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检测题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班级:
姓名:
考号:
.
一、语言文字运用(10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寿镜吾先生是方正渊(yuān)博的宿儒,给少年鲁迅颇多教益,让他领悟到了语言文字的奥(ào)秘。
B.百草园碧绿的菜畦(qí),高大的皂荚树,忽然冲向云宵的叫天子,像小珊瑚珠攒(zǎn)成的覆盆子,是鲁迅最美的童年记忆。
C.我的手指搓捻(niǎn)着花叶,抚(fǔ)弄着那些为迎接南方春天而淀放的花朵。
D.听完了讲解员慷慨(ɡài)激昂的演说,我恍然大悟(wù),原来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艰苦努力才能获得的。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2分)
书卷气,是一种______的气质和风度,是良好素质的外在表现。书卷气来自于书卷,在幽幽书香的熏陶下,浊俗可以变为清雅,奢华可以变为______,促狭可以变为______,偏激可以变为______。
A.高贵 淡泊 宽阔 平和
B.高雅
淡然
开阔
平静
C.高贵
淡然
宽阔
平静
D.高雅
淡泊
开阔
平和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分)
A.通过“最美中学生”李丽高考前捐骨髓救人的事迹,使我们看到了“00后”中学生的人性之美。
B.能否进一步强化政府对留守儿童的责任,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
C.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D.为了防止酒驾事件不再发生,赣州市加大了巡查整治力度。
4.下列填入语段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同学兵华在校门口被自行车撞了,上臂皮肤有几处刮伤,你打电话给他妈妈说:_________
A.“阿姨,不好了,兵华出车祸了!请您赶快来学校并送他去医院。”
B.“阿姨,兵华在校门口被车把上臂撞坏了,您最好来一趟。”
C.“阿姨,兵华出事了,但事情不严重,您不用担心害怕。可您最好还是来我们学校一趟,看看这事该怎么处理。”
D.“阿姨,兵华在校门口被自行车碰了一下,上臂破了点皮。您看您用不用来带他去医院做些处理。”
5.某班围绕“交友之道”展开讨论,下面是四位同学的发言记录,其中偏离议题的一项是
(
)(2分)
A.甲:我认为交友要讲原则。管宁割席断交的故事就体现了管宁的交友原则。
B.乙:我认为交友须谨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的言行会对我们产生影响。
C.丙:我认为交友要真诚。诚信是传统美德,是立身之本,经商之魂,为政之要。
D.丁:我认为交友应重志趣。伯牙与子期志趣相投,结为至交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证。
二、古代诗文阅读(2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6-7题。(每小题2分,共4分)
蝉
[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①,徒劳恨费声②。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③,故园芜已平④。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释】①以:因。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②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费,徒然。③薄宦:官职卑微。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梗,指树木的枝条。④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芜,荒草。平,指杂草长得齐平。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蝉的境遇。
B.蝉的“本以高难饱”与作者“我亦举家清”的身世感受暗合。
C.颈联抛开自己,转而咏蝉。这一“转”就打破了限制,扩大了诗的内容。
D.尾联“君”与“我”对举,咏物与抒情结合,又呼应开头。
7.有评论赞誉这首诗“咏物最上乘”,请简要分析诗中蝉的形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10分)
哀溺文
永①之氓②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③。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注释】①永:唐代地名,今永州。②氓:民,百姓。③寻常:这里指平时。
8.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
(1)善(
)
(2)是以(
)
(3)遂(
)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
(2)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
.
10.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3分)
.
.
.
.
(三)默写。(6分)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
,
。
(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是:
?
。
(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的诗句是:
,
。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16分)
(2021·永州)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
刘心武
①从1950年到1959年,我8岁到17岁。家里平时就我和母亲两人。回忆那10年的生活,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都是非同寻常的。
②物质上,母亲自己极不重视穿着,对我亦然,有得穿就行了;用的,如家具,也十分粗陋。但在吃上,那可就非同小可了,母亲做得一手极地道的四川菜,且不说她能独自做出一桌宴席,令父亲的那些见过大世面的朋友交口称誉,就是她平日不停歇地轮番制作的四川腊肠、腊肉等,也足以叫邻居们啧啧称奇。有人就对我发出警告:“你将来离开了家,看你怎么吃得惯啊!”但是母亲几乎不给我买糖果之类的零食,偶尔看见我吃果丹皮、关东糖之类的零食,她总是要数落我一顿。母亲坚信,一个人只要吃好三顿正经饭,便可健康长寿,并且那话里话外,似乎还传递着这样的信念:人只有吃“正经饭”才行得正,吃零嘴意味着道德开始滑落——当然很多年后,我才能将所意会到的,整理为这样的文句。
③母亲在饮食上如此令邻居们吃惊,被一致地指认为对我的“娇惯”和“溺爱”。但跟着还有令邻居们吃惊的事,那就是我家是大院中有名的邮件大户。如果那几十种报刊都是我父亲订的,当然也不稀奇,但我父亲其实只订了一份《人民日报》,其余的竟都是为我订的。就有邻居大妈不解地问我母亲:“你怎么那么舍得为儿子花钱啊!你看你,自己穿得这么破旧,家里连套沙发椅也不置!”母亲回答得很坦然:“他喜欢啊!这个爱好,尽着他吧!”
