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自然环境的特征 ( 学案+课件 8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 自然环境的特征 ( 学案+课件 8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10-10 20:57:06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课程标准
1.结合自然带景观图,通过理解自然环境整体性概念,明确自然环境整体性的
三种表现。
2.通过阅读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关系示意图,结合具体自然地理现象,认识自
然环境的要素组成及相互关联性。
3.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特征的一致性和发生发展的统一性现象,总结自然
环境的整体性规律。
4.联系生活中的自然地理现象,探究自然环境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
人地协调观。
学习目标
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
探究重点 提升素养
课时对点练
内容索引
NEI
RONG
SUO
YIN
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
一、要素的内在关联性
1.自然环境由
、气候、水文、
和土壤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2.自然环境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并最终导致
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地貌
生物
自然环境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对当地自然环境有什么影响?
思考
答案 使当地植被恢复,水土流失减轻,土壤肥力增加,空气湿度增大,温差减小等。
二、环境特征的一致性
1.从全球角度看,地球表面自然环境具有一致性,其突出表现在:有液态水,有适宜的温度和适合生物呼吸的
,具有生命系统以及自我
等。
2.从区域尺度来看,不同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具有相对
特征。
大气
调节功能
一致性
青藏地区的一致性环境特征是什么?
思考
答案 高寒。
三、发生发展的统一性
1.从全球角度看,地球表面自然环境具有自身
的发生机制与发展过程。其发生发展不仅受控于
的日地距离、适宜的地球质量,以及特定的自转和公转周期等条件,而且经历了地球内部圈层的分化与外部圈层的形成,实现了从无机世界向有机世界的演化。
2.从区域角度来看,每个区域内部
特征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过程也是
的。
统一
适中
整体性
统一
简述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环境特征的成因。
思考
答案 ①深居亚欧大陆内部,远离海洋,降水少,气候干旱;
②青藏高原隆升,阻碍了印度洋湿润气流西进北上,并导致西北地区盛行下沉气流,加剧了西北地区的干旱程度。
返回
探究重点 提升素养
素养培优
探究点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下图是某区域地理要素逻辑关系图。
1.[综合思维]将下列内容和图甲、图乙中的字母对应起来。
①生态环境改善 ②地表水丰富,水系发达,河流众多 ③地表侵蚀、切割强烈,呈现山、丘、盆、谷交错分布状态 ④退耕还林、还草 ⑤基岩裸露
A.____;B.____;C.____;D.____;E.____。





2.[区域认知]该区域最有可能是
A.黄土高原
B.青藏高原
C.南方低山丘陵
D.塔里木盆地
3.[综合思维]两幅图反映了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哪些表现?
答案 要素的内在关联性;环境特征的一致性;发生发展的统一性。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要素的内在关联性
①自然环境由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②自然环境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并最终导致自然环境中环境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核心归纳
如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和滥伐森林引起整个生态环境的失调:
(2)环境特征的一致性
①从全球尺度来看,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的一致性突出表现在:有液态水,有适宜的温度和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具有生命系统以及自我调节功能等。
②从区域尺度来看,不同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具有相对一致性特征。
如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温带荒漠景观的形成:
(3)发生发展的统一性
①从全球角度看,地球表面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发生机制与发展过程。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的发生发展,受控于适中的日地距离、适宜的地球质量,以及特定的自转和公转周期等条件。
②从区域角度来看,每个区域内部整体性特征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过程也是统一的。
如青藏高原隆升对亚洲地理环境的影响:
(2020·辽宁师大附中期中)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其以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闻名于世,是科学探险、考察和生态旅游的胜地。青藏高原也是地球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年代最新并仍在隆升的高原。结合右图,回答1~2题。
1.方框内①②③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A.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
B.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C.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
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

跟踪训练
解析 青藏高原海拔高,直接导致该地气温低、空气稀薄,空气稀薄则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因此白天该地的太阳辐射较强。故可推出②为空气稀薄,①为气温低,③为太阳辐射强。
2.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不相符的是
A.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
逐渐变得寒冷干燥
B.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
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
C.土壤肥沃,多冻土,土层深厚
D.植被多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

解析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土层浅薄,土壤贫瘠。
(2021·北京石景山区期末)蓄水能力是评价土壤水源涵养、调节水循环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林地土壤蓄洪作用主要反映在毛管孔隙水的贮存能力上。土壤持水量饱和后会产生地表和地下径流。下表为四川盆地东部海拔350米~951米某山不同林地土壤孔隙度和持水性资料。据此完成3~4题。
林地类型
孔隙度(%)
有机质含量
饱和持水量(吨/公顷)
孔隙度
非毛管孔
毛管孔
(%)
针阔混交林
59
14
45
4.62
503
常绿阔叶林
63
16
47
3.18
648
楠竹林
52
12
40
2.08
312
灌木林
73
17
56
7.79
1
833
3.最不适合该山地作为水土保持林的林地类型是
A.针阔混交林
B.楠竹林
C.常绿阔叶林
D.灌木林

解析 由材料“林地土壤蓄洪作用主要反映在毛管孔隙水的贮存能力上”可知,材料所给的四种林地类型中,楠竹林的毛管孔隙度最低,说明楠竹林的林地土壤蓄洪作用最小。这表明,水土保持作用最小的是楠竹林,选B。
4.当地灌木林有机质含量高,与其关联度最小的是
A.植物种类多
B.枯枝落叶多
C.地表径流大
D.年均温较低

解析 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植物种类多、枯枝落叶多,将更多的有机养分归还给地表,A、B关联度大。
地表径流大,会加大对地表有机质的侵蚀,导致有机质降低,选C。
灌木林所处海拔较高,年均温较低,D关联度大。
返回
课时对点练
读漫画《枯萎的外表,强大的内心》,完成1~2题。
1.漫画揭示的地理环境是
A.地形平坦
B.地下水丰富
C.降水稀少
D.土壤肥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基础过关
解析 从漫画可知,植物根系发达,是为了尽可能多地吸取地下水分,说明该地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故选C。
2.图中景观在我国最典型的地区是
A.西藏地区
B.华南地区
C.东北地区
D.西北地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图中景观在我国最典型的地区是西北地区,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内陆,因此降水稀少,故选D。
也门索科特拉岛拥有世界上最神奇的动植物物种。在该岛800多种植物中,有超过1/3的物种是其所特有的。岛上的龙血树是地球上最具生命力的树种之一。龙血树形态奇特,好像向四周撑开了一把伞。据此完成3~4题。
3.索科特拉岛物种具有独特性的最主要因素是该岛
A.平原面积广大
B.长期与大陆隔绝
C.火山活动频繁
D.人类活动影响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读图可知,索科特拉岛四面临海,长期与大陆隔绝使得该岛物种具有独特性,B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根据索科特拉岛所在的地理位置可知,该地为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旱,使得龙血树的形态奇特,有利于收集水分并使其汇集到根部,D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4.龙血树的奇特形态主要有利于
A.为根部遮挡阳光,减少水分蒸发
B.抗击强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
C.进行光合作用
D.收集水分并使其汇集到根部

自然环境中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要素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所示的中心甲可能是
A.人口数量增多
B.气候变化
C.森林破坏
D.围湖造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根据地表环境的整体性,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根据图中所示的中心甲产生的影响,分析甲可能是森林破坏,C对;
人口数量增多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与图中各结果之间不是直接影响的关系,A错;
气候变化不能直接影响土
壤肥力,B错;
围湖造田与水土流失加剧
无直接因果关系,D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6.右图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A.综合性
B.区域性
C.整体性
D.差异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上图反映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要素带来影响,甚至带动一系列的变化,C对。
没有反映综合性、区域性、差异性,A、B、D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如图为“某区域要素联系图”。据此完成7~8题。
7.该图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A.整体性特征
B.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D.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 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8.下列叙述中,属于P环节的是
A.降水多且集中于夏季——河流有夏汛
B.植被破坏严重——形成红色沙漠
C.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
D.山区坡陡——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P环节是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夏季高温多雨,有机质易分解、积累少,形成贫瘠的红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修建水库会对自然环境产生诸多影响。读图,回答9~10题。
9.图示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A.区域性
B.开放性
C.整体性
D.差异性

能力提升
解析 水库的修建会对土壤、地下水、生物、岩石、地方气候等诸多自然要素产生一定的影响,充分反映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 水库的修建,可以增加下渗,使地下水位升高,因此甲应是水位上升;水库的修建,可以使当地气候变得湿润,降水增多,湿度增大,因此乙应是改善局部气候;水库的修建,可以有效截留泥沙,使下游河道中的泥沙沉积减少,因此丙应是减少;水库的主要作用是调节河流径流,减轻洪灾,因此丁应是减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0.下列对图示甲、乙、丙、丁四处内容的填充合理的是
A.甲——水位下降
B.乙——改善局部气候
C.丙——增加
D.丁——加重

