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共4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共4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17 08:26: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及国家的起源》
从考古发现中辨识进入文明社会的关键特征:农业与手工业显著发展,出现明确的社会分工;贵重资源和高等级手工业制品的生产和分配为贵族所控制;社会发生显著的阶层分化,出现埋葬贵族的大型墓葬和专门墓地,形成了以某些特殊的贵重器物体现持有者尊贵身份的礼制;出现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都邑以及附属的大型高等级建筑和公共设施;暴力与战争成为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形成了王权管理的区域性政体,出现了具有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国家。
——王巍《勾勒五千年前的文明图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巡览》
什么是文明?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46亿年前
地球诞生
2亿年前
爬行动物诞生
3000万年前
类人猿诞生
300万年前
直立人诞生
30万年前
早期智人诞生
5万年前
晚期智人诞生
1万年前
现代人诞生
元谋人
北京人
蓝田人
金牛山人
马坝人
山顶洞人
根据生产力的发展,将原始社会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元谋人门齿化石
旧石器时代
生活状态
从事渔猎和采集
过着群居的生活
已经学会使用火
分布特点
沿河分布
满天星斗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白陶鬶(guī)
黑陶高柄杯
红陶900摄氏度,白陶、黑陶均需达到1000摄氏度左右
河姆渡遗址中的干栏式建筑
蛋壳黑陶杯
蛋壳黑陶高柄杯
玉璇玑
玉斧
C形龙
玉猪龙
玉鸟
4.新石器时代的文明进步
良渚“神徽”像
在中国众多璀璨的远古文化中,环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是一颗非常耀眼的明珠。它以发达的稻作农业、大量而精美的玉器、精制的制陶技术、成句子的陶器符号文字资料,以及由墓葬和大型土建工程所反映出的不平等和社会分层等现象,使研究者们或者认为它正站在文明的门槛上,已看到了文明的曙光;或者认为它已进入文明社会,已形成文明古国。
良渚文化
4.新石器时代的文明进步
经考古研究,良渚古城的范围最终确定,东西长约
1700
米,南北长约
1900
米,总面积约
300
多万平方米,相当于
4
个北京紫禁城。良渚古城是在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也是目前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城址,被誉为“中华第一城”。
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图
良渚文化
4.新石器时代的文明进步
良渚文化的典型农具
玉鱼
玉牌饰
良渚文化有门类完备、分工精细、工艺精湛的手工业体系,以玉器的制作最为突出,玉器种类涵盖以琮、钺为代表的礼仪重器以及一般装饰品。良渚的玉器是尊贵身份的载体,具有明确的等次划分,一些人可以用刻有“神徽纹”玉器,另一些人只能使用其他类型的玉器。所以,良渚玉器具有社会属性,能够反映良渚文化的信仰和制度设计,这就是国家社会的文明形态。
良渚文化刻画符号
良渚文化
2010年,考古工作者确定了良渚都城的殿、内城和外城的三重结构,这符合了古代“以中为尊,以高为尊”的规划和布局理念。
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通过决议,将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该委员会认为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
良渚文化
4.新石器时代的文明进步
良渚文化的分布
“探源工程”启动(2004年启动)至今,已经确认,在距今5000年前后,以良渚文明为代表,中国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这个大范围里面,一些地方率先进入到文明阶段,有了自己的国家。而以此为起点,一直到距今3800年左右,在1000多年的时段里,各个地方的社会分别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步入了文明。这种诸多地方文明并立的现象有点像我们传说中所描述的,那个时代是天下万国、天下万邦的情景相吻合,所以我们借用这个意境,把这个时代叫做“古国时代”。
——《考古实证中华文明有5000年
教科书将改写》
载《北京日报》2018年5月29日
良渚文化
新石器时代
生活状态
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
生活逐渐稳定;村落定居
典型代表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
龙山文化
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
?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红山文化
历史阶段
文化遗存
时间
地域
文明表现
社会形态
社会特征
距今约五六千年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种植水稻;修建村落
掌握养蚕缫丝技术
距今7000-5000年
长江流域
辽河流域
良渚文化
长江下游
精美玉器
大规模祭坛神庙
母系氏族社会
①彩绘陶器
②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生产力水平低;
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黄河中上游
距今约7000—5000年
仰韶文化
养猪较普遍
黄河下游
距今6500—4500年
大汶口文化
新石器
时代
早期
红山文化
黑陶(蛋壳陶)
距今约5000—4000年
新石器
时代
晚期
父系氏族社会
贫富分化
私有制;
阶级分化;
部落联盟
向国家过渡
黄河流域
距今约5000年—4000年
(2)新石器时代代表性文化遗存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
剩余产品
私有财产
贫富分化
阶级分化
古国产生
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统治的工具。
——列宁
【拓展思维】
文字、城市、复杂的礼仪中心、青铜铸造等的确是构成一个文明的最基本标志。但同时强调由于历史、地理、经济和文化等原因,世界上各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并不完全一致。任何一个地区的任何一种文化,仅具备一个标志是不可能称其为文明社会或者说进入文明时代的......从考古学上判断,凡具备上述诸因素中的大多数的社会,应该说是进入了文明时代......
——陈星灿《文明诸因素的起源与文明时代》
比较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的特征
满天星斗
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从遗址的分布来看,地域不限于中原,而是北至今长城地带,南至长江以南的水乡,东至黄海之滨,西至秦晋黄土高原。大约在距今四五年前,中华大地文明之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城邑、祭坛、女神庙、积石冢等出现,表明与社会分工、社会分化相应的、区别于一般聚落,并凌驾于其上的政治实体已经产生。其中,地处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落迁徙、分合、冲突的最为集中、最为突出的地区,是中华文化融合的核心地区。
——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
从部落到国家

