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传统与革新
——从巴洛克风格到浪漫主义
欧洲文艺复兴以后,西方美术继续沿着以希腊、罗马古典美术为基础的写实美术传统发展。但是,毕竟时代不同了,西方美术也在不断地变革创新。17世纪流行的巴洛克风格,新出现的荷兰市民绘画,以及法国的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美术,就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
畸形的珍珠——巴洛克
巴洛克(Barogue)一词源于葡萄牙语,意为畸形的珍珠。它是崇尚古典美术的学者,对于不遵守古典美术规则的艺术风格的一种贬称。实际上,力求突破既有规则的巴洛克风格美术,是为了适应当时天主教会和宫廷贵族审美趣味的需要,在传统美术基础上得变革、创新。它的发源地是17世纪初的意大利,后传播到佛兰德斯(今比利时)、西班牙等国。它表现在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的贝尔尼尼(1598—1680年)、佛兰德斯的鲁本斯(1577—1640年)、西班牙的委拉斯凯兹。
(佛兰德斯)鲁本斯《劫夺吕西普斯的女儿》(油画222×209厘米
约1617年
慕尼黑美术馆藏)
此画取材于希腊神话中得孪生子劫夺迈锡尼国王两个女儿的故事。一方面要强夺,另一方面则猛烈反抗,形成了激烈的矛盾冲突和强烈的动势,加上鲜明的色彩对比,使这一作品的巴洛克风格更加突出。
(意大利)贝尔尼尼设计
圣彼得大教堂鸟瞰(1655——1667年
罗马梵蒂冈)广场为椭圆形,长轴长198米,广场面积3.5公顷。柱廊宽17米,立有4派多里克柱子,共284根,另有88根璧柱,檐头顶上装饰着98尊圣徒和殉道者雕像。柱子粗壮而密集,光影变化强烈。整个广场显示出巴洛克建筑具有的豪华、壮丽、雄健的风格。
(意大利)贝尔尼尼《阿波罗与达芙妮》(大理石
高243厘米
1622_1625年
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藏)
雕像取材于希腊神话
阿波罗迷恋河神女儿达芙妮。达芙妮讨厌阿波罗,因而拼命逃跑。阿波罗紧追不舍。被阿波罗追上时,达芙妮求助父亲将她变成一颗月桂树。雕像表现的正是阿波罗追上达芙妮,达芙妮开始变成树的那一瞬间。表现激烈的矛盾冲突和强烈的动势,复杂的构图,正是巴洛克雕刻和绘画的重要特点。
(西班牙)委拉斯贵兹《宫女》(油画276×318厘米
1656年
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藏)
这幅作品表面上看,画面中间的公主是全画得主角,但仔细看一看画面深处正回头观望的侍臣的侧影,以及墙上镜子中映照出的国王与王后,联系画家作画的姿态,说明画家正在给国王与王后画像。借此构思,委拉斯贵兹巧妙地给自己留下了一幅难得的自画像。细看画面,处处表现出光形成的微妙的虚与实的对比,这正是巴洛克风格绘画注重光的表现的体现。
革命性变革
——荷兰市民绘画
16世纪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最后以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荷兰共和国的诞生(1581年)而结束。17世纪的荷兰,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等方面,成为当时欧洲思想最先进最自由的国家。美术的服务对象由过去的教诲和宫廷贵族,转向市民阶层。绘画作品成为可以买卖的商品,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荷兰绘画从内容到形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一批杰出的画家如哈尔斯(约1581——1666年)、伦勃朗(1606——1669年)、维米尔(1632——1675年)等,应运而生,成为世界史上著名的画家。
(荷兰)
伦勃朗
《夜巡》
(油画
365×438厘米
1638——1642年
荷兰阿姆斯特丹美术馆藏)
此画原名《上尉班宁·考克的民防队的出巡》,画的是白天的场景、后因画面明暗对比强烈,色调变暗,而被人们误认为是夜间。表面上看、这是一幅情节性绘画。实际上是当时荷兰流行的“群体肖像画”,是阿姆斯特丹民防队总部订购的,要求画出以班宁·考克上尉为代表的18个人的群体肖像。但是,伦勃朗没有按照当时流行放入画法,而是别出心裁地用一个情节——民防队紧急集合出发巡逻,构成了一个极富戏剧性的场面。18个被画对象根据情节的需要、分别安排在不同的位置,同时增加小孩和狗,以突出这一戏剧性场面的气氛。尤其重要的是,伦勃朗充分运用了他最擅长的以强烈的明暗对比刻画形象的手法。乍一看,全画是一片深棕色,但在这些深色调之中又有许多深入细致的刻画,总之,伦勃朗是公认的善于表现光的丰富效果的能手。
(荷兰)哈尔斯《吉普赛妇女》(油画
52×58厘米
1628——1630年
巴黎卢浮宫藏)
画中的妇女是当时经常出入酒店的一个吉普赛人。普通的平民成为绘画描写对象,这本身就是一种革命性的变革。从绘画风格看,作者用笔轻快,且出现简练而又明显的笔触,颇有些中国的写意画味道,具有鲜明的个性。
(荷兰)霍达
《静物》
(油画44.5×62厘米
1634年
阿姆斯特丹国立美术馆藏)
17世纪的荷兰,绘画已成为一种相当热门的商品。以描绘写日常生活器物的景物画境最受普通市民欢迎。市民们希望这些器物画画得越逼真越好:不少画家也往往专攻某一题材,所以,静物画得描绘技巧越来越高。几乎达到了可以乱真的地步。这一作品便是一个实例。
(荷兰)维米尔
《画室》(油画130×110厘米
1666年
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藏)
维米尔以画日常生活的室内景物著名,且善于描绘光。此画中的人物和物体受同一侧光的照耀,但呈现出不同的受光效果,使人感到特别真实、完美。画面的空间处理,主要是通过地上黑白格子的透明感来表现的。同时由于前景、中景、后景的明暗位置,使人感受到画面具有很强的纵深感,充分显示了维米尔在构图和描绘方面的高深造诣。
“伟大的风格”
——17世界法国的古典主义