解析 风尘沉积通量增加的趋势反映了西北地区气候逐渐变得干旱,主要原因是青藏高原的隆升阻挡了从印度洋来的西南季风北上,即水汽输送。
风尘沉积通量大小可以指示地区干燥度的变化。下图反映了青藏高原隆升与西北地区的风尘沉积通量变化情况。读图,回答11~13题。
11.从水循环的过程看,青藏高原隆升影响我国西北地区同期风尘沉积通量变化的主要环节是
A.地面蒸发
B.水汽输送
C.大气降水
D.地面径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2.根据图中信息分析判断,青藏高原的隆升对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有
①气候的大陆性变强 
②植被覆盖率增大 
③河湖及其水量增大 
④太阳能资源更丰富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解析 青藏高原隆升使西北地区气候变得干旱,大陆性变强,太阳能资源更丰富。
13.青藏高原的隆升,导致了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演变,这体现了
A.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B.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C.自然环境的复杂性
D.自然环境的稳定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青藏高原隆升对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反映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14.读“滥伐森林与植树造林的环境变化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将下列地理现象的
数字序号填入右图中
相应的空白处。(9分)
①水土流失 ②鸟类、
兽类减少 ③生态失调
④生物多样性增加 ⑤风速减小、湿度增大 ⑥气候恶化 ⑦干旱灾害减少 ⑧土地沙化 ⑨生态系统良性发展
(2)图示表示自然环境具有_______特征。森林植被对自然环境影响很大,特别是分布于赤道附近区域的_________具有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影响全球气候的变化。(2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整体性
热带雨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5.(2021·北京延庆区期末)洞庭湖是长江重要的调蓄湖泊,具有强大蓄洪能力,曾使长江无数次的洪患化险为夷,江汉平原和武汉三镇得以安全度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洞庭湖位置及水系图。
材料二 洞庭湖面积最大时约6
000平方千米,目前骤减到约2
600平方千米,退居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1)说出洞庭湖湖水的主要补给来源。(3分)
答案 大气降水,长江、澧水、沅江、资水、湘江补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简要分析引起洞庭湖6~9月水体面积波动的自然原因。(4分)
答案 6月份,长江流域进入梅雨季节,长江水位上涨,高于洞庭湖水位,长江水补给洞庭湖水;7~9月份,雨带推移到华北地区,长江水位下降,低于洞庭湖水位,洞庭湖水补给长江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3)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洞庭湖面积减小对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6分)
答案 ①湖泊调蓄水量能力减弱(或湖泊对河流径流量的调节作用减弱),洪涝(旱涝)灾害频繁;
②湖泊水量减少,自净能力减弱,水质下降(水污染加剧);
③水生生物生存环境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④湖泊减少,调节气候能力下降。(任答3分,得6分)
返回
本课结束单元活动 学会分析区域自然环境
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学习目标
1.利用思维导图,说出区域自然环境分析的主要内容和一般步骤,培养综合思维。2.利用图表分析我国东部季风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培养地理实践力与综合思维。3.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事象,收集、整理和归纳较复杂的地理信息,解释地理事象形成的原因,为区域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一、区域自然环境分析的内容
组成要素
具体内容
地形状况
分析地貌的基本形态及其组合情况、分布特征等
气候状况
判断气候类型,分析温度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及其组合关系
植被状况
分析自然植被所属的类型及分布特征
水文状况
分析河流、湖泊、沼泽的分布概况,以及径流量及季节变化等
土壤状况
分析主要土壤类型及分布特征
二、区域自然环境分析的一般步骤
1.方法:文献查阅、实地调查、综合思维、差异比较等。
2.步骤
三、案例分析——东部季风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1.气候特征分析
根据我国东部季风区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分析当地气候的特征。
2.水文特征分析
根据收集到的东部季风区不同河流的流量数据,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
3.其他要素特征分析
收集、查阅东部季风区的地形、植被和土壤等资料,说出各自的主要类型,分析它们的分布规律。
4.多要素关系分析
东部季风区各自然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关联性,可以从气温、降水等要素入手,分析季风气候与地形、水文、植被、土壤等因素的相互关系。
5.综合分析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归纳东部季风区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与整体性特征。
探究点 分析区域自然环境特征
摩洛哥位于非洲西北部,素有清凉国度之称,其南部地区有“羊上树”奇景,该树叫阿甘树,是一种多刺的常青树,需生长40至60年才能结果。其果实经繁杂工序、纯手工加工,制成摩洛哥精油,产量较低,有“液体黄金”之称。下图为摩洛哥区域及相关资料图。
1.[区域认知]分析马拉喀什气温年较差较小的原因。
答案 冬季北部山地阻挡了冷空气南下;受西风暖湿气流影响;夏季南部山地阻挡了来自撒哈拉沙漠的热气流侵入。
2.[综合思维]推测“羊上树”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
答案 海拔较低,地势起伏较小;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少雨;地表水较少,多为季节性河流;为贫瘠的荒漠土;植被稀少,以草原、荒漠为主,动物耐饥渴能力较强。
3.[综合思维]写出阿甘树对当地自然环境的生态意义。
答案 根系发达,能涵养水源;防风固沙,防治土地沙漠化扩大;保持生物多样性。
区域自然环境要素特征描述
(1)地理位置特征
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
(2)地形地势特点描述
地形组成、地势特点、地表形态、地形分布。
(3)区域气候特点描述
气候类型;气温特点(冬夏气温高低、温差大小、气温分布、温度带);降水特点(降水总量、降水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水热配合情况、干湿状况);光照状况;气候分布;气象灾害。
(4)河流水系、水文特点
①水系特点——河流长度;流向;流域面积;支流数量;河网密度;落差或峡谷分布。
②水文特点——水量大小;水位季节变化大小;汛期长短;含沙量大小;结冰期长短;有无凌汛;水能。
(5)植被、土壤特征
①植被——类型;水平分布规律;垂直自然带特点。
②土壤——类型;分布特点。
(6)自然资源特点
自然资源类型、储量、分布等特点。
饮食文化的形成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由于我国各地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地区人们对食物口味的喜好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三省居民喜食辣的主要原因是(  )
A.昼夜温差大,辛辣可驱寒
B.自然条件特别适于种植辣椒
C.气候湿潮,辛辣可祛湿
D.宗教信仰及传统饮食习惯
2.“久在山西住,哪能不吃醋”,山西人爱吃醋与当地哪一自然环境有关(  )
A.制醋历史悠久,品质好
B.气候大陆性强,空气干燥
C.地形崎岖,交通不便,调味品缺乏
D.饮用水中钙含量大,吃醋不易形成结石
答案 1.C 2.D
解析 第1题,我国川、贵、湘地区,地形崎岖,气候湿热,居民多数喜食辣味以祛体内湿气,故有“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说,故选C。第2题,山西人爱吃醋和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关。地处黄土高原,气候干燥、温差较大,水土碱性大,山西人称之为“水土硬”,而醋的酸性正好能中和碱性,吃醋可以维持人体内的酸碱平衡,有利于身体健康,故选D。
古人登上大别山主峰,不禁感叹南北两侧的景色:“山之南山花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此山大别于他山也!”。读图,完成3~4题。
3.推断古人登山时最可能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4.出现该景观的原因主要有(  )
①位于亚热带北部 ②主峰海拔高,气温低,有季节性积雪 ③山的北侧降水比南侧多 ④山北为阴坡山南为阳坡,阴坡气温低于阳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3.A 4.C
解析 第3题,材料信息表明,山之南山花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如果是夏季,山之北不可能出现白雪皑皑,排除B。如果是秋、冬季,大别山山之南不可能山花烂漫,排除C、D。由此推断古人登山时最可能的季节是春季,既有可能看到阳坡(山之南)山花烂漫,也有可能看到阴坡(山之北)还未融化掉的积雪,选项A符合题意。第4题,大别山位于亚热带北部,气候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容易出现南北景观差别大现象,①符合题意;大别山主峰海拔高,气温低,在北坡可能出现季节性积雪,②符合题意;大别山的降水主要来自夏季风,夏季风为偏南风,因此山的北侧为背风坡,降水比南侧少,③不符合题意;山北为阴坡,气温较低,可能出现白雪皑皑,而山南为阳坡,气温较高,有可能出现山花烂漫,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选项C符合题意,排除A、B、D。
东部季风区背靠内陆高原,面向海洋。包括第二级阶梯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横断山区,以及第三级阶梯的沿海平原和丘陵地区。据此回答1~2题。
1.为对东部季风区的自然环境特征进行分析,在收集各个要素的资料时应(  )
①以实地考察和调查为主 ②以查阅资料为主 ③主要收集数据 ④主要收集数据、影像、地图等资料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分析东部季风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时,需要进行(  )
①单要素特征分析 ②多要素关系分析 ③综合分析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答案 1.D 2.D
解析 第1题,对东部季风区的自然环境各要素相关资料的收集应以查阅资料为主,主要收集数据、影像、地图等资料。第2题,①②③均属于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分析的内容。
非洲被称为高原大陆和热带大陆,下图示意非洲北部降水类型分布。读图完成3~5题。
3.Ⅰ与Ⅲ地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同的主导因素是(  )
A.洋流
B.海陆位置
C.地形地势
D.大气环流
4.图示Ⅳ沿岸地区多雾的形成条件是(  )
A.海洋水汽来源充足
B.加那利寒流流经沿岸
C.气温昼夜变化较大
D.寒冷冬季风势力强大
5.Ⅱ地区极端干旱
,表现为(  )
A.物理风化强烈,砾石遍布
B.动物随季节南北迁徙
C.地表水短缺,荒漠广布
D.大牧场放牧业发达
答案 3.D 4.B 5.C
解析 第3题,Ⅰ地区为地中海气候区,冬季受南移的西风带控制,降水多;Ⅲ地区夏季受北移的赤道低气压带的影响,降水多,故选D项。第4题,Ⅳ沿岸地区多雾的主要原因是沿岸有加那利寒流流经。由于冷洋面的降温作用,使其上的水汽遇冷凝结,形成雾,选项B正确。第5题,Ⅱ地区为撒哈拉大沙漠地区,这里气候极为干旱的表现一是地表水短缺,二是荒漠广布,故选C。
幼发拉底河89%的流量来自上游。底格里斯河流经巴格达后,所挟带的泥沙绝大部分不能到达波斯湾。下图为“两河流域大型水坝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6~7题。
6.幼发拉底河的汛期集中在(  )
A.春夏季
B.夏秋季
C.秋冬季
D.冬春季
7.底格里斯河流经巴格达后,所挟带的泥沙绝大部分不能到达波斯湾的主要原因是(  )
A.水库拦截
B.气候干旱
C.地势平坦
D.下渗严重
答案 6.D 7.C
解析 第6题,根据材料及图示可知,幼发拉底河水源主要来自上游地中海东北部安纳托利亚高原,该地属于地中海气候区,冬春季节受西风带控制,降水较多,因此汛期集中在冬春季节,D正确。第7题,根据图示可知,在巴格达下游并没有大坝拦截泥沙,A错误。气候干旱与泥沙能否被搬运进入海洋无关,B错误。河流流经巴格达后流域地形以平原为主,水流十分缓慢,流水的搬运能力弱,因此泥沙大部分不能入海,C正确。下渗严重与流水的搬运作用之间关系不大,D错误。
生活在陕南地区的小明同学,利用暑假到陕北地区旅游,看到陕北地区的传统民居与陕南地区存在明显差异。下图为“陕西省示意图”。据此完成8~9题。
8.陕南地区的传统民居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等。导致陕南地区民居差异的原因主要是(  )
①气候多种多样 ②地形多种多样 ③各地建筑原料的差异 ④地质条件的差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9.陕南民居注重排水,陕北民居注重雨水收集。形成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纬度位置
C.大气环流
D.土壤
答案 8.B 9.C
解析 第8题,石头房、竹木房主要是各地就地取材建设,与建筑原料有关;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受地形影响很大,一般吊脚楼建在山区,而三合院及四合院建在平坦之地。故选B。第9题,陕南民居注重排水,说明陕南地区降水较多;陕北民居注重雨水收集,说明陕北地区水资源匮乏。主要是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导致两地区的降水差异大,因此形成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大气环流,故选C。
读图,完成10~12题。
10.面包树在图2中主要分布在气候带(  )
A.Ⅰ
B.Ⅱ
C.Ⅲ
D.Ⅳ
11.Q山垂直自然带丰富的原因是(  )
①纬度低 ②相对高度大 ③土壤肥沃 ④水源充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Ⅳ气候带的地带性土壤(  )
①因植被茂盛多枯枝落叶,有机质含量高 ②因降水丰富淋溶作用强,有机质含量低 ③因全年微生物分解旺盛,有机质含量低 ④因风化作用强风化壳厚,有机质含量高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10.C 11.A 12.C
解析 第10题,面包树为了能够顺利度过降雨很少的干季,在湿季就大量吸收水分,贮藏在肥大的树干里,说明面包树主要是为了适应有干、湿两季的热带草原气候;图2中Ⅰ是地中海气候,Ⅱ是热带沙漠气候,Ⅲ是热带草原气候,Ⅳ是热带雨林气候,C正确,A、B、D错误。第11题,纬度越低、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Q山位于赤道附近,纬度较低,海拔可达5
895
m,相对高度大,故垂直自然带丰富,①②正确。A正确。第1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Ⅳ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气候,该地区虽然植被茂盛多枯枝落叶,但全年多雨,降水丰富,淋溶作用强,并且该地全年高温,微生物分解作用旺盛,从而导致有机质含量低,②③正确,①④错误。C正确。
有“世界花王”美誉的大王花(见下图)是一种腐生寄生草本植物,吸取营养的器官退化成菌丝体状,侵入宿主的组织内,全年均可冒芽。大王花整朵花就是它的全部,花径最高纪录可达1.4
m,重10多千克,花期最多只有四天,一生就开一朵花。据此完成13~14题。
13.大王花的生长地(  )
A.冬冷夏热
B.物种单一
C.降水集中
D.无明显四季
14.大王花开花期间发出奇怪的臭味,有助于(  )
A.吸引大型动物啃食
B.吸引腐食动物为其传粉
C.吸引蝴蝶蜜蜂为其传粉
D.避免人类采摘
答案 13.D 14.B
解析 第13题,据材料可知,大王花全年均可冒芽,这说明大王花的生长地无明显四季,故D项正确。第14题,据材料可知,大王花是一种腐生寄生草本植物,其生长主要依赖于腐食动物的传粉。臭味对腐食动物具有一定吸引力,可为其传粉,故B项正确。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马尔维纳斯群岛又称福克兰群岛,全境由两大主岛和200多座小岛组成。群岛气候寒湿,年平均气温5.6
℃,年均降水量625
mm,一年中雨雪天气多达250天。岛上植物低矮、浓密。下图为马尔维纳斯群岛略图。
(1)描述马尔维纳斯群岛的地形特征。(6分)
(2)说明马尔维纳斯群岛气候寒湿的成因。(6分)
(3)分析西侧岛屿海岸线曲折破碎的自然原因。(6分)
答案 (1)地形复杂,以低山、丘陵为主;岛屿中部高、四周低;海岸线曲折,多海湾。
(2)纬度高,气候寒冷;受盛行西风影响,降水丰富且较均匀;受西风漂流(寒流)影响,温度较低。
(3)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岩石破碎;纬度高,气温低,冰川侵蚀作用强;位于西风带,风浪大,海水侵蚀作用强。
解析 第(1)题,地形特征要从地形类型、地形区的分布及地势起伏特征等方面描述。马尔维纳斯群岛由众多岛屿组成,地形复杂,以低山、丘陵为主;岛屿中部高、四周低;海岸线曲折,多海湾。第(2)题,马尔维纳斯群岛寒湿的气候与大气环流、洋流及纬度位置有关。马尔维纳斯群岛地处南美洲南端,纬度高,温度低,气候寒冷;受盛行西风影响,降水丰富且较均匀;受西风漂流(寒流)影响,加剧了降温,气候寒湿。第(3)题,西侧岛屿海岸线曲折破碎与其所处的地质环境、冰川侵蚀及海浪侵蚀有关。西侧岛屿位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岩石破碎;纬度高,气温低,冰川侵蚀作用强,多峡湾海岸;位于西风带,风浪大,海水侵蚀作用强。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无定河是黄河中游重要的一级支流,全长491
km,流域面积30
260
km2。由于不同历史时期流域内农牧经营方式多有变化,径流量随之变化,历史上无定河清浊无常,固有无定河之名。榆溪河是无定河北部支流,有“清水河”之称。下图为黄河及无定河流域的水系。
(1)判断无定河流域的地形特征。(6分)
(2)与纳林河相比,指出榆溪河的主要特征,并分析榆溪河水量较大(或较小)的原因。(8分)
答案 (1)地势西高东低(或西北高,东南低);流域以高原地形为主;流域西北部(或北部)主要位于毛乌素沙地,地表较平坦,流域南部为黄土高原丘陵区,沟壑纵横、支离破碎。
(2)特征:榆溪河流程长;流域面积广;水网密;河流水量大且较稳定。榆溪河水量大的原因:榆溪河主要流经黄土高原区(纳林河流经毛乌素沙地),榆溪河流域内年降水量大;流域面积大,支流多,补给多。
解析 第(1)题,无定河属于黄河的重要支流,根据经纬度位置可知位于黄土高原,无定河干流大致自西向东流。西北部河流少,说明地形较平,东南部支流密布,反映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第(2)题,据图可知,榆溪河与纳林河相比,支流多,流域面积大,由于榆溪河流经黄土高原,降水相对多,河流径流量大。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学习目标
1.结合自然带景观图,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现象。2.通过对比陆地自然带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明影响自然带形成的主要因素。3.运用不同尺度区域的自然环境实例,结合自然带分布图,分析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综合分析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现象产生的原因。4.联系现实生活中的自然地理现象,探究自然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人地协调观。
一、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
1.表现: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上的差异。
2.陆地自然带
二、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形成原因
地球表面获得的太阳辐射随纬度发生变化,导致热量由赤道向两极方向递减
海陆之间的水分交换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弱
分异基础
热量条件
水分条件
分异规律
表现
大致与纬线平行,沿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
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方向更替
图示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几乎横穿整个大陆的地带,以及中纬度一定范围内
中纬度大陆地区
典型案例
沿20°E非洲大陆自赤道向南、北自然带的变化: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荒漠、草原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中纬度(40°N~60°N)亚欧大陆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变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思考 为什么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在北半球中纬度大陆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答案 这主要是因为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大陆开阔,大陆西岸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大陆东岸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降水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减少,导致由沿海到内陆显著的水分差异,从而形成自然带从沿海到内陆、由森林带到草原带再到荒漠带的依次更替。
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形成原因:海拔的变化。
2.分异基础:热量状况、水分条件及其组合的垂直变化。
3.分异规律
(1)垂直地域分异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2)山地自然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体所在纬度及其相对高度有关。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四、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1.形成原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
2.举例
(1)南美大陆太平洋沿岸南纬3°至南纬30°之间平行于海岸分布的狭长荒漠带的形成原因:秘鲁寒流的影响及安第斯山脉对大西洋暖湿气流的阻挡。
(2)天山的伊犁河谷受大西洋水汽和高山冰雪融水的影响,形成了比较湿润的绿洲环境。
判断
1.在山区,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降水逐渐减少。(
×
)
2.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
)
3.新疆塔里木盆地的绿洲是非地带性分异现象。(

