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南县第六重点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
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这反映出贾母( )
A.
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
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
具有深厚的宗法观念
D.
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2.
秦朝除规定了丞相总理财政经济事务,收阅各地的“上计”之外,还首创了由御史大夫和柱下史主持上计工作的制度,御史大夫的属官柱下史负责审阅各郡县、各部门呈送的有关户口、垦土及钱谷出入的上计报告。这一制度的实行( )
A.
加强了对地方的财政管控
B.
强化了三公之间的分权制衡
C.
扩大了御史大夫的监察权
D.
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3.
皇权是对社会权力资源的独家垄断。它不仅有一套垄断和管理体系,而且有一套完备的调节系统,如防止皇帝决策失误的“封驳”制度、为防止官员不忠和腐败的“监察制度”等。有人认为这些是世界其它文明绝无仅有的“原创性”国粹。文中提到的两个制度最明显地对应于( )
A.
唐朝中书省、宋朝的通判
B.
汉朝的内朝、秦朝的御史大夫
C.
唐朝门下省、宋朝的通判
D.
明朝的内阁、元朝的行中书省
4.
在历史专题复习中,如果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对世界近代史的基本发展趋势进行概括,你认为下面各项中不够准确的是( )
A.
从君主制过渡到共和体制
B.
从专制主义走向民主政治
C.
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
D.
从封建神学走向科学理性
5.
《长恨歌》是中国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也折射出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其盛世指的是( )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开元盛世
D.
康乾盛世
6.
如图所示的中央机构设置最早出现于( )
A.
秦朝
B.
唐朝
C.
宋朝
D.
元朝
7.
北宋与辽、西夏在边界设置的“榷场”,既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榷场”是( )
A.
贸易场所
B.
军事要塞
C.
竞技场
D.
牧场
8.
下面是某同学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整理的部分笔记。其学习的内容是( )
①元末明初,日本海盗、武士勾结不法商人,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走私、劫掠。
②台州九战九捷,基本扫除了浙江沿海的倭患。
A.
郑和下西洋
B.
戚继光抗倭
C.
郑成功收复台湾
D.
雅克萨之战
9.
南宋朱熹认为“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他所说的“理”在社会中应体现为( )
A.
自然法则
B.
天人感应
C.
历史规律
D.
伦理纲常
10.
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反映了( )
A.
无为而治推动思想统一
B.
法制建设有利文教发展
C.
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认同
D.
开疆拓土助力汉赋传播
11.
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即郡县制、尊儒制度、科举制度、国有专营制度展开。由四大基本制度共同支撑的“大厦”是( )
A.
儒学独尊
B.
中央集权
C.
君主专制
D.
国家财政
12.
“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
A.
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
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
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
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13.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国民革命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纵观近代中国百年巨变,前后相继,波澜壮阔,从中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近代中国( )
A.
历史演变的主要线索
B.
历史进步的基本趋势
C.
历史过程的因果关联
D.
历史变化的循环往复
14.
下面是台湾和内地学者针对辛亥革命的性质提出的不同观点。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学者
观点
台湾学者
辛亥革命是全民革命或者国民革命
内地学者
辛亥革命是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革命,辛亥革命没能将农民群众发动起来,不能称之为国民革命。
A.
研究者的不同立场决定了其对历史事件的认知
B.
两岸学者对辛亥革命的“革命性”还未达成共识
C.
文化差异是导致两地学者认识不同的主要原因
D.
内地的学者对辛亥革命的研究成果更具权威性
15.
“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这幅对联中的“先行者”是( )
A.
洪秀全
B.
梁启超
C.
孙中山
D.
毛泽东
16.
某组学生承担了“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学习主题,提出研讨具体方案。方案中符合该小组学习主题的是( )
①考验:应对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②对抗:从两党合作到分裂对峙
③转移:从政府迁徙到北上抗日
④较量:民主联合政府的可行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7.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一文中强调革命任务有三,即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它们分别对应三民主义中的( )
A.
民享、民治、民有
B.
民生、民族、民权
C.
民有、民治、民享
D.
民族、民权、民生
18.
史料的价值在于客观真实。我们在研究“百团大战”时最有力的证据是( )
A.
百团大战的遗迹和当时的照片
B.
侵华日军老兵回忆录
C.
历史论著中对百团大战的描述
D.
电影作品《百团大战》
19.
据《元史?地理志》记载:“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主要说明元代( )
A.
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B.
对边疆地区实施了比较稳定的统治
C.
疆域范围出现比唐朝扩大化的趋向
D.
改革赋役制度使财政收入大幅增加
20.
清朝雍正帝为了能了解各级官员的真实情况,解决各部门存在的报喜不报忧的弊端,进一步完善了密折奏事制度。主要是扩大了撰写密奏的人的范围,先后拥有密折奏事权的可达1000多人。由此可见,密折制度( )
A.
加强了皇帝对官吏的监管
B.
继承了明朝厂卫制度的传统
C.
激化了各级官员间的矛盾
D.
完善了古代监察制度的职能
21.
解放战争时期的一系列重大战役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如图所反映的战役是( )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22.
对于红军的长征,有外国学者认为“长征开始时,撤出江西革命根据地只能被认为是失败。”“这主要是由于中共领导人及其欧洲顾问犯了错误,做出了不正确的决断。”这说明( )
A.
红军根本不应进行长征
B.
