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孟子选读课件(7份打包)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孟子选读课件(7份打包)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17 07:43:45

文档简介

(共13张PPT)
二、王何必曰利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注字音
2.释词义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3.解多义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4.辨活用
5.明句式
(1)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判断句
(2)说之将何如 宾语前置
(3)孟子遇于石丘 介宾短语后置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文脉图解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2.主旨归纳
本课所选三则文章,均是孟子阐述自己对“利”的看法的。孟子对“利”是极端厌恶的,他将因逐利而产生的危害阐述得具体而深刻。在利与义上,孟子极力主张“先义而后利”“重义轻利”。孟子的这种把仁义张扬在私利之上的价值观,背后虽然摆脱不了君臣父子的传统观念,但可以启发我们审查唯利是图这种价值观以及人生追求的社会弊害,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译文:但如果以义为后、以利为先,那么大臣不杀掉国君而全部夺取他的财利,就不会感到满足。
大王也只讲仁义就行了,何必(一开口定要)说利呢?
点评:孟子之所以反对先“利”后“义”,就在于他认为“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因此应该以仁义维系人心。孟子生活的时代与孔子生活的“礼崩乐坏”的时代不同,这是一个群雄争霸、战乱不已的时代。孟子主张行仁政取民心,然后兴“仁义之师”以统一天下,与法家的以武力征服天下根本对立。孟子“仁政”的思想基础是民本主义或古代朴素的人道主义,即以人为中心,以民为本。继承孔子仁学,但又把它推广到国家治理上去,把它视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从而把仁学修养学发展成仁学政治学,这是孟子思想对孔子思想的独特发展。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译文:鸡叫就起来勤勉行善的人,跟舜是一类。
点评:“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表现了一种孜孜以求的勤勉精神,表现了一种崇高的人格之美。这种人格之美是一种可与天地比寿、可与日月同辉的美。这种美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审美意识中的最强音。诚如鲁迅先生所指出的那样:“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可以说,正是孔孟,尤其是孟子所强调和赞美的人格美塑造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孟子是否要人们完全不考虑“利”,放弃“利”呢?请你简要分析孟子的义利观内涵并做出评价。
参考答案:首先,孟子积极肯定了人皆有物利需求,认为这种物利需求从根本上说是必然的,合理的。对于生存着的人来说,有些需求是不可或缺的,他认识到人活着就有需求,人的需求是开放的,而且一些需求必须不断地得到满足。因而当政者要顺着民众的需求,使他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其次,孟子认为,物利和道德是相关相联、相生相长的。孟子指出,在尽量使物质享受达到一定水平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的同时,务必加强教育,加强人伦道德观念的培养。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我们简略地将孟子的义利观概括为三种:义利并重、以义为先的政治观,合乎礼义、以义待利的生活观,崇义尚道、舍生取义的人生观。
孟子的这种思想及其为天下苍生疾呼奔走的行为,对于我们今天考虑、衡量和处理个人与集体、集体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无疑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正反对比显意旨
孟子说理善用正反对比,其主张王道,就和霸道对比;主张义在利先,就和利在义先对比;主张与民同乐,就和不与民同乐对比。宋国著名学者宋
想劝说秦、楚停战,打的名号是“言其不利”,孟子反对他用这样的名号劝战,他认为,不管做什么都应把“义”放在首位,何必说利,或何必先说利。且看他对宋
的一番话:
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本段话有两个鲜明的层次,即以利说秦、楚之王会怎样,以仁义说秦、楚之王会怎样。两种不同的劝说依据将会带来两种相反的结果,一是“亡”,一是“王”。一者如此,一者如彼,对比鲜明,何去何从,任人选择。宋
一听分明,而后人一目了然。
有比较才有鉴别,善用对比能够使主旨表达鲜明,也易使人接受。(共14张PPT)
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注字音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2.识通假
3.释词义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4.解多义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5.辨活用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6.明句式
