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戊戌变法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戊戌变法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17 06:16: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戊戌变法
教学设计
教材:《中国历史》(统编教材
八年级上册)
单元: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课题:第6课
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设计
300字以内)
1.
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本史实,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利用视频和书信创设历史场景,让学生体验并思考史实;通过提供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史料研读,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3.
通过学习谭嗣同等维新人士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
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展开;百日维新措施和结果。
2.
难点
客观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过程
1.
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谭嗣同给夫人的最后一封信)
闰妻如面:结缡十五年,原约相守以死,我今背盟矣!手写此信,我尚为世间一人;君看此信,我已成阴曹一鬼,死生契阔,亦复何言。惟念此身虽去、此情不渝,小我虽灭、大我常存。生生世世,同住莲花,如比迎陵毗迦同命鸟,比翼双飞,亦可互嘲。愿君视荣华如梦幻、视死辱为常事,无喜无悲,听其自然。……
戊戌八月九日
嗣同。
——李敖:《谭嗣同全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6年10月,第490页。
提出问题:1、谭嗣同与夫人感情如何?2、请从信中找出:在国家民族大义和爱情面前,谭嗣同如何选择?3、作为变法流血第一人,谭嗣同的慷慨就义能换回更多中国人的觉醒吗?通过设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由此导入新课。
2.
正课讲授
一、公车上书之梦起
(人物扫描康有为)
展示康有为生平时间轴,(1858年出生于广东南海县官僚家庭,5岁背唐诗,学习《四书》,5岁到19岁之间“大肆力于群书”,22岁开始广泛接触西学,31岁第一次上书请求变法,但失败,34岁创“万木草堂”,1895年进京参加会试)
——梁启超
:《康有为传
》楼宇烈整理
《康南海自编年谱》

