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第7节《升华与凝华》培优训练
学习目标:
1.识别升华和凝华现象,能说明物质升华时要吸收热量,凝华时要放出热量。能用升华和凝华解释一些典型现象。
2.能用物态变化观点说明云、雨、雪、雾、露、霜的形成。
同步训练:
1.放入衣箱里的卫生球过了几个月没有了,这是由于
态的卫生球
气态的蒸气跑到空气中去了。
2.物质直接从
态变成
态的过程叫升华,在升华时要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3.物质直接从
态变成
态的过程叫凝华,在凝华时要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4.许多诗句或歌词常常包含有许多物理现象。“月落乌啼霜满天”中的“霜”是水蒸气
形成的;“雨露滋润禾苗壮”中的“露”是水蒸气
形成的。(填写物态变化名称)
5.在自然界的水循环中,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如图所示。其中(1)、(2)、(3)对应的物态变化的名称分别是
、
、
,(3)对应的物态变化中,水向冰外界
(填“放热”或“吸热”)。
6.在烧瓶里放少量的碘,并用酒精灯对烧瓶微微加热,过一会儿之后停止加热。在此实验中可以看到,固态的碘没有熔化,而直接变成紫色的碘蒸气,这种现象叫
。停止加热后,碘的蒸气没有液化,而直接变成固态的碘,这种现象叫
。
7.观察电冰箱你会发现很多现象。请你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写出相应的物态变化。
编号
观察到现象
物态变化
1
打开电冰箱冷冻室的门,立即见到门口冒出“白气”
——
2
冷冻室内的鱼、肉等都变得硬邦邦的,冰格子里的水都结成了冰
——
3
几星期后冰格子里的冰变少了
——
4
冷冻室的内壁上附着一层白霜
——
5
冷藏室里的蔬菜、水果有的变得干瘪了
——
6
冷藏室的底部有少量的水
——
8.有一天,雨、露、冰、雪四姐妹在一起争论自己的出生由来,谁也不认同谁。下列她们的说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
A.雨说:我是水汽化而来
B.露说:我是水蒸气凝华而来
C.冰说:我是水凝固而来
D.雪说:我是水升华而来
在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其物态变化属于升华的是(
)
B
C
10.天气炎热,小明在吃冷饮时观察到一些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包装盒外面的霜是液化造成的
B.将冷饮从冰箱里拿出时,感觉到“粘”手是凝固造成的
C.打开冷饮包装纸,看到有“白气”生成是升华造成的
D.吃冷饮时感到凉爽,主要是凝华造成的
11.小明将冰块放入易拉罐中加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和盐水混合物的温度,可以看到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这时他观察易拉罐下部和底部有白霜,关于该现象说法错误的是(
)
A.食盐可以降低冰的熔点
B.易拉罐底部的霜是瓶内液体渗透过金属壳后凝固形成的
C.罐底的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D.在易拉罐底部直接形成霜而不是形成露水,是因为瓶底温度太低
12.某同学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的碘,塞紧盖子放入热水中,观察到试管中固态碘逐渐消失,变成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试管。
(1)此过程固态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2)在上述实验中,小明同学猜想:固态碘是先变成液体,再变成气体,因为速度太快,液态碘出现的时间太短,因而没有观察到。为验证猜想,他查询了一些小资料:碘的熔点是113.5℃,碘的沸点是184.4℃,水的沸点是100℃。
请你根据上述小资料分析说明小明的猜想错误的原因是
。
(3)为了进一步探究此类现象,小明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温水,然后放入一小块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此时观察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有大量白雾,水中大量的气泡是由
形成的,水面上大量的白雾是由
形成的。
13.(1)俗语说“霜前冷”“雪后寒”,请用你所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这两句俗语。
(2)请解释为什么“下雪不冷,化雪冷”。
14.如图是小红做“观察碘升华”的实验装置。她在烧杯中放少量的碘,烧杯口放一只装有冷水的烧瓶,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
(1)结合你的探究经历,描述小红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2)交流评估时,小明查阅了标准大气压下部分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如表所示,他发现碘的熔点是
113.6℃,碘的沸点是184.25℃,酒精灯的火焰温度约400℃,他认为小红所做的实验中,碘可能经历了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过程,小红的实验并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请你针对小明的质疑,选用上述器材或补充必要的辅助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碘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要求写出实验方案并作简要说明。
物质
水
酒精
煤油
碘
铜
铁
金
熔点/℃
0
-117
-30
113.6
1083
1535
1064
沸点/℃
100
78.5
150
184.25
2360
2750
2500
15.如图所示是电冰箱的工作原理图。液态制冷剂进入冰箱内冷冻室的管子,迅速汽化,生成的蒸气又被电动压缩机抽走,压入冷凝器,在冷凝器管道内液化,把冰箱内的热“搬”到冰箱外。
(1)冰箱冷冻室内经常有霜,这是为什么?