(1)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判断句
(2)舜发于畎亩之中 介宾短语后置
7.积名句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文脉图解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2.主旨归纳
通过本课所录三则选文,孟子向我们阐述了他的“浩然之气”思想。他认为,浩然之气是由平时积累道义而产生的,一个人只要做事情合乎义,问心无愧,就可以养成这种气;一直培养而不加损害,不急于求成,这种气就充满于天地之间,至大至刚。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坚持道义就像磐石一样坚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真正的大丈夫。并且告诫我们,在遭遇困难的时候,要看到希望;在遭受挫折的时候,要振作精神;在遭受磨难的时候,要把磨难转变成提高自己并获得成功的基石;在享受安乐生活的时候,要把握好自己,不丧失向上的斗志。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译文:它作为一种气,最宏大,最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加损害,就会充满上下四方。
点评:孟子提倡浩然之气和大丈夫气概。浩然之气是由平时积累义而产生的。一个人只要做事情合乎义,问心无愧,就可以养成这种气;一直培养而不加损害,这种气就会充满于天地之间。所以,浩然之气“至大”。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坚持道义就像磐石一样坚强。他住天下最大的宅子(即仁),立于天下最正的位置(即礼),依循天下最宽的道路(即义),富贵不能扰乱他的心,贫贱不能改变他的节,威武不能压服他的志。所以浩然之气“至刚”。
真正的大丈夫不是阿谀苟容,窃取权势,逞个人智慧和能力横行霸道、为所欲为的人,而是那种执着于道义,有志气、有节操、有作为,充满浩然正气的人。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译文:富贵不能惑乱他的心,贫贱不能改变他的节,威武不能压服他的志。
点评:富贵不淫,这既是人生的警示,也是一个人应有的道德操守。贫贱也不是什么可耻、可怕的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高尚的人格并不因为身处贫贱而改变。珍爱名誉,保持气节,这是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的道德底线。这就要求我们做到威武不能屈,即使在高压、淫威、权势及武力逼迫面前,都能不屈不挠,守得住,站得直。孟子的这句话历代相传,激励了无数的中华儿女。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本课第1、2则都运用了对话或问答的形式,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孟子善辩,是为了推行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这些观点和主张不可能强加于人,只能靠论辩。而增强论辩色彩便成了孟子文章追求的一大特色。采用对话或问答的形式便是其中一种重要手段。
本课第1则采用孟子与其弟子公孙丑对话的形式。先由公孙丑的一个问题引出:“夫子恶乎长?”孟子便借此发挥,表明自己的观点:“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样先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容易解决人们的疑问,更有针对性地揭示出问题的实质。第2则用孟子与景春对话的形式,围绕什么是“大丈夫”的问题,在驳倒景春的基础上,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这样有问有答,先破后立,更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长于譬喻,形象生动
孟子常常借助形象来说理,使抽象的道理变得触手可及。如:“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孟子·告子上》)他用人们手指有病懂得求医的事例,说明了心灵有病更需医治的道理。又如:“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孟子·告子上》)这里用一曝十寒的自然现象说明了人们受外界影响的重要性。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还有他的五十步与百步之喻、日攘其邻之鸡之喻、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之喻、缘木求鱼之喻等,或两两相比而其理自显,或答案自明,或想象奇特发人深省。他的比喻,既贴切简明,用浅显简洁的语言说明复杂深刻的道理,又形象生动,警策中具幽默之趣,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孟子》中的许多妙喻成为成语,千百年来广为流传。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有时孟子用一些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这个故事形象地说明了违背自然规律,只会人为地助长事物的危害性,至今仍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再如“齐人有一妻一妾”的故事,用乞食坟祭,却又以此冒充富贵,自夸于妻妾的“齐人”,来譬喻名利场中那些“求富贵利达者”。故事短小,但结构完整,情节生动,寥寥几笔,把奔走在官场、名场、利场中那些只知富贵名利、不顾人格、不知羞耻之徒虚伪猥琐、可鄙可笑的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其讽刺极为辛辣,颇具喜剧色彩,表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性。(共14张PPT)