④1959年,我被北京师范专科学校录取,勉勉强强地去报了到。我感到“不幸中的万幸”,这所学校就在市内,因此我觉得还可以大体上保持和上高中差不多的生活方式——晚上回家吃饭和睡觉。我满以为,母亲会纵容我“依然故我”地那样生活。但是她却给我准备了铺盖卷和箱子,显示出她丝毫没有犹豫过。母亲不仅把我“推”到了学校,而且也不再为我负担那些报刊的订费,我只能充分地利用学校的阅览室和图书馆。
⑤1960年春天,有一个星期六我回到家中,一进门就发现情况异常,仿佛在准备搬家似的……果不其然,父亲奉命调到张家口一所军事院校去任教,母亲也随他去。我呢?父亲和母亲都丝毫没有犹豫地认为,我应当留在北京。问题在于:北京的这个家,要不要给我留下?如果说几间屋都留下太多,那么,为什么不至少为我留下一间呢?但父亲却把房全退了,母亲呢,思想感情和父亲完全一致,就是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应当开始完全独立的生活。父母迁离北京后的那周的星期六下午,我忽然意识到我在北京除了集体宿舍里的那张上铺铺位,再没有可以称为家的地方了!我爬上去,躺到那铺位上,呆呆地望着天花板上的一块污渍,没有流泪,却有一种透彻肺腑的痛苦,难以言说,也无人可诉。
⑥1966年春天,我在北京一所中学任教。就在那个春天,我棉被的被套糟朽不堪了,那是母亲将我放飞时,亲手给我缝制的被子。它在为我忠实地服务了几年后,终于到了必须更换的极限。于是我给在张家口的母亲,写信要一床被套。这对于我来说是自然到极点的事。母亲很快寄来了一床新被套,但同时我也就接到了母亲的信,她那信上有几句话我觉得极为刺心:“被套也还是问我要,好吧,这一回学雷锋,做好事,给你寄上一床……”睡在换上母亲所寄来的新被套里,我有一种悲凉感:母亲给儿子寄被套,怎么成了“学雷锋,做好事”,仿佛是“义务劳动”呢?现在我才憬悟,母亲那是很认真很严肃的话,就是告诉我,既已将我放飞,像换被套这类的事,就应自己设法解决。她是在提醒我,“自己的事要尽量自己独立解决”。
⑦母亲将我放飞以后,我离她那双给过我无数次爱抚的手,是越来越远了,但她所给予我的种种人生启示,竟然直到今天,仍然能从细小处,挖掘出珍贵的宝藏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2.结合上下文,写出第④段中加点词“不幸”和“万幸”分别指代的内容。(4分)
13.第①段中画横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14.文中一共写了母亲对“我”的三次“放飞”,“我”的情感也随之发生变化。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表格。(4分)
母亲的三次“放飞”
“我”的情感变化
第一次:儿子考上北京师专,母亲把儿子“推”到学校住读。
意外
第二次:①
。
痛苦
第三次:母亲把给儿子寄被套当作“学雷锋,做好事”。
②
.