(2)冰箱工作时,背后冷凝器的温度比房间的温度高还是低?说明理由。
16.下列与物态变化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夏天,雪糕周围冒“白气”是凝华现象
B.冰箱冷冻室内壁霜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C.衣柜里樟脑丸的不断减少是升华现象
D.潮湿的衣服放在通风处能使蒸发变慢
17.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升华现象的是(
)
A.春雨天晴,路面变干
B.盛夏季节,天降冰雹
C.深秋清晨,薄雾弥漫
D.寒冷冬日,冻衣晾干
18.“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电视节目深受观众的青睐。对下列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进行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
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B.“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雾凇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青青因中葵,朝露待日晞。”露在目由后逐渐消失是升华现象
D.“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第7节《升华与凝华》培优训练
学习目标:
1.识别升华和凝华现象,能说明物质升华时要吸收热量,凝华时要放出热量。能用升华和凝华解释一些典型现象。
2.能用物态变化观点说明云、雨、雪、雾、露、霜的形成。
同步训练:
1.放入衣箱里的卫生球过了几个月没有了,这是由于
▲
态的卫生球
▲
气态的蒸气跑到空气中去了。
【答案】固;直接变成
【解析】【分析】【详解】略
2.物质直接从
▲
态变成
▲
态的过程叫升华,在升华时要
▲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答案】固;气;吸收;
【解析】【分析】【详解】物质由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升华是吸热过程。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在升华时要吸收热量。故答案为:固;气;吸收。
3.物质直接从
▲
态变成
▲
态的过程叫凝华,在凝华时要
▲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答案】气;固;放出
【解析】【分析】【详解】略
4.许多诗句或歌词常常包含有许多物理现象。“月落乌啼霜满天”中的“霜”是水蒸气
▲
形成的;“雨露滋润禾苗壮”中的“露”是水蒸气
▲
形成的。(填写物态变化名称)
【答案】凝华;液化
【解析】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气体液化时要放热;物体由气态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华;根据我们对于凝华和液化的了解来作答。
【分析】此题考查我们对于液化和凝华的理解,和物态变化时吸、放热情况;物态变化知识是中考必考的知识点,需要掌握。
【详解】霜是固体,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气态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华;露是由气态的水蒸气变化而来,属于液化现象。故答案为:凝华;液化。
5.在自然界的水循环中,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如图所示。其中(1)、(2)、(3)对应的物态变化的名称分别是
▲
、
▲
、
▲
,(3)对应的物态变化中,水向冰外界
▲
(填“放热”或“吸热”)。
【答案】熔化;液化;凝华;放热
【解析】首先明确六种状态变化的名称: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水的循环过程实际就是水不断发生物态变化的过程,结合水的物态变化以及放热和吸热情况分析解答。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物质三种状态之间转化过程的名称以及吸热、放热的了解和掌握,属于基础题目
【详解】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是液态的,冰是固态的,(1)冰变为水的现象叫熔化,熔化过程吸热;(2)水蒸气变为水的现象叫液化,液化过程放热;(3)水蒸气直接变成固态冰的现象叫凝华,凝华过程放热;故答案为:熔化;液化;凝华;放热。
6.在烧瓶里放少量的碘,并用酒精灯对烧瓶微微加热,过一会儿之后停止加热。在此实验中可以看到,固态的碘没有熔化,而直接变成紫色的碘蒸气,这种现象叫
▲
。停止加热后,碘的蒸气没有液化,而直接变成固态的碘,这种现象叫
▲
。
【答案】升华;凝华
【解析】(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
【分析】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详解】(1)固态的碘没有熔化,而直接变成紫色的碘蒸气,这种现象叫升华;(2)碘的蒸气没有液化,而直接变成固态的碘,这种现象叫凝华;故答案为:升华;凝华。
7.观察电冰箱你会发现很多现象。请你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写出相应的物态变化。
编号
观察到现象
物态变化
1
打开电冰箱冷冻室的门,立即见到门口冒出“白气”
——
2
冷冻室内的鱼、肉等都变得硬邦邦的,冰格子里的水都结成了冰
——
3
几星期后冰格子里的冰变少了
——
4
冷冻室的内壁上附着一层白霜
——
5
冷藏室里的蔬菜、水果有的变得干瘪了
——
6
冷藏室的底部有少量的水
——
【答案】液化;凝固;升华;凝华;汽化;液化