1.传说时代
(1)三皇五帝的传说
三皇:燧人氏——钻木取火
伏羲氏——带领人们用兽皮制衣、结网打鱼、
发明八卦,创造文字结束“结绳记事”的历史
神农氏——为我国农业始祖和医药始祖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神话色彩浓厚
华夏族的传说
炎帝
黄帝
炎黄部落联盟
华夏始祖
(2)“禅让制”
1.传说时代
五帝中最后两位尧、舜,可能是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尧年老时,根据各部落首领的推举和考察,由舜继承其位。这种做法称为“禅让”。禅让制记载最早见于《尚书》,但其真实性一直存在争议。




“禅让”
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2.早期国家的产生
①背景:禹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②概况: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考古学家在河南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
(1)夏朝的建立
传说大禹在会稽山召集各部落首领,防风部落酋长迟到,被大禹处死,这说明大禹时期已经形成凌驾于其他部落之上的“公共权力”。
2.早期国家的产生
材料一
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
——《史记·夏本纪》
材料二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战国策·
燕策一》
材料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礼记·礼运》
材料四
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史记·夏本记》
禹死后,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权力传承:传贤→传子;
社会转型:原始公有制

奴隶私有制
(2)夏朝的传承
2.早期国家的产生
(3)夏朝的国家管理
中央机构: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地方管理:聚族而居,夏王直接统治夏后氏部落,其他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夏王是最高统治者。
商和西周