)
探究点一 主要陆地自然带
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可以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推测气候的形成与特征;而气候又是形成自然带的最重要因素。
1.[地理实践力]在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中,甲地位于________(填风带),请在图上相应的位置用箭头画出该风带的风向。
答案 西风带 画图略(西南风)。
2.[区域认知]A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对应的自然带①是________________带。
答案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
3.[综合思维]从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上可以看出,C地在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交替控制下形成地中海气候,与之对应的自然带④是________________带。
答案 副热带高气压带 西风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4.[综合思维]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中________(填字母)气候对应两种不同的自然带,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两种气候对应同一自然带。
答案 F D E
自然带分布与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
气候对自然带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会形成不同的自然带,自然带的分布和气候的分布基本一致,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下所示(以北半球为例):
自然带成因记忆法
(1)一种气候类型形成一种自然带: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寒带苔原带、寒带冰原带、山地垂直带。
(2)两种气候形成一种自然带: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都形成了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3)一种气候形成多个自然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形成了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4)气候相同,但因地势的高低和降水量的不同而形成的自然带不同:在热带季风气候区内,地势低、降水多的地区为热带季雨林带,如恒河平原和印度半岛的西海岸;地势高、降水少的地区为热带草原带,如德干高原。
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2题。
1.当地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2.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
A.用地类型差异
B.居民爱好差异
C.景观规划不同
D.行政管辖不同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3月“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这说明树木冬季落叶,春季开始发芽,属于落叶阔叶林,选择B。第2题,“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这说明两侧管理力度不同,左图绿化管理较好,右图绿化管理较差,出现了杂树,属于行政管辖不同,选择D。
读“某地景观图”,完成3~4题。
3.该景观图反映的自然带是(  )
A.温带草原带
B.热带草原带
C.寒带苔原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4.该景观图可能出现的地区是(  )
A.内蒙古高原
B.青藏高原
C.亚马孙雨林
D.东非高原
答案 3.B 4.D
解析 第3题,图示景观是在热带草原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反映的是热带草原带。第4题,东非高原属于热带草原气候。
探究点二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下图为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1.[区域认知]从图中看,由非洲中部向南、北方向,自然带是怎样变化的?
答案 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综合思维]非洲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带怎样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规律的形成基础是什么?
答案 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是以热量条件为基础的。
3.[区域认知]据图分析,自亚欧大陆东部的日本本州岛南部向亚欧大陆内部,自然带是怎样变化的?
答案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4.[综合思维]亚欧大陆东部向内陆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怎样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规律的形成基础是什么?
答案 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是以水分条件为基础的。
(1)在分析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特别要关注纬度位置的差异。
(2)在分析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特别要关注海陆位置的差异。
古诗云“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据此回答5~6题。
5.从地理学角度看,诗句描述的是(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6.塞北到江南景观的差异,产生的基础是(  )
A.水分
B.光照
C.土壤
D.热量
答案 5.A 6.D
解析 从塞北到江南的变化属于随纬度变化的方向发生更替,不同纬度接受太阳辐射的热量不同,从而引起植被等自然景观发生变化,体现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产生的基础是热量条件。
读图,完成7~8题。
7.北京、乌鲁木齐的自然植被分别是(  )
A.常绿阔叶林、温带荒漠
B.落叶阔叶林、温带荒漠
C.常绿硬叶林、温带草原
D.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
8.导致北京、乌鲁木齐自然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光照
C.水分
D.海拔
答案 7.B 8.C
解析 第7题,北京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对应的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乌鲁木齐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对应的植被为温带荒漠。故选择B。第8题,北京和乌鲁木齐的纬度相差不大,但由于北京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较多,发育的植被为森林;乌鲁木齐位于我国的内陆地区,受海洋影响较小,降水较少,气候干旱,发育的植被为荒漠,因此导致两地自然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水分,故选择C。
探究点三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为世界最高峰。它的北坡在中国青藏高原境内,南坡在尼泊尔境内。下图为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垂直自然带示意图。
1.[区域认知]珠穆朗玛峰南、北坡的基带分别是什么?为什么?
答案 南坡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因为南坡山麓海拔低、纬度低,当地的水平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北坡基带为高山草原带,因为北坡属于阴坡,具有高寒气候特征,不适宜森林生长,只发育高山草甸、草原。
2.[综合思维]图中北坡为什么缺少森林带?
答案 北坡海拔高、气温低,不具备森林带发育所需的水热条件。
3.[综合思维]为什么南坡的积雪冰川位置低于北坡?
答案 南坡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北坡多。
4.[综合思维]为什么南坡自然带比北坡多?
答案 南坡比北坡纬度低且为阳坡,热量条件好;南坡为迎风坡,水分条件好;南坡山麓海拔低,与山顶相对高度大,从山麓到山顶水热条件差异大,自然带谱较丰富。
5.[综合思维]简析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呈现巨大差异的原因。
答案 随着海拔的升高,山体的水分条件、热量状况及其组合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不同的自然带。
1.垂直自然带的判读
(1)判断阳坡、阴坡和南、北半球
一般情况下,同一山体,同类自然带的分布高度阳坡高于阴坡。若知阴坡、阳坡的南北方位,还可以判断出南、北半球。如下图表示北半球。(南坡S为阳坡,北坡N为阴坡)
(2)判断山体所在热量带
通过基带的自然带类型确定所在热量带。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谱的最底层而得名。如上图,最底层自然带是落叶阔叶林带,可知此山体位于温带地区。
(3)比较不同山体纬度的高低
①比较不同山体所在的热量带判断山体纬度的高低。
②同类自然带的分布,在低纬的山地海拔高,在高纬的山地海拔低。
(4)判断自然带的多少
①山体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丰富。
②山体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一般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丰富。
③山顶、山麓之间的相对高度——一般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丰富。
(5)雪线高度(积雪冰川带下限高度)的影响因素
气温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即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夏季雪线高,冬季雪线低
降水
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地形
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越高;反之越低
2.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实际分布的自然带
形成原因
按理想状态分布的自然带
南美大陆西岸3°S~30°S之间狭长的热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海洋水汽
热带雨林带(北)、热带草原带(中)、热带荒漠带(南)
秘鲁寒流降温减湿
南美大陆南段东侧形成温带荒漠带(巴塔哥尼亚荒漠)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深入内陆
温带草原带(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
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呈现热带草原景观
海拔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带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巴西高原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的热带雨林带
地处东南信风迎风坡
热带草原带
暖流增温增湿
东南信风来自海洋,温暖湿润
南半球缺少亚寒带针叶林带和寒带苔原带
南半球相应纬度带是海洋,缺少陆地分布
亚寒带针叶林带(北)、寒带苔原带(南)
天山、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丰富
温带荒漠带
下图所示为“四幅山地垂直带谱图”。据此完成9~10题。
9.图中位于北半球的有(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0.图中可反映我国长白山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9.C 10.D
解析 第9题,北半球南坡为阳坡,同一自然带分布南坡高于北坡,故①④位于北半球。第10题,我国长白山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其基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2021·山东青岛市黄岛区期末)大高加索山脉,位于俄罗斯西南部,地理坐标为(42°26′E,
43°21′N),其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山是欧洲第一高峰,海拔5
642
m。据此完成11~12题。
11.大高加索山脉垂直自然带的基带是(  )
A.温带草原带
B.亚寒带针叶林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12.厄尔布鲁士山高山冰川带的分布类似于图中的(  )
答案 11.A 12.C
解析 第11题,由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大高加索山位于大陆内部地区,降水稀少,可知大高加索山脉垂直自然带的基带是温带草原,A正确。第12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厄尔布鲁士山位于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上,这里主要盛行的风向为西南风,因而西侧为迎风坡,降水较多,受降水的影响,雪线西侧比东侧要低,C正确。
市树是城市形象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城市的一张名片。读“我国部分城市市树分布图”,完成1~2题。
1.各城市市树树种的南北差异能反映出自然环境的(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2.根据香樟的分布区域,推测其生长习性为(  )
A.耐旱
B.喜盐碱
C.耐寒
D.喜温湿
答案 1.A 2.D
解析 第1题,各城市市树树种的南北差异,是随着纬度更替的,能反映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A对。第2题,读图可知,香樟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推测其生长习性为喜温湿,D对。
(2021·山东枣庄市期末)某科考队对图1所示区域的甲、乙两座山峰的植被进行比较研究,绘制了“两座山峰垂直带谱分布示意图(图2)”。读图,完成3~4题。
3.图2中A自然带的典型植被为(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温带荒漠
D.温带草原
4.乙山垂直带谱中缺少苔原带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更高
B.降水较多
C.山体低矮
D.土壤贫瘠
答案 3.B 4.C
解析 第3题,山体基带与当地的水平自然带相同。结合经纬度可知当地地处我国东北,是温带季风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对。第4题,从图中可看出,与甲山相比,乙山山体高度较小,达不到苔原带所需要的较低温度,因此其垂直带谱中缺少高山苔原带,C对。
下图为“非洲乞力马扎罗山部分自然带俯视图”,某登山队沿图中虚线进行登山活动。完成5~6题。
5.甲自然带是(  )
A.热带雨林带
B.高寒荒漠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6.沿登山线路的自然带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答案 5.B 6.C
解析 第5题,由图可知,甲自然带位于高山冰雪带下缘,可推测为高寒荒漠带,B正确。第6题,由图可知,登山线路从出发地到目的地海拔越来越高,水热组合发生明显变化,自然带发生了变化,依次是热带疏林草原带、高山草甸带、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各个自然带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垂直方向上产生带状更替,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C正确。
读图,完成7~8题。
7.图中岛屿两侧①②两种自然带的差异体现了(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8.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①自然带成因相同的是(  )
A.撒哈拉沙漠直逼非洲西海岸
B.赤道附近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带
C.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
D.南半球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答案 7.D 8.C
解析 第7题,从图中可知,该岛为马达加斯加岛,①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加上沿岸有暖流经过,降水多,为热带雨林带;②位于背风坡,为热带草原带,两者的差异体现了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第8题,四个选项都属于非地带性分异规律,撒哈拉沙漠直逼非洲西海岸,主要是受沿岸寒流的影响;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由于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形成热带草原带;南半球南纬50°~60°附近大部分为海洋,不具备发育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的陆地环境。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及巴西高原东南部虽距赤道较远,但都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沿岸有暖流经过,都形成了热带雨林带。
(2021·山东威海市期末)下图示意日本植被水平和垂直分布状况。据此完成9~10题。
9.图中①植被类型是(  )
A.常绿硬叶林
B.热带雨林
C.常绿阔叶林
D.亚热带草原
10.从①到③山麓基带的变化反映了(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答案 9.C 10.A
解析 第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①自然带位于30°N~35°N。再向北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日本又位于大陆东岸,所以①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故选C。第10题,从①到③山麓基带的变化,即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或针叶林,体现了热量的变化引起自然带的变化,反映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故选A。
(2020·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中学月考)秦岭—大巴山山区由一系列东西走向、南北排列的山地组成,具有南北过渡的地理—生态属性,因此常被作为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秦巴山区形成了复杂多样且具有过渡性质的山地垂直带。某研究小组在对该地区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绘制了部分山地的垂直带谱(如下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下列山地按照自南向北顺序排列的是(  )
A.米仓山、三峡大老岭、草链岭、太白山
B.太白山、草链岭、三峡大老岭、米仓山
C.草链岭、太白山、米仓山、三峡大老岭
D.三峡大老岭、米仓山、太白山、草链岭
12.太白山南、北坡高山灌丛草甸带分布差异小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基本相同
B.坡面环境差异小
C.坡度差异不大
D.坡面相互影响小
答案 11.D 12.B
解析 第11题,秦岭—大巴山山区由一系列东西走向、南北排列的山地组成,地形较复杂,图中基面海拔相差不大,基面海拔对垂直带基带影响不大,南北向热量影响较大。三峡大老岭与米仓山相比,米仓山有南北坡的差异,而三峡大老岭则没有南北坡之分,说明三峡大老岭南北坡一样,基带都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进而判断三峡大老岭在最南面,米仓山在三峡大老岭北侧。太白山南坡基带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含常绿成分),北坡基带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草链岭南北坡基带都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因此草链岭在太白山北侧。据以上分析可知,山地按照自南向北顺序排列的是三峡大老岭、米仓山、太白山、草链岭。选D。第12题,太白山南、北坡高山灌丛草甸带均位于山顶,山顶体积、面积较小,不同坡向的水分、热量相互交换较强,水热条件基本一致,两坡在山顶处坡面环境差异小,高山灌丛草甸带分布差异小。选B。
下图是“秦岭东段南坡某山峰垂直带谱分布图”。读图完成13~14题。
13.导致图中Ⅰ和Ⅱ自然带不同的直接因素是(  )
A.光照
B.水分
C.海拔
D.热量
14.根据图中信息,推断Ⅲ自然带最有可能是(  )
A.荒漠带
B.草原带
C.针叶林带
D.冰雪带
答案 13.B 14.C
解析 第13题,图中Ⅰ和Ⅱ自然带都在温暖地带,两者热量差异不明显,两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半干旱性和半湿润性,故导致两自然带不同的直接因素是水分。第14题,山地垂直自然带变化与自然带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海拔升高,相当于纬度增加,故Ⅲ自然带最有可能是生长在较高海拔(相当于较高纬度)、蒸腾作用较弱的针叶林带。
15.读“甲、乙、丙三地的植被垂直分布图”,甲、乙两地均位于我国,丙地位于某岛屿,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甲、乙、丙三地纬度按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2分)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丙、乙、甲
(2)乙山脉可能是(  )(2分)
A.太行山
B.秦岭
C.天山
D.五指山(海南)
(3)甲地雪线南坡高于北坡的原因是什么?(4分)
(4)丙地东、西两坡垂直自然带基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案 (1)A (2)B
(3)甲地位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南坡气温较北坡高;甲地南坡为背风坡,降水量小,北坡为迎风坡,降水量大,故雪线南坡高于北坡。
(4)丙地东坡为迎风坡,从海洋上来的水汽,在东坡形成地形雨,且东坡受暖流影响,增温增湿,故东坡基带形成热带雨林带;西坡为背风坡,降水偏少,形成热带草原带。
解析 (1)通过山麓自然植被可以判断,甲地位于温带,乙地位于亚热带与暖温带交界处,丙地位于热带,所以A选项正确。(2)乙地位于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交界处,太行山、天山位于温带,五指山(海南)位于热带。(3)影响雪线的因素主要从气温、降水两方面分析。(4)草原、雨林植被差异主要是水分条件不同造成的,因此主要从东、西两坡降水差异分析。
16.读“我国三座名山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6分)
(1)图中序号②③所代表的自然带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在三座山峰中,天山自然带最丰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3)比较天山南、北两坡的雪线,较低的是________坡,导致天山雪线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4)造成贺兰山山地两侧垂直带谱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答案 (1)落叶阔叶林带 针叶林带
(2)天山的海拔最高,且相对高度比贺兰山、大兴安岭高得多。
(3)北 水分(降水、湿度)的差异
(4)贺兰山东坡是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西坡是背风坡,降水较少。
解析 第(1)题,大兴安岭随着海拔升高,受地形抬升作用,降水增加,发育为落叶阔叶林;海拔继续升高,热量减少,植被演变为针叶林。第(2)题,影响山地自然带多少的因素主要有纬度、海拔和相对高度。图示三座山脉纬度位置近似,因此垂直带谱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海拔和相对高度。海拔和相对高度越高,垂直带谱越丰富。第(3)题,同一山体,降水越多的坡向冰雪覆盖面积越大,则冰雪下线即雪线高度越低。第(4)题,同一山体相对高度近似的不同坡向,垂直带谱的差异主要是由水热条件的变化所致。南北走向的山地,一般迎风坡降水多,水热条件较好,带谱更加丰富。(共30张PPT)
微专题4 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图的判读
判读技巧
1.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
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图中珠穆朗玛峰南坡基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南坡位于亚热带地区。
2.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
北半球的山体,因全年大部分时间正午太阳在南方,则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基带自然带的海拔高于北坡;南半球则反之。如下图所示:
3.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
雪线低的为迎风坡,雪线高的为背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因此雪线高)。
4.根据不同山坡同一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
(1)东西走向的山——同一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阳坡,海拔分布低的为阴坡。
(2)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同一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背风坡,海拔分布低的为迎风坡(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如下图所示:
针对练习
如图表示的是某山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①②③依次代表
A.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
B.高寒荒漠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原带
C.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原带
D.高山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寒荒漠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垂直自然带③以下为山地森林与草原过渡带,因此自然带③为高山草原带,随着海拔的增加,热量条件变差,自然带②变为高寒荒漠带,再向上气温更低,冰雪很难完全融化而形成积雪冰川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
A.海陆位置
B.纬度位置
C.山脉走向
D.山体坡度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山山麓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该自然带首先要在热带才能出现,决定热量带的主导因素是纬度位置,因此选项B符合题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3.该山可能位于
A.赤道附近
B.40°S附近
C.40°N附近
D.极圈附近
1
2
3
4
5
6
7
8
9

