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观察生物
第一节:生物与非生物
1、蜗牛的相关知识:蜗牛是腹足纲的软体动物,整个身体分为:壳(具保护作用)、足(在腹部)、触角(两对上长下短)、眼(在长触角顶端)、口(内有齿舌)。
蜗牛具有触觉(触角部位最灵敏)、嗅觉、视觉,但无听觉;食物主要为植物的根、叶和叶芽,因此对农作物的危害较大,所以是农业的害虫。
2、生物与非生物:最大的区别是有无生命。
生命活动
动物
植物
岩石
汽车
感
觉
运
动
摄取食物
吸收氧气
排出废物
生
长
生
殖
3、动物与植物
(1)动物和植物都属于生物两者最大的区别是:营养方式不同。
动物:由于细胞中无叶绿体,自身不能制造养料,要摄取食物来获得营养。
植物:细胞内有叶绿体,能利用阳光、水、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2)动物与植物的对比:
对比项目
动
物
植
物
是否需要吃动西
是否能快速运动
能否制造养料
是否对刺激有反射
生长是否持续终生
(3)植物是整个生物界的基础,是动物生存的基础,而动物可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原料。
4、观察生物的方法:先观察外表、再观察内部、然后观察一些变化。
第二节:常见的动物
对物体进行分类操作的一般步骤:
(1)明确分类的对象。(2)确定分类的依据。(3)得出分类的结果。
分类的依据一般是分类对象间的区别;而事物间的区别往往较多,所以依据不同,同一分类对象的分类结果也会不同。
动物的分类:按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
动物类群
特
征
代表动物
鱼类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哺乳类
4、无脊椎动物
动物类群
特
征
代表动物
原生动物
身体单细胞
变形虫、草履虫、疟原虫、太阳虫
腔肠动物
身体辐射对称
水母、水螅、海蜇、珊瑚虫、海葵
扁形动物
身体背腹部扁平
涡虫、血吸虫、绦虫
线形动物
身体线形,不分节
蛔虫、钩虫、丝虫
环节动物
身体有许多体节
蚯蚓、沙蚕、蚂蝗
软体动物
身体柔软、有贝壳
蜗牛、河蚌、螺、乌贼
节肢动物
身体、足分节,有外骨骼
蝗虫、虾、蚱蜢、蜈蚣
棘皮动物
体具棘皮
海参、海盘车、海胆
5、无脊椎动物中节肢动物分为四类:昆虫类、蜘形类、甲壳类、多足类。
节肢动物中昆虫类的种类和数量是生物界中最多的,昆虫类的特点: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和二对翅,身体、触角和足都分节,体表长有坚硬的外骨骼。
6、学会利用生物分类的:逐级分类框架检索图来给生物分类。
第三节:常见的植物
1、林耐的生物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分类的等级越高,同类生物的差别越大;分类等级越低,同类生物的共同点越多。
2、植物分类
3、子植物和裸子植物合称种子植物,两者的区别是:被子植物的胚珠外有子房壁,发育成种子后外有果皮包被。
4、注意书本上的各类型代表植物图片。
5、探究: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
体会探究的四个主要步骤: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事实和证据。
科学探究实验设计应体现的三点:控制变量法、设置对照组、消除偶然现象
第四节:细胞
1、细胞学说创立的历史:
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首先利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了木栓的细胞壁结构,提出了“细胞”这个名词。
1831年英国科学家布郎发现了植物细胞内的细胞核。
德国诗人歌德提出了“原型”说,另一位德国科学家提出了“原液”说。
19世纪40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在总结前有经验基础上,共同提出了“细胞学说”
细胞学说的得出历时200多年,是许多伟大科学家的共同努力的结晶。
细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细胞的结构:
(1)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保护和控制细胞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细胞内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
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与繁殖后代有关)
(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保护和控制细胞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细胞内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
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与繁殖后代有关)
细胞壁(具保护和支持作用,主要成分为纤维素)
液泡(内含细胞液)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内有叶绿素)
3、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4、一个完整的生物体是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的结果;
