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百家争鸣 课件(共28张PPT)+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百家争鸣 课件(共28张PPT)+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16 19:40:44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8课
百家争鸣
新课导入
1.知道老子和孔子及诸子百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2.通过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总结归纳等方法,加深学生对各派学说的理解和应用,掌握各派学说的观点,能够学为所用。
3.学习孔子和诸子百家独立思考、探索创新、变革实践的勇气和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良好的个人素质。
学习目标
战国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三变
春秋
社会制度的变革
思想领域的争鸣
生产力是根本原因





整体感知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学派
学派
代表人物
道家
老子
儒家
孔子
墨家
墨翟
儒家
孟轲
荀况
道家
庄周
法家
李悝
商鞅
韩非
名家
惠施
公孙龙
阴阳家
邹衍
纵横家
张仪
苏秦
兵家
孙膑
吴起
农家
许行
杂家
吕不韦
诸子百家的地域分布
整体感知
思想家:李耳(又名老聃)

期:春秋时期楚国人

派:道家

就:道家创始人

作:《道德经》
老子像
又称《老子》,分《道》经和《德》经
对人生、文明、政治等问题,都有特殊看法
一、老子
1.简介
讲授新课
人在大地上生存,遵守大地万物生长作息的规则;大地承天,万物的生长繁衍和迁徙是依据自然气候的变化而进行的;自然气候,天象变化遵从宇宙间的“大道”运行;而宇宙间的“大道”,则是世间万物本来的样子。
一、老子
2.思想
1.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该顺应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福与祸
刚与柔
强与弱
多与少
先与后
荣与辱
智与拙
巧与愚
一、老子
2.思想
2.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一、老子
2.思想
2.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相互依存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道德经》第二章
没有丑的衬托,也就没有美的凸显;没有低的存在,也就没有高的形象。
相互转化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凡是事物在某一方面发展到极致的时候,也就是它走向相反方面的开始。
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一、老子
2.思想
3.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第八十章
针对当时社会变革中的“有为”而说的
统治思想
理想状态
——对现实绝望的复古的消极态度
老子塑像
老子的哲学和希腊哲学以其作为世界哲学的源头。
——黑格尔
被称为“哲学之父”“智慧之父”
一、老子
2.思想
孔子像
(前551―前479)
1岁
出生
鲁国
15岁
立志
学习
礼乐
30岁
创办
私学
51岁
52岁
53岁
54岁
55岁
68岁
73岁
鲁定公
任孔子
为中都宰
升为
司空

旋升为
司寇
以司寇摄相事
隳三都失败
离鲁到卫
,开始周游列国
返鲁整理文化典籍
,献身文教事业
去世
儒家创始人
出身没落贵族家庭
二、孔子
1.生平简介
讲授新课
《论语》书影
“六经”书影
孔子周游列国形势
宣传自己的思想
“述而不著”
从事教育和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
记载孔子言行的语录
二、孔子
1.生平简介
“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准则。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核心思想:“仁”


内在核心
外在表现
相辅相成
2.思想
二、孔子
你认为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有什么积极意义?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2.“以德治国”
反对苛政,爱护百姓
体现民本思想
对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有借鉴意义
二、孔子
2.思想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
孔子讲学图
3.关注教与学
兴办私学,有教无类
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体现教育公平
总结教育规律,提出教学原则和方法
二、孔子
2.思想
4.发展与地位
孔子的儒家思想经过发展,被确立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主导部分。
山东曲阜孔庙、
孔府、孔林全景
孔子诞辰日祭奠活动
二、孔子
2.思想
三、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和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诸子百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民家、纵横家、兵家等。
1.概念
讲授新课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墨家
儒家
道家
法家
荀子
战国
墨子
庄子
韩非子
战国
战国
战国
战国
“礼治”
“兼爱”、“非攻”、选贤任能、提倡节俭
主张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人生要追求精神自由
以法治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仁政”;“民贵君轻”;
孟子
三、百家争鸣
2.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墨子(墨翟)
墨家创始者
孟子(孟轲)
儒家继承人
庄子(庄周)
道家继承人
韩非子(韩非)
法家集大成者
荀子(荀况)
儒家继承人
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选贤任能。
三、百家争鸣
2.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提倡“仁政”治国,提出“春秋无义战”
,倡导“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思想。
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提出“制天命而用之”,人能认识自然规律,要按自然规律办事。
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百家合流是百家争鸣的一个组成部分。百家争鸣虽原则上是各家发表自己的看法,批评别人的意见,但也包含了对其他学派某些思想的吸收。如荀子,虽以礼为思想核心,但也特别隆法与推崇孔子,以致有人将其当作法家,还有人将其当作儒家。就是说,百家争鸣的争鸣是有保留的克服,争鸣中有吸收,吸收是为了更好地争鸣。百家争鸣本身也说明,争鸣各家在学术上都有片面性,只有相互吸取,才能互补并趋于完善。
——孙景坛《百家争鸣新论》
荀子
(约前313—-前238)
推崇孔子
以礼为核心
隆法
三、百家争鸣
3.影响
互相辩驳、影响,取长补短,促进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的高峰
为中国古代文化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仁者爱人,以德治国。


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历代思想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杂家
……
中国传统文化体系
三、百家争鸣
3.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我国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以后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决定其发展方向。以后2000年中国古代文化学术发展的道路、特点及其中的各种问题、思想都可以从先秦百家争鸣中追溯到其源头。在认识学术文化发展规律方面,先秦百家争鸣也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三、百家争鸣
3.影响
人物
当今理念
渊源
以德治国、尊敬师长、全民教育、素质教育
平等博爱、反对战争
廉正、廉洁、自律
依法治国
以不变应万变
为政以德、有教无类
孔子
“兼爱”“非攻”
墨子
富贵不能淫
孟子
韩非子
老子
以法治国
无为而治
三、百家争鸣
拓展延伸
百家争鸣
派别
代表人物
著作
主要思想
道家
老子(春秋)
《道德经》
顺应自然;认为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无为而治”
庄子(战国)
《庄子》
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儒家
孔子(春秋)
《论语》
“仁”、仁者爱人;以德治国;有教无类
孟子(战国)
《孟子》
提倡“仁政”治国,提出“春秋无义战”
,倡导“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思想。
荀子(战国)
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提出“制天命而用之”,人能认识自然规律,要按自然规律办事。
墨家
墨子(战国)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选贤任能。
法家
韩非子(战国)
《韩非子》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兵家
孙武(春秋)
《孙子兵法》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2020·辽宁营口)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该民法典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具有重大意义。战国时期主张“以法治国”的思想家是(

A.孟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2020·黑龙江大庆)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他是(

A.孔子
B.墨子
C.庄子
D.韩非
(2020·湖北孝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既是大思想家,又是大教育家。选出属于其教育思想的一项(

A.无为而治
B.有教无类
C.以法治国
D.兼爱非攻
(2020·四川达州)习总书记提出的打好脱贫攻坚战和加强反腐斗争,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哪些治国理念?(

①仁政
②无为而治
③兼爱非攻
④法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D
A
B
D
课堂练习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