10
解析 由垂直自然带谱判断山地位置,往往由基带(山麓自然带)决定。该地基带为热带草原带,属于热带地区。因此选项A符合题意。
11
12
13
14
15
(2020·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期末)下图为“某山脉山坡的植被垂直分布图”。据此完成4~5题。
4.图中山坡原有的一类自然植被现已
完全缺失,该类自然植被可能是
A.热带草原
B.常绿硬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高山草甸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的植被分布类似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低纬到高纬的典型植被大致依次是热带雨林、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
叶林等(大陆的东岸),与图中山坡
自然植被对比可知,图中存在原生
常绿阔叶林,但其上方没有原生落
叶阔叶林,说明原来有的而现在完
全缺失的自然植被可能是落叶阔叶
林,故C项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据材料可知,原来有而现在完全缺失,应当是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滥砍滥伐等,原来的植被遭受破坏,而生长出现在的植被;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均是自然因素,不会发生明显变化,不会造成该植被的缺失,故D项正确。
5.导致该自然植被类型缺失的因素最可能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地势
D.人类活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018·天津文综)结合图1和图2中的信息,回答6~7题。
6.最有可能观察到图1中景观的地点,是图2中的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错:由图2可知,丙地海拔在3
000~5
000米,不可能分布有草原景观。
D错:由图2可知,丁地位于海拔1
000~2
000米的山麓地带,位于塔里木盆地北侧,山地背风坡,降水少,不可能有云杉林分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A对:由图1某地景观图中可以看出,该地位于草原地区,北部为高山,海拔3
700米以上,图2中甲地在海拔0~1
000米的山麓地带,附近有河流经过,可能为草原,北部为海拔3
000米以上的高山,符合题意。
B错:由图2可知,乙地海拔在0~1
000米,但是乙地离南侧天山较远,不处于山麓地带,因而不可能看到图1中的景观。
7.在图1所示地区,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带应位于
A.终年积雪区
B.高山草甸带
C.云杉林带
D.山麓草原
1
2
3
4
5
6
7
8
9
解析 该山地自然带的分布主要受水分条件差异影响,四个地带中云杉林带对水分条件要求最高,因而此地带的年降水量最多。

10
11
12
13
14
15
右图为“某岛国四大岛植被分布示意图”,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常绿林、落叶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读图回答8~10题。
8.图中纬度最高的岛是
A.甲
B.乙
C.丙
D.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读图,结合材料可知,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常绿林、落叶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丁岛的基带植被为落叶阔叶林,而其他三个岛的基带植被均为常绿林,所以丁纬度最高。
9.造成丙岛自然带相对丰富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海陆
B.纬度、地形
C.海陆、土壤
D.土壤、地形
1
2
3
4
5
6
7
8
9
解析 读图可知,丙岛的基带植被为常绿林,纬度较低,且海拔较其他岛高,自然带带谱相对丰富,因此影响因素为纬度和地形。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植被分布高度主要是由于阴坡和阳坡的光照、热量条件差异导致的,并从阳坡向阴坡倾斜;图中自然带分布既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由于基带不同,又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海拔与常绿林面积所占比例不呈正相关;丙岛海拔2
000
m以上有混交林,属于阔叶和针叶混交林。
10.下列关于图中各岛植被分布规律,叙述正确的是
A.植被分界线由背风坡向迎风坡倾斜
B.同时体现了水平、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C.海拔越高,常绿林面积所占比例越大
D.海拔2
000
m以上,无阔叶树种出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021·山东聊城市期末)中国登山队于2020年5月第三次对珠穆朗玛峰高度进行精确测量。下图中甲、乙为珠穆朗玛峰南北两坡垂直自然带分布图谱(图中①~⑧为不同的自然带)。据此完成11~12题。
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同一植被类型在北坡
分布的海拔较高
B.乙坡为阳坡,雪线的海拔高于北坡
C.乙坡自然带数量多的主要原因是海拔较高
D.甲坡自然带数量少的主要原因是纬度较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读图,根据甲坡和乙坡垂直自然带的分布可知,甲坡为北坡,乙坡为南坡,同一植被类型在北坡分布的海拔较高,A正确;
乙坡为阳坡,也是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雪线的海拔低于北坡,B错误;
乙坡自然带数量多的主要原因是基带海拔低,相对高度大,C错误;
甲坡自然带数量少的主要原因是基带海拔高,相对高度小,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2.图中①处的自然景观是
A.常绿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热带草原
D.高山草甸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图中①处位于珠峰南坡的基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自然景观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故选A。
如图为“我国三个地区植被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3~14题。
1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三地纬度由低到高的排序是丙—甲—乙
B.甲山地的基带是落叶阔叶林带
C.丙山地的基带可能是热带(季)雨林带
D.乙山地A自然带为温带草原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由图可知,丙山地的基带之上是常绿阔叶林,因此其基带可能为热带的自然带,可能是热带(季)雨林带;甲山地的基带为针阔叶混交林带;乙山地的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故A自然带为针阔叶混交林带;三地纬度由低到高的排序是丙—乙—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4.引起甲、乙、丙三地针叶林分布
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热量
B.水分
C.坡向
D.地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甲、乙、丙三地纬度不同,山地基带不同,故针叶林分布高度逐渐升高是热量不同引起的。

15.(2020·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期末)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生物等地理要素,随着地理位置和地势的变化呈现出规律性的演变,从而形成纷繁复杂而又有规律的自然景观。下图为两座山脉自然带垂直分布示意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乙图中,山脉在海拔4
000
m以上的南、北坡,坡度基本相同,气温大致相当,但南坡的雪线却低于北坡,说明其原因。(4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由乙图自然带分布可知,该山脉位于南半球低纬度地区,南坡受东南信风带的影响,为迎风坡,降水量较大,因此雪线较低。
解析 迎风坡降水丰富,雪线分布高度较低;据图可知,乙图位于南半球,该山脉位于低纬度地区,南坡受东南信风带影响,是迎风坡,降水丰富,故雪线较北坡低。
答案 差异:乙图山脉自然带谱更丰富;乙图山脉基带为热带雨林带,而甲图山脉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相同类型的自然带在甲图山脉分布的高度比乙图低。(任答两点即可)
乙图山脉所处纬度位置较低。
(2)比较甲图和乙图山脉自然带谱的主要差异,并判断哪幅图的山脉所处纬度位置较低。(6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对比两幅图,根据垂直自然带的变化特征可知,乙图山脉自然带谱更丰富;乙图山脉基带为热带雨林带,而甲图山脉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相同类型的自然带在甲图山脉分布的高度比乙图低。根据两图基带的植被类型可以判断,甲位于温带地区,乙位于热带地区,乙图山脉所处纬度位置较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由于阳坡气温高于同海拔的阴坡,从而导致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该山脉位于北半球,南坡是阳坡,由于阳坡热量较多,因此南坡自然带的高度相对于北坡较高。
答案 差异:甲图中同一自然带分布的高度南坡高于北坡。
原因:该山脉位于北半球,南坡是阳坡,由于阳坡热量较多,南坡自然带的高度相对于北坡较高。
(3)概述甲图中各自然带在山脉南、北坡出现的高度差异,并说明原因。(4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本课结束(共71张PPT)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课程标准
1.结合自然带景观图,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自然环境的
地域分异现象。
2.通过对比陆地自然带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明影响自然带形成的主要因素。
3.运用不同尺度区域的自然环境实例,结合自然带分布图,分析自然环境
的地域分异规律,综合分析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现象产生的原因。
4.联系现实生活中的自然地理现象,探究自然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培养人地协调观。
学习目标
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
探究重点 提升素养
课时对点练
内容索引
NEI
RONG
SUO
YIN
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
一、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
1.表现: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
上的差异。
2.陆地自然带
组合
海陆
带状
?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形成原因
地球表面获得的
随纬度发生变化,导致热量由赤道向两极方向递减
之间的水分交换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弱
分异基础
条件
条件
分异规律
表现
大致与
平行,沿
方向延伸、
方向更替
平行于
方向延伸、垂直于
方向更替
图示
?
?
二、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太阳辐射
海陆
热量
水分
纬线
东西
南北
海岸
海岸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几乎横穿整个大陆的地带,以及中纬度一定范围内
大陆地区
典型案例
沿20°E非洲大陆自赤道向南、北自然带的变化: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荒漠、草原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中纬度(40°N~60°N)亚欧大陆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变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中纬度
为什么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在北半球中纬度大陆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思考
答案 这主要是因为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大陆开阔,大陆西岸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大陆东岸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降水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减少,导致由沿海到内陆显著的水分差异,从而形成自然带从沿海到内陆、由森林带到草原带再到荒漠带的依次更替。
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形成原因:
的变化。
2.分异基础:热量状况、水分条件及其
的垂直变化。
3.分异规律
(1)垂直地域分异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具有一定的
性。
(2)山地自然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体所在
及其相对
有关。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

