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学
设
计
课
题
圆明园的毁灭
年
级
五年级
课
时
第1课时
备
课
人
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
在把握作者痛惜之情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语,结合资料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体会作者精妙的选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生字词,理解“众星拱月”等关键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结构,感受课文脉络的清晰。
3.在把握作者痛惜之情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语,结合资料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体会作者精妙的选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一座皇家园林,(播放视频)你能用一个词来说说感受吗?
2.它的名字叫?圆明园。知道这个名字有什么含义吗?“圆”是指个人品德圆满无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完美明智。康熙皇帝亲自取名,正寄托着他最美好的希望。
3.可是,这样一座圆明园,却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毁灭了。齐读课题,哪个词让你觉得特别揪心?这么美好的圆明园被毁了呀,再读课题。
4.围绕课题,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初读理清脉络
1.检查生字词
出示第一组:境界
建筑
众星拱月
饱览名胜
不可估量
(写圆明园)
出示第二组:侵略
奉命
闯进
统统
销毁
(写英法联军)
2.交流: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呢?
(1)课文哪一个自然段写的是英法联军?写了他们什么?毁灭圆明园。板贴:毁灭。
(2)哪些自然段写了圆明园?第2自然段写的什么?板贴:布局。第三自然段写的什么?板贴:建筑宏伟。第四自然段写的什么?板贴:文物珍贵。文中有一句话提示了三四自然段的内容,过渡句。三个自然段都是写的圆明园,可以放在一起(画大括号)写的是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板贴:昔日辉煌。
(3)第一自然段写什么?作者一开篇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读——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损失巨大呀!板贴:不可估量。
3.看板书,这样编写出段落提纲,课文内容和结构就清晰地呈现出来了,课文的主题部分是什么?二三四自然段,昔日辉煌。
4.课后练习第二题有这样一个问题: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作者究竟花了哪些笔墨呢?让我们走进它的辉煌。
三、精读感受辉煌
(一)品布局精妙
1.出示图:瞧,圆明园位于北京的西北郊,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环绕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这就叫——众星拱月。这样布局真是精妙啊。板贴:精妙。
2.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这段话。点明顿号表示字或词的并列,停顿稍短。齐读。
(二)研建筑迥异
1.过渡:指板书,作者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笔墨花的最多的就是建筑,有哪
些建筑景观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来。
2.作者是怎么把这些建筑景观连接起来说的?能感受到什么?(建筑景观之多)
3.出示图,金碧辉煌的——玲珑剔透的——象征着热闹街市的——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对比着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既有辉煌之美,也有玲珑之美;既有繁华之美,也有宁静之美,风格迥异,你能读出这种不同吗?指导朗读。
4.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岛瑶台,武陵春色。这是些怎样的景观呢?课前大家搜集了相关的资料。下面请大家小组交流,出示要求:
(1)四人一小组按照:“我从
了解到
。”的句式交流你查到的资料。
(2)如果你的资料与已交流的组员相似,请勿重复交流。
(3)谁的资料让你印象最深,推荐他代表小组汇报,也可以自荐。
5.全班汇报,师相机补充
海宁的安澜园:(老师搜集的资料和你一样)清代文人陈邦直的私家园林。当地俗称陈园,后由乾隆皇帝改名安澜园,祈望海潮不再为祸百姓。它是中国四类园林之一的文人园林的典型。
苏州的狮子林:因园内有状如狮子的怪石,又取佛经中狮子座之意,故名“狮子林”。寺中有园,园中有寺,是中国四类园林之一的寺庙园林的典型。
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杭州西湖,位于杭州城郊,历来是最佳赏月之地。不仅百姓爱来,连皇帝也十分中意,是中国四类园林之一的邑郊风景园林的典型。
圆明园就是四类园林中的另一类——皇家园林。同学们,这些园林风格各不相同,又不在一处,可都被仿造到了圆明园中。圆明园汇集了天下名园胜景,被称为“万园之园”。
蓬岛瑶台:传说是神仙住的地方;根据古代画家李思训的“仙山楼阁”画建造,在圆明园中最大的湖——福海中央,从福海的各个角落观察蓬岛瑶台,都无法观察到这座美轮美奂的岛屿宫殿,有如神话传说中的仙境一般虚无缥缈。
武陵春色:那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据说这里种有万株桃树,每到阳春三月,到处是盛开的桃花,倒映在清澈碧绿的溪水中,散落树下景色美极了。像这样把美轮美奂的诗画变成现实的景观,世界上绝无仅有,难怪它会被称为“万园之园”。
6.圆明园中不仅有这些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圆明园中分布着145处景观,
如果你感兴趣,课后可以继续搜集资料去欣赏。圆明园是世界上景观最多的皇家园林,如果真的能去游览一番,那一定是:漫步园内——。
7.这145处景观作者为什么不都写出来呢?选择典型材料,作者选取了最典型的材料写出了圆明园的风格迥异,美轮美奂。
8.如果这些景观都还存在的话,你会怎么读这一自然段?自豪。配乐齐读。
(三)探文物珍贵
1.圆明园不仅建筑风格迥异,还收藏着珍贵的历史文物。作者花了哪些笔墨写出了文物的珍贵呢?默读第四自然段思考。
(1)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文物年代久远。
(2)抓住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体会文物种类繁多。
2.谁查到了关于文物的资料?指名交流。一起看,出示图。师补充:据清政府统计,一起读,圆明园内像这样的文物共有150万件之多,绝大部分都是真迹、孤本,许多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难怪作者这样评价圆明园——读,圆明园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3.谁来读?评价:注意到了顿号的停顿,有停有连,很有节奏。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作者花费笔墨最多的第二部分,从布局、建筑、文物三个方面,读作者的描写,补充相关的资料,再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而如今的圆明园却是这般模样,这断垣残壁向我们诉说着怎样的历史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生词复习。
2.出示“毁”,范写,临写。
板书设计
无
教学资源
(课件、教具)
课件
教
学
设
计
课
题
圆明园的毁灭
年
级
五年级
课
时
第2课时
备
课
人
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结合资料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能抓住动词、副词等关键词,结合资料感受英法联军的强盗主义行径及圆明园毁灭损失的不可估量,并通过朗读表达内心的情感,读出情感的变化。
2.结合阅读链接对比阅读,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与振兴中华的强大责任感。
3.初步感受对比反衬写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3课。学习之前,先检查一下你们上节课的学习情况。
拿出学习单,做第一题,先读题,再完成练习。
2.出示答案,核对。
3.答错的同学请举手,为你们的勇气,诚实点赞。在旁边认真订正一遍。
4.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作者用了很多的笔墨写出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可是,英法联军却让它在这个世界永远消失了。
二、追园林毁灭
1.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默读第五自然段,画出关键词,从中你体会到什么?把你的感悟写在相应的词句旁。
2.全班交流:抓住多个关键词来说一说。
(1)在这段话中,你找到了哪些词语?作者对此感到义愤填膺、愤恨、痛恨,仇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他抓住了两个词语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有找到更多词语的吗?