华书局
,1992

9月,第239、7-9页。
通过PPT呈现和教师讲述的方式,使学生了解康有为生平,理解其组织公车上书的个人原因。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签订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康有为联合一千多名举人公车上书。
出示史料:
“具呈举人康祖诒等,为安危大计,乞下明诏,行大赏罚,迁都练兵,变通新法,以塞和款而拒外夷,保疆土而延国命……”
—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
——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北京
中华书局,1981
年,第
114页。
通过阅读史料,找出公车上书的内容主要是迁都、变法、拒和。教师总结:虽然上书不达,但却轰动了京、沪,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康、梁带着对国势的沉痛、救国的迫切、变法的热衷、自强的思虑,继续为变法而奔走呼号(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公车上书的意义)。公车上书失败后,从1895年夏到1898年春,维新派积极组织学会,创办报刊。鼓励学生快速在教材上找到维新派创立的报刊,教师总结向学生提问:这里面最有影响力的报纸是哪些呢?最后总结出是《时务报》、《国闻报》。
出示史料
材料如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梁启超《变法通议》;“《国闻报》何为而设也?曰:将以求通焉耳。夫通之道有二:一曰通上下之情,一曰通中外之故。”
——严复《国闻报》。
——教育部组织编写: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7月,第29页。
出示史料:
材料一:这些时报虽然没有送到光绪皇帝手里,但因为内容痛切,在北京的一些官员和士大夫辗转传抄,天津、上海的报纸公开刊载,因此流传颇广,影响颇大。
——李侃:《中国近代史1840—1919》,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4月,第74页。
材料二:维新派兴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使当时“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蔚然成风……
——李侃:《中国近代史1840—1919》,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4月,第70页。
学生思考:上述学会和报刊主要宣传了什么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通过分析史料,使学生从史料中明白维新派的主要宣传思想及其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教师总结:这些学会和报刊是一种用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手段,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最后达到了目的,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
二、百日维新之逐梦
1.背景
教师讲述:1897年11月14日,德帝国主义借口“巨野教案”悍然出兵侵占青岛,并于翌年三月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德胶澳租借条约》,使山东逐步沦为德国的势力范围,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胶州湾事件”。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光绪帝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出示《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相关史料和《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开始。不久,光绪帝召见了康有为。
出示史料:
材料一:职恐自尔之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北京
中华书局,1981
年,第
136页。
材料二:朕惟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1898年6月11日《明定国是诏》
教育部组织编写:中外历史纲要(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7月,第103页。
让学生根据表格归类百日维新的内容,教师解释,请学生讨论每条措施的影响,加深对当时措施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并思考变法的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三、戊戌政变之梦碎
出示史料:
材料一:全国的读书人都觉得前功尽弃。他们费了多少心血,想从之乎也者里面升官发财。一旦废八股,他们绝望了,难怪他们要骂康有为为洋奴汉奸。???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年,第183页。
材料二:戊戌政变,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
——陈變龙:《梦蕉亭杂记》[J],文物春秋,1997年,第4期。
材料三:命八旗人下,如愿出京谋生计者,任其自由。于是满族诸人大哗谣谤起。
——南炳文:《清史纪事本末》,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73页。
使学生思考:变法触动了哪些人的利益?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经过周密布置,先将光绪帝囚禁在中南海瀛台,重新“训政”,继而大肆搜捕维新派,这次历法历时103天,又被称为“百日维新”。政变发生后,康有为、梁启超先后出逃,谭嗣同则无畏道:“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者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之嗣同始!”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等在北京菜市口英勇就义,史称“戊戌六君子”。
(多媒体展示《中国通史》一则视频)
提出问题:他们能挽救中华民族的危机吗?他们的主张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实现吗?通过设问引导结合材料归纳失败的原因:
出示材料:
材料一:康梁之徒,欲以最短期内铲除千余年之积弊,俾中国欲为强国。梁启超述其师????语曰:“守旧不可,必当变法;缓变不可,必当速变;小变不可,必当大变。”其视事也,若此之易,实无政治上之经验。……而康梁诸人不知环境之阻力,偏于理想,多招忌妒,终则一无所成,其人固无经验之书生也。
——陈恭禄:《中国近代史》,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2128页。
材料二:维新运动只是少数人的运动。他们不仅不接近广大的劳动群众,而且与广大劳动群众对立,维新运动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只依靠载(光绪)这样一个无权无力的皇帝下命令,其失败是必然的。???????????????
—荣孟源:中国近百年革命史略,三联书店,1954年,第1页。
材料三:而小朝廷一日尚在,则吾之富贵一日尚在。今若改革之论一倡,则吾目前已失舞弊之凭藉,且自顾老朽不能任新政,必见退黜,故出死力以争之……而改革党人乃欲奋螳臂而与之争,譬犹孤身入重围之中,四面楚歌,所遇皆敌,而欲其无败衄乎。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北京,中华书局

19895年,第38页。
材料四:政变之总原因,盖出于光绪帝之怯懦,无权无勇,积威所施,不克自拔,慈禧以玩偶视之,一有异动,则随其喜怒而置焉!
——萧一山:《清代通史》,商务印书馆,1923年,第2124页。
使学生根据史料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过史料解读与分析,使学生梳理总结变法失败原因,培养其历史解释能力。
教师过渡:同学们,谭嗣同想做第一个因变法而牺牲的人,希望唤醒人们。那最后究竟有没有唤醒人们呢?
四、戊戌变法之梦醒
出示材料:
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是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运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地。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向西方追求真理,为中国寻找出路,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他们在维新运动中的种种实践活动,为后来的改革留下历史起点……它不但使习惯于一家一户的中国人看到了“群”的形式和力量。而且各依其不同的宗旨,为广开中国的民智而介绍西方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北京:三联书店,2017年11月,第127页。
根据史料分析,学生分析戊戌变法产生的影响。
教师总结:虽然戊戌变法失败了,清政府之后实行的新政措施大多是以戊戌变法内容为蓝本。两年后,也就是1900年,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写了一篇《少年中国说》,接下来请学生们齐声朗读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材料: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陈书良:《梁启超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年版,第59
页。
教师:实现今日之“中国梦”,全在我少年!
3.
课堂总结
教师总结:同学们,近代以来,有一批青年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民族独立梦,付出了自己的努力,也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里面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所以,祖国未来的希望是在少年身上,那我们再来看今天的少年又是以怎样的风貌来迎接历史的责任?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新时代的我们要用青春的激情挑起民族复兴的重任,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