细胞分裂的结果是导致细胞数目增多,分裂时最重要的事件是细胞核内出现染色体,并平分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分裂是相对独立的过程。
细胞分化导致出现不同形态功能的细胞,进而形成了各种组织。细胞生长使得子细胞体积不断增大。分化和生长是同时进行的。
第五节:显微镜下的各种生物
单细胞生物
(1)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完成,一般生活在水里。如衣藻、草履虫、变形虫等。
(2)衣藻(单细胞植物)与洋葱表皮细胞(多细胞植物)的对比
内
容
衣
藻
洋葱表皮细胞
相同点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叶绿体、液泡
不同点
眼点(感光)、鞭毛(运动)
无眼点和鞭毛
(3)衣藻(单细胞植物)与草履虫(单细胞动物)的对比
内
容
衣
藻
草履虫
相同点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不同点
眼点、鞭毛、叶绿体、细胞壁、液泡
纤毛、收缩泡、食物泡、肛孔
2、细菌和真菌(两者合称微生物)
(1)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按形态分为三种:球菌、杆菌、螺旋菌,靠分裂生殖。
(2)真菌:属于真核生物,主要有三类:酵母菌、霉菌、食用菌。常见的食物菌有:香菇、蘑菇、木耳、金针菇、银耳、灵芝。
3、细菌、真菌、植物细胞的对比
对比内容
细菌
真菌
植物
细胞壁
有
有
有
细胞膜
有
有
有
细胞质
有
有
有
细胞核
无
有
有
叶绿体
无
无
有
营养方式
异养型
异养型
自养型
生物类型
原核生物
真核生物
真核生物
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原核生物(细菌);
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真核生物(真菌、植物、动物)。
5、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组成的细胞群称组织。
6、植物组织
组织名称
主
要
功
能
保护组织
保护(植物体的表皮)
机械组织
输送营养物质(导管、筛管)
营养组织
制造和贮存营养物质(根、茎、叶、花、种子、果实中都有)
输导组织
支撑和保护
分生组织
分裂产生新细胞
7、动物组织
组织名称
主要功能
主要分布
上皮组织
保护、吸收、分泌、排泄
皮肤、内脏器官表面等
肌肉组织
具收缩和舒张的功能
心肌、骨骼肌、平滑肌
结缔组织
运输、支持等
血液、软骨、肌腱
神经组织
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
脑、脊髓、神经
8、皮肤的结构:表皮、真皮(有血管)和皮下组织三层。
9、微生物滋生的条件:水分、空气、温度。
10、食物的贮藏方法:干藏法、冷藏法、加热法、真空保存法。
第六节: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3、人体的八大系统
系统名称
系
统
功
能
消化系统
循环系统
呼吸系统
泌尿系统
生殖系统
神经系统
运动系统
内分泌系统
4、注意消化系统和食物消化的过程图。
5、显微技术与科学的发展:光学显微镜(实验室用)、电子显微镜。
第七节: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适应类型
适应性特征
作用
实例
保护色
颜色与大背景相同
躲避天敌,利于捕食
蛙、北极熊、蝗虫、变色龙
警戒色
颜色与大背景不同,具恶臭、有毒刺、毒毛
警告作用
蝮蛇、黄蜂、箭蛙
拟态
形状和色彩与背景中的某一生物或非生物相似
躲避天敌
枯叶蝶、竹节虫、尺蠖
向光性
植物向着有光的方向生长
利于光合作用
向日葵、向阳花
2、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破坏的主要原因:栖息地的破坏、掠夺性的开发、外来物种入侵。
(3)保护生物多样性,一定要保护生物生存的环境,所以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的重要措施。
(4)我国的珍稀动植物。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银杉、水杉、秃杉、人参、珙桐(鸽子树)、桫椤、金花茶、望天树
中国动物国宝:大熊猫、朱鹮、扬子鳄、黔金丝猴、白鳍豚、褐马鸡、中华鲟。
3、实验:沙蝎藏匿沙下的原因。
显微镜的使用
1、显微镜使用的主要步骤
(1)取镜: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
(2)安放:置于体前略偏左。
(3)对光:转动转换器,使物镜对准通光孔,转动集光器,左眼观察目镜,选取适宜的光圈和反光镜(光线强:小光圈、平面镜;光线弱:大光圈、凹面镜。),至出现一个明亮的圆形视野,对光完成。
(4)调焦:先粗后细,先低后高。
(5)观察:左眼观察,右眼睁开,便于记录。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倍数和物镜倍数的乘积。
3、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是“双倒”的,所以要想把视野中看到的像移到视野中央,只要向看到的方向移动即可。
4、注意两个实验: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制作和观察(要染色)
口腔上皮细胞装片制作(滴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
放大镜:主要构造凸透镜,观察到的是物体正立、放大的像。(注意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