读一读这些动词。
评:同学们,抓住多个关键词来体会,会有更加深刻的感受。
谁来读一读这一段。
老师有个疑问,为什么不说凡是能拿走的统统拿走?而说统统掠走?一个“掠”字写出英法联军是在抢夺,是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拿走,这是野蛮的行为,是强盗主义的作为。表达了作者对英法联军的痛恨。
“掠”字前面还有一个词不能忽视,读:统统,破坏前面也有一个词不能放过,读:任意。
英法联军又是怎样统统掠走,怎样任意破坏毁掉的呢?一位英国记者记下了他亲眼看到的一幕:
出示:英法联军从四面八方冲进圆明园,有的搬走景泰蓝瓷瓶,有的抢走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宝的挂钟,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种各样的珠宝,有的在宽大的口袋里装满了金条和金叶,有的身缠着织锦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蓝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链。有的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宝石,有的手抡(lūn)木棍,将不能带走的东西全部捣碎。
听老师读一读这段话,你们来想象英法联军任意破坏毁灭圆明园的暴行。
英法联军除了掠走,破坏,毁掉,还觉得不够,竟然放火烧园。看《火烧圆明园》。
大火连烧三天,他们烧掉的是什么?同学们静静地想一想,(建筑景观)
3.这大火几秒钟就烧毁一幅名人字画,几分钟就烧掉一处景观。
第一遍,老师读,第二遍学生读,烈火中,金碧辉煌的殿堂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也没有了;读,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没有了,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也没有了。海宁的安澜园没有了,苏州的狮子林没有了,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也没有了;蓬岛瑶台没有了,武陵春色也没有了。不仅民族建筑没有了,西洋景观也没有了。这一百多处建筑景观都没有了。
接着读,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没有了,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没有了,各种奇珍异宝也没有了,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配乐)
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永远地在地球上消失了。
4.法国文学家雨果对于圆明园的毁灭也深感痛惜,他在《致巴特莱德的信》中这样写到,指名读:
圆明园是靠两代人的长期辛劳才问世的。这座宛如城市、跨世纪的建筑是为谁而建?是为世界人民。因为历史的结晶是属于全人类的。
5.是呀,圆明园是世界人民的,可是,这个奇迹现已不复存在。难怪文章开篇,作者沉痛地感叹: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6.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呢?同桌交流一下。汇报。(多让几个学生说,充分说)
7.同学们,圆明园曾经的辉煌让我们感到无比自豪,可是在英法联军的铁蹄下,它已经化为一片灰烬,让我们放慢速度,再来追忆追忆。(配乐)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读。
三、链《七子之歌》
1.民弱被人役,国弱被人欺。圆明园毁灭之后,像这样任由外国人侵略,令人感到痛惜的事情不止一次。
2.出示闻一多照片,师口述:闻一多,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学者,坚定的民主战士。
出示:1925年夏天,当闻一多从美国学成回国时,所见之处,满目疮痍,怀着悲愤的心情,挥笔写下《七子之歌》组诗,他把中国的澳门、香港、台湾等七个被割让、租借的地方,比做祖国母亲被夺走的七个孩子,让他们来倾诉“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的悲哀之情。
3.听一听《七子之歌——澳门》的朗诵。
同学们,像这样有高有低,有停有连的朗读,更能打动人心,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4.你觉得《七子之歌》与《圆明园的毁灭》表达的感情有什么相似之处?(对侵略者的憎恨,对国家的热爱等)请你来读一读。
四、总结拓展
1.仿写:《七子之歌》是以第一人称“我”来写的,你能运用第一人称替圆明园写几句话,抒发圆明园对英法侵略者的控诉吗?
2.指名读一读。
3.总结。
同学们,我们都是中国人,中国永远是我们的家。我们要像陆游那样至死都不忘失地的收复,读。我们要像龚自珍那样关怀国家的命运,读。早在一百多年前,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就对我们中国人诉说了他的强国之梦,出示《少年中国说》,让我们再来读一读上一篇课文。
板书设计
无
教学资源
(课件、教具)
圆明园相关资料、《火烧圆明园》视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