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战国时期是以武力争霸天下的时期。诸侯各国的国君,为达到称霸天下的目的,他们不惜“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视黎民百姓如草芥,毫无恻隐同情之心;为满足私欲,他们往往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自然也就不顾及羞耻;为满足日益膨胀的野心,他们屡屡冒天下之大不韪,犯上作乱,又何谈恭敬;为聚集巨额财富,他们往往竭尽搜刮之能事,心目中只有个人的私利,根本没有天下苍生,自然也就是非不分。凡此种种,侵蚀着良知,吞噬着人性。鉴于此,孟子提出了“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的观点,试图恢复已经扭曲的人性,重现“竞于道德”的上古盛世图景。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注字音
2.识通假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3.释词义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4.解多义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5.明句式
(1)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判断句
(2)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判断句
(3)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介宾短语后置
6.积名句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文脉图解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2.主旨归纳
本课所录选文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孟子的“四端”学说。孟子主张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地将自己本身固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进行扩充放大,使之成为仁义礼智,而将这“四心”扩充放大成为仁义礼智的最好办法就是“反身而诚”“强恕而行”,不言放弃。
?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译文: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仁、义、礼、智四种发端,就好像他有四肢一样啊。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点评:孟子论述的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意识,同时也是人的四种认识能力的来源。他认为仁爱是人性的自然流露,仁是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情绪,是恻隐之心,即同情心,仁爱不附带任何条件,完全出于人的本性。至于义,和仁一样都是人的内在主观的道德情操,君子知道羞耻,所以符合义的事就有所为,违背义的事就有所不为,一切以义为标准。孟子把辞让和恭敬看成是礼的发端和中心内容,在人际关系中,礼最好的表现莫过于辞让和恭敬之心了。就智而言,是指人判断是非的能力,明是非之智是一切道德修养的基础。所以孟子强调,将这四种萌芽扩充,就可以“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最终会形成燎原之势,汇聚成大江大河。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综观全文,孟子认为,怎样才能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
参考答案:在孟子看来,我们要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至少要做到六个方面:①要“扩而充之”,即在自身所固有的仁义礼智的基本素质上不断扩大充实,孜孜不倦地追求,不断提高自己的仁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位真正的君子。②要“存之”。③要“反身而诚”“强恕而行”,即反省自己确认自己是真诚的,竭力以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④要“求”之。⑤要“熟之”。仁的价值,也在于使它成熟,否则它就像没长成熟的五谷一样,没有太大的意义。⑥不要“自暴自弃”。自暴即自己残害自己,自弃即放弃自己而不求上进的人。“仁”是人安适的住宅,“义”是人正确的道路,空着安适的住宅而不居(不居心于仁),舍弃正确的道路而不走(行不由义),真的是很可悲!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层进对比,论证有力
从课文所选的六则选文来看,孟子在引出中心、阐述事理时手法灵活,体现出了高超的说理艺术。