15.文中母亲的育子方法,你是否赞成?请结合文本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7题。(7分)
爸爸教我读中国诗
程 怡
①十个月的时候,我得了一场可怕的脑膜炎,到了一岁半还不会说话,父母非常担心。一天,爸爸看报,我坐在他的膝上,指着某一个标题中的“上”字,爸爸说:“上?”我对他表示满意,赶紧从他的膝上爬下来,拽着他走到书箱前,得意洋洋地指着书箱外“函上”的“上”字,表明我认识这个字,这件事对父母而言,真是“上上大吉”!他们不再担心我有智力障碍了。之后,爸爸开始教我读诗。
②爸爸常教我念两个人的诗: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陆游。
③依稀记得,孩提时的一个夏夜,我困极了,趴在爸爸的膝上,爸爸摇着大蒲扇,满天的星斗朦朦胧胧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突然,爸爸那江西乡音很重的诵读声使我睁开了眼睛,我不知道那奇特的吟啸中有什么,但我一下子记住了这首诗。
④上学前我已经会背那首《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爸爸问我懂不懂最后那句,我很得意地嚷嚷说:“那意思就是烧香磕头的时候别忘了告诉你爸爸!”当时,爸爸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⑤1959年秋,我上小学。那年冬天,爸妈因故很长时间不能住在家。姐姐是长女,照顾我和弟弟。一天晚上,爸爸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欢天喜地,难以入眠。躺在床上跟爸爸念杜甫的诗:“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爸爸问我懂不懂这诗句,我说:“我懂的,不过,爸爸想念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想念爸爸的。”爸爸不再说话,只是听我继续背他教我的诗。
⑥爸爸生命的最后几年,完全卧床不起。每当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悲鸣的旋律在蕉影婆娑的窗边响起的时候,爸爸就会喃喃吟诵杜甫的诗。他告诉我,那一刻让他想起了故乡老宅,想起了祖母和母亲。
⑦那时我已在大学教中国古代文学,我理解父亲:人生无非家国之情,杜甫、陆游,我父亲他们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对家国,都有一种深情。父亲吟诗的声音,永远留在了我心底。
⑧很多年后,我看见报上某篇文章引了一首绝句,感觉就像遇到了一个老熟人。我没有念过那首诗,但我熟悉那种风格。回来一查,果然是陆游的诗,“征车已驾晨窗白,残烛依然伴客愁。”我当时的感受真是难以名状。爸爸在我童年时便种在我生命里的东西,突然宣告了它的无可移易的存在!
16.下列对第③段画线部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写出了夏天夜晚满天繁星的景色。
B.突出了“我”童年学诗歌的模糊记忆。
C.表现出了夏夜“我”朦胧欲睡的状态。
D.引出“我”被父亲吟诗声唤醒的情节。
17.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的理解。(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7分)
材料一:阅读是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成年人也可从中受益。
多项研究表明,阅读属于一种大脑锻炼,甚至可以提高情商。这项重要的大脑锻炼主要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
众多有关婴儿期阅读益处的研究表明,读书对儿童的大脑发育有好处。例如,西班牙儿童发育研究协会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从较低年龄段开始阅读的孩子在一些智力测试中的得分会更高,掌握的词汇量也更大。
报道指出,阅读在增加智力锻炼中也显示出优势。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指出,成年人的大脑仍在继续发育。研究人员通过磁共振检测了阅读练习影响大脑不同区域的方式。志愿者在接受磁共振测试的过程中被要求阅读一部简·奥斯汀的作品。
神经生物学家发现,当志愿者专注于书中的情节时,“除了负责执行功能的区域以外,流向大脑其他区域的血液出乎意料地显著增加,而这些区域通常与集中精力执行某项任务有关”。参与这一多学科团队的文学专家纳塔莉·菲利普斯表示,阅读过程中血流的这种普遍增加“表明集中注意力阅读文学作品需要协调多种复杂的认知功能”。
这一有关注意力的实验着重于阅读时可能出现的各种形式的注意力集中的认知动态,其中包括浮动注意力。无论怎样,阅读都带来了明显的脑部训练,这将帮助人们改善或遏制认知能力的下降。
台湾竹南卫生研究院的一项研究以近2
000名64岁以上的人为对象,分析了促进阅读作为一项智力活动的价值。研究指出,阅读是一项典型的智力活动。与体育锻炼或社交活动等其他休闲活动相比,阅读是更加静态和孤立的。
报道称,按照自己的喜好阅读对延长寿命和提高认知能力有益,因此可能对老年人的健康更有帮助。研究强调,较高的阅读频率,例如每周两次或更多,可以减缓老年人的认知功能下降。
纽约新学院大学的一项研究指出,阅读小说尤其有益于个人的情商:由于小说叙事着重于人物角色的情感和观念的深层描写,因此,阅读这类文学作品是一种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的练习。
报道提到,多伦多大学的一项研究得出了类似结论,认为阅读小说有助于培养同理心。因为阅读小说时,大脑的工作原理与处理有关他人信息时的原理完全相同。加拿大研究人员在报告中指出:“理解小说故事情节时激活的大脑区域与我们理解他人时激活的区域相同。”
(摘编自参考消息网《阅读为何能提高情商智商?》
2021年2月7日)
材料二:根据不同的读书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的阅读内容。如果是为了与课内学习沟通衔接,就要关注与课内关联度较高的内容;如果是为了写读后感,就要关注感受最多、体会最深的内容;如果是为了质疑批判,就要关注你认为可以商讨、指瑕的内容。
