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通过学生参与具体操作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教学过程:
一、了解起点,引入新课
1、师:你们认识分数吗?说几个你熟悉的分数。(学生说出几个分数,教师随机板书)
2、师:关于1/2
你已经知道什么?
3、小结。(揭示课题:分数的再认识)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由“根据1/2说一句话”和“在图上表示出对应的分数”进一步唤醒学生以往对分数的认识,揭示课题。通过两个知识复习,让时隔一年的分数知识再次明朗,使分数的知识在学生脑海里一步步清晰起来,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活动探索新知
1、分析什么是“整体1”。
从上面几道题我们可以发现,我们用来平均分的可以是一个图形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那么除此之外你认为还有可能是什么呢?……所有我们说的这些都可以看作1个整体。
2、比赛:木棒。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每人准备一盒木棒,接下来我们全班进行一场小小的比赛,请听清比赛规则,我请大家分别拿出你木棒总枝数的1/2(板书)。开始,看谁动作最快!
好了同学们,汇报一下你拿出了几根木棒?板书:拿出根数
3、提出问题:
观察板书,这是几位同学拿出木棒的根数,你有什么发现吗?
师:他们都是拿出全部木棒的1/2,可是拿出来的铅笔却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
4、猜测:
(木棒总数不一样)是这样吗?请刚才提问的同学说木棒总数,师板书
5、验证:
如果把木棒总数看成整体1,把拿出的1/2的根数叫分数所对应的具体数量,我们就可得出一条结论那就是整体不同,相同分数所对应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板书)
师:原来分数还有这样一个特点,同学们现在你对分数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是)
6、活动:说一说
1、小明看了一本书的1/3,小军看了一本书的1/3,他们看的一样多吗?
2、比较、讨论:“都是一本书的1/3
,但表示的页数不一样多,为什么?”怎么样的情况下,两本书的1/3是一样的?
师:通过刚才拿木棒的游戏、观察讨论看书的情境,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一样,那么分数所表示具体的数量也不一样。(同步板书)
三、巩固延伸,反馈分析
1、看图说数:
(1)蓝圆个数占整体的几分之几?要使蓝圆个数占整体的1/2,怎么改?
(2)绿圆个数占整体的几分之几?
(3)红圆个数占整体的几分之几?
2、游戏:请1个同学站起来,请学生先后说出这位同学占大组人数、小组人数、全班人数、全年级人数、全校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3、辩一辩:
在学校举行的捐款献爱心活动中,小明捐了自己零花钱总数的1/5
,小芳捐了自己零花钱总数的2/5。小芳捐的钱比小明捐的多吗?请说明理由。
四、全课总结:
总结:你能用一个分数表达一下自己的收获或作一下评价吗?
整体不同,相同分数所对应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全课,重温本课学习的知识,进一步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也符合新课标“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
五、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
8支
1/2
4支
8支
1/2
4支
4支
1/2
2支
整体不同,相同分数所对应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对于分数意义的教学,从教材整合的角度出发,让三年级学生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后,马上认识分数的完整意义,这样让学生看到了知识的全貌,避免了“小步子”教学,这也许更符合新课改的一些精神。另外,北师大版也考虑到了学生掌握的不是很扎实,所以在五年级就专门安排了“分数的再认识”这节课。
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充分考虑如何在课堂上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合作者。上完课后,反思我的教学,我认为以下方面做得还不理想:
1.预习环节的设计和处理。上课之前,我没设计预习题:直接看书34页前两幅图,对图中提出的问题你能说出理由吗?如果有预习题目,预习题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看书,对这一单元的知识内容以及知识点加以整理,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信心,在课堂上,我又及时的表扬学生的这种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把自己的知识网络图补充完整,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构建知识的体系的一个全过程,更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发展。这样教师在课堂上不但了解了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作出调整,而且还唤起学生脑中的知识储备区来同化新知。
2.课堂上体现了学生的学,没有体现出教师的导。“分数的再认识”不是初步认识整体“1”,而是对整体“1”的再认识。此时,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和现在学习的基础上已经懂得出了可以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还可以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只是学生对整体“1”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还感受不到整体“1”不同,相同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所以,本节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感受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体验到同样拿出相同整体“1”的几分之几,但是由于整体“1”不同,拿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另外,还让学生根据整体“1”的几分之几所对应的数量,描述出整体“1”的大小。这样学生会深刻的体会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丰富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从而达到对分数再认识的目的。
当然,自己上完课后,对如何在课堂中实施自主教学也有一定的困惑:
1.如何保证学生的预习效果?
2.对预习的检查环节必须在课堂上体现吗?
总之,整节课由“复习引入→探究新知→反馈提升→回顾反思→拓展延伸”五部分组成,环环相扣,设计了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学生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在教师的引领下,进行学习
从而达到对分数再认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