经济上商贸活动、文化上的交流等)
(2)图1(二手史料)可用于研究西汉对西域地区的有效管辖情况。图2(一手史料)可用于研究敦煌壁画艺术特色(或答可用于研究唐朝丝路贸易情况,或佛教传播情况。)
综合两则史料,可说明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促进了中原与西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丰富了汉族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物质、精神生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6.(1)原因:唐朝对中外文物兼收并蓄;长安成为国际都会,有世界各国的人民和各种宗教;帝王、贵戚达官及社会各界都喜欢外来风尚。
(2)写出侧重侧重分析①:朝鲜、日本僧人到唐都游学,唐太宗时常召见,他们将所学传到朝鲜、日本;促进佛教从长安传到朝鲜、日本;在朝鲜半岛上,中国的古代典籍、诗歌、艺术、典章制度等广泛传播;朝鲜(或高丽、百济、新罗)大量吸收汉文化;日本遣唐使、僧侣陆续来唐学习,推动“大化改新”,大大促进日本的封建化过程。
侧重分析②:政治:在六部下设鸿胪寺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允许外商在中国居住、做官;生活:唐朝的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胡化;宗教:景教、回教、摩尼教传入中国(或佛教经典大量传入中国,被译成汉文),推动古代翻译事业发展)
文化:外来宗教为中国文化增添多元色彩。(翻译佛教经典,推动古代翻译事业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