阅读不同的文本,可以采取不同的读法:例如,实用文体可以采取“冷读”的方法,阅读时头脑冷静,心平气和,这样有利于把握概念,抓住要点,深入理解;文学作品则可以采取“热读”的方法,阅读时可以调动感情,鼓舞精神,一气贯注,达到感同身受或身临其境的效果;再如,理解、记忆性阅读,可以采取默读的方法;评价、探究性阅读,可以采取评点批注的方法;消遣、娱乐性阅读,可以采取浏览跳读的方法。
(节选自《读书方法指导》)
18.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指出,成年人的大脑仍在继续发育。研究人员要求志愿者在接受磁共振测试过程中,阅读一部简·奥斯汀的作品。
B.文学专家纳塔莉·菲利普斯指出,有关注意力的实验着重于阅读时出现的各种形式的注意力集中的认知动态。
C.纽约新学院大学研究指出,阅读小说是一种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的练习,其原因是小说叙事着重于人物角色的情感和观念的深层描写。
D.读书目的如果是为了质疑批判,可以选择商讨、指瑕的内容。“热读”文学作品可以达到感同身受或身临其境的效果。
19.阅读给儿童和成年人带来哪些益处?请根据材料一分点概括。(4分)
四、名著阅读(10分)
20.下列对鲁迅《朝花夕拾》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朝花夕拾》原来集名是《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回忆性散文集,共10篇。
B.“朝花夕拾”的“朝”是早上的意思,“夕”是晚上的意思。对《朝花夕拾》书名进行分析:早上的花晚上来捡,就是成年时回忆往事。
C.《朝花夕拾》中的《藤野先生》写出了鲁迅“弃医从文”的动因。
D.《朝花夕拾》中的《阿长与〈山海经〉》写出了阿长的纯朴善良以及愚昧。
21.《朝花夕拾》中还写到了“无常”“郭巨”以及“猫”“隐鼠”等形象,请你任选其中一个形象,简要叙述相关的故事内容,并且谈谈你对该形象的看法。(3分)
22.读完《朝花夕拾》后,有同学认为作者十分喜欢长妈妈,也有同学认为作者特别讨厌她。你是什么看法呢?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五、写作(50分)
23.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那么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真诚中,那么他就学会平静幸福地生活;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中,那么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中,那么他就学会了自卑……同学们,你生活在什么当中呢?
请以“我生活在________之中”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选择一个适合你自身情况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2)文体不限(除诗歌外),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600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检测题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班级:
姓名:
考号:
.
一、语言文字运用(10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2分)
A.寿镜吾先生是方正渊(yuān)博的宿儒,给少年鲁迅颇多教益,让他领悟到了语言文字的奥(ào)秘。
B.百草园碧绿的菜畦(qí),高大的皂荚树,忽然冲向云宵的叫天子,像小珊瑚珠攒(zǎn)成的覆盆子,是鲁迅最美的童年记忆。
C.我的手指搓捻(niǎn)着花叶,抚(fǔ)弄着那些为迎接南方春天而淀放的花朵。
D.听完了讲解员慷慨(ɡài)激昂的演说,我恍然大悟(wù),原来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艰苦努力才能获得的。
【解析】B.云宵—云霄,攒(cuán);C.淀放—绽放;D.慨(kǎi)。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D )(2分)
书卷气,是一种______的气质和风度,是良好素质的外在表现。书卷气来自于书卷,在幽幽书香的熏陶下,浊俗可以变为清雅,奢华可以变为______,促狭可以变为______,偏激可以变为______。
A.高贵 淡泊 宽阔 平和
B.高雅
淡然
开阔
平静
C.高贵
淡然
宽阔
平静
D.高雅
淡泊
开阔
平和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2分)
A.通过“最美中学生”李丽高考前捐骨髓救人的事迹,使我们看到了“00后”中学生的人性之美。
B.能否进一步强化政府对留守儿童的责任,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
C.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D.为了防止酒驾事件不再发生,赣州市加大了巡查整治力度。
【解析】A.缺主语,去掉“通过”或者“使”;B.两面对一面,去掉“能否”;D.否定不当,去掉句中的“不”字。
4.下列填入语段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D)(2分)
同学兵华在校门口被自行车撞了,上臂皮肤有几处刮伤,你打电话给他妈妈说:_________
A.“阿姨,不好了,兵华出车祸了!请您赶快来学校并送他去医院。”
B.“阿姨,兵华在校门口被车把上臂撞坏了,您最好来一趟。”
C.“阿姨,兵华出事了,但事情不严重,您不用担心害怕。可您最好还是来我们学校一趟,看看这事该怎么处理。”
D.“阿姨,兵华在校门口被自行车碰了一下,上臂破了点皮。您看您用不用来带他去医院做些处理。”
【解析】A、B、C项说法太直接,不委婉,表达不够清晰,家长容易着急。
5.某班围绕“交友之道”展开讨论,下面是四位同学的发言记录,其中偏离议题的一项是
(C)(2分)
A.甲:我认为交友要讲原则。管宁割席断交的故事就体现了管宁的交友原则。
