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断句和翻译的能力。
②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设疑、自主探究、合作解决,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教学重点】
对文中的文言虚词、实词、通假字的把握
(2)对荆轲的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
【教学难点】
学习通过人物物语言、行动、表情、神态描写,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战国策》的内容和背景,积累文学常识。
2、掌握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问:同学们知道这首诗里的“壮士”写的是谁吗?写的是什么故事吗?
易水送别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一方是势单力孤的燕国刺客荆轲,一方是势力强大的秦始皇。想知道这场实力悬殊的斗争是如何展开的吗?想知道这场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故事的结局吗?想去“亲历”这惊雷乍起、扣人心弦的历史场面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两千年前的秦国,共同来感受“刺秦”这惊心动魄的历史场面吧。(板书课题)
新知探究
作者简介
刘向(约前77—前6),本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沛县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西汉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二)文章背景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或秦汉年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作者不详。后经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总共33篇,按国别记述,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政治、外交的情状。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1)善于用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语言、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有时还运用虚构的手法。
(2)善于用大量的寓言故事、轶闻掌故来增强辩词的说服力;大量运用对偶排比,增强文章的气势;长于铺张渲染。
(四)朗读感知课文
1、听课文朗读
2、自读
3、正字音
4、检查预习(导学案)
教师带领学生梳理重点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带着学生翻译课文。
(五)问题探究
1、荆轲为何去刺秦王?他做了哪些准备?结果如何?
明确:秦兵压境,燕国危在旦夕。用樊於期的人头做信物,准备匕首,配备了助手。行刺失败,荆轲被斩。
2、师生齐读第一段,找出六个动词,提问:文章一开始就连用六个动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开端写行刺的缘起,文章一开始就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使得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3、提问: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明确: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诵读了课文,疏通了文句,梳理了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请同学们下来巩固复习。
四、作业布置
复习重点字词和文言句式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反复诵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揣摩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问题探究
1、梳理课文结构
明确:开端(1---2):行刺缘起
发展(3---9):行刺准备
高潮(10-17):廷刺秦王
结局(18):?
遇难身亡
2.本文有两个重要的场面描写——“易水送别”与“廷刺秦王”
,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明确】“易水送别”的描写体现在五个方面:
(1)服饰描写。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
(2)详略得当。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
(3)渲染衬托。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土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4)时间顺序。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
(5)借景抒情。“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3.秦廷行刺这一部分可分几个层次?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
【明确】①秦廷行刺这一部分可分为四层:?
计见秦王(10—12自然段)????????顾笑武阳(13自然段)?
刺杀秦王(14—16自然段)????????笑骂被杀(18、19自然段)?
②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方法:?
a.通过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揕—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b.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拄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c.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四、课堂总结
通过记叙荆轲刺杀秦王的前后经过,反映了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表现了荆轲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荆轲刺秦王》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围绕着一个“刺”字展开,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推移,从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的描写和场面描写两方面得到栩栩如生的表现。我们要学习这种写法,在作文时加以运用。
作业布置
背诵易水诀别一段
将课文涉及的成语、典故整理到笔记本上。
写一篇300字的短评,谈谈你对荆轲的看法。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在对比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2、学会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评价荆轲这一形象。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检查易水诀别段落的背诵。
二、新知探究
1、历史上对荆轲的评价,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苏洵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陶潜称赞“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司马迁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岂妄也哉”。你认为荆轲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他耿直刚烈,镇定果断,胆识超人,智谋非凡的个性让人敬佩,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义无反顾的精神和气概令人赞叹。
秦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刺秦王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能改变这一历史进程的,是不可取的。
课堂小结
这节课,站在更高的角度,以历史的眼光分析评价了荆轲。
课堂积累
1、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哪些?
2、积累素材(课件展示)可做在读书笔记上。
五、作业设计
学完本文,选定人物,从人物对话、语言、神态等描写和场面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
六、板书设计
荆轲刺秦王
开端:行刺缘起
发展:行刺准备
高潮:廷刺秦王
结局:荆轲被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