【解析】首先看现在物质的状态,然后看现在的状态是由物质的什么状态变化而来的,根据定义确定答案。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固;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液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是汽化,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是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华。
【分析】解决本类习题的关键是知道物质现在的状态和原来的状态,对照六种物态变化的定义做出判断。
【详解】1、打开电冰箱上面冷冻室的门,立即见到门口冒出“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2、冷冻室内的鱼、肉等都变得硬邦邦的,冰格子里装着一些冰,是鱼、肉中的水凝固成冰的缘故;3、隔几星期后冰块变少了,是冰升华成水蒸气;4、冷冻室的内壁上还附着一层白色的霜,是冰箱内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5、里面的蔬菜、水果有的变得干瘪了,是蔬菜、水果中的水变为水蒸气蒸发了,发生了汽化现象;6、冷藏室的底部有少量的水,是冰箱内的水蒸气液化成水流出的。故答案为:液化;凝固;升华;凝华;汽化;液化。
8.有一天,雨、露、冰、雪四姐妹在一起争论自己的出生由来,谁也不认同谁。下列她们的说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A.雨说:我是水汽化而来
B.露说:我是水蒸气凝华而来
C.冰说:我是水凝固而来
D.雪说:我是水升华而来
【答案】C
【解析】掌握以下六种物态变化即可判断出正确的选项:①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②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③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④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⑤物质由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⑥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升华。
【分析】本题考查了生活中的物态变化,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分清物质变化前后的状态,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是中考的热点。
【详解】A.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该选项说法不正确;C.冰是水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固现象,该选项说法正确;D.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C。
在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其物态变化属于升华的是(▲)
B
C
【答案】C
【解析】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是凝华;物质由固态变为气态叫升华。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的判断,是一道热学基础题。
【详解】A、雾凇是水蒸气变成的固体小冰晶,是凝华现象;B、湿衣服在太阳下被晒干是液态的水变为水蒸气,是蒸发,属于汽化现象;C、冬天户外的雪人变小是雪升华成了水蒸气,是升华现象;D、水蒸气遇到玻璃板变成小水珠是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现象;故选:C。
10.天气炎热,小明在吃冷饮时观察到一些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包装盒外面的霜是液化造成的
B.将冷饮从冰箱里拿出时,感觉到“粘”手是凝固造成的
C.打开冷饮包装纸,看到有“白气”生成是升华造成的
D.吃冷饮时感到凉爽,主要是凝华造成的
【答案】B
【解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分析】关于物态变化的题目,首先要确定物质原来所处的状态与现在的状态,结合物态变化的定义来突破这种类型的题目。
【详解】A、包装盒外面的霜是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故A错误;B、将冷饮从冰箱里拿出时,感觉到“粘”手是手上的水凝固造成的,故B正确;C、冰棍“冒”出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故C错误。D、吃冷饮时感到凉爽是因为冷饮在熔化过程要吸收人体的热量,故D错误。故选:B。
11.小明将冰块放入易拉罐中加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和盐水混合物的温度,可以看到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这时他观察易拉罐下部和底部有白霜,关于该现象说法错误的是(▲)
A.食盐可以降低冰的熔点
B.易拉罐底部的霜是瓶内液体渗透过金属壳后凝固形成的
C.罐底的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D.在易拉罐底部直接形成霜而不是形成露水,是因为瓶底温度太低
【答案】B
【解析】(1)冰与盐混合后,冰的熔点降低;(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是凝华,凝华在更低