海拔
组合
相似
纬度
高度
丰富
四、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1.形成原因:
、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
2.举例
(1)南美大陆太平洋沿岸南纬3°至南纬30°之间平行于海岸分布的狭长荒漠带的形成原因:
的影响及
对大西洋暖湿气流的阻挡。
(2)天山的伊犁河谷受
水汽和高山冰雪融水的影响,形成了比较湿润的绿洲环境。
海陆分布
秘鲁寒流
安第斯山脉
大西洋
1.在山区,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降水逐渐减少。(  )
2.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
3.新疆塔里木盆地的绿洲是非地带性分异现象。(  )
判断
×
×

返回
探究重点 提升素养
素养培优
探究点一 主要陆地自然带
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可以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推测气候的形成与特征;而气候又是形成自然带的最重要因素。
1.[地理实践力]在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中,甲地位于_______(填风带),请在图上相应的位置用箭头画出该风带的风向。
西风带
答案 画图略(西南风)。
2.[区域认知]A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对应的自然带①是_________带。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
3.[综合思维]从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上可以看出,C地在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的交替控制下形成地中海气候,与之对应的自然带④是__________
______带。
4.[综合思维]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中____(填字母)气候对应两种不同的自然带,____、____(填字母)两种气候对应同一自然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西风带
亚热带常绿
硬叶林
F
D
E
自然带分布与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
气候对自然带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会形成不同的自然带,自然带
的分布和气候的分布
基本一致,它们之间
的内在联系如右所示
(以北半球为例):
核心归纳
自然带成因记忆法
(1)一种气候类型形成一种自然带: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寒带苔原带、寒带冰原带、山地垂直带。
(2)两种气候形成一种自然带: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都形成了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3)一种气候形成多个自然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形成了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方法技巧
(4)气候相同,但因地势的高低和降水量的不同而形成的自然带不同:在热带季风气候区内,地势低、降水多的地区为热带季雨林带,如恒河平原和印度半岛的西海岸;地势高、降水少的地区为热带草原带,如德干高原。
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2题。
1.当地自然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跟踪训练
解析 3月“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这说明树木冬季落叶,春季开始发芽,属于落叶阔叶林,选择B。
2.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A.用地类型差异
B.居民爱好差异
C.景观规划不同
D.行政管辖不同

解析 “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这说明两侧管理力度不同,左图绿化管理较好,右图绿化管理较差,出现了杂树,属于行政管辖不同,选择D。
读“某地景观图”,完成3~4题。
3.该景观图反映的自然带是
A.温带草原带
B.热带草原带
C.寒带苔原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解析 图示景观是在热带草原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反映的是热带草原带。
4.该景观图可能出现的地区是
A.内蒙古高原
B.青藏高原
C.亚马孙雨林
D.东非高原

解析 东非高原属于热带草原气候。
素养培优
探究点二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右图为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1.[区域认知]从图中看,由非洲中部向南、北方向,自然带是怎样变化的?
答案 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综合思维]非洲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带怎样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规律的形成基础是什么?
答案 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是以热量条件为基础的。
3.[区域认知]据图分析,自亚欧大陆东部的日本本州岛南部向亚欧大陆内部,自然带是怎样变化的?
答案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4.[综合思维]亚欧大陆东部向内陆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怎样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规律的形成基础是什么?
答案 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是以水分条件为基础的。
(1)在分析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特别要关注纬度位置的差异。
方法技巧
(2)在分析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特别要关注海陆位置的差异。
古诗云“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据此回答5~6题。
5.从地理学角度看,诗句描述的是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跟踪训练
6.塞北到江南景观的差异,产生的基础是
A.水分
B.光照
C.土壤
D.热量

解析 从塞北到江南的变化属于随纬度变化的方向发生更替,不同纬度接受太阳辐射的热量不同,从而引起植被等自然景观发生变化,体现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产生的基础是热量条件。
读图,完成7~8题。
7.北京、乌鲁木齐的自然植被分别是
A.常绿阔叶林、温带荒漠
B.落叶阔叶林、温带荒漠
C.常绿硬叶林、温带草原
D.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

解析 北京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对应的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乌鲁木齐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对应的植被为温带荒漠。故选择B。
8.导致北京、乌鲁木齐自然
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热量
B.光照
C.水分
D.海拔

解析 北京和乌鲁木齐的纬度相差不大,但由于北京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较多,发育的植被为森林;乌鲁木齐位于我国的内陆地区,受海洋影响较小,降水较少,气候干旱,发育的植被为荒漠,因此导致两地自然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水分,故选择C。
素养培优
探究点三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为世界最高峰。它的北坡在中国青藏高原境内,南坡在尼泊尔境内。右图为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垂直自然带示意图。
1.[区域认知]珠穆朗玛峰南、北坡的基带分别是什么?为什么?
答案 南坡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因为南坡山麓海拔低、纬度低,当地的水平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北坡基带为高山草原带,因为北坡属于阴坡,具有高寒气候特征,不适宜森林生长,只发育高山草甸、草原。
2.[综合思维]图中北坡为什么缺少森林带?
答案 北坡海拔高、气温低,不具备森林带发育所需的水热条件。
3.[综合思维]为什么南坡的积雪冰川位置低于北坡?
答案 南坡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北坡多。
4.[综合思维]为什么南坡自然带比北坡多?
答案 南坡比北坡纬度低且为阳坡,热量条件好;南坡为迎风坡,水分条件好;南坡山麓海拔低,与山顶相对高度大,从山麓到山顶水热条件差异大,自然带谱较丰富。
5.[综合思维]简析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呈现巨大差异的原因。
答案 随着海拔的升高,山体的水分条件、热量状况及其组合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不同的自然带。
1.垂直自然带的判读
(1)判断阳坡、阴坡和南、北半球
一般情况下,同一山体,同类自然带的分布高度阳坡高于阴坡。若知阴坡、阳坡的南北方位,还可以判断出南、北半球。如下图表示北半球。(南坡S为阳坡,北坡N为阴坡)
核心归纳
(2)判断山体所在热量带
通过基带的自然带类型确定所在热量带。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谱的最底层而得名。如上图,最底层自然带是落叶阔叶林带,可知此山体位于温带地区。
(3)比较不同山体纬度的高低
①比较不同山体所在的热量带判断山体纬度的高低。
②同类自然带的分布,在低纬的山地海拔高,在高纬的山地海拔低。
(4)判断自然带的多少
①山体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丰富。
②山体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一般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丰富。
③山顶、山麓之间的相对高度——一般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丰富。
(5)雪线高度(积雪冰川带下限高度)的影响因素
气温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即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夏季雪线高,冬季雪线低
降水
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地形
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越高;反之越低
2.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实际分布的自然带
形成原因
按理想状态分布的自然带
南美大陆西岸3°S~30°S之间狭长的热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海洋水汽
热带雨林带(北)、热带草原带(中)、热带荒漠带(南)
秘鲁寒流降温减湿
南美大陆南段东侧形成温带荒漠带(巴塔哥尼亚荒漠)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深入内陆
温带草原带(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
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呈现热带草原景观
海拔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带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巴西高原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的热带雨林带
地处东南信风迎风坡
热带草原带
暖流增温增湿
东南信风来自海洋,温暖湿润
南半球缺少亚寒带针叶林带和寒带苔原带
南半球相应纬度带是海洋,缺少陆地分布
亚寒带针叶林带(北)、寒带苔原带(南)
天山、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丰富
温带荒漠带
如图所示为“四幅山地垂直带谱图”。据此完成9~10题。
9.图中位于北半球的有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跟踪训练
解析 北半球南坡为阳坡,同一自然带分布南坡高于北坡,故①④位于北半球。
10.图中可反映我国长白山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我国长白山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其基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2021·山东青岛市黄岛区期末)大高加索山脉,位于俄罗斯西南部,地理坐标为(42°26′E,43°21′N),其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山是欧洲第一高峰,海拔5
642
m。据此完成11~12题。
11.大高加索山脉垂直自然带的基带是
A.温带草原带
B.亚寒带针叶林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解析 由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大高加索山位于大陆内部地区,降水稀少,可知大高加索山脉垂直自然带的基带是温带草原,A正确。
12.厄尔布鲁士山高山冰川带的分布类似于图中的
解析 由所学知识可知,厄尔布鲁士山位于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上,这里主要盛行的风向为西南风,因而西侧为迎风坡,降水较多,受降水的影响,雪线西侧比东侧要低,C正确。

返回
课时对点练
解析 各城市市树树种的南北差异,是随着纬度更替的,能反映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A对。
市树是城市形象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城市的一张名片。读“我国部分城市市树分布图”,完成1~2题。
1.各城市市树树种的南北差异能反映出自然环境的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基础过关
2.根据香樟的分布区域,推测其生长习性为
A.耐旱
B.喜盐碱
C.耐寒
D.喜温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读图可知,香樟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推测其生长习性为喜温湿,D对。
16
(2021·山东枣庄市期末)某科考队对图1所示区域的甲、乙两座山峰的植被进行比较研究,绘制了“两座山峰垂直带谱分布示意图(图2)”。读图,完成3~4题。
3.图2中A自然带的典型植被为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温带荒漠
D.温带草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山体基带与当地的水平自然带相同。结合经纬度可知当地地处我国东北,是温带季风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对。
解析 从图中可看出,与甲山相比,乙山山体高度较小,达不到苔原带所需要的较低温度,因此其垂直带谱中缺少高山苔原带,C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4.乙山垂直带谱中缺少苔原带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更高
B.降水较多
C.山体低矮
D.土壤贫瘠

如图为“非洲乞力马扎罗山部分自然带俯视图”,某登山队沿图中虚线进行登山活动。完成5~6题。
5.甲自然带是
A.热带雨林带
B.高寒荒漠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由图可知,甲自然带位于高山冰雪带下缘,可推测为高寒荒漠带,B正确。
6.沿登山线路的自然带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由图可知,登山线路从出发地到目的地海拔越来越高,水热组合发生明显变化,自然带发生了变化,依次是热带疏林草原带、高山草甸带、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各个自然带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垂直方向上产生带状更替,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C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读图,完成7~8题。
7.图中岛屿两侧①②两种自然带的差异体现了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解析 从图中可知,该岛为马达加斯加岛,①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加上沿岸有暖流经过,降水多,为热带雨林带;②位于背风坡,为热带草原带,两者的差异体现了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8.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①自然带成因相同的是
A.撒哈拉沙漠直逼非洲西海岸
B.赤道附近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带
C.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
D.南半球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四个选项都属于非地带性分异规律,撒哈拉沙漠直逼非洲西海岸,主要是受沿岸寒流的影响;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由于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形成热带草原带;南半球南纬50°~60°附近大部分为海洋,不具备发育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的陆地环境。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及巴西高原东南部虽距赤道较远,但都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沿岸有暖流经过,都形成了热带雨林带。
16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①自然带位于30°N~35°N。再向北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日本又位于大陆东岸,所以①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故选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1·山东威海市期末)下图示意日本植被水平和垂直分布状况。据此完成9~10题。
9.图中①植被类型是
A.常绿硬叶林
B.热带雨林
C.常绿阔叶林
D.亚热带草原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0.从①到③山麓基带的变化反映了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解析 从①到③山麓基带的变化,即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或针叶林,体现了热量的变化引起自然带的变化,反映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故选A。
(2020·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中学月考)秦岭—大巴山山区由一系列东西走向、南北排列的山地组成,具有南北过渡的地理—生态属性,因此常被作为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秦巴山区形成了复杂多样且具有过渡性质的山地垂直带。某研究小组在对该地区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绘制了部分山地的垂直带谱(如下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下列山地按照自南向北顺序排列的是
A.米仓山、三峡大老岭、草链岭、太白山
B.太白山、草链岭、三峡大老岭、米仓山
C.草链岭、太白山、米仓山、三峡大老岭
D.三峡大老岭、米仓山、太白山、草链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秦岭—大巴山山区由一系列东西走向、南北排列的山地组成,地形较复杂,图中基面海拔相差不大,基面海拔对垂直带基带影响不大,南北向热量影响较大。三峡大老岭与米仓山相比,米仓山有南北坡的差异,而三峡大老岭则没有南北坡之分,说明三峡大老岭南北坡一样,基带都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进而判断三峡大老岭在最南面,米仓山在三峡大老岭北侧。太白山南坡基带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含常绿成分),北坡基带
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草链岭南北坡基带都
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因此草链岭在太白山
北侧。据以上分析可知,山地按照自南向北顺
序排列的是三峡大老岭、米仓山、太白山、草
链岭。选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2.太白山南、北坡高山灌丛草甸带
分布差异小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基本相同
B.坡面环境差异小
C.坡度差异不大
D.坡面相互影响小