如第1则,孟子在引出中心论点时首先运用了层进式的手法。文段开篇提出一个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人之心”就是“恻隐之心”,既然人皆有“恻隐之心”,那么,就会有“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的“羞恶之心”,因而也就会有“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因而也就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了。这样,借助于直接推理的逻辑手法,层层推进,一步步逼近论说中心。这种运用层进式引出论说中心的手法是理性极强的一种手法。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其次,运用了正反对比。从大的方面来讲,先从正面立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接着从反面推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接着再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归为“仁义礼智”四端,最后引出所要论说的中心——正反对比,辩证有力。
另外,在分析论述时,孟子为了使得说理形象透彻,又特别使用了比喻。如: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用火由开始燃烧到成为熊熊大火、泉水由开始流出到汇集成江河,来比喻把“仁义礼智”的发端扩大充实开来的气象,鲜明生动,言简意赅。又如:
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用五谷虽然是好的种子,但假如种下去之后没有生长成熟则没有太大的价值,来比喻人天性中的仁之端固然是可贵的,但是假如不扩大充实之,也没有太大的价值,把扩充仁之端的必要性说得十分透彻而且生动。(共14张PPT)
三、民为贵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大多数统治者都把自己看作高高在上的人,把老百姓看作受自己统治的奴仆。正是由于这种思想,老百姓成了受压迫、受剥削的对象。但是在两千多年前,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就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安居乐业,这一点在当今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纵观历史,凡是能够认识到这一点的统治者,其统治就会太平,如唐朝的李世民。反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注字音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2.通假字
3.释词义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4.解多义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5.辨活用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6.明句式
(1)故为渊驱鱼者,獭也 判断句
(2)祭祀以时 介宾短语后置
(3)天子能荐人于天 介宾短语后置
7.积名句
(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文脉图解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2.主旨归纳
本课所录五则选文均是围绕“民为贵”的思想来展开论述的。在这五则选文中,孟子不仅极力宣传“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民本思想,而且还指明了“得民心”的根本途径,就是施行仁政,用“仁”“义”治天下,用仁义道德教化百姓。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译文:百姓最为重要,国家为次,君主是最轻的。
点评:这句话是孟子民本思想最典型、最明确的体现。孟子强调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人民而不是统治者。施行仁政,为民造福是一个统治者的职责。他应该为百姓提供道德指南和适宜的生活条件,他所倡导的国家政策是轻税赋和保护自然资源,是共享财富而不是弱肉强食,国家要为老弱病残者提供福利。特别是孟子认为君主的权力是上天给的,一个君主如果不顾人民的幸福,就会失去上天赐予的统治权,而且理应被赶下台。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译文:好的政治得到了百姓的财富,好的教化赢得了百姓的心。
点评: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欲得天下先得民心,欲得民心先行教化。孟子从他的“仁政”思想出发,强调教育是“行仁政”“得民心”的重要手段。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良好的教育,能够使人民心悦诚服,以改革其心。孟子认为教育可造就开明的统治者。“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要尊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使通过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为实现“仁政”的理想服务。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的是王道思想还是民本思想?
参考答案:孟子强调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人民而不是统治者。为民造福是一个统治者的职责,特别是君主应该为人民提供道德指南和适宜的生活条件。
孟子认为君主的权力是上天给的,一个君主如果不顾人民的幸福,就会失去上天赐予的统治权,而且理应被赶下台。