的温度下进行。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晶体熔点与杂质是否有关的了解,以及凝华现象,对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要有所认识。
【详解】A.冰中撒盐,使冰中参入杂质,降低冰的熔点,使冰熔化。故A正确;BC.罐底的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成小冰晶附在底部形成霜。故B错误,C正确;D.在易拉罐底部直接形成霜而不是形成露水,是因为凝华需要在更低的温度下进行,故D正确。故选:B。
12.某同学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的碘,塞紧盖子放入热水中,观察到试管中固态碘逐渐消失,变成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试管。
(1)此过程固态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2)在上述实验中,小明同学猜想:固态碘是先变成液体,再变成气体,因为速度太快,液态碘出现的时间太短,因而没有观察到。为验证猜想,他查询了一些小资料:碘的熔点是113.5℃,碘的沸点是184.4℃,水的沸点是100℃。
请你根据上述小资料分析说明小明的猜想错误的原因是
▲
。
(3)为了进一步探究此类现象,小明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温水,然后放入一小块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此时观察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有大量白雾,水中大量的气泡是由
▲
形成的,水面上大量的白雾是由
▲
形成的。
【答案】(1)升华;(2)热水温度低于碘的熔点,碘不可能熔化;(3)干冰吸热升华;水蒸气遇冷液化
【解析】(1)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需要吸收热量;(2)晶体熔化的条件是达到熔点,吸收热量;(3)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物态变化过程,综合性较强,读懂题意,把握中心是解答的关键。
【详解】(1)试管中的固态碘在热水中,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属于升华过程;(2)由数据知,水的沸点是100℃,而碘的熔点是113.5℃,所以碘在100℃的沸水中不可能熔化;(3)干冰在温水中迅速由固态升华成为气态,同时吸收热量;二氧化碳气体使水面上方空气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雾。故答案为:(1)升华;(2)热水温度低于碘的熔点,碘不可能熔化;(3)干冰吸热升华;水蒸气遇冷液化。
13.(1)俗语说“霜前冷”“雪后寒”,请用你所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这两句俗语。
(2)请解释为什么“下雪不冷,化雪冷”。
【答案】(1)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霜时,温度必须是非常低的,即“霜前冷”;下雪后,雪熔化时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故“雪后寒”。(2)下雪时,是水蒸气凝华为雪花,凝华时放热,故“下雪不冷
”;下雪后,雪熔化时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故“化雪冷”。
【解析】(1)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雪熔化过程中吸热;(2)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凝华过程放热。
【分析】明确霜和雪的成因,以及凝华和熔化时的放热和吸热情况,可解答此题。
【详解】(1)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霜时,温度必须是非常低的,即“霜前冷”;下雪后,雪熔化时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故“雪后寒”(2)下雪时,是水蒸气凝华为雪花,凝华时放热,故“下雪不冷”;下雪后,雪熔化时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故“化雪冷”。
14.如图是小红做“观察碘升华”的实验装置。她在烧杯中放少量的碘,烧杯口放一只装有冷水的烧瓶,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
(1)结合你的探究经历,描述小红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2)交流评估时,小明查阅了标准大气压下部分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如表所示,他发现碘的熔点是
113.6℃,碘的沸点是184.25℃,酒精灯的火焰温度约400℃,他认为小红所做的实验中,碘可能经历了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过程,小红的实验并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请你针对小明的质疑,选用上述器材或补充必要的辅助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碘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要求写出实验方案并作简要说明。
物质
水
酒精
煤油
碘
铜
铁
金
熔点/℃
0
-117
-30
113.6
1083
1535
1064
沸点/℃
100
78.5
150
184.25
2360
2750
2500
【答案】(1)烧瓶底部有紫红色的固体碘,用酒精灯对烧杯直接加热过程中,在烧杯中会看到紫红色的碘蒸气;(2)采用的方法是将碘颗粒放在烧瓶中,将烧瓶浸没在正在加热的热水中观察碘状态的变化。烧杯中水的温度最高为100℃,碘达不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碘一直处于固态,出现的碘蒸气只能是固体碘成的,能更好地说明碘的升华。
