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池上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些古诗里儿童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我们以前学过的《池上》《村居》都是古人用古诗的形式描写儿童生活的作品。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人讲述司马光小时候故事的课文——《司马光》。
24
司马光
第一课时
会认字
司
跌
皆
弃
持
sī
diē
jiē
qì
chí
会写字
sī
zhònɡ
tínɡ
qì
dēnɡ
chí
diē
对于司马光,你了解什么?
司马光生于1019年,1086年逝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他写了一本了不起的书——《资治通鉴》。
司马光
说说“司马光”的姓和名。
回顾我们学过的《姓氏歌》,说说学过哪些复姓?
“司马”不仅可以表示姓氏,还可以表示官职。
读准字音
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通过看生字表及认读字表解决,将不确定的圈画下来。
读了这篇课文,你感觉它和我们之前读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
字数比较少;文章简短;有些词语难理解。
小结:这样的文章就叫做文言文,文言是指古人写文章时使用的语言。
本文的主人公是“司马光”,文中哪个字指的就是司马光?除了司马光,文中还有哪些人?
默读课文,画出文中的人物。
齐读词卡
群儿
一儿
众
光
儿
这些人物分别指谁?
合作朗读课文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朗读停顿也是有规律的,可以在人物后面稍作停顿。
结合注释,了解文意。
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不仅诵读的感觉上有不同,字词在课文中也有特定的意思。先来说说7个生字在文中分别是什么意思——可以看注释,也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猜一猜”。
跌:本义——失足摔倒。
想象“一儿”为什么会“足跌没水中”?
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故事的内容,还掌握了朗读文言文的小窍门——有时可以通过在人物后面稍作停顿的方式来理解句意。
自由练读课文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同学们,你们吃过藕吗?藕切开来的时候还有丝连着,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藕断丝连”。文言文的停顿处就要读出“藕断丝连”的感觉。
尝试背诵
司马光
群儿(
),一儿(
),(
)。众(
),光(
),(
),儿(
)。
第二课时
请将生字填入课文的空格中,齐读。
登
庭
跌
众
持
弃
群儿戏于(
),一儿(
)瓮,足(
)没水中。(
)皆(
)去,光(
)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小组合作表演
全文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句话,可司马光砸缸的场景却好像发生在我们的眼前。我们可以通过表演来重现当时的场景。
一人当旁白;一人演登瓮落水者;一人当司马光;2~3人演“众皆弃去”的“众”。
先选好自己要扮演的角色,然后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怎样依据“剧本”(文本)的描述,准确而生动地演出(或读出)情境现场人物的所做所思?
你们觉得“落水者”和“司马光”都演得对不对?依据是什么?
依据文本中的“动词”描写,评论“演员”演得是否准确,从中感受到这篇古文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可以随机在书上圈一圈动词。
“众皆弃去”的“众”:当时你们为什么都跑了呀?
“司马光”:当你的同伴落水后,看到别的小朋友都跑了,只有你留下来了。你为什么选择留下来?你为什么用“砸缸”的办法,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救人了吗?
说一说你眼中的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走近古文
你们回家能把这个故事给爷爷奶奶讲讲吗?
在忠实原著记载的基础上,可加入自己恰当的想象,让故事的来龙去脉听起来更清楚、更生动!
如果你回到了古代的私塾,给讲课的老先生讲这个故事,又该怎样讲呢?
因为老先生是古人,又知识渊博,不需要你多加描述,有感情地背诵出古文即可。
同学们讲这个故事,有的用的是现代的语言(也就是白话文),有的用的是古文,你发现古文和白话文有什么不一样吗?
学生读古文,老师读白话文,然后谈谈对古文的感觉。
古文版: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白话文版:
司马光
一天,司马光和小伙伴们在庭院里玩耍。有个小伙伴不知怎的,向盛满水的大缸上爬去,结果缸沿窄小,他没站住脚,“扑通”一声就掉进了大缸中!瞬间,他被缸水淹没了。别的孩子一见出了事,头也不回,撒腿就跑;而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他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拼尽全身的力气向大缸砸去。终于,水缸被他砸破,只听得“哗啦”一声,水从砸破的洞口喷涌而出。缸里的小孩得救了!
古文虽然字少,但表达的意思却很丰富,给后人留下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这就是古文的一个重要特点:言简义丰。
群儿游戏
一儿落水
司马光砸缸
儿获救
临危不惧、聪明机智
起因→经过→结果
司马光
1.完成本课《随堂练》。
2.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