但是一般说来,孟子倡导的这些观点更加受到被统治者而不是统治者的欢迎。因此孟子的建议未被当时的统治者采纳,而这时期他的观点却越来越为儒家学者和大众所欢迎。
综上所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的是民本思想。从“民为贵”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是提倡“以民为本”,从“君为轻”可以看出是与王道思想完全相反的观点。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浅析《民为贵》的说理艺术
1.层次井然,曲折有致。
“民为贵”一章,先从重到轻:民→社稷→君,得乎丘民→得乎天子→得乎诸侯。后由轻到重:变置诸侯→变置社稷,层次极为分明。
“桀、纣失天下”一章先从反面说暴君失天下,分析失天下的原因——失去百姓的支持,更失去了民心。接着又从正面分析得天下之道:不仅要“得其民”,更要“得其心”;而“得其心”的关键是从民所欲、广施仁德,广施仁德,百姓就会归附。进而分析暴君失天下的深层原因——施行暴政,众叛亲离。最后联系现实,指出当今国君如果广施仁德,定能称王天下;反之如果不积累仁德,就一定会身死国灭。文章思路清晰,论证严密,又富有变化。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汪洋恣肆,极其雄辩。
孟子一亮出“民为贵”的观点,君王顿时黯然失色;对于“臣弑其君,可乎”的提问,他只拈出“仁”“义”二字,就剥除了国君所把持的特权,使不仁不义的国君陷于可以被人民堂堂正正诛杀的境地;他评论夏桀、商纣两大暴君因为失去民心而失去天下,然后突然直指现实,横扫天下诸侯,认为他们不过是给有德之君驱民的桀、纣之流。孟子的议论真是剑锋所指,所向披靡。(共18张PPT)
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注字音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2.识通假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3.释词义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4.解多义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5.辨活用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6.明句式
(2)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宾语前置
(3)王语暴以好乐 介宾短语后置
(4)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介宾短语后置
(5)暴见于王 被动句
(6)他日,见于王曰 被动句
7.积名句
(1)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2)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文脉图解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2.主旨归纳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这一主题贯串了本课三则选文的始终,表现了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切关怀。
“庄暴见孟子”一则,采用假设论证,说明君王应与民同乐。“孟子见梁惠王”一则,援引历史事例,揭示了君主贤明,才能拥有池沼苑囿之乐的主旨。“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一则,引用历史故事,阐述了古之圣君与今之国君的不同做法:古之圣君巡狩,急民之所急;今之国君巡游,恣意享乐,耗费民力。一个是顺天而行,顺天者自然是昌;一个是逆天而动,逆天者自然是亡。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译文:如果王非常喜欢音乐,那么齐国就差不多了!
今天的音乐和古代的音乐是一样的。
点评:今乐、古乐本不可混同,但孟子深知齐宣王不会放弃对今乐的爱好,所以存异求同,以便进一步劝导齐王在爱好今乐的情况下实现“与民同乐”。所谓“今之乐由古之乐也”,问题不在于爱好今乐还是爱好古乐,而在于能否与民同赏。若能与民同赏,则古今无异。如果能够施行仁政,即使齐王爱好今乐也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另一方面,在齐宣王听到孟子提及“好乐”而“变乎色”时,孟子及时肯定了好乐有助于治国,以此语来消除齐王的羞惭之心,这样就抓住了对话进行下去的关键,并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文: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的,百姓也会以君主的快乐为快乐。以百姓的忧苦为忧苦的,百姓也会以君主的忧苦为忧苦。
点评:孟子明确地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当然,他并不是在说百姓的地位比国君的地位高,而是说国君在治国时,如果不照顾到老百姓的利益,就很难维持自己的统治。因为孟子认为,国家存在的根本不在于“天时”“地利”,而在于“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劝诫统治者要与民同忧同乐。所谓的“同忧同乐”也不仅仅是指同百姓一道娱乐,一道忧苦,更主要的是指统治者要推己及人,施恩于民,关心百姓疾苦,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只有达到此种境界,君民才能上下一心,实现仁政理想。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在第一则选文中,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王谈话的气氛的?
