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下册 第一单元 2 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下册 第一单元 2 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16 14:04: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烛之武的说服技巧?。
2、了解烛之武、秦公、晋文公等人物的形象特点?。
3、概括全文内容,归纳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特殊句式等。
二、教学设计:
1、重点:⑴朗读并翻译课文。
⑵烛之武的说服技巧。
⑶文言实词的含义和文言虚词的用法。
2、难点
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3、课时安排:3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导入:
195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这个故事可谓是“一夫敌百万之师”的现代版。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这样的人物:张仪、苏秦、诸葛亮。今天我们将去拜访他们的“祖师”,请同学们翻到《烛之武退秦师》。
2、关于《左传》: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它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故并称为“春秋三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左传》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3、背景介绍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二)、朗读课文
⑴播放录音
⑵自由朗读,齐读全文
(3)纠正字音
、翻译,赏析课文
1、朗读第一段完成:
(1)重点词句:
以其无礼于晋
倒装句(状语后置句)
以,因。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省略句
军,驻军。(名作动)
(2)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段内容。
秦晋围郑
(3)秦、晋两国为什么要围攻郑国?
无礼于晋,贰于楚。
(4)内容点拨
此次围郑是晋为了报复郑,与秦没什么利害关系,为烛之武说退秦师埋下伏笔。两国军队并没有驻在一起,为烛之武分化瓦解工作提供了可能。寥寥数语既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又为“烛之武说退秦师”埋下伏笔。
2、朗读第二段完成:
(1)重点字词
犹不如人
犹,尚且。
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
许之
许,答应。
之,代词,这件事(去见秦君)。
公从之
之,代词,代指佚之狐的建议。
是寡人之过也
之,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2)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段内容。
临危受命
(3)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
“吾不能早用子……子亦有不利焉。”
(1)先自责,“寡人之过也”,情真意切。
(2)后指出灭郑,对他没好处。
⑸内容点拨
郑国决定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危机。佚之狐推荐烛之武。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暗写烛之武年轻时没得到重用;“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流露出满腹委屈、牢骚。面对烛之武的牢骚,郑伯并没表现出不满,也没有给予什么安慰、许诺。而是先自责,然后指出灭郑对烛之武也无益。一番诚意和透切分析,感动了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去见秦伯。
3、自由读第三段完成:
⑴重点词句:
敢以烦执事
“以”后省略了介词宾语“之”,指“亡郑”一事。执事,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
越国以鄙远
把……当作边邑。
意动用法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省略“之”,应为“以之为”。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古今异义
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句
焉,疑问代词,何。
用,介词,表原因。
行李之往来
行李,出使的人。
古今异义
之,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共其乏困
共,通“供”
朝济而夕设版焉
焉,于此,在那里,兼词。
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句
“何……之有”,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之一。
既东封郑
封,疆界,使……成为边境(名作使动词)东,在东边。(名作状语)
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阙秦以利晋
阙,侵损,削减。
利,使……获利,受益。
秦伯说
说,通“悦”。
⑶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段内容。
说退秦师
⑷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其中哪一点最关键?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君之薄也。”从事理上说,秦、郑相隔遥远,晋、郑是近邻。故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不但无利,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从事理上说,说明保存郑国,只对秦国有好处。以利益引诱秦。
③“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唯君图之。”从事实上说,先说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曾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又进一步分析晋国贪得无厌,晋灭郑之后,必然要侵犯秦国。
④“阙秦以利晋”最为关键。
4、朗读第四段完成:
⑴重点字词: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
夫人,那人。指秦穆公。
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吾其还也
其,表示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亦去之
去,离开。
⑶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段内容。
晋军撤离。
⑷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以乱易整,不武。”
⑸内容点拨:
秦国由晋的盟国,成为郑的盟友,风云突变。此时,晋侯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毅然决定撤军。
合作,探究:
1、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有何作用?(侧面描写)
2、你最欣赏的是哪一个人物,理由是什么?
五、课文中的素材
烛之武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期间他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并没有自暴自弃、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诗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感叹号。(可用于“磨砺”“逆境中奋起”“人生储备”等有关命运的话题和材料作文。)
小结
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时代启示着今天的我们,不论你经历了哪些挫折,不论你是否怀才不遇,只要是金子,你总会发光的。
附:
1、文化常识
西周春秋爵位制度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先秦爵制,与世袭的宗法、分封等制度互为表里,爵位往往就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制(分赐爵与封爵),与先秦爵制的性质有所不同。爵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
西周春秋爵称,可大致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级。
王:在周王朝辖区内,王是指周天子而言。另有个别并非天子的王者,如吕王、丰王等,都属戎狄首领。春秋金文中的称王诸侯,仍限于同周室关系较疏的蛮夷君长,即徐、楚、吴、越四国。
公:身居高位的天子重臣称公,所见有周公、召公、毕公、明公、井公、毛公、芮公等。
侯:西周春秋时代行用最普遍的爵称是侯。称侯的异姓国君,除与周室关系非同寻常的姜齐以及取而代之的田齐外,大都是周初褒封的前代帝王之后,或者早已存在的“先封”之国,有铸、陈、纪等。
伯:西周时代称伯的诸侯,多为文献记载较少的小国之君,有的是畿内封君,如荣伯、井伯、杜伯、单伯、散伯、徵伯、过伯、夷伯等。春秋时代明确称伯的国君,主要有郑伯和曹伯。
子:金文中的子明确属于爵称的,主要有北子和沈子。文献中其他诸子,尚无金文印证。
男:《春秋》所见男爵仅有许国。
2、相关资料
(1)秦立晋君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
(2)、惠公背约
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
(3)重耳过郑
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
(4)郑楚结盟
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之“贰”。
《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仅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