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沈英甲
中国人能吃饱吗?
新中国诞生之际,时任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就放言:“历代政府都没有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同样,共产党政权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1974年,第一次世界粮食会议上一些专家预测,由于人多地少等原因,中国绝无可能养活10亿人口。1994年,美国学者布朗在其《谁来养活中国》一书中,表达了对中国粮食供给的担忧,认为未来即使全球的粮食生产也难以满足中国巨大的需求。
2016年数字
世界粮食问题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国际粮食市场出现较大波动,加之蝗虫灾害、极端天气等因素影响,全球粮食安全形势愈发严峻。2019年,全球近6.9亿人处于饥饿状态。2020年,全球预计将至少新增约8300万饥饿人口,甚至可能新增超过1.3亿。至少25个国家今年将面临严重饥荒风险,全球濒临5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
世界饥荒图片
七律·到韶山(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袁隆平简介
袁隆平
(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杂交水稻之父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
颁奖词这样描述袁隆平: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
袁隆平的生日
《袁隆平口述自传》附录的《袁隆平年表》记载,袁隆平于“1930年9月1日(农历七月初九),出生于北京协和医院”。还有一种说法,他生于1930年9月7日(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兵荒马乱的世道和公颠沛流离的童年让记忆出现偏差,在他八十岁之前,一直都不知道自己的确凿生日,也不知谁把他接到这个世界上来的。直到北京协和医院的历史档案里新发现个婴儿的出生证据,才还原了他的确凿无疑的诞生日:Aug,13,1929
——1929年8月13日,农历己巳年七月初九,他不是属马而是属蛇,也就是小龙。袁隆平先生倒是觉得改不改过来无所谓,他早已习惯了9月7日那个生日。是林巧稚首个迎接他来这个世界的。对科学严谨,对平常生活又是那样随意。
学习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
2.概括典型事例
3.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4.学习如何使用课文素材
5.学习袁隆平对科学的追求、毕生精力奉献于祖国的精神
新闻知识
1.新闻
从广义上讲分为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
2.消息又称新闻,是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新闻的主要特征
明确:内容真实,报道快速
1.真实:人名、地名、时间、细节、数字、引语等都必须准确,说明和解释也要符合事实的本来面目
2.快速:时新性,新闻报道及时快速地传播新闻发生的事实;时宜性、在一定时间内发布新闻报道才能取得
最大效益
新闻的结构
A.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材料
1.标题:全文的眼睛,可以只有一行,也可以前有引标题或后有副标题
2.导语:一般开头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括,
3.主体:正文部分,是导语的具体化,阐述生动具体的新闻事实
4.结语:可有可无,小结、启发、号召、分析、展望
5.背景材料:可有可无,是与新闻事实相关的内容。
新闻六要素
六要素也是常说的六个“w”:
时间(when)
地点(where)
人物(who)
事件(wgat)
原因(why)
结果(how)
通讯
1.定义:通讯是比消息更详细、更生动地报道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的新闻体裁。
2.分类:通讯的类别: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
3.通讯的特点:生动性、完整性、评论性。也是常说的新闻性和文学性。
消息与通讯的区别
通讯
消息
报道对象
侧重定人
侧重写事
内容
详细完整
简要概括
表达方式
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以记叙为主
时效性
弱
强
自主学习
1.字音识记
笼罩(zhào)土壤(rǎng)田埂(gěng)
淤泥(yū)籼稻(xiān)分蘖(niè)
贬斥(biǎn)花蕊(ruǐ)稻菽(shū)
一蔸(dōu)饥馑(jǐn)
自主学习
1.袁隆平是一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实践者
2.袁隆平是一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研究者
3.袁隆平是一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捍卫者
4.袁隆平是一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寻梦者
扎根农田、挥洒汗水、专注敬业、严谨认真
不迷信权威、不动摇、不退却、极具韧性
勇于
担当、坚持实事求是、不计个人风险
心怀天下、情系世界、生命不息、追求不止
文章分析要思考的问题
1.文章写了什么?
筛选信息、分析信息、概括信息
2.怎么写的?
布局谋篇、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细研课文
第一部分“曾记否,到中流击水”的主要内容,怎样的叙述手法?表现了袁隆平的什么精神?
1.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
2.表现了袁隆平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苟和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概括袁隆平科学实践过程
1960年7月的一天发现特异稻
护理特异稻
试种特异稻
分析研究
发现真理
欣喜
满怀希望
失望
自信
收获
第二部分“创新是科学家的
灵魂和本质”分几层?
明确:可分两个层次
1.前五个自然段都是写袁隆平的研究情况,围绕挑战权威、从创新学说来展开。
2.后两个自然
段写袁隆平的独特发现和介绍他的创新成果
第三部分“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围绕什么来写的?在选材上有何特点?
明确:1.这部分是说明
袁隆平是”真理的捍卫者,是事实的追随者主要围绕“三不稻”来写。
2.选材上特点有两个:一是有个性,突出了袁隆平对于杂交水稻的认知的与众不同。二是选材精当,不杂芜
第四部分“饥饿的威胁在退却”通过几件事说明
袁隆平的心愿的?他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1.一个梦……两个比喻,写出了袁隆梦想和希望的美好
2.战略设想……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写出了袁隆平目标远大
3.两个心愿……“超级杂交稻”合成;让杂交稻走向世界
4.袁隆平的主要贡献是: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
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
这篇通讯的叙事手法有什么特点?请找出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
1.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
2.以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形式活泼
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是:这位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的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
找出文章中的细节描写,请用波浪线划出你喜欢的细节,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人物刻画细致入微。精彩的细节描写充分地表现了袁隆工作之认真细心,表现了科学家的严谨、一丝不苟、对科学的热爱与专注
文脉梳理
杂交水稻之父
实践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
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
实事求是是他的立身态度
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
工作态度
理想志趣
道德操守
学术品格
课文写了袁隆平哪几件事?表现了他哪
几方面的品质?
1.2001年春节后第二天,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2.1960年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3.1964年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4.1992年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坚持真理神速求是)
5.1986年以来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6.袁隆平有两个心愿,要引一砀新的“绿色革命”(立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选取具体、典型的事例
围绕主题,选取可以突出人物个性的事例,使人物形象生动、个性丰满,如立面前
这篇通讯在结构上有哪些特点?
1.使用小标题,条理清晰明白,重点突出,能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消息中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
2.夹叙夹议的写法,人物形象丰满,思想主题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