【解析】(1)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2)根据液体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继续吸热;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升华吸热来设计实验。可以将试管浸入沸水槽中,沸水的温度低于碘的熔点、沸点温度,出现的碘蒸气不会是汽化形成的,只能是升华形成的。
【分析】本题考查了碘的升华实验,不仅考查学生对基本过程的掌握情况,更进一步考查学生运用基本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1)烧瓶底部有紫红色的固体碘,用酒精灯对烧杯直接加热过程中,在烧杯中会看到紫红色的碘蒸气;(2)采用的方法是将碘颗粒放在烧瓶中,将烧瓶浸没在正在加热的热水中观察碘状态的变化。烧杯中水的温度最高为100℃,碘达不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碘一直处于固态,出现的碘蒸气只能是固体碘成的,能更好地说明碘的升华。
15.如图所示是电冰箱的工作原理图。液态制冷剂进入冰箱内冷冻室的管子,迅速汽化,生成的蒸气又被电动压缩机抽走,压入冷凝器,在冷凝器管道内液化,把冰箱内的热“搬”到冰箱外。
(1)冰箱冷冻室内经常有霜,这是为什么?
(2)冰箱工作时,背后冷凝器的温度比房间的温度高还是低?说明理由。
【答案】(1)冷冻室内的水蒸气遇冷,发生凝华,形成霜。(2)冰箱背后冷凝器的温度比房间的温度高,因为气态制冷剂在冷凝器里液化放热,使冷凝器温度升高
【解析】(1)物质由气态放热直接变为固态的物态变化是凝华(2)物质液化时要放出热量。
【分析】掌握物态变化及物态变化时吸热与放热的情况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1)冷冻室内的水蒸气遇冷,发生凝华,形成霜。(2)冰箱背后冷凝器的温度比房间的温度高;因为气态制冷剂在冷凝器里液化放热,使冷凝器温度升高。
16.下列与物态变化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夏天,雪糕周围冒“白气”是凝华现象
B.冰箱冷冻室内壁霜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C.衣柜里樟脑丸的不断减少是升华现象
D.潮湿的衣服放在通风处能使蒸发变慢
【答案】C
【解析】判断物态变化现象,我们首先要清楚各种物态变化的定义;然后看物态变化中是什么状态变为什么状态,从而确定是什么物态变化。
【分析】本题考查了几种物态变化现象的理解,以及对蒸发影响因素的认识,属热学基础题,难度不大。
【详解】A.夏天,雪糕周围冒“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雪糕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故A错误;B.霜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B错误;C.衣柜里樟脑丸的不断减少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现象,故C正确;D.潮湿的衣服放在通风处能使蒸发变快,故D错误。故选:C。
17.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升华现象的是(▲)
A.春雨天晴,路面变干
B.盛夏季节,天降冰雹
C.深秋清晨,薄雾弥漫
D.寒冷冬日,冻衣晾干
【答案】D
【解析】【分析】知道汽化、液化、凝华、升华的概念,知道物态变化前后物质所处的状态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详解】A.春雨天晴,路面变干,是因水汽化成为水蒸气的缘故,故A不符合题意;B.冰雹主要是云层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固体颗粒。故B不符合题意;C.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C不符合题意;D.寒冷冬日,冻衣晾干,是冰升华成为水蒸气的缘故。故D符合题意。
18.“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电视节目深受观众的青睐。对下列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进行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B.“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雾凇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青青因中葵,朝露待日晞。”露在目由后逐渐消失是升华现象
D.“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答案】A
【解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分析】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详解】A、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故A正确;B、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植被表面,故B错误;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露在日出后逐渐消失是汽化现象,故C错误;D、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故D错误。故选:A。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