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
对比阅读
授课人——杨慧文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峨日朵雪峰之侧》
课堂学习任务
任务三
任务二
任务一
学习认识中国新诗。
了解新诗的特点
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解读诗歌
对比分析两首诗歌的主旨
五四时期
反右派斗争时期
狂飙与张扬
谦卑与坚毅
新诗的出现与发展
新诗流派与特点
任务一:了解中国新诗
1
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古典诗歌创作走向僵化,应表达人们真实的思想感情的需要,新诗应势而生。
风格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意象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具体主义
兴起
形式
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
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从五四运动以来,新诗一直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主体。
起始于新文化运动时期。
1、“滥调套语”充斥,“无病呻吟”的倾向相当普遍,
2、古典诗歌所使用的词汇与现代口语严重脱节
3、古典诗在句法和格律等形式上有严格的条框限制,对当时的人们表达真实的思想感情造成极大的束缚。
因此,新诗革命成了“五四”新文学运动最先开始的、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古典诗没落的原因
湖畔派——因该流派诗人多聚集在西子湖畔而得名,是中国新诗最早的一个流派。爱情,是湖畔派吟唱的主要内容。
新月派——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写作。代表诗人是徐志摩、闻一多、林徽因等。代表作品:徐志摩《再别康桥》,闻一多《死水》等。(诗歌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象征派——早期现代诗歌的一个分支,更具有独立的象征主义特征。
现代派——这一流派的诗歌成就较大,对后世的影响也比较深远。他们坚持“纯诗”的概念,主张借鉴西方现代艺术手法,重视诗的思维、情绪,但并不注重诗的音乐性和外在的格律形式。代表诗人有卞之琳、戴望舒、何其芳、废名等。代表作品:卞之琳《断章》,戴望舒《雨巷》等。
流派介绍
七月派——这一流派的诗人大多经历过人生的重大起落沉浮,深陷政治冤狱几十年,新时期得以“鲜花重放”,是跨越了三个时代的诗歌流派。代表诗人有牛汉、艾青、胡风等。代表作品:牛汉《我的家》《半棵树》,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等。
九叶派——顾名思义由九位诗人组成。他们努力融合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现代诗歌的语言风格,追求诗歌的现实性、象征性和哲理性,注重诗人内心独特的感受。代表诗人有辛笛、穆旦等。代表作品:穆旦《赞美》等。
现实浪漫派——“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写作原则。
流派介绍
早期写实派(冯至、冰心、刘半农、胡适等)、早期浪漫派(郭沫若、田汉等)、中国诗歌会(芦荻、王亚平、蒲风等)、晋察冀诗派(田间、陈辉等)等,这些流派影响不是很大,或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诗学主张。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任务二: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解读诗歌
2
在地球边上放号
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幼名文豹,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是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等。
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炉中煤》等诗篇。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一代诗风,是当代最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作。
郭沫若
他的书法作品中处处透露出一种文的气息,宠万端于胸中,幻化初千种思绪。
人如其字,字如其人
从郭沫若的书法作品中,你觉得郭沫若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诗风如何?
放纵浪漫、充满激情的浪漫主义诗风
如果他说了诗句,只有三句对了,那七句错的可以刺激起大家的研究辩证,那说对了三句,就为同时代和以后的人省了很多冤枉路。
——闻一多(评)
诗歌解读
在地球边上放号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号”是号角,是一种乐器,“放号”则是吹奏号角。吹号一般与人的生命、灵魂有着密切的联系。战争时期,战场上吹响号角,往往能激发战士们的战斗激情,鼓励大家奋力拼搏。
诗人选择的位置不同寻常——“地球边上”,其似乎将自己想象为一个站在地球边上,目光遍及广阔天地宇宙,向着地球发出激情呼唤的巨人,将北冰洋、太平洋尽收眼底,足见其视野之开阔、新颖。
请问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作者在哪里吹响号角?