解析 太白山南、北坡高山灌丛草甸带均位于山顶,山顶体积、面积较小,不同坡向的水分、热量相互交换较强,水热条件基本一致,两坡在山顶处坡面环境差异小,高山灌丛草甸带分布差异小。选B。
如图是“秦岭东段南坡某山峰垂直带谱分布图”。读图完成13~14题。
13.导致图中Ⅰ和Ⅱ自然带不同
的直接因素是
A.光照
B.水分
C.海拔
D.热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图中Ⅰ和Ⅱ自然带都在温暖地带,两者热量差异不明显,两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半干旱性和半湿润性,故导致两自然带不同的直接因素是水分。
14.根据图中信息,推断Ⅲ自然带最有
可能是
A.荒漠带
B.草原带
C.针叶林带
D.冰雪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山地垂直自然带变化与自然带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海拔升高,相当于纬度增加,故Ⅲ自然带最有可能是生长在较高海拔(相当于较高纬度)、蒸腾作用较弱的针叶林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5.读“甲、乙、丙三地的植被垂直分布图”,甲、乙两地均位于我国,丙地位于某岛屿,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甲、乙、丙三地纬度按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2分)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丙、乙、甲

解析 通过山麓自然植被可以判断,甲地位于温带,乙地位于亚热带与暖温带交界处,丙地位于热带,所以A选项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乙山脉可能是(2分)
A.太行山
B.秦岭
C.天山
D.五指山(海南)