B.乙:我认为交友须谨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的言行会对我们产生影响。
C.丙:我认为交友要真诚。诚信是传统美德,是立身之本,经商之魂,为政之要。
D.丁:我认为交友应重志趣。伯牙与子期志趣相投,结为至交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证。
【解析】“经商之魂,为政之要”与交友无关。
二、古代诗文阅读(2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6-7题。(每小题2分,共4分)
蝉
[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①,徒劳恨费声②。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③,故园芜已平④。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释】①以:因。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②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费,徒然。③薄宦:官职卑微。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梗,指树木的枝条。④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芜,荒草。平,指杂草长得齐平。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首联描写蝉的境遇。
B.蝉的“本以高难饱”与作者“我亦举家清”的身世感受暗合。
C.颈联抛开自己,转而咏蝉。这一“转”就打破了限制,扩大了诗的内容。
D.尾联“君”与“我”对举,咏物与抒情结合,又呼应开头。
【解析】颈联“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这两句转向诗人自叙:我职卑禄薄,到处漂泊,早已丢下的家乡田园,已是一片荒芜。
7.有评论赞誉这首诗“咏物最上乘”,请简要分析诗中蝉的形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这首诗以蝉的饮露难饱指诗人的清贫;蝉的徒劳鸣叫和树的无情寄托诗人孤独凄凉的身世遭遇;借咏蝉以喻诗人自身品质的高洁。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10分)
哀溺文
永①之氓②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③。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注释】①永:唐代地名,今永州。②氓:民,百姓。③寻常:这里指平时。
8.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
(1)善( 善于、擅长 )
(2)是以( 因此 )
(3)遂( 于是 )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中有一个人竭尽全力却不能像平常那样游得远。
(2)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
你愚蠢到了极点,蒙昧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
10.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3分)
告诉我们不要过分看重钱财,要重视生命或在金钱和生命面前要懂得取舍等。
【参考译文】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横渡湘江。渡到江中时,船破了,船上的人纷纷游水逃生。其中一个人竭尽全力却不能像平常那样游得远。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说:“我腰上缠着一千文钱,很重,所以落后了。”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不回答,摇摇他的头。过了一会儿,他更加疲困了。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极点,蒙昧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他又摇摇他的头。于是淹死了。
(三)默写。(6分)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的诗句是: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16分)
(2021·永州)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
刘心武
①从1950年到1959年,我8岁到17岁。家里平时就我和母亲两人。回忆那10年的生活,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都是非同寻常的。
②物质上,母亲自己极不重视穿着,对我亦然,有得穿就行了;用的,如家具,也十分粗陋。但在吃上,那可就非同小可了,母亲做得一手极地道的四川菜,且不说她能独自做出一桌宴席,令父亲的那些见过大世面的朋友交口称誉,就是她平日不停歇地轮番制作的四川腊肠、腊肉等,也足以叫邻居们啧啧称奇。有人就对我发出警告:“你将来离开了家,看你怎么吃得惯啊!”但是母亲几乎不给我买糖果之类的零食,偶尔看见我吃果丹皮、关东糖之类的零食,她总是要数落我一顿。母亲坚信,一个人只要吃好三顿正经饭,便可健康长寿,并且那话里话外,似乎还传递着这样的信念:人只有吃“正经饭”才行得正,吃零嘴意味着道德开始滑落——当然很多年后,我才能将所意会到的,整理为这样的文句。
③母亲在饮食上如此令邻居们吃惊,被一致地指认为对我的“娇惯”和“溺爱”。但跟着还有令邻居们吃惊的事,那就是我家是大院中有名的邮件大户。如果那几十种报刊都是我父亲订的,当然也不稀奇,但我父亲其实只订了一份《人民日报》,其余的竟都是为我订的。就有邻居大妈不解地问我母亲:“你怎么那么舍得为儿子花钱啊!你看你,自己穿得这么破旧,家里连套沙发椅也不置!”母亲回答得很坦然:“他喜欢啊!这个爱好,尽着他吧!”