参考答案:首先,齐王把自己和孟子对立起来,谈话气氛非常尴尬。孟子与齐王谈话,是从齐王好乐开始的,可是,齐王根本不顾孟子的面子,变了脸色,还说:“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这等于堵住孟子的嘴,不让孟子谈他的“先王之乐”,而事实上,孟子的谈话肯定是离不开“先王之乐”的,因为孟子的音乐观是与王道有关的。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其次,我们要看清孟子面对这并不融洽的气氛所用的对策。如果孟子勉强硬谈“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谈话气氛可能更加紧张,更关键的是达不到劝说齐王与民同乐、行仁政的目的。所以,孟子在此时转换了谈话的内容,几乎是迎合齐王似的说了那句“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其目的很明显,那就是想通过引起齐王兴趣,改变谈话气氛。这句话巧妙地把谈话内容引入了政治领域。紧接着,孟子又说“今之乐由古之乐也”,这话是承接齐王的“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而言的,但更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期间孟子已经改变了原来的概念,于是,出现了四个概念:“先王之乐”“世俗之乐”“今之乐”“古之乐”。这四个概念的出现,使孟子转换了话题,为齐王钻进自己的圈套做好了准备。至此,孟子就已经化被动为主动。要指出的是,孟子为了缓和谈话气氛所用的手段,并没有改变自己原来对音乐的立场,却把谈话引入了自己想说的领域。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一个完美的战例
——“庄暴见孟子”赏析
“庄暴见孟子”一则主要记叙了孟子和齐宣王关于“乐”的一次谈话。孟子劝说齐王要“与民同乐”,施行仁政,只有这样才能最终“王天下”。在谈话过程中,孟子细致入微地把握了齐王的心理,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牢牢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在这之前,齐王的大臣庄暴曾经被齐王召见,且被告之以“好乐”;庄暴当时“未有以对”,因此特来向孟子请教。显然,“他日,(孟子)见于王”,并非偶然、盲目前往,而是有备而往的:不但有明确的谈话目标、谈话内容,而且设计了精密的谈话步骤。这生动体现了《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战略思想。后面的谈话在孟子的掌控下有条不紊、尽如人意地展开。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孟子开门见山地询问:“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齐王“变乎色”。从下文情节来揣摩,当时齐王的心情应该是既愧且怒;这种反应,应该也是在孟子的预料之中,或者说正是孟子期望的。孟子论辩说理的一个突出特色就是善于把握人物心理,谈话前他必定已从多种渠道对齐王的性格特点观察入微,因此是有意惹怒或惹急齐王。这就好像两军对垒,敌军坚守营垒不与我交战,我必须想方设法引蛇出洞一样。孟子这里就是采取了“怒而挠之”的战略战术,针对齐王易怒的特性,挑逗他,引他上钩。
敌人已经被引出营垒了,但这时还不能与之交锋。此时孟子采取了“欲擒故纵”的策略,对齐王激昂的情绪进行安抚:“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正因为孟子牢牢地控制着“战争”的进程,所以在初步安定了齐王的情绪之后,他又有意派出了一支“饵兵”,引诱齐王入其彀中:“今之乐由古之乐也。”孙武在其《军争篇》中告诫兵家:“饵兵勿食。”齐王果然上钩了:“可得闻与?”好奇之态跃然纸上。须知,在古代,“今之乐”与“古之乐”的区别是判若鸿沟的:“古之乐”有助于治理国家,因此孔子看到他的弟子言偃用音乐来治理一个小国家,曾取笑他是“杀鸡用牛刀”;而“今之乐”则是庸俗淫靡的。齐王之上钩,势在必然。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在我们看来,这时趁势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已经是水到渠成。孟子则不然,他还是没有正面解释为什么说“今之乐由古之乐”,而是另外提了两个看似关系不大的问题:“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蓄势之功,令人叹服。而从战略上来考虑,这实际上正是吸引敌人之后的诱敌深入、迂回包围之计,《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正是靠此计,火烧新野,一战成名。
待到合围之势形成,孟子便指挥前后两军,全线出击。“臣请为王言乐”便是合围成功、全线出击的信号。出击便须势如破竹,不给敌人以喘息还手之机。《孙子兵法·势篇》中说“势如扩弩(张满的弓),节如发机(触发机弩)”,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孟子“前军”——“妻离子散图”,“后军”——“黎庶齐安图”相继发出,前军为阴,后军为阳,阴阳配合,一举将齐王拿于马下!