1.商朝(约BC1600年-BC1046年)
(1)商朝的建立
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领汤推翻了夏朝,建立商朝。商都多次迁移,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
商朝的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2)商朝的文化
①文字:甲骨文
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
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目前所见甲骨文有5000字左右,已经确认的不到三分之一。
(2)商朝的文化
②青铜器:
造型雄奇,纹饰华丽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中国青铜时代最大的特征,在于青铜的使用是与祭祀和战争分离不开的。换言之,青铜便是政治的权力。
——考古学家张光直
司(后)母戊鼎,1939年安阳武官村出土,高133厘米,重833千克,是中国目前发现最重的青铜器。据估计,铸造这样大型青铜器,需300多人同时工作。。
司(后)母戊鼎
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巧夺天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
四羊方尊
①中央官僚制度:
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3)商朝的国家管理
王事:多宰、小臣
神事:巫、祝、卜、史
民事:小藉臣、司工
军事:多马、多射、师、旅
(3)商朝的国家管理
②地方行政制度:内外服制
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松散联盟、集权程度不高。
内服
外服
外服
外服
外服
材料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材料二“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征,……尔尚辅余一人,致天之罚。”
——《尚书·盘庚》
材料三
“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史记》
上述史料反映商朝的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
神权色彩浓厚;神权与王权结合;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
(4)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2.西周(约BC1600年-BC1046年)
(1)西周的建立
①背景:
商朝晚期,社会矛盾尖锐,商纣王生活腐朽,炮烙之刑残害臣民,引起公愤。
②概况: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商,双方在牧野展开激战,商军倒戈,商朝灭亡,建立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史称西周。
(2)西周的统治
①分封制
◆含义:周王将王畿直接控制的镐京之外的广大地区,封授给王族子弟、功臣和前朝贵族,在地方建立世袭的诸侯国。诸侯在国内也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分给士。
◆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西周(约BC1600年-BC1046年)
(2)西周的统治
①分封制
《荀子·儒效》:“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2.西周(约BC1600年-BC1046年)
对象
权利与义务
材料一:从夏后氏比较笼统的霸权,经过商人同心圆布局的统治机制,最后到西周的封建网络,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促使“中原”成为中央政权的基地,而又以同心圆的方式扩散其势力于各处。
——许倬云《说中国》
材料二:西周分封,诚然有其巧妙之处,却也有先天带来的弊病,分封越多,宗周越弱;时间越久,亲情越疏...终究因为天灾人祸,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宗周灭亡,王纲解组,那一个庞大的网络,一旦崩散。
——许倬云《我者与他者》
(2)西周的统治
①分封制
阅读两段材料,归纳分封制的作用
◆作用
有利: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范围,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不利:诸侯国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西周后期王室衰微,形成了强大的地方割据力量。
(2)西周的统治
②宗法制
◆含义:以父系血缘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原则:嫡长子继承制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作用: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矛盾,保证贵族的特权地位,维护了统治秩序。
(3)西周的灭亡

国人暴动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为政暴虐,引发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大臣召公和周公共同执政,史称
“共和行政”。

西周灭亡
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乘西周王室内乱,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3.商周的社会经济
(2)农业:
《谷梁传·宣公十五年》载:“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
(1)地位: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
骨耜
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绢帛是商周贵族普遍料。
①生产工具—木、石、骨、蚌等材质为主,青铜农具极少。
②生产方式—集体劳动
③土地制度—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土地不能随意买卖。井田即方块田,整治规则,有沟渠灌溉。
(3)手工业
①青铜铸造业,青铜文化
4.中国早期国家特征
华夏文明起源
旧石器
新石器
夏朝
距今70W年-18000年前
元谋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距今7000—BC2100年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BC2100-BC1600
二里头文化(可能)
商朝
BC1600-BC1046
内外服制度
青铜器
周朝
BC1046-BC221
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
井田制
课堂小结
中华文明的组成是多样的,既有来自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的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华夏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少数民族文明。中华文明是多元的,不同地域的文明、不同民族的文明,在长期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
整合的模式是以中原华夏文明为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格局最晚在西周就建立起来了。此后,虽然历经战乱与分裂,不断有新的文明元素加入,但没有任何一种文明分支分裂出去,这个大格局始终保持着它的完整性而没有被打破。
据文献记载,夏朝大约存在了470余年,商朝存在了600余年,西周存在了275年,合计约存在了1300余年。三个朝代的文化传承,有继续,有发展,有创新。三个朝代文化的辉煌成就,为后代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其思想道德和政治制度更是被后代许多帝王、政治家和学者奉为圭臬。事实也的确证明,三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时期,而商周两代又是三代文明最兴盛的时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