④1959年,我被北京师范专科学校录取,勉勉强强地去报了到。我感到“不幸中的万幸”,这所学校就在市内,因此我觉得还可以大体上保持和上高中差不多的生活方式——晚上回家吃饭和睡觉。我满以为,母亲会纵容我“依然故我”地那样生活。但是她却给我准备了铺盖卷和箱子,显示出她丝毫没有犹豫过。母亲不仅把我“推”到了学校,而且也不再为我负担那些报刊的订费,我只能充分地利用学校的阅览室和图书馆。
⑤1960年春天,有一个星期六我回到家中,一进门就发现情况异常,仿佛在准备搬家似的……果不其然,父亲奉命调到张家口一所军事院校去任教,母亲也随他去。我呢?父亲和母亲都丝毫没有犹豫地认为,我应当留在北京。问题在于:北京的这个家,要不要给我留下?如果说几间屋都留下太多,那么,为什么不至少为我留下一间呢?但父亲却把房全退了,母亲呢,思想感情和父亲完全一致,就是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应当开始完全独立的生活。父母迁离北京后的那周的星期六下午,我忽然意识到我在北京除了集体宿舍里的那张上铺铺位,再没有可以称为家的地方了!我爬上去,躺到那铺位上,呆呆地望着天花板上的一块污渍,没有流泪,却有一种透彻肺腑的痛苦,难以言说,也无人可诉。
⑥1966年春天,我在北京一所中学任教。就在那个春天,我棉被的被套糟朽不堪了,那是母亲将我放飞时,亲手给我缝制的被子。它在为我忠实地服务了几年后,终于到了必须更换的极限。于是我给在张家口的母亲,写信要一床被套。这对于我来说是自然到极点的事。母亲很快寄来了一床新被套,但同时我也就接到了母亲的信,她那信上有几句话我觉得极为刺心:“被套也还是问我要,好吧,这一回学雷锋,做好事,给你寄上一床……”睡在换上母亲所寄来的新被套里,我有一种悲凉感:母亲给儿子寄被套,怎么成了“学雷锋,做好事”,仿佛是“义务劳动”呢?现在我才憬悟,母亲那是很认真很严肃的话,就是告诉我,既已将我放飞,像换被套这类的事,就应自己设法解决。她是在提醒我,“自己的事要尽量自己独立解决”。
⑦母亲将我放飞以后,我离她那双给过我无数次爱抚的手,是越来越远了,但她所给予我的种种人生启示,竟然直到今天,仍然能从细小处,挖掘出珍贵的宝藏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2.结合上下文,写出第④段中加点词“不幸”和“万幸”分别指代的内容。(4分)
不幸:“我”自认为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或“我”被北京师范专科学校录取)。万幸:北京师专就在北京市内,“我”每天晚上可以回家吃饭和睡觉。
13.第①段中画横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结构上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写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内容上表达了对母来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14.文中一共写了母亲对“我”的三次“放飞”,“我”的情感也随之发生变化。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表格。(4分)
母亲的三次“放飞”
“我”的情感变化
第一次:儿子考上北京师专,母亲把儿子“推”到学校住读。
意外
第二次:①举家外迁,不给儿子在北京留下一间房。
痛苦
第三次:母亲把给儿子寄被套当作“学雷锋,做好事”。
②悲凉
15.文中母亲的育子方法,你是否赞成?请结合文本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4分)
示例:赞成。①这位母亲注重孩子的饮食,对衣着和家中摆设却毫不讲究,这种做法大有把“身体好”放于首位之意,有利于培养孩子不慕虚荣的纯朴天性;②反对孩子吃零食,却十分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并不惜进行“巨额投资”,显然,这对作者日后成为一名有成就的作家是极有影响力的;③三次“放飞”儿子,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子女作长远打算,这是高层次的父母之爱。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7题。(7分)
爸爸教我读中国诗
程 怡
①十个月的时候,我得了一场可怕的脑膜炎,到了一岁半还不会说话,父母非常担心。一天,爸爸看报,我坐在他的膝上,指着某一个标题中的“上”字,爸爸说:“上?”我对他表示满意,赶紧从他的膝上爬下来,拽着他走到书箱前,得意洋洋地指着书箱外“函上”的“上”字,表明我认识这个字,这件事对父母而言,真是“上上大吉”!他们不再担心我有智力障碍了。之后,爸爸开始教我读诗。
②爸爸常教我念两个人的诗: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陆游。
③依稀记得,孩提时的一个夏夜,我困极了,趴在爸爸的膝上,爸爸摇着大蒲扇,满天的星斗朦朦胧胧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突然,爸爸那江西乡音很重的诵读声使我睁开了眼睛,我不知道那奇特的吟啸中有什么,但我一下子记住了这首诗。
