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胡适
“我受孔子思想影响很大,受老子思想影响巨大!”
——
托尔思泰
“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
尼采
今天我们走进《道德经》,去领略鹿邑先哲——老子带给我们的智慧!
《老子》四章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公元前571年农历二月十五出生于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即今天的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请著《道德经》(又称《老子》)。
?走近老子
《道德经》
老子在函谷关前著有《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道德真经》《五千言》,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其中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
《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句涵广博。《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万经之王
三.写作背景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力。强大了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唯命是从了,他们有的蚕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别的诸侯国。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450余次。
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大喜功,强作妄为。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命,造成人民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文本研读
毂
埏
埴
凿
牖
矜
赘
泮
毫
末
第十一章
老子举了三个例子:车的作用在于运货载人,器皿的作用在于盛物,室的作用在于居住。这是车、器、室给人的便利,所以说:“有之以为利。”然而,如果车子没有毂中空的地方可以转轴,就无法行驶;器皿如果没有中间空虚的地方可以容量,就无法盛物;室屋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通明,就无法居住。可见得中空的地方所发挥的作用了,所以说:“无之以为用。”
品读文章、研习探究
小结:
一般人只注意实有的作用,而忽略空虚的作用。
1、“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
2、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为一般人所觉察。老子特别把这“无”的作用彰显出来。
第二十四章
超过自己的能力,违背了自己本具的天性所致。凡是急躁冒进,急于功利,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都不会长久,甚至会受到惩罚。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自见
自是
自伐
自矜
自
以自我为中心
偏执己见
局限于自己狭隘的小范围和狭隘的主观意识,导致他们不能明白真相,常被假象蒙蔽,使真相得不到彰明。
只关注自我,只依赖自我,只夸耀自己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
[探究内涵]
(1)完美人格:不在外形上显露,而为内在生命含藏;重内藏无外见,内藏胜于外见。
(2)不追求圆满无缺,否则物极必反。保持大成若缺、大盈若冲状态,才不走向极端,
(3)凡事要适可而止,做事要留有余地。】
第三十三章
老子认为,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对外的“知人”“胜人”固然可贵,对内的“自知”“自胜”更为重要,更符合大道。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让我们不但要向外探求,了解他人,更要多和自己对话,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与热爱,人生才有方向;看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才能给人生以合理定位。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是说一个人最难战胜的是自己。一个能够战胜自己、超越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知足者富”是说财富没有边界,一味地追逐财富,永不知足”,就永远不会满足,懂得“知足”,才是一种真正的富足。
“强行者有志”讲的是,唯有心怀大志者,方能坚持不懈。一个人的志向越远大,越强烈,就越能够坚持下去。
这一章共四个分句,它们之间存在怎样但逻辑关系呢?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为一组,强调人欲知人,必先自知,人欲胜人,必先自胜,故以“自知”“自胜”为立身之本。如果对已经达到的境界(自知、自胜的程度)感到知足,可称得上富有,但精益求精、强劲奋进才称得上有(求道的)意志。那些知足者“不失其所”,可以立身长久;但强行者求道不息,身死道存,与道同在,才称得上“寿”,即不朽。
清末民初的著名思想家梁启超曾说,人的肉体寿命不过区区数十载,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但人的精神则可以永垂不朽,因为他的肉体虽然消失了,但他的学说、思想及精神却能够长期影响当代及后代的人们。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完全可以做到“死而不亡”。梁启超的这种观点,主要就是受了老子思想的影响。
小结:本章讲个人修养与自我建立。一个能“自知”“自胜”“自足”“强行”的人,要在省视自己、坚定自己、克制自己,并且矢志力行,这样才能进一步的开展她的精神生命与思想生命。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固然重要,但自知、自胜尤为重要。
第六十四章
小结:
1.注视祸患的根源。在祸乱发生之前,先作预防。
2.
凡事从小成大,由近至远;基层工作,十分重要。所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远大的事情,必须有毅力和耐心一点一滴去完成;心意稍有松懒,常会功亏一篑。
老子强调了一切灾难和祸患都因有所作为和心理偏执而起,他认为:
①圣人无为、无执,虽有欲望但并不渴求,因此对难得的东西自然就不会特别强求。
②圣人要谨慎从事,做事要有恒心,要慎始慎终,坚持始终如一,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③强调圣人不以常人之欲为欲,不以那些难得之物为贵;学习常人所不学的道理。来补救众人的过失。一次来辅助万物的自然之理,而不敢妄动、妄为。
文章主旨
本文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有道之人不彰显自我的道理,强调了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的观点,并告诉人们要依照自然规律,从小事做起,“无为而治”,这四章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子的观点。
写作特点
(1)说理形象。
说理形象除了体现在老子对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还体现在他善于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具体事物中概括出抽象的哲理,善于用辩证法来说理。比如,连举生活中的三个例子,用车子、器皿和屋室说明世间万物无不存在“有”和“无”的对立与统一。“有”与“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2)语言准确。
本文行文简洁,警句居多,如歌如诗,显示出独特的魅力。语言上,比喻、排比、对比、对偶、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非常出色,使得文章说理准确严谨,层层推进,气势如虹。
《〈老子〉四章》告诉我们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①为人处世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自我夸耀。
②要正确地了解别人和认识自我,战胜自我。
③要想成就大的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
④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强大的毅力。
⑤做事要脚踏实地,从一开始就小心谨慎,始终如一。
阅读《<老子>四章》,联系现实,谈谈老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明确:
(1)如“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这。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告诫我们,要谨慎从事,做事要有恒心,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提醒我们,人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心态,了解别人的长处和短处,更要了解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不狂妄自负,要有自知之明。
理解性默写
(1)《老子》第十一章中指出“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了解、认识别人叫作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战胜别人和能克制自己的弱点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以树为喻,指出强大的事物都是从微小开始萌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做事情坚持如一,就不会失败的情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
不读《道德经》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鲁迅)
总结全文
《<老子>四章》阐述了老子“有无相生”的观点和“有道者不会彰显自我”的道理。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告诉人们要始终保持慎重,要依照自然规律,要有坚定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地去完成某件事情。同时,引出“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