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病毒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的内容。教材在介绍动物、细菌、真菌后介绍病毒。在学生学习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后,再学习病毒这类特殊生命形式,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生物界的几大类群。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病毒的结构、发现、种类、生活、繁殖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生在七年级学习了“除病毒外,生物由细胞构成”、“生物的结构层次”、第五单元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的内容,这是学习“病毒”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没有细胞的病毒也是生物。
二、学情分析
新冠肺炎疫情当前,学生对病毒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病毒是怎样感染细胞的,它在细胞内是作用繁殖的,它有哪些特征等,学生是知之甚少的。学生对“辩证的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的了解不全面,有待进一步提高认识。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心重,热情高,但耐性不足,需要教师运用正确的方法耐心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病毒的发现。
说出病毒的结构和种类。
说出病毒的生活方式和繁殖方式。
列举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归纳和总结能力。
思辨能力。
【情感目标】
关注病毒与其它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
认同病毒可以为人类利用,树立辩证的观点。
树立关爱和尊重艾滋病人的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病毒的结构与生活。?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
病毒的结构。
病毒的繁殖方式。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新课引入
问题引领: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那它的结构是怎样的呢?
2.
进阶设问:
病毒最初是如何被发现的呢?
病毒有哪些种类呢?
病毒如何生活呢?
病毒如何繁殖呢?
病毒和人类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3.
播放科普短片。
1.带着围绕问题关键词观看短片并思考。
2.形成对病毒的初步认知。
1.设问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设问开门见山抛出本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强化学生系统性思维。
(二)
新课教授
病毒的结构
①
病毒体积小,大约3万个病毒体积
≈
一个细菌体积,需借助电子显微镜观看。
②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构成。
听讲、思考。
完成笔记。
1.以类比形式,运用具体的数值阐述,化抽象为具体,提高教学效率。
2.围绕核心主题“病毒没有细胞结构”进行讲解,加深理解,强化学生记忆。
病毒的发现
①
播放《病毒的发现》短片。
②
引导总结:
·伊万诺夫斯基把这种比细菌还小病原体叫做
“滤过性病毒”。
·20世纪初
,科学家首次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烟草花叶病毒是一种杆状病毒。
1.观看短片并思考。
2.跟随教师总结短片关键内容。
1.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病毒的种类
①
根据形态可分为:
杆状病毒、球状病毒、蝌蚪状病毒
②根据寄主可分为:
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噬菌体
(细菌病毒)。
听讲、思考。
完成笔记。
1.引导学生理解生物可以按照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病毒的种类
①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所以无法独立生存,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
②
有的病毒离开活细胞后,会形成休眠体--结晶体,待到遇到新的活细胞后继续生存繁衍。所以,病毒的生存能力很强。
听讲、思考。
2.
完成笔记。
1.围绕核心主题“病毒没有细胞结构”进行讲解,加深理解,强化学生记忆。
2.引导学生理解病毒难以杜绝和防治的原因。
5.病毒的繁殖
①
病毒的繁殖方式:自我复制。
②
利用宿主细胞中的原料合成新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
③
以噬菌体为例:
吸附--注入--复制--组装--释放
(演示噬菌体侵染细菌动画)
1.听讲、思考。
2.
完成笔记。
1.围绕核心主题“病毒没有细胞结构”进行讲解,加深理解,强化学生记忆。
2.采用动画形式讲解,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将微观知识宏观化,让学生能够更直接地理解病毒的繁殖过程。
3.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理解病毒性传染病难以抑制的原因。
5.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害】
①引发人类各种疾病。如流感病毒--流感;新冠肺炎病毒--肺炎;乙肝病毒--乙肝;甲肝病毒--甲肝;艾滋病毒--艾滋病;天花病毒--天花(已被攻克)等。
拓展:
病毒引起的疾病都是传染病,要学会基本的传染病预防措施。
艾滋病毒只通过母婴、血液和性接触传播,握手、共餐和蚊虫和叮咬不会传播。平时生活中要尊重艾滋病病人,不能歧视他们。
天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攻克的病毒性疾病。
②危害作物、家禽、家畜,造成经济损失。如烟草花叶病毒危害种烟业;猪瘟病毒、鸡瘟病毒危害饲养业等。
拓展:
植物病毒的防治措施有组织培养脱毒或无毒植株,培育抗病毒植株等。
动物病毒的防治措施有给家禽、家畜接种疫苗等。
【利】
①利用病毒研制疫苗。
很多病毒疫苗的本质就是无毒或减毒的病毒。
②生物防治:以毒治虫,利用昆虫病毒防治害虫;以毒灭菌,利用细菌病毒防治致病菌。
1.听讲、思考。
2.
完成笔记。
1.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辩证思想。
2.
引导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从生活发现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4.
引导学生尊重艾滋病人,正确科学看待传染病。
5.
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学习兴趣和科研探究精神。
(三)
课堂总结
思维导图总结课堂要点。
思考并完成
思维导图。
1.增强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四)
课堂练习
1.下列不是病毒引起的疾病或病害的是(
)
A.烟草花叶病
B.禽流感
C.艾滋病
D.痢疾
2.下列哪一项不是人类利用病毒为人类服务的实例(
)
A.无脊椎动物病毒制成杀虫剂
B.给高烧病人注射青霉素
C.用噬菌体治疗烧伤病人的化脓性感染
D.给健康人注射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
3.
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①病毒能够引起人和动物、植物的多种疾病,所以病毒对人类都是有害的。
②病毒的个体很小,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③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只有寄生在寄主的细胞内才能进行生命活动。
①②
B.
①③
C.
①②③
D.
②③
4.引起艾滋病、口蹄疫、烟草花叶病的病毒分别是(
)
A.人类病毒、细菌病毒、植物病毒
B.动物病毒、动物病毒、植物病毒
C.人类病毒、细菌病毒、植物病毒
D.动物病毒、细菌病毒、植物病毒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各种病毒的基本结构都是外部蛋白质和内部DNA
B.病毒由伊万洛夫斯基首次发现并被其命名为病毒
C.噬菌体是一类只感染细菌的蝌蚪状病毒
D.病毒的繁殖方式是分裂生殖
1.完成习题。
2.根据讲解订正。
1.巩固新知。
2.总结易错点。
3.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发现问题并及时订正。
六、教学反思
课程设计围绕“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这一主题进行,以设问的方式开门见山提出六大核心问题,并按照一定的逻辑性展开设计。课程设计采用总-分-总模式进行,即按照提出核心问题→解决核心问题→总结问题和答案的进程推进,并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归纳,使知识点系统化,整体化。同时,课程设计中编入的习题能够及时检测课堂成效,让学生快速明确常考点和易错点,查漏补缺,提升课堂效率。总的来说,本课堂设计在保证完成知识目标的同时,也充分注重能力目标的培养,并全程贯穿情感目标教育,符合素质教育提出的综合人才培养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