解析 乙地位于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交界处,太行山、天山位于温带,五指山(海南)位于热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3)甲地雪线南坡高于北坡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案 甲地位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南坡气温较北坡高;甲地南坡为背风坡,降水量小,北坡为迎风坡,降水量大,故雪线南坡高于北坡。
解析 影响雪线的因素主要从气温、降水两方面分析。
解析 草原、雨林植被差异主要是水分条件不同造成的,因此主要从东、西两坡降水差异分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4)丙地东、西两坡垂直自然带基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案 丙地东坡为迎风坡,从海洋上来的水汽,在东坡形成地形雨,且东坡受暖流影响,增温增湿,故东坡基带形成热带雨林带;西坡为背风坡,降水偏少,形成热带草原带。
16.读“我国三座名山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6分)
(1)图中序号②③所代表的自然带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落叶阔叶林带
针叶林带
解析 大兴安岭随着海拔升高,受地形抬升作用,降水增加,发育为落叶阔叶林;海拔继续升高,热量减少,植被演变为针叶林。
解析 影响山地自然带多少的因素主要有纬度、海拔和相对高度。图示三座山脉纬度位置近似,因此垂直带谱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海拔和相对高度。海拔和相对高度越高,垂直带谱越丰富。
(2)在三座山峰中,天山自然带最丰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天山的海拔最高,且相对高度比贺兰山、大兴安岭高得多。
解析 同一山体,降水越多的坡向冰雪覆盖面积越大,则冰雪下线即雪线高度越低。
(3)比较天山南、北两坡的雪线,较低的是___坡,导致天山雪线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4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水分(降水、
湿度)的差异
解析 同一山体相对高度近似的不同坡向,垂直带谱的差异主要是由水热条件的变化所致。南北走向的山地,一般迎风坡降水多,水热条件较好,带谱更加丰富。
(4)造成贺兰山山地两侧垂直带谱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贺兰山东坡是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西坡是背风坡,降水较少。
返回
本课结束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学习目标
1.结合自然带景观图,通过理解自然环境整体性概念,明确自然环境整体性的三种表现。2.通过阅读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关系示意图,结合具体自然地理现象,认识自然环境的要素组成及相互关联性。3.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特征的一致性和发生发展的统一性现象,总结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4.联系生活中的自然地理现象,探究自然环境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人地协调观。
一、要素的内在关联性
1.自然环境由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2.自然环境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并最终导致自然环境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思考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对当地自然环境有什么影响?
答案 使当地植被恢复,水土流失减轻,土壤肥力增加,空气湿度增大,温差减小等。
二、环境特征的一致性
1.从全球角度看,地球表面自然环境具有一致性,其突出表现在:有液态水,有适宜的温度和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具有生命系统以及自我调节功能等。
2.从区域尺度来看,不同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具有相对一致性特征。
思考 青藏地区的一致性环境特征是什么?
答案 高寒。
三、发生发展的统一性
1.从全球角度看,地球表面自然环境具有自身统一的发生机制与发展过程。其发生发展不仅受控于适中的日地距离、适宜的地球质量,以及特定的自转和公转周期等条件,而且经历了地球内部圈层的分化与外部圈层的形成,实现了从无机世界向有机世界的演化。
2.从区域角度来看,每个区域内部整体性特征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过程也是统一的。
思考 简述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环境特征的成因。
答案 ①深居亚欧大陆内部,远离海洋,降水少,气候干旱;②青藏高原隆升,阻碍了印度洋湿润气流西进北上,并导致西北地区盛行下沉气流,加剧了西北地区的干旱程度。
探究点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下图是某区域地理要素逻辑关系图。
1.[综合思维]将下列内容和图甲、图乙中的字母对应起来。
①生态环境改善 ②地表水丰富,水系发达,河流众多 ③地表侵蚀、切割强烈,呈现山、丘、盆、谷交错分布状态 ④退耕还林、还草 ⑤基岩裸露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
答案 ② ③ ① ⑤ ④
2.[区域认知]该区域最有可能是(  )
A.黄土高原
B.青藏高原
C.南方低山丘陵
D.塔里木盆地
答案 C
3.[综合思维]两幅图反映了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哪些表现?
答案 要素的内在关联性;环境特征的一致性;发生发展的统一性。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要素的内在关联性
①自然环境由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②自然环境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并最终导致自然环境中环境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和滥伐森林引起整个生态环境的失调:
(2)环境特征的一致性
①从全球尺度来看,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的一致性突出表现在:有液态水,有适宜的温度和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具有生命系统以及自我调节功能等。
②从区域尺度来看,不同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具有相对一致性特征。
如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温带荒漠景观的形成:
(3)发生发展的统一性
①从全球角度看,地球表面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发生机制与发展过程。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的发生发展,受控于适中的日地距离、适宜的地球质量,以及特定的自转和公转周期等条件。
②从区域角度来看,每个区域内部整体性特征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过程也是统一的。
如青藏高原隆升对亚洲地理环境的影响:
(2020·辽宁师大附中期中)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其以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闻名于世,是科学探险、考察和生态旅游的胜地。青藏高原也是地球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年代最新并仍在隆升的高原。结合下图,回答1~2题。
1.方框内①②③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
A.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
B.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C.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
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
2.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不相符的是(  )
A.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
B.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
C.土壤肥沃,多冻土,土层深厚
D.植被多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青藏高原海拔高,直接导致该地气温低、空气稀薄,空气稀薄则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因此白天该地的太阳辐射较强。故可推出②为空气稀薄,①为气温低,③为太阳辐射强。第2题,青藏高原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土层浅薄,土壤贫瘠。
(2021·北京石景山区期末)蓄水能力是评价土壤水源涵养、调节水循环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林地土壤蓄洪作用主要反映在毛管孔隙水的贮存能力上。土壤持水量饱和后会产生地表和地下径流。下表为四川盆地东部海拔350米~951米某山不同林地土壤孔隙度和持水性资料。据此完成3~4题。
林地类型
孔隙度(%)
有机质含量
饱和持水量(吨/公顷)
孔隙度
非毛管孔
毛管孔
(%)
针阔混交林
59
14
45
4.62
503
常绿阔叶林
63
16
47
3.18
648
楠竹林
52
12
40
2.08
312
灌木林
73
17
56
7.79
1
833
3.最不适合该山地作为水土保持林的林地类型是(  )
A.针阔混交林
B.楠竹林
C.常绿阔叶林
D.灌木林
4.当地灌木林有机质含量高,与其关联度最小的是(  )
A.植物种类多
B.枯枝落叶多
C.地表径流大
D.年均温较低
答案 3.B 4.C
解析 第3题,由材料“林地土壤蓄洪作用主要反映在毛管孔隙水的贮存能力上”可知,材料所给的四种林地类型中,楠竹林的毛管孔隙度最低,说明楠竹林的林地土壤蓄洪作用最小。这表明,水土保持作用最小的是楠竹林,选B。第4题,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植物种类多、枯枝落叶多,将更多的有机养分归还给地表,A、B关联度大。地表径流大,会加大对地表有机质的侵蚀,导致有机质降低,选C。灌木林所处海拔较高,年均温较低,D关联度大。
读漫画《枯萎的外表,强大的内心》,完成1~2题。
1.漫画揭示的地理环境是(  )
A.地形平坦
B.地下水丰富
C.降水稀少
D.土壤肥沃
2.图中景观在我国最典型的地区是(  )
A.西藏地区
B.华南地区
C.东北地区
D.西北地区
答案 1.C 2.D
解析 第1题,从漫画可知,植物根系发达,是为了尽可能多地吸取地下水分,说明该地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故选C。第2题,图中景观在我国最典型的地区是西北地区,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内陆,因此降水稀少,故选D。
也门索科特拉岛拥有世界上最神奇的动植物物种。在该岛800多种植物中,有超过1/3的物种是其所特有的。岛上的龙血树是地球上最具生命力的树种之一。龙血树形态奇特,好像向四周撑开了一把伞。据此完成3~4题。
3.索科特拉岛物种具有独特性的最主要因素是该岛(  )
A.平原面积广大
B.长期与大陆隔绝
C.火山活动频繁
D.人类活动影响小
4.龙血树的奇特形态主要有利于(  )
A.为根部遮挡阳光,减少水分蒸发
B.抗击强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
C.进行光合作用
D.收集水分并使其汇集到根部
答案 3.B 4.D
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索科特拉岛四面临海,长期与大陆隔绝使得该岛物种具有独特性,B对。第4题,根据索科特拉岛所在的地理位置可知,该地为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旱,使得龙血树的形态奇特,有利于收集水分并使其汇集到根部,D对。
自然环境中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要素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所示的中心甲可能是(  )
A.人口数量增多
B.气候变化
C.森林破坏
D.围湖造田
6.上图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
A.综合性
B.区域性
C.整体性
D.差异性
答案 5.C 6.C
解析 第5题,根据地表环境的整体性,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根据图中所示的中心甲产生的影响,分析甲可能是森林破坏,C对;人口数量增多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与图中各结果之间不是直接影响的关系,A错;气候变化不能直接影响土壤肥力,B错;围湖造田与水土流失加剧无直接因果关系,D错。第6题,上图反映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要素带来影响,甚至带动一系列的变化,C对。没有反映综合性、区域性、差异性,A、B、D错。
下图为“某区域要素联系图”。据此完成7~8题。
7.该图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
A.整体性特征
B.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D.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8.下列叙述中,属于P环节的是(  )
A.降水多且集中于夏季——河流有夏汛
B.植被破坏严重——形成红色沙漠
C.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
D.山区坡陡——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答案 7.A 8.C
解析 第7题,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第8题,P环节是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夏季高温多雨,有机质易分解、积累少,形成贫瘠的红壤。
修建水库会对自然环境产生诸多影响。读图,回答9~10题。
9.图示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
A.区域性
B.开放性
C.整体性
D.差异性
10.下列对图示甲、乙、丙、丁四处内容的填充合理的是(  )
A.甲——水位下降
B.乙——改善局部气候
C.丙——增加
D.丁——加重
答案 9.C 10.B
解析 第9题,水库的修建会对土壤、地下水、生物、岩石、地方气候等诸多自然要素产生一定的影响,充分反映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第10题,水库的修建,可以增加下渗,使地下水位升高,因此甲应是水位上升;水库的修建,可以使当地气候变得湿润,降水增多,湿度增大,因此乙应是改善局部气候;水库的修建,可以有效截留泥沙,使下游河道中的泥沙沉积减少,因此丙应是减少;水库的主要作用是调节河流径流,减轻洪灾,因此丁应是减轻。
风尘沉积通量大小可以指示地区干燥度的变化。下图反映了青藏高原隆升与西北地区的风尘沉积通量变化情况。读图,回答11~13题。
11.从水循环的过程看,青藏高原隆升影响我国西北地区同期风尘沉积通量变化的主要环节是(  )
A.地面蒸发
B.水汽输送
C.大气降水
D.地面径流
12.根据图中信息分析判断,青藏高原的隆升对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有(  )
①气候的大陆性变强 ②植被覆盖率增大 ③河湖及其水量增大 ④太阳能资源更丰富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13.青藏高原的隆升,导致了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演变,这体现了(  )
A.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B.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C.自然环境的复杂性
D.自然环境的稳定性
答案 11.B 12.A 13.A
解析 第11题,风尘沉积通量增加的趋势反映了西北地区气候逐渐变得干旱,主要原因是青藏高原的隆升阻挡了从印度洋来的西南季风北上,即水汽输送。第12题,青藏高原隆升使西北地区气候变得干旱,大陆性变强,太阳能资源更丰富。第13题,青藏高原隆升对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反映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14.读“滥伐森林与植树造林的环境变化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将下列地理现象的数字序号填入上图中相应的空白处。(9分)
①水土流失 ②鸟类、兽类减少 ③生态失调 ④生物多样性增加 ⑤风速减小、湿度增大 ⑥气候恶化 ⑦干旱灾害减少 ⑧土地沙化 ⑨生态系统良性发展
(2)图示表示自然环境具有________________特征。森林植被对自然环境影响很大,特别是分布于赤道附近区域的______________具有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影响全球气候的变化。(2分)
答案 (1)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第一行②⑦;第二行⑧⑥③④⑨;第三行①⑤。
(2)整体性 热带雨林
15.(2021·北京延庆区期末)洞庭湖是长江重要的调蓄湖泊,具有强大蓄洪能力,曾使长江无数次的洪患化险为夷,江汉平原和武汉三镇得以安全度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洞庭湖位置及水系图。
材料二 洞庭湖面积最大时约6
000平方千米,目前骤减到约2
600平方千米,退居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1)说出洞庭湖湖水的主要补给来源。(3分)
(2)简要分析引起洞庭湖6~9月水体面积波动的自然原因。(4分)
(3)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洞庭湖面积减小对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6分)
答案 (1)大气降水,长江、澧水、沅江、资水、湘江补给。
(2)6月份,长江流域进入梅雨季节,长江水位上涨,高于洞庭湖水位,长江水补给洞庭湖水;7~9月份,雨带推移到华北地区,长江水位下降,低于洞庭湖水位,洞庭湖水补给长江水。
(3)①湖泊调蓄水量能力减弱(或湖泊对河流径流量的调节作用减弱),洪涝(旱涝)灾害频繁;②湖泊水量减少,自净能力减弱,水质下降(水污染加剧);③水生生物生存环境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④湖泊减少,调节气候能力下降。(任答3分,得6分)微专题4 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图的判读
1.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
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上图中珠穆朗玛峰南坡基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南坡位于亚热带地区。
2.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
北半球的山体,因全年大部分时间正午太阳在南方,则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基带自然带的海拔高于北坡;南半球则反之。如下图所示:
3.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
雪线低的为迎风坡,雪线高的为背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因此雪线高)。
4.根据不同山坡同一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
(1)东西走向的山——同一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阳坡,海拔分布低的为阴坡。
(2)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同一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背风坡,海拔分布低的为迎风坡(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如下图所示:
下图表示的是某山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①②③依次代表(  )
A.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
B.高寒荒漠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原带
C.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原带
D.高山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寒荒漠带
2.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纬度位置
C.山脉走向
D.山体坡度
3.该山可能位于(  )
A.赤道附近
B.40°S附近
C.40°N附近
D.极圈附近
答案 1.A 2.B 3.A
解析 第1题,垂直自然带③以下为山地森林与草原过渡带,因此自然带③为高山草原带,随着海拔的增加,热量条件变差,自然带②变为高寒荒漠带,再向上气温更低,冰雪很难完全融化而形成积雪冰川带。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山山麓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该自然带首先要在热带才能出现,决定热量带的主导因素是纬度位置,因此选项B符合题意。第3题,由垂直自然带谱判断山地位置,往往由基带(山麓自然带)决定。该地基带为热带草原带,属于热带地区。因此选项A符合题意。
(2020·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期末)下图为“某山脉山坡的植被垂直分布图”。据此完成4~5题。
4.图中山坡原有的一类自然植被现已完全缺失,该类自然植被可能是(  )
A.热带草原
B.常绿硬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高山草甸
5.导致该自然植被类型缺失的因素最可能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地势
D.人类活动
答案 4.C 5.D
解析 第4题,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的植被分布类似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低纬到高纬的典型植被大致依次是热带雨林、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等(大陆的东岸),与图中山坡自然植被对比可知,图中存在原生常绿阔叶林,但其上方没有原生落叶阔叶林,说明原来有的而现在完全缺失的自然植被可能是落叶阔叶林,故C项正确。第5题,据材料可知,原来有而现在完全缺失,应当是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滥砍滥伐等,原来的植被遭受破坏,而生长出现在的植被;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均是自然因素,不会发生明显变化,不会造成该植被的缺失,故D项正确。
(2018·天津文综)结合图1和图2中的信息,回答6~7题。
6.最有可能观察到图1中景观的地点,是图2中的(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7.在图1所示地区,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带应位于(  )
A.终年积雪区
B.高山草甸带
C.云杉林带
D.山麓草原
答案 6.A 7.C
解析 第6题,A对:由图1某地景观图中可以看出,该地位于草原地区,北部为高山,海拔3
700米以上,图2中甲地在海拔0~1
000米的山麓地带,附近有河流经过,可能为草原,北部为海拔3
000米以上的高山,符合题意。B错:由图2可知,乙地海拔在0~1
000米,但是乙地离南侧天山较远,不处于山麓地带,因而不可能看到图1中的景观。C错:由图2可知,丙地海拔在3
000~5
000米,不可能分布有草原景观。D错:由图2可知,丁地位于海拔1
000~2
000米的山麓地带,位于塔里木盆地北侧,山地背风坡,降水少,不可能有云杉林分布。第7题,该山地自然带的分布主要受水分条件差异影响,四个地带中云杉林带对水分条件要求最高,因而此地带的年降水量最多。
下图为“某岛国四大岛植被分布示意图”,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常绿林、落叶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读图回答8~10题。
8.图中纬度最高的岛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9.造成丙岛自然带相对丰富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海陆
B.纬度、地形
C.海陆、土壤
D.土壤、地形
10.下列关于图中各岛植被分布规律,叙述正确的是(  )
A.植被分界线由背风坡向迎风坡倾斜
B.同时体现了水平、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C.海拔越高,常绿林面积所占比例越大
D.海拔2
000
m以上,无阔叶树种出现
答案 8.D 9.B 10.B
解析 第8题,读图,结合材料可知,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常绿林、落叶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丁岛的基带植被为落叶阔叶林,而其他三个岛的基带植被均为常绿林,所以丁纬度最高。第9题,读图可知,丙岛的基带植被为常绿林,纬度较低,且海拔较其他岛高,自然带带谱相对丰富,因此影响因素为纬度和地形。第10题,植被分布高度主要是由于阴坡和阳坡的光照、热量条件差异导致的,并从阳坡向阴坡倾斜;图中自然带分布既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由于基带不同,又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海拔与常绿林面积所占比例不呈正相关;丙岛海拔2
000
m以上有混交林,属于阔叶和针叶混交林。
(2021·山东聊城市期末)中国登山队于2020年5月第三次对珠穆朗玛峰高度进行精确测量。下图中甲、乙为珠穆朗玛峰南北两坡垂直自然带分布图谱(图中①~⑧为不同的自然带)。据此完成11~12题。
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同一植被类型在北坡分布的海拔较高
B.乙坡为阳坡,雪线的海拔高于北坡
C.乙坡自然带数量多的主要原因是海拔较高
D.甲坡自然带数量少的主要原因是纬度较高
12.图中①处的自然景观是(  )
A.常绿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热带草原
D.高山草甸
答案 11.A 12.A
解析 第11题,读图,根据甲坡和乙坡垂直自然带的分布可知,甲坡为北坡,乙坡为南坡,同一植被类型在北坡分布的海拔较高,A正确;乙坡为阳坡,也是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雪线的海拔低于北坡,B错误;乙坡自然带数量多的主要原因是基带海拔低,相对高度大,C错误;甲坡自然带数量少的主要原因是基带海拔高,相对高度小,D错误。第12题,图中①处位于珠峰南坡的基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自然景观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故选A。
下图为“我国三个地区植被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3~14题。
1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三地纬度由低到高的排序是丙—甲—乙
B.甲山地的基带是落叶阔叶林带
C.丙山地的基带可能是热带(季)雨林带
D.乙山地A自然带为温带草原带
14.引起甲、乙、丙三地针叶林分布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坡向
D.地形
答案 13.C 14.A
解析 第13题,由图可知,丙山地的基带之上是常绿阔叶林,因此其基带可能为热带的自然带,可能是热带(季)雨林带;甲山地的基带为针阔叶混交林带;乙山地的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故A自然带为针阔叶混交林带;三地纬度由低到高的排序是丙—乙—甲。第14题,甲、乙、丙三地纬度不同,山地基带不同,故针叶林分布高度逐渐升高是热量不同引起的。
15.(2020·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期末)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生物等地理要素,随着地理位置和地势的变化呈现出规律性的演变,从而形成纷繁复杂而又有规律的自然景观。下图为两座山脉自然带垂直分布示意图。
(1)乙图中,山脉在海拔4
000
m以上的南、北坡,坡度基本相同,气温大致相当,但南坡的雪线却低于北坡,说明其原因。(4分)
(2)比较甲图和乙图山脉自然带谱的主要差异,并判断哪幅图的山脉所处纬度位置较低。(6分)
(3)概述甲图中各自然带在山脉南、北坡出现的高度差异,并说明原因。(4分)
答案 (1)由乙图自然带分布可知,该山脉位于南半球低纬度地区,南坡受东南信风带的影响,为迎风坡,降水量较大,因此雪线较低。
(2)差异:乙图山脉自然带谱更丰富;乙图山脉基带为热带雨林带,而甲图山脉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相同类型的自然带在甲图山脉分布的高度比乙图低。(任答两点即可)
乙图山脉所处纬度位置较低。
(3)差异:甲图中同一自然带分布的高度南坡高于北坡。
原因:该山脉位于北半球,南坡是阳坡,由于阳坡热量较多,南坡自然带的高度相对于北坡较高。
解析 (1)迎风坡降水丰富,雪线分布高度较低;据图可知,乙图位于南半球,该山脉位于低纬度地区,南坡受东南信风带影响,是迎风坡,降水丰富,故雪线较北坡低。(2)对比两幅图,根据垂直自然带的变化特征可知,乙图山脉自然带谱更丰富;乙图山脉基带为热带雨林带,而甲图山脉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相同类型的自然带在甲图山脉分布的高度比乙图低。根据两图基带的植被类型可以判断,甲位于温带地区,乙位于热带地区,乙图山脉所处纬度位置较低。(3)由于阳坡气温高于同海拔的阴坡,从而导致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该山脉位于北半球,南坡是阳坡,由于阳坡热量较多,因此南坡自然带的高度相对于北坡较高。(共51张PPT)
单元活动 学会分析区域自然环境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课程标准
1.利用思维导图,说出区域自然环境分析的主要内容和一般步骤,培
养综合思维。
2.利用图表分析我国东部季风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培养地理实践力与
综合思维。
3.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事象,收集、整理和归纳较复杂的地理信息,
解释地理事象形成的原因,为区域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学习目标
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
探究重点 提升素养
课时对点练
内容索引
NEI
RONG
SUO
YIN
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
一、区域自然环境分析的内容
组成要素
具体内容
地形状况
分析地貌的基本形态及其


