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百家争鸣 课件(25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百家争鸣 课件(25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17 08:21: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百家争鸣
课标
知道老子和孔子,
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一.老

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做过周朝的史官,管理王室的藏书。他学识渊博,据说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很多问题。
思想观点:
政治主张:
重要著作:
认为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顺应自然
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无为而治”
《道德经》
老子被世人称为哲学之父、智慧之父,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朴素辩证法思想: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
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难——易
长——短
高——矮
强——弱
前——后
生——死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大思想家
大教育家
创办私学,广收门徒
主张“有教无类”
采用“因材施教”
著作:
《论语》
核心思想“仁”
主张“仁者爱人”
反对苛政“为政以德”
孔子学院是在海外设立的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全球首家孔子学院2004年在韩国首尔正式设立,截至2015年12月6日,中国已在13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00所孔子学院和1000个孔子课堂,学员总数达190万人。
1994年山东曲阜孔庙、孔林、孔府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孔庙
孔林
孔府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
三.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和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诸子百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民家、纵横家、兵家等。
墨子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选贤任能。
孟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实行“仁政”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
主张实行”礼治“
庄子,战国时期宋国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战国时期韩国人,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提出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学派
代表人物
代表作
主要思想观点


孟子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
《荀子》
实行“礼治”


墨翟(墨子)
《墨子》
“兼爱”“非攻”;提倡节俭


韩非
(韩非子)
《韩非子》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庄周(庄子)
《庄子》
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人格;
百家争鸣简表
“百家争鸣”的影响:
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
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孔子
庄子
孟子
墨子
荀子
老子
韩非子
改革变法,加强中央集权
“仁、礼、德治”
“精神自由”
“仁政”
“非攻”
“礼治”
朴素的辩证法、无为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