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条件。
通过观察和实验,声音是如何产生,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研究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难点: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研究能力。
【导入】
多媒体播放视频《动物好声音》导入语:这样的“歌声”我们都很熟悉吧!我们的耳朵除了能听到各种动物发出的声音,还能听到自然界里更多更美妙的声音,这些声音都是怎样发出的,又是怎样传播到我们的耳朵中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声现象的知识。
(1)物体发声原理
在探究物体发声原理的实验中,除使用教材中“想想做做”的实验外,还可以使用以下演示实验:
①演示:将敲响的音叉迅速插入水中,会看到水花四溅(如图2-1-1所示)。
②演示:将敲响的音叉叉股,可将细线悬挂的乒乓球弹开。
③演示:发声的带动米粒跳舞。
制作方法:如图乙所示,从收音机后面的音频输出插口引出信号线,接外置扬声器。用透明塑料片围成一个直径大小合适的圆筒,将其罩在扬声器的纸盆上。演示实验时拿开圆筒,在扬声器的纸盆中放适量的米粒,实验开始时播放劲爆音乐,逐渐调大收音机的音量,米粒便会随着音乐的节奏,开始劲舞。
图2-1-1
(2)固体传声(神奇土电话)
演示固体可以传声时,可以自制土电话,既可以达到说明固体能够传声的效果,又可以调动课堂气氛。
①用10
m左右的棉线和2个纸杯制作一个如图2-1-2所示的土电话。让2个同学手持土电话(注意将绵线绷直)分别站在教室两端。教师在其中一位同学手中的纸杯处,用手机播放音乐。
②播放一首大家都熟知的歌曲或乐曲,音量尽可能的小,争取让旁边的这位同学也不能听清。
③当“土电话”另一端配合实验的同学报出歌曲名称的时候,及时发问:这位同学真的听到了吗?听清了吗?说的对吗?迅速将手机播放器音量调大,让大家都听到这首歌曲,加以验证。很多同学会很诧异,原来固体传声的效果居然这么好。
图2-1-2
[注意事项]
①在保证棉线不拉断的情况下,尽量拉紧。
②配合实验的同学要侧脸,让耳朵正对杯口,杯口方向要跟拉直棉线的方向一致。
③提醒同学们保持教室安静,中间的同学不要用手触碰棉线。
④验证完毕后可以再让中间同学用手捏住棉线,看看另一端配合的同学还能不能听清。(结果是听不清楚的,因为干扰了棉线的正常振动)
(3)液体传声
[实验器材]
薄塑料袋、闹铃、水桶、水。
[制作及使用]
把发声的闹铃放在密封的塑料袋中,将塑料袋和闹铃一起浸没在桶里的水中。将耳朵紧贴水桶,能听到声音,说明液体能够传播声音。
[注意事项]
将塑料袋和闹铃一起浸没在桶里的水中时,用细线吊起来,并且中间不能触及其他物体。
2.实验改进真空铃实验(教材P28)
[实验器材]
暖水瓶、橡胶塞、挂钩、毛线、生日贺卡音乐芯片。
[实验方法]
将发声的音乐芯片,悬挂在毛线下方,听音乐芯片在空气中发声,感受声音的大小,然后将其放入暖水瓶中,盖上橡胶塞(如图2-1-3甲所示),再感受音乐声音的大小,此时声音就很弱了,利用理想推理法,可以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
图2-1-3
[改进优点]
实验器材容易取得,操作方法简便。
改进空间:实验装置中,芯片是通过毛线、挂钩、瓶塞跟瓶外的空气相连,它们还是能传出部分声音,还可以利用“磁悬浮”原理(如图乙所示)进一步改进,增强实验效果。
3.方法指点:科学探究方法在本节探究中的应用
转换法和放大法:探究声音的产生中所用到的方法有转换法和放大法,如判断咽喉发声时,可以用手触摸咽喉,这是将不易看到的振动转换为可以触摸的触觉;将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可以看到水面溅起水花,将音叉的振动转换为水花,同时还可将音叉的振动放大。
类比法: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声波,本节引入了水波,通过类比联想,达到准确理解的目的。
理想推理法:在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时,所演示的“真空铃”实验中,要得到绝对的真空是不可能的,只能通过过程中声音越来越小,最后几乎听不到了,来进行推理——假如我们获得了绝对的真空,我们就彻底听不到声音了。这种方法我们称为“理想推理法”,它是比较常用的物理方法,比如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就使用了这种方法。
[考点小说]
本节中声音的产生、传播是中考热点,难度不大,一般考查题型为选择题和填空题。
[考点对接]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源起教材P28]演示
如图2.1-5,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注意声音的变化。
图2.1-5回声的计算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姓名
课名
回声的相关计算
知识点来源
学科:物理
年级:八年级
教材版本:人教版
所属章节: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3节
设计思路
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在回声测距问题上,学生做题不是想的简单就是想像过于复杂,总是看到计算题就害怕,好像思路不通,鉴于此,专设本节的回声测距练习题简单的讲解,帮助学生找到一般的结题思路,使学生能克服畏惧心里,大胆尝试解析回声测距的问题。
教学设计
内容
教学目的
利用速度公式解决回声测距的问题,能变清路程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速度公式分析和解决速度计算,结合声学进行学习分析。
难点:掌握图像法分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声的产生过程,速度路程时间的计算。指出回声计算有两类
1、简单的利用回声测量距离,主要利用公式s=v声t,这里要给学生强调,这个距离是声音来回的距离,如果要测发生体距离障碍物的距离,必须用这个S除以2.
2、鸣笛与障碍物的题目
这一类题目主要难点是要利用图像,画出声音和发声体移动过程图,然后根据图像,列出等式,并正确的表达出题目要求的量。这里一定要看清楚,是求的听到回声时发声体距障碍物的距离,还是求发声时发声体离障碍物的距离。
二、实际操练
在理清楚这两类计算题的方法后,以两道例题为例,让学生实际操作巩固。
例1:某同学郊游时,看见前面有一座大山,他对着大山大喊一声,2秒后才听到回声,问这时他离大山多远?(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解:他离大山为:
这里引导学生,也可以把时间除以2,直接用S=Vt来计算。
例2:人站在两座大山之间,喊一声,经过
2
s听到了第一次回声,再经过
2s听到第二次回声,求两座大山之间的距离?(声速为340m/s)
解:
例3:汽车以15m/s的速度向对面高山驶去,司机在汽车鸣笛后4s听到了回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求(1)汽车鸣笛时距离高山有多远?
(2)听到回声时,汽车离山多远?
解:
(1)
(2)
三、知识点小结
(1)审题细心,物理量对应准确,最容易出错的是时间是信号从发出到反射回来的时间,这个时间是来回的时间,不是一次的时间.
(2)要学会分析图象,得到自己所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