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2021—2022学年度高三年级摸底演练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C
2.D
3.B
4.B
5.D
6.A
7.D
8.B
9.C
10.A
11.D
12.A
13.B
14.A
15.C
16.材料一对应②,理由诗词中提到“军叫工农”、“潇湘直进”、“秋收时节”判断应该是秋收起义,作者当时在湖南、江西接壤处领导起义。
材料二对应⑤,理由诗词中提到“红军不怕远征难”、“金沙水”、“大渡桥”、“三军过后尽开颜”判断应该是红军长征,且已经完成,作者当时在甘肃、陕北附近领导长征,胜利会师。
材料三对应①,理由诗词中提到“钟山风雨”、“百万雄师过大江”、“天翻地覆”判断应该是渡江战役,作者当时在河北西柏坡指挥作战。
(对应正确每个2分,说明理由每个2分,只写出对应序号,未说明理由不得分)
17.示例一
观点:我认同材料中18世纪中国的衰落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结果的观点(2分)
论证:18世纪中国正处于清朝中期,虽然出现了康乾盛世的鼎盛局面,但从内部已经暴露了危机,如:政治上,统治者独断朝廷大政方针,君主专制制度逐渐达到顶峰;经济上,人口迅速膨胀,贫富矛盾累计,重农抑商政策阻碍新的生产关系发展;文化上,统治者加强思想文化控制,频繁制造文字狱;外交上,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另一方面,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政治上,英国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代议制初步确立;经济上,工业革命已经在欧洲开展,生产力获得飞跃发展;文化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思想解放运动和科技革命。(8分)
结论:通过东西方对比可以看出,新兴工业文明正逐渐取代传统农业文明,并已成为大势所趋。18世纪的中国固步自封,埋下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3分)
示例二
观点:我不认同材料中18世纪中国的衰落是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侵略的结果的观点。(2分)
论证:18世纪前后,面对西方殖民者的骚扰,中国进行了抵抗,并在前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和巩固了版图。如: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后清政府在台湾设府;沙俄入侵我国东北,清政府进行了军事反击和外交谈判,巩固了东北地区的领土。
18世纪中国的衰落主要是内因导致,如:由于传统经济结构和专制体制的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日益受到阻碍;统治者固步自封,拒绝扩大交往,进一步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从而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8分)
结论: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结构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个层次的因素组成的,三者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所以对于18世纪中国衰落原因的探究,更应该基于中国当时的内部政治、经济、文化等基本国情的考察。(3分)
(“示例”只作为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1)起源早;政府重视立法保障;处罚细致、严格;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
(2)不同之处:重视科学检测手段的应用;公民和媒体的直接参与。(4分)
历史作用:保障了人们的身体健康;推动了食品行业健康发展;提升了政府的食品安全管理水平;为其他国家的食品安全管理提供了有益借鉴。(8分)
19.(1)表现:提前退休制度到延迟实际退休年龄;拓宽养老金覆盖范围到适当控制紧缩。(4分)因素:德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4分)
(2)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关乎民生改善和社会公平正义;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需要随着人口结构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参与。(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20.(1)二战结束后,美国全面控制日本;亚洲形势出现剧烈变化;两极格局逐渐形成。
(2)军方:由美国控制琉球群岛,并加强美国在亚洲沿岸岛屿链的军事地位;国务院:琉球群岛由联合国托管,恢复日本的国家主权,使日本能够服务于美国在亚洲的战略目标。(4分)
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安全利益。(2分)
(1)民族危机日趋严重;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具有先进思想教师的引导;自身扎实的文化功底。
(2)有利于破除对苏联建设经验的迷信;促进了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发展。
高三历史答案
第1页(共2页)唐山市2021-2022学年度高三年级摸底演练
4.据外国学者统计:在1500-1800年期间,从美洲运到欧洲的98万吨白银中有39万
历史
吨运往中国。但拿破仑扫荡欧洲以后,拉丁美洲爆发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反殖民起义,同
时中国的白银储量也逐渐入不敷出。这反映了清朝
注意事项
A.闭关锁国造成近代中国的落后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B.欠缺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
C.小农经济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
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
D.新航路的开辟导致了中国衰落
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5.图1为清代康煕年间民窑五彩三国演义之孟德献刀故事盘。此类文物主要反映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A.浓郁的生活气息
B.釉下彩绘技术的巅峰
、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C.真实的历史场景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D.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
先秦时期,儒家宜扬尧年老后自愿把王位禅让给道德高尚的舜,舜年老后又自愿禅让
表1《申报》冰雪运动报道概况
图1
给治水有功的禹。韩非子却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说法:“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
体裁
地域
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也”。韩非子旨在
数量
8721924年国外冰雪运动散文(游记类)、
中国租界
A.否定先秦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介绍
议论文、广告
国外冰雪运动强国
B.全面完整的还原历史史事真相
年冬奥会、
通讯消息
冬奥会主办国
C.提供加强集权制必要性的依据
华北冰上运动会散文(游记类
中国北方
D.抨击暴力实现权力过渡的方式
据此可知
秦朝修筑的驰道和直道、五尺道、新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罗
A.随社会发展国人对冰雪运动渐趋了解
马帝国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状况。这些人工道路的铺
B.上海的冰雪运动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C.近代大众传媒推动了文学革命的发展
A.源于大一统鼎盛局面的开创
D.冰雪运动已成为大众主要的运动项目
扩大了帝国疆域的空间范围
7.民国初年,河北省地方政府为应对频繁发生的瘟疫灾祸,设立了专门的卫生防疫机构
C.得益于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
逐步建立和完善卫生防疫法规体系。但时人曾撰文对当时的防疫工作评价为:“盖徒手
D.为提高行政效率创造了条件
不足与病菌抗,秃笔无以作却病符。”这一评价主要说明了当时
3.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土地转移十分频繁,时人形容为“贫富无定势,田
A.防疫工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社会效果
宅无定主”,甚至还有“千年田八百主”的谚语。宋代土地兼并现象频发的主要原因是
B.民众未意识到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性
A.商品经济发展
C.地方政府的防疫措施出现了重大漏洞
B.政府政策调整
D.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面临的窘境与无奈
C.经济重心南移
D.自然经济解体
高三历史试卷第1页(共8页)
高三历史试卷第2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