诗歌描写了哪些意象?请找出来,并试着分析。
意象
辞(词汇+修辞)
情
诗歌描写了哪些意象?请找出来,并试着分析。
意象
辞(词汇+修辞)
情
白云
怒涌(拟人)
壮阔、充满力量
北冰洋的晴景
壮丽
内心明亮,充满信心
太平洋
无限,推到地球(拟人)
力量宏大
地球
被推到
洪涛
滚滚的
力量宏大,气势雄伟
气吞山河、狂放、汹涌的气势和宣泄的激情
鉴赏名句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解读】
对“力”的定义,力在不断地毁坏,不断地创造出新生,为此,“力”不断地在努力。
体现诗人想要摧毁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的决心和力量。
【解读】“绘画”强调色彩,“舞蹈”突出形态,“音乐”和“诗歌”体现其神韵,反映其节奏,多层面感受力的美,抒情犹如疾风骤雨、火山爆发。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时代精神的象征。
爆发式的情感
惠特曼式的“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
《峨日朵雪峰之侧》
知人论世
昌耀(1936年6月27日~2000年3月23日),原名王昌耀,湖南桃源人,现代诗人,九三学社会员,新边塞诗派代表人物之一。1950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宣传队员。同年,响应祖国号召,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
昌耀诗歌对主流诗坛的疏离中显示的民间性质,生命感悟之独特的原始本能性质,意象之粗朴、自然性质,语言节奏之凝重、元初性质。
昌耀在中国新诗史上是一座高峰,他的诗歌是当代中国汉语诗歌中的典范式的存在。
“当代诗歌史上的一个传奇”
背景解读
1957年4月,因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反革命分子乘中国共产党开展整风运动之机。昌耀被划成了右派,在藏区和沙石场劳动改造了20年,从此颠沛流离于青海垦区。直到1979年平反。
斯人
静极——谁的叹嘘?
密西西比河此刻风雨,在那边攀援而走。
地球这壁,一人无语独坐。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
情感:人类与生俱来的悲怆苍凉、那种行者面对苍茫宇宙的孤独寂寥。
昌耀曾说:“我是风雨雷电合乎逻辑的选择!”
诗歌解读
诗歌分为两节,
从开头到“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为第一节;
“啊,真渴望……快慰”为第二节。
壮美雪峰之景配上勇敢顽强的攀登者可谓非常和谐,展现了生命的顽强。
意象/人物
意境/形象
意象/人物
意境/形象
雪峰、太阳、石砾
雄奇、壮美的意境
“我”
勇敢顽强的攀登者
诗歌解读
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在这样壮美的雪峰之上,作者期望谁能在身侧?他是否如愿?那又是谁与他为伍的?
【解读】
小蜘蛛的出现形成了宏阔与渺小、高远与卑微之间的对比,这就给整首诗带来了强烈的张力。
主旨解读
这首诗真正动人的地方是对弱小卑微生命的关照。高远、美丽的事物比如:雄鹰、雪豹,人人都渴望拥有,也会不自觉地关注,这是人的本性使然。然而,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愿意俯下身来,去关注那小得可怜的蜘蛛呢,更何况是那些青春无限、心比天高的年轻人呢?
故而,诗歌中蕴含的这份对渺小生命的关照、谦卑便显得如此珍贵。同样,这种关照与谦卑也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
任务三:对比分析两首诗歌的主旨
3
郭沫若笔下的青春诗狂飙、张扬的,他歌颂“力”,希望“力”可以摧毁一切,以毁灭换来新生,至于被毁灭的旧世界有没有价值,这样做会不会太过激进等问题并不在郭沫若的考虑范围内。
狂飙与张扬本身就是青春的一种色彩
昌耀笔下的青春在内敛、谦卑与坚毅,对小生命有着关照与谦卑,敬畏生命。
两首诗歌展现了不同的青春,你更向往哪一种?
最后的话
在多次政治运动中,无数的正派人士被迫害和摧残,而出手者不乏青年。也许很大原因是青年人身上有太多的青春的张扬与狂飙,唯独没有这一份对生命的关照与谦卑,对生命的敬畏。
不可否认,青春是美好的,也是有力量的;然而,若缺乏对弱小卑微生命的关照与谦卑,稍不注意,青春的利剑,终究也会造成巨大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