气候状况
判断气候类型,分析

的季节变化及其组合关系
________
分析自然植被所属的

特征
水文状况
分析河流、湖泊、沼泽的分布概况,以及径流量及

土壤状况
分析主要土壤类型及分布特征
组合情况
分布特征
温度
降水
植被状况
类型
分布
季节变化
二、区域自然环境分析的一般步骤
1.方法:文献查阅、
、综合思维、差异比较等。
实地调查
2.步骤
气候
季节
变化
明显不同
三、案例分析——东部季风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1.气候特征分析
根据我国东部季风区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分析当地气候的特征。
2.水文特征分析
根据收集到的东部季风区不同河流的流量数据,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
3.其他要素特征分析
收集、查阅东部季风区的地形、植被和土壤等资料,说出各自的主要类型,分析它们的分布规律。
4.多要素关系分析
东部季风区各自然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
,可以从气温、降水等要素入手,分析季风气候与地形、水文、植被、土壤等因素的相互关系。
5.综合分析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归纳东部季风区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与整体性特征。
返回
关联性
探究重点 提升素养
摩洛哥位于非洲西北部,素有清凉国度之称,其南部地区有“羊上树”奇景,该树叫阿甘树,是一种多刺的常青树,需生长40至60年才能结果。其果实经繁杂工序、纯手工加工,制成摩洛哥精油,产量较低,有“液体黄金”之称。右图为摩洛哥区域及相关资料图。
素养培优
探究点 分析区域自然环境特征
1.[区域认知]分析马拉喀什气温年较差较小的原因。
答案 冬季北部山地阻挡了冷空气南下;受西风暖湿气流影响;夏季南部山地阻挡了来自撒哈拉沙漠的热气流侵入。
2.[综合思维]推测“羊上树”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
答案 海拔较低,地势起伏较小;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少雨;地表水较少,多为季节性河流;为贫瘠的荒漠土;植被稀少,以草原、荒漠为主,动物耐饥渴能力较强。
3.[综合思维]写出阿甘树对当地自然环境的生态意义。
答案 根系发达,能涵养水源;防风固沙,防治土地沙漠化扩大;保持生物多样性。
区域自然环境要素特征描述
(1)地理位置特征
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
(2)地形地势特点描述
地形组成、地势特点、地表形态、地形分布。
(3)区域气候特点描述
气候类型;气温特点(冬夏气温高低、温差大小、气温分布、温度带);降水特点(降水总量、降水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水热配合情况、干湿状况);光照状况;气候分布;气象灾害。
核心归纳
(4)河流水系、水文特点
①水系特点——河流长度;流向;流域面积;支流数量;河网密度;落差或峡谷分布。
②水文特点——水量大小;水位季节变化大小;汛期长短;含沙量大小;结冰期长短;有无凌汛;水能。
(5)植被、土壤特征
①植被——类型;水平分布规律;垂直自然带特点。
②土壤——类型;分布特点。
(6)自然资源特点
自然资源类型、储量、分布等特点。
饮食文化的形成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由于我国各地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地区人们对食物口味的喜好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三省居民喜食辣的主要原因是
A.昼夜温差大,辛辣可驱寒
B.自然条件特别适于种植辣椒
C.气候湿潮,辛辣可祛湿
D.宗教信仰及传统饮食习惯

跟踪训练
解析 我国川、贵、湘地区,地形崎岖,气候湿热,居民多数喜食辣味以祛体内湿气,故有“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说,故选C。
2.“久在山西住,哪能不吃醋”,山西人爱吃醋与当地哪一自然环境有关
A.制醋历史悠久,品质好
B.气候大陆性强,空气干燥
C.地形崎岖,交通不便,调味品缺乏
D.饮用水中钙含量大,吃醋不易形成结石

解析 山西人爱吃醋和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关。地处黄土高原,气候干燥、温差较大,水土碱性大,山西人称之为“水土硬”,而醋的酸性正好能中和碱性,吃醋可以维持人体内的酸碱平衡,有利于身体健康,故选D。
古人登上大别山主峰,不禁感叹南北两侧的景色:“山之南山花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此山大别于他山也!”。读图,完成3~4题。
3.推断古人登山时最可能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解析 材料信息表明,山之南山花
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如果是夏
季,山之北不可能出现白雪皑皑,
排除B。
如果是秋、冬季,大别山山之南不
可能山花烂漫,排除C、D。
由此推断古人登山时最可能的季节
是春季,既有可能看到阳坡(山之南)山花烂漫,也有可能看到阴坡(山之北)还未融化掉的积雪,选项A符合题意。
4.出现该景观的原因主要有
①位于亚热带北部 ②主峰海拔高,气温低,有季节性积雪 ③山的北侧降水比南侧多 ④山北为阴坡山南为阳坡,阴坡气温低于阳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大别山位于亚热带北部,气候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容易出现南北景观差别大现象,①符合题意;
大别山主峰海拔高,气温低,在北坡可能出现季节性积雪,②符合题意;
大别山的降水主要来自夏季风,夏季风为偏南风,因此山的北侧为背风坡,降水比南侧少,③不符合题意;
山北为阴坡,气温较低,可能出现
白雪皑皑,而山南为阳坡,气温较
高,有可能出现山花烂漫,④符合
题意。
综上所述,选项C符合题意,排除
A、B、D。
返回
课时对点练
东部季风区背靠内陆高原,面向海洋。包括第二级阶梯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横断山区,以及第三级阶梯的沿海平原和丘陵地区。据此回答1~2题。
1.为对东部季风区的自然环境特征进行分析,在收集各个要素的资料时应
①以实地考察和调查为主 ②以查阅资料为主 ③主要收集数据 ④主要收集数据、影像、地图等资料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 对东部季风区的自然环境各要素相关资料的收集应以查阅资料为主,主要收集数据、影像、地图等资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基础过关
2.分析东部季风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时,需要进行
①单要素特征分析 ②多要素关系分析 ③综合分析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①②③均属于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分析的内容。
16
非洲被称为高原大陆和热带大陆,下图示意非洲北部降水类型分布。读图完成3~5题。
3.Ⅰ与Ⅲ地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同的
主导因素是
A.洋流
B.海陆位置
C.地形地势
D.大气环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Ⅰ地区为地中海气候区,冬季受南移的西风带控制,降水多;Ⅲ地区夏季受北移的赤道低气压带的影响,降水多,故选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4.图示Ⅳ沿岸地区多雾的形成条件是
A.海洋水汽来源充足
B.加那利寒流流经沿岸
C.气温昼夜变化较大
D.寒冷冬季风势力强大

解析 Ⅳ沿岸地区多雾的主要原因是沿岸有加那利寒流流经。由于冷洋面的降温作用,使其上的水汽遇冷凝结,形成雾,选项B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5.Ⅱ地区极端干旱
,表现为
A.物理风化强烈,砾石遍布
B.动物随季节南北迁徙
C.地表水短缺,荒漠广布
D.大牧场放牧业发达
解析 Ⅱ地区为撒哈拉大沙漠地区,这里气候极为干旱的表现一是地表水短缺,二是荒漠广布,故选C。

幼发拉底河89%的流量来自上游。底格里斯河流经巴格达后,所挟带的泥沙绝大部分不能到达波斯湾。右图为“两河流域大型水坝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6~7题。
6.幼发拉底河的汛期集中在
A.春夏季
B.夏秋季
C.秋冬季
D.冬春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根据材料及图示可知,幼发拉底河水源主要来自上游地中海东北部安纳托利亚高原,该地属于地中海气候区,冬春季节受西风带控制,降水较多,因此汛期集中在冬春季节,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7.底格里斯河流经巴格达后,所挟带的泥沙
绝大部分不能到达波斯湾的主要原因是
A.水库拦截
B.气候干旱
C.地势平坦
D.下渗严重

解析 根据图示可知,在巴格达下游并没有大坝拦截泥沙,A错误。
气候干旱与泥沙能否被搬运进入海洋无关,B错误。
河流流经巴格达后流域地形以平原为主,水流十分缓慢,流水的搬运能力弱,因此泥沙大部分不能入海,C正确。
下渗严重与流水的搬运作用之间关系不大,D错误。
生活在陕南地区的小明同学,利用暑假到陕北地区旅游,看到陕北地区的传统民居与陕南地区存在明显差异。下图为“陕西省示意图”。据此完成8~9题。
8.陕南地区的传统民居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等。导致陕南地区民居差异的原因主要是
①气候多种多样 
②地形多种多样 
③各地建筑原料的差异 
④地质条件的差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石头房、竹木房主要是各地就地取材建设,与建筑原料有关;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受地形影响很大,一般吊脚楼建在山区,而三合院及四合院建在平坦之地。故选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9.陕南民居注重排水,陕北民居注重雨水
收集。形成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
B.纬度位置
C.大气环流
D.土壤

解析 陕南民居注重排水,说明陕南地区降水较多;陕北民居注重雨水收集,说明陕北地区水资源匮乏。主要是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导致两地区的降水差异大,因此形成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大气环流,故选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读图,完成10~12题。
10.面包树在图2中主要分布在气候带
A.Ⅰ
B.Ⅱ
C.Ⅲ
D.Ⅳ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面包树为了能够顺利度过降雨很少的干季,在湿季就大量吸收水分,贮藏在肥大的树干里,说明面包树主要是为了适应有干、湿两季的热带草原气候;图2中Ⅰ是地中海气候,Ⅱ是热带沙漠气候,Ⅲ是热带草原气候,Ⅳ是热带雨林气候,C正确,A、B、D错误。
11.Q山垂直自然带丰富的原因是
①纬度低 ②相对高度大 ③土壤肥沃 ④水源充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纬度越低、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Q山位于赤道附近,纬度较低,海拔可达5
895
m,相对高度大,故垂直自然带丰富,①②正确。A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2.Ⅳ气候带的地带性土壤
①因植被茂盛多枯枝落叶,有机质含量高 
②因降水丰富淋溶作用强,有机质含量低 
③因全年微生物分解旺盛,有机质含量低 
④因风化作用强风化壳厚,有机质含量高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由上题分析可知Ⅳ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气候,该地区虽然植被茂盛多枯枝落叶,但全年多雨,降水丰富,淋溶作用强,并且该地全年高温,微生物分解作用旺盛,从而导致有机质含量低,②③正确,①④错误。C正确。
有“世界花王”美誉的大王花(见下图)是一种腐生寄生草本植物,吸取营养的器官退化成菌丝体状,侵入宿主的组织内,全年均可冒芽。大王花整朵花就是它的全部,花径最高纪录可达1.4
m,重10多千克,花期最多只有四天,一生就开一朵花。据此完成13~14题。
13.大王花的生长地
A.冬冷夏热
B.物种单一
C.降水集中
D.无明显四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据材料可知,大王花全年均可冒芽,这说明大王花的生长地无明显四季,故D项正确。
14.大王花开花期间发出奇怪的臭味,有助于
A.吸引大型动物啃食
B.吸引腐食动物为其传粉
C.吸引蝴蝶蜜蜂为其传粉
D.避免人类采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第据材料可知,大王花是一种腐生寄生草本植物,其生长主要依赖于腐食动物的传粉。臭味对腐食动物具有一定吸引力,可为其传粉,故B项正确。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马尔维纳斯群岛又称福克兰群岛,全境由两大主岛和200多座小岛组成。群岛气候寒湿,年平均气温5.6
℃,年均降水量625
mm,一年中雨雪天气多达250天。岛上植物低矮、浓密。下图为马尔维纳斯群岛略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描述马尔维纳斯群岛的地形特征。(6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地形复杂,以低山、丘陵为主;岛屿中部高、四周低;海岸线曲折,多海湾。
解析 地形特征要从地形类型、地形区的分布及地势起伏特征等方面描述。马尔维纳斯群岛由众多岛屿组成,地形复杂,以低山、丘陵为主;岛屿中部高、四周低;海岸线曲折,多海湾。
(2)说明马尔维纳斯群岛气候寒湿的成因。(6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纬度高,气候寒冷;受盛行西风影响,降水丰富且较均匀;受西风漂流(寒流)影响,温度较低。
解析 马尔维纳斯群岛寒湿的气候与大气环流、洋流及纬度位置有关。马尔维纳斯群岛地处南美洲南端,纬度高,温度低,气候寒冷;受盛行西风影响,降水丰富且较均匀;受西风漂流(寒流)影响,加剧了降温,气候寒湿。
(3)分析西侧岛屿海岸线曲折破碎的自然原因。(6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岩石破碎;纬度高,气温低,冰川侵蚀作用强;位于西风带,风浪大,海水侵蚀作用强。
解析 西侧岛屿海岸线曲折破碎与其所处的地质环境、冰川侵蚀及海浪侵蚀有关。西侧岛屿位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岩石破碎;纬度高,气温低,冰川侵蚀作用强,多峡湾海岸;位于西风带,风浪大,海水侵蚀作用强。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无定河是黄河中游重要的一级支流,全长491
km,流域面积30
260
km2。由于不同历史时期流域内农牧经营方式多有变化,径流量随之变化,历史上无定河清浊无常,固有无定河之名。榆溪河是无定河北部支流,有“清水河”之称。右图为黄河及无定河流域的水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判断无定河流域的地形特征。(6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地势西高东低(或西北高,东南低);流域以高原地形为主;流域西北部(或北部)主要位于毛乌素沙地,地表较平坦,流域南部为黄土高原丘陵区,沟壑纵横、支离破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无定河属于黄河的重要支流,根据经纬度位置可知位于黄土高原,无定河干流大致自西向东流。西北部河流少,说明地形较平,东南部支流密布,反映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
(2)与纳林河相比,指出榆溪河的主要特征,并分析榆溪河水量较大(或较小)的原因。(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特征:榆溪河流程长;流域面积广;水网密;河流水量大且较稳定。榆溪河水量大的原因:榆溪河主要流经黄土高原区(纳林河流经毛乌素沙地),榆溪河流域内年降水量大;流域面积大,支流多,补给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 据图可知,榆溪河与纳林河相比,支流多,流域面积大,由于榆溪河流经黄土高原,降水相对多,河流径流量大。
返回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