17世界中期,法国巴黎为了市政建设的需要,决定重建卢浮宫的正面(东立面)。几经周折,三年后建成了现在的卢浮宫的东立面。它完全符合路易十四统治时期(1643——1715年)法国在文学艺术领域推行的古典主义风格,成为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建筑里程碑式的作品。举世闻名的凡尔赛宫及其园林艺术,也都体现出古典主义的一些重要特征。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座驾伏尔泰(1694——1778年)称,路易十四时代的文化特点是“伟大的风格”。
(法国)《凡尔赛宫镜厅》
(长73米
宽10米
1679——1686年)
小孟莎设计,内部装饰由勒勃亨完成
(法国)
凡尔赛宫全景
(1661——1756年)
小孟莎(1646——1708年)等设计
巴黎卢浮宫东立面
(法国建筑师勒伏、勒勃亨、克、波洛等设计)
立面全场172米,高28米,上下分成三段,是一个完整的柱式构图。立面左右分五段,以凸出的三开间的中央一段为中心,上有山花,统率全局。这种上下分三段,左右分五段,并以中央一段为主的等级层次分明的构图,是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典型特征之一。体现了君主为中心的封建等级制度的社会秩序,也是对立统一形式法则在建筑中得成功运用。
崇高的风格
——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流行的时间是18世界中期至19世纪初。它的中心是法国。那时,作为法国古典主义政治基础的中央集权封建君主制从摇摇欲坠变为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代之以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以及18世纪中期古希腊、罗马遗址的考古发掘及其出土的大批古典美术作品,给新古典主义美术的流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推崇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成为一种时代风尚。热衷于表现希腊、罗马神话和历史故事,强调单纯、质朴、崇高的艺术风格,成为新古典主义美术的重要特征。尤其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新古典主义美术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这在新古典主义美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达维特(1748——1825年)的代表作品中表现得尤其突出。
(法国)达维特
《马拉之死》(油画160×125厘米
1793年
布鲁塞尔国立美术馆藏)
马拉(1743——1793年)原始医生,后投身革命,负责激进派——雅各宾派《人民之友》报的编辑工作,深受革命群众爱戴。他因患有严重皮肤病,夜间不得不泡在浴盆中才能坚持工作。仇视革命的保皇派根据马拉的这一工作习惯,派一女保皇分子假装请求马拉保护,进入马拉房间,趁马拉接过他要求的便条时,刺死了马拉。画面真实地再现了马拉被刺身亡的情景和现场的每个细节。而每个细节都能反映出这位资产阶级革命家高尚的品质。
强调情感抒发的浪漫主义
西方文学艺术中作为一种艺术思潮和流派的浪漫主义,兴起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期达到高峰。从美术领域来讲,浪漫主义是对古典主义①注重艺术家的创造;②注重情感的抒发;③注重色彩和构图的情感表达;④主张不受题材限制。浪漫主义的兴起和流行,反映了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⑤主张个性解放,反对古典主义和传统观念的束缚,⑥主张创作自由,对西方美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在绘画和雕塑领域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法国的热里科(1791——1824你年)、德拉克罗瓦(1798——1863你年)和吕德(1794——1855年)是重要的代表人物。
(法国)热里科《梅杜萨之筏》(油画489×718厘米
1819年
巴黎卢浮宫)
此画取材于当时法国一起严重的海难事件,热里科以巨幅油画表现这一悲剧性的事件,含有对当时法国反动政府的抨击。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以真实地描绘极度痛苦、悲惨和垂死挣扎的绘画,与新古典主义绘画所倡导的理念是完全背道而驰的。因而使当时法国画坛为之震惊,为法国浪漫主义美术冲破古典传统的束缚开辟了道路。画家经历过多次修改,最后选定了现在所见的,幸存者突然见到有可能被搭救的一线希望时,挣扎着起来呼救的瞬间。幸存的人物构成了一个上升的金字塔式的构图,既表现了渴望得到救助的心情,又表现了木筏在海浪中的起伏的情景,森严的色调,强烈的光影对比,更增强了这一悲剧事件的气氛和动人心魄的力量。
(法国)德拉克罗瓦《自由引导人民》(油画260×325厘米
1830你那
巴黎卢浮宫藏))
(法国)吕德《马赛曲》(大理石
1270×660厘米
1833——1836年
巴黎大凯旋门)
这一浮雕原名“1792年义勇军出征”,表现1792年法国人民在反抗普鲁士和奥地利等封建帝国侵略战争中马赛的一支义勇军开赴巴黎保卫祖国的历史事件。
(上层)象征着法兰西和民主自由的女神。
(下层)以老战士为中心,表现各阶层人民万众一心奋起保卫祖国。虽系浮雕,由于人物安排巧妙,却给人以千军万马之感。
其它作品欣赏
带有彩虹的英雄史诗风景画
(1804年——1815年)科赫
(奥地利)
读书的少女(1776年)佛拉戈纳尔
(法国)
最初的关怀(1866年)布格罗(法国)
四季——夏天(1660年——1664年)普桑(法国)
宫殿的廊柱(1773年)罗贝尔(意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