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三首 导学案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9.古诗三首 导学案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16 16:24: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古诗三首同步练习
暮江吟
诗名
作者
朝代
所写景物
表达的情感(揭示的道理)
暮江吟
白居易

残阳、江水、露珠、月亮
对自然美景的喜爱
题西林壁
苏轼

庐山
告诉我们要客观、全面地看待事物
雪梅
卢钺

梅、雪
事物各有所长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又自号乐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哪《琵琶行》、《长恨歌》等也极有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曾在杭州、密州、湖州、黄州、颍州任职,最远被贬至岭南的惠州、儋州.宋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最后一首.西林寺创建于东晋年间,是庐山最古老的名刹之一,寺后有著名的唐建千佛塔。
卢钺也叫卢梅坡,(生卒事迹均不详)
,南宋诗人,《全宋词》
录其《鹊桥仙》(三月廿一)等4首。“梅坡”应该也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自号为梅坡,到现在他的原名和原字都散佚了,独留下一个卢梅坡的名字。
一、单选题
1.读下面的词语,选择排列正确的一组(???

A.?篇??
段??
词??
字??
句???????????????B.?篇??
段??
句??
词??
字???????????????C.?段??
篇??
词??
字??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中蕴含着的道理是:(???

A.?当局者迷,旁边者清。
B.?局部的细致观察,有利于看清事物的真面目。
C.?对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冷静地进行调查分析,就容易主观地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该事物。
3.选择四组成语中写得全对的一组(???

A.?完壁归赵?
负荆请罪?
应接不瑕??
同心协力
B.?身临其境?
无微不至?
兴高彩烈?
千均一发
C.?神计妙算?
无优无虑?
匠心独运?
各抒己见?
D.?安然无恙?
川流不息?
风驰电掣?
再接再厉
4.给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题西林壁(???

A.题目,写作或讲演内容的总名目。B.书写,题写。C.古指额头。
(2)只缘身在此山中(???

A.因由,原因。B.沿,顺着。C.边。D.因为。
(3)山重水复疑无路(???

A.不信,因不信而猜度(duó)。
B.不能解决的,不能断定的。
C.以为,怀疑。
5.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我们得到的启发是(???

A.?对于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于复杂的事物,应从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会、去分析。
二、填空题
6.读句子,完成练习。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诗人因为________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那么,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________
(2)这两句诗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哲理,可以用俗语概括为“________”。我们从中受到的启发是________
7.选字组词。
侧???
厕???

身________???
公________???
原________???
________影
8.根据意思写诗句。
(1)太阳快要落山了,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江水一半呈现青绿色,一半呈现红色。
(2)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具有早春的特色,谁也不肯服输,诗人放下笔,因为很难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9.课文回眸室。
①《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诗句________,________写了诗人从________,________的不同角度,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不同位置观看________所见到的不同景象。
②俗语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诗句________,________
说明了这个道理。
③《游山西村》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全诗以一个“________”字贯穿全文的主线,诗中的“________”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全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
10.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________
(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________
(3)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________
三、诗歌鉴赏
11.对比阅读,完成练习。
雪梅(其一)卢钺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雪梅(其二)卢钺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1)《雪梅)(其一)描写的事物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雪梅》(其二)描写的事物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骚人阁笔”的“阁”读音是________(gé?
gē),"“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是________。
(3)“梅雪争春未青降"一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梅、雪的情态。
(4)《雪梅》(其一)后两句把梅和雪作比较,突出了梅________的特点和雪________的特点,告诉我们________的道理。《雪梅》(其二)中作者追求的美景是________。
12.读句子,完成练习。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随着________的变化,人们看到的庐山景色也各不相同,这表现了庐山________的特点。
(2)读了这两句诗,我们明白了一个与“观察”有关的道理??????
A.经过反复观察,结果才会准确。B.从不同角度观察,结果会有不同。
C.观察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D.经过连续观察,结果才会准确。
四、综合题
13.按要求填空。
(1)“葬江吟”中“吟”的意思是________(①吟唱;②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作者写这首诗的时间是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
(2)”题西林壁”中“题”的意思是________(①题目;②书写.题写)。题目告诉我们。这首诗是写在________上面的。
(3)”缘”字用音序查字法先查音序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用部首查字法先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缘”字的解释有:①缘散;②因为:③缘分:④沿着,顺着:⑤边。“缘”字在“只缘身在此山中”一句中解释为________,在“缘由"一词中解释为________。
(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①”识”的意思是________。我能写出这两句诗的意思:________。
②诗句中的“真面目”指的是________。这两句诗告诉我们:想要全面地看问题,就要________。
③这两句诗告诉我们的道理可概括为俗语(________)。
A.当局者迷,旁观者清B.兼听则明,偏信则暗C.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5)一道残阳销水中。丰江瑟瑟半江红。
①"残阳”指________,也叫作________。
②句中“瑟瑟”的意思是(________)
A.形容轻微的风声
B.因寒冷身体发抖的样子
C.形容未受到残图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③想象这两句诗描绘的景象,并用自己的话写一写。________
答案部分
一、单选题
1.B
2.C
3.D
4.
(1)B(2)D(3)C
5.
C
二、填空题
6.
(1)身处层峦叠嶂的深山之中;身在庐山之外,从不同的角度看看庐山。
(2)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要想对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知,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7.侧;厕;则;侧
8.
(1)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2)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9.
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横;侧;远;近;高;低;庐山;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陆游;游;足;对农村生活的真挚热爱
10.
(1)比喻(2)夸张(3)拟人
三、诗歌鉴赏
11.
(1)梅;雪;梅;雪;诗
(2)gé;梅花比起雪花还差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二者难分高下
(3)拟人
(4)香;白;事物各有所长;梅、雪、诗和谐共存
12.
(1)观察地点和角度;雄伟壮观,千姿百态
(2)B
四、综合题
13.
(1)②;傍晚;江边
(2)②;西林寺的墙壁
(3)Y;yuan;纟;9;②;①
(4)认识;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处这层峦叠嶂的深山之中。;庐山的全貌;跳出局部,从整体上进行观察。;A
(5)快要落山的太阳;夕阳;C;傍晚时分,太阳快要落山了,阳光柔和地铺在江面上。晚霞斜映下,江水未受光处是青绿色的,受光处是红色的。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过关演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