④上学前我已经会背那首《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爸爸问我懂不懂最后那句,我很得意地嚷嚷说:“那意思就是烧香磕头的时候别忘了告诉你爸爸!”当时,爸爸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⑤1959年秋,我上小学。那年冬天,爸妈因故很长时间不能住在家。姐姐是长女,照顾我和弟弟。一天晚上,爸爸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欢天喜地,难以入眠。躺在床上跟爸爸念杜甫的诗:“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爸爸问我懂不懂这诗句,我说:“我懂的,不过,爸爸想念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想念爸爸的。”爸爸不再说话,只是听我继续背他教我的诗。
⑥爸爸生命的最后几年,完全卧床不起。每当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悲鸣的旋律在蕉影婆娑的窗边响起的时候,爸爸就会喃喃吟诵杜甫的诗。他告诉我,那一刻让他想起了故乡老宅,想起了祖母和母亲。
⑦那时我已在大学教中国古代文学,我理解父亲:人生无非家国之情,杜甫、陆游,我父亲他们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对家国,都有一种深情。父亲吟诗的声音,永远留在了我心底。
⑧很多年后,我看见报上某篇文章引了一首绝句,感觉就像遇到了一个老熟人。我没有念过那首诗,但我熟悉那种风格。回来一查,果然是陆游的诗,“征车已驾晨窗白,残烛依然伴客愁。”我当时的感受真是难以名状。爸爸在我童年时便种在我生命里的东西,突然宣告了它的无可移易的存在!
16.下列对第③段画线部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3分)
A.写出了夏天夜晚满天繁星的景色。
B.突出了“我”童年学诗歌的模糊记忆。
C.表现出了夏夜“我”朦胧欲睡的状态。
D.引出“我”被父亲吟诗声唤醒的情节。
【解析】结合第③段最后一句,那晚父亲吟诵的诗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17.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的理解。(4分)
爸爸教“我”的诗永生难忘,这些诗蕴含的精神情怀(爸爸的人格魅力)影响“我”的一生,表达了“我”对爸爸的感谢与怀念。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7分)
材料一:阅读是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成年人也可从中受益。
多项研究表明,阅读属于一种大脑锻炼,甚至可以提高情商。这项重要的大脑锻炼主要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
众多有关婴儿期阅读益处的研究表明,读书对儿童的大脑发育有好处。例如,西班牙儿童发育研究协会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从较低年龄段开始阅读的孩子在一些智力测试中的得分会更高,掌握的词汇量也更大。
报道指出,阅读在增加智力锻炼中也显示出优势。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指出,成年人的大脑仍在继续发育。研究人员通过磁共振检测了阅读练习影响大脑不同区域的方式。志愿者在接受磁共振测试的过程中被要求阅读一部简·奥斯汀的作品。
神经生物学家发现,当志愿者专注于书中的情节时,“除了负责执行功能的区域以外,流向大脑其他区域的血液出乎意料地显著增加,而这些区域通常与集中精力执行某项任务有关”。参与这一多学科团队的文学专家纳塔莉·菲利普斯表示,阅读过程中血流的这种普遍增加“表明集中注意力阅读文学作品需要协调多种复杂的认知功能”。
这一有关注意力的实验着重于阅读时可能出现的各种形式的注意力集中的认知动态,其中包括浮动注意力。无论怎样,阅读都带来了明显的脑部训练,这将帮助人们改善或遏制认知能力的下降。
台湾竹南卫生研究院的一项研究以近2
000名64岁以上的人为对象,分析了促进阅读作为一项智力活动的价值。研究指出,阅读是一项典型的智力活动。与体育锻炼或社交活动等其他休闲活动相比,阅读是更加静态和孤立的。
报道称,按照自己的喜好阅读对延长寿命和提高认知能力有益,因此可能对老年人的健康更有帮助。研究强调,较高的阅读频率,例如每周两次或更多,可以减缓老年人的认知功能下降。
纽约新学院大学的一项研究指出,阅读小说尤其有益于个人的情商:由于小说叙事着重于人物角色的情感和观念的深层描写,因此,阅读这类文学作品是一种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的练习。
报道提到,多伦多大学的一项研究得出了类似结论,认为阅读小说有助于培养同理心。因为阅读小说时,大脑的工作原理与处理有关他人信息时的原理完全相同。加拿大研究人员在报告中指出:“理解小说故事情节时激活的大脑区域与我们理解他人时激活的区域相同。”