长征是被迫实行的战略转移
C.
长征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D.
长征初期的作战方针有问题
23.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军采取两大军事行动:即攻占定海和封锁沿海,但东南沿海各地送京的战报中,对于前者各地官员都有反映,而对后者各地的奏折基本上未提到,英军不久也撤销封锁。这主要是因为( )
A.
地方官员愚昧无知
B.
中国的经济形态与英不同
C.
英军封锁自断补给
D.
封锁沿海对战局毫无影响
24.
1953年4月,政务院发出进行全国首次人口调查登记的指示。这次人口普查结合选民登记同时进行。原国家统计局人口司司长沈益民说:“男女老少,都穿了新衣服,像过节日一样,挂灯结彩,敲锣打鼓,然后到人口调查登记站来申报自己的人口项目。”我国首次人口普查的情形可以说明( )
A.
人民拥有当家作主权力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落实
C.
计划生育成为社会共识
D.
社会主义制度获得人民认可
25.
1984年,邓小平在同英国首相的谈话中指出:“如果用社会主义来统一,就做不到三方面都接受。勉强接受了,也会造成混乱局面”,“就香港问题而言,三方面都能接受的只能是‘一国两制’”。这说明( )
A.
“一国两制”是实事求是的产物
B.
“一国两制”是就香港问题提出的
C.
港人治港是“一国两制”的基础
D.
香港的稳定取决于资本主义制度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0分)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因此,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就在隋文帝时废除了。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试选士的科举制度。自隋文帝罢九品中正制,始立科举。炀帝时设进士等科,并命按十科举人,科举制度形成。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三
1397年明朝科举考试录取进士52人,全是南方人,北方举人全数落选。北方举人强烈不满,纷纷指责主考官自己是南人,就包庇南人压抑北人。朱元璋派人复查,结果是主考官并未舞弊违法,史称“南北榜争”。1425年,明朝实行按地域调配进士名额的制度,规定“南六十,北四十”。这一制度后来被清朝继承沿用。
--林白、朱梅苏著《中国科举史话》
(1)根据材料一,指出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平民政治’”的内涵。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3)你怎样看等材料三中的“南北榜争”反映的本质问题及其最终结果?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抗战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从宏观的视角看,它是一场全面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不仅打败了日本,消除了亡国的危险,还从盟国那里挣脱了不平等枷锁,在国家主权的收复与巩固方面大有进展,获得了平等地位。抗日战争中,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中国的国际地位可以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在旧的国际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
-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错误估计的依据。指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在这场战争中的体现。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如何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必须负责将人民解放进行到底,解放中国全部领土,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
第十七条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
第二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目的。
--节选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六条矿藏、水流,由法律规定为国有的森林、荒地和其他资源,都属于全民所有。
第十五条国家用经济计划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造,使生产力不断提高,以改进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巩固国家的独立和安全。
--节选自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
1982年宪法序言明确规定:“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宪法确定一切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公民个人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还提出要发展包括协商民主和基层民主在内的民主形式。宪法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根据“一国两制”方针规定了特别行政区制度。宪法规定“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明确指出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
--摘编自许安标《宪法及宪法相关法解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特点,并简析其对中国社会转型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4年宪法内容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82年宪法颁布的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1.【答案】C
2.【答案】A
3.【答案】C
4.【答案】A
5.【答案】C
6.【答案】C
7.【答案】A
8.【答案】B
9.【答案】D
10.【答案】C
11.【答案】B
12.【答案】A
13.【答案】B
14.【答案】A
15.【答案】C
16.【答案】B
17.【答案】D
18.【答案】A
19.【答案】A
20.【答案】A
21.【答案】D
22.【答案】D
23.【答案】B
24.【答案】A
25.【答案】A
26.【答案】【小题1】(1)原因: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士族没落,庶族要求分享政权;打击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小题2】(2)内涵: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打破了宗法贵族政治;促进了社会各阶层间的流动;有利于庶族地主参政。
趋势:逐渐公平公正;范围逐渐扩大。
【小题3】(3)看待:明初进士多出自南方,体现了中国经济文化重心南移;按地域分配进士名额,有利于笼络北方人士,巩固明朝的统治。
27.【答案】
(1)依据:国共对峙,导致中国缺乏民族凝聚力;日本军事上强于中国,中国人民斗志不足。体现:国共两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相互配合;爱国华侨的支持。
(2)说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中国陆续与英美等国签订平等新约,废除了列强享有的治外法权、租界、沿海贸易及内河航行等在华特权,取得了在国际社会的平等地位;收复失土,台湾回归祖国;参与国际事务,成为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创始成员国及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28.【答案】【小题1】(1)依据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并进行概括可知特点,结合所学可知作用;
(2)依据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可知1954年宪法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原因;
(3)依据信息“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提出要发展包括协商民主和基层民主在内的民主形式。宪法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并进行概括可知意义。
故答案为:
(1)特点:运用立法手段;革命的彻底性;民主性;全面性;过渡性临时性,起临时宪法作用。
作用:推动社会性质变化: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变为独立自主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并向社会主义过渡;促使革命性质变化:由新民主主义革命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2)变化:赋予国家性质以崭新的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用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对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作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原因:为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创造条件,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的需要。
(3)历史意义: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法律制度走向健全,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全面依法治国、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奠定基础。重建和完善民主制度。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推进祖国统一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