(摘编自参考消息网《阅读为何能提高情商智商?》
2021年2月7日)
材料二:根据不同的读书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的阅读内容。如果是为了与课内学习沟通衔接,就要关注与课内关联度较高的内容;如果是为了写读后感,就要关注感受最多、体会最深的内容;如果是为了质疑批判,就要关注你认为可以商讨、指瑕的内容。
阅读不同的文本,可以采取不同的读法:例如,实用文体可以采取“冷读”的方法,阅读时头脑冷静,心平气和,这样有利于把握概念,抓住要点,深入理解;文学作品则可以采取“热读”的方法,阅读时可以调动感情,鼓舞精神,一气贯注,达到感同身受或身临其境的效果;再如,理解、记忆性阅读,可以采取默读的方法;评价、探究性阅读,可以采取评点批注的方法;消遣、娱乐性阅读,可以采取浏览跳读的方法。
(节选自《读书方法指导》)
18.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指出,成年人的大脑仍在继续发育。研究人员要求志愿者在接受磁共振测试过程中,阅读一部简·奥斯汀的作品。
B.文学专家纳塔莉·菲利普斯指出,有关注意力的实验着重于阅读时出现的各种形式的注意力集中的认知动态。
C.纽约新学院大学研究指出,阅读小说是一种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的练习,其原因是小说叙事着重于人物角色的情感和观念的深层描写。
D.读书目的如果是为了质疑批判,可以选择商讨、指瑕的内容。“热读”文学作品可以达到感同身受或身临其境的效果。
【解析】从材料一第五自然段“参与这一多学科团队的文学专家纳塔莉·菲利普斯表示,阅读过程中血流的这种普遍增加‘表明集中注意力阅读文学作品需要协调多种复杂的认知功能’”可知,文学作品的集中注意力阅读,需协调多种复杂认知功能。不是“阅读时出现的各种形式的注意力集中的认知动态”。
19.阅读给儿童和成年人带来哪些益处?请根据材料一分点概括。(4分)
①可以提高情商。②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③对儿童的大脑发育有好处。④帮助人们改善或遏制认知能力的下降。⑤有助于培养同理心。
四、名著阅读(10分)
20.下列对鲁迅《朝花夕拾》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3分)
A.《朝花夕拾》原来集名是《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回忆性散文集,共10篇。
B.“朝花夕拾”的“朝”是早上的意思,“夕”是晚上的意思。对《朝花夕拾》书名进行分析:早上的花晚上来捡,就是成年时回忆往事。
C.《朝花夕拾》中的《藤野先生》写出了鲁迅“弃医从文”的动因。
D.《朝花夕拾》中的《阿长与〈山海经〉》写出了阿长的纯朴善良以及愚昧。
【解析】《朝花夕拾》原来集名是《旧事重提》。
21.《朝花夕拾》中还写到了“无常”“郭巨”以及“猫”“隐鼠”等形象,请你任选其中一个形象,简要叙述相关的故事内容,并且谈谈你对该形象的看法。(3分)
示例:“无常”这个形象在鲁迅笔下“鬼而人,理而情”,爽直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
22.读完《朝花夕拾》后,有同学认为作者十分喜欢长妈妈,也有同学认为作者特别讨厌她。你是什么看法呢?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虽然长妈妈有缺点,但鲁迅并不完全讨厌她。《狗·猫·鼠》里写踏死“我”心爱的隐鼠,《阿长与〈山海经〉》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夏天睡觉又在床上写“大”字,这些都带着明显的不喜欢。不过,在《阿长与〈山海经〉》里又写了她主动为“我”买《山海经》,“我”感觉到了她的善良、真诚、热爱和关心而心生敬意;尤其是作者还写道:“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无疑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思念和敬意。
五、写作(50分)
23.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那么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真诚中,那么他就学会平静幸福地生活;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中,那么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中,那么他就学会了自卑……同学们,你生活在什么当中呢?
请以“我生活在________之中”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选择一个适合你自身情况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2)文体不限(除诗歌外),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