好一个完美的伏击战例!(共17张PPT)
五、人和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识通假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2.释词义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3.解多义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4.辨活用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5.明句式
(1)舜,人也;我,亦人也 判断句
(2)于禽兽又何难焉 宾语前置
(3)其待我以横逆 介宾短语后置
(4)舜为法于天下 介宾短语后置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6.积名句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4)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6)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文脉图解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2.主旨归纳
“天时不如地利”一则以攻城为例,得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为统治者进行政治反思提供了一面镜子。“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一则告诉我们要“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以仁存心”能给人以爱,“以礼存心”能给人以敬。“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们互爱互敬,整个社会就会和谐。而一国之君更应秉仁心爱人,以智慧治人,以恭敬礼人。“爱人不亲”一则指出,一切都要从自身下功夫,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才是根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一则,论述了孟子关于仁政、王道的重要观点。孟子强调,实施仁政,必须推己及于天下人,使天下人的伦常秩序和幸福理想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译文:君子居心于仁,居心于礼。有仁德的人关爱他人,有礼的人尊敬他人。爱别人的人,人们常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人们常常尊敬他。
点评:在“仁”的方面,孔孟都主张“仁者爱人”“人恒爱之”。也就是说,他们二人不约而同地认为“仁”对于一个人的情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自身的“仁”,才能靠这种魅力影响和感化他人,也才能凭此效力于社会,奉献于他人,否则“为人者难成君子”“为王者难得天下矣”。
要成为君子,就要内外兼修,不仅要心存仁礼,更要付诸实践,达到内在本质与外在表现的统一;在日常生活中必须严格遵循“礼”的规范,时时检束自己的身心,坚持用仁礼之心去爱人、敬人。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译文:爱别人,别人却不亲近自己,反省自己的仁;治理别人没治好,反省自己的智;以礼对待别人可别人对待自己无礼,反省自己的敬。
点评:这句话启示我们:凡事没有做好,都要先从自身找原因,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才是根本。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在今天,我们应怎样看待孟子的“人和”主张?
参考答案: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政”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要顺乎民心。这一观点,反映了孟子在那个特定历史发展阶段中的远见卓识和对人民力量的重视,不仅在当时那个历史时期具有进步性,对于我们今天为人处世也有借鉴作用。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主张,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孟子喜欢用“推己及人”的方式来劝导统治者,你怎样看待孟子的这种劝说方式?
参考答案:孟子“推己及人”的思想,其实是发展了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学思想。孔子说过:“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意思就是说,近取自己作比方,即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就是实践仁的方法。孟子推己及人的劝导方式也是“近取譬”,能够给人合情合理的感觉,易于打动人心。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孔子说过:“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意思就是说,近取自己作比方,即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就是实践仁的方法。孟子推己及人的劝导方式也是“近取譬”,能够给人合情合理的感觉,易于打动人心。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据事论理,气势充沛
孟子议论说理,常常据事论理,层层推进。如第一则选文,作者开篇先从战争的角度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从攻城方和守城方两个不同角度分别证明论点:“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在做好两层铺垫之后,再提出“人和”的概念,利用对比,有力地突出了战争中“人和”的重要性。但作者的目的不仅在此,战争要讲人和,治国更应如此:“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最后文章顺理成章地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行文至此,作者的“仁政”观,鲜明突出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孟子的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的大义凛然,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他在说理时特别喜欢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这些排比句在文中交互出现,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使文章具有了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共23张PPT)
第二单元《孟子》选读
课序
题目





王好战,请以战喻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理解孟子对名誉、地位的正确态度。
2.了解孟子文章说理的特点,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王何必曰利
1.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孟子的义利观。
2.学习孟子正反对比的说理方法。

民为贵
1.深入理解孟子民本思想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2.反复诵读,体会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1.理解并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子的含义,加强文言文知识积累。
2.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内涵,感悟孟子胸怀天下的理想抱负。


题  目




五 
人和
1.掌握重点词语,在疏通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
2.学习孟子寓言故事情节简练集中的特点,体会其语言特色。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学习、体会孟子的深刻思想,获得借鉴与指导,直面今后所要面对的人生困惑。
2.掌握本文的艺术特色,进而了解孟子散文的风格和特点。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1.把握孟子的“四端”学说,增强追求和培养仁义礼智四种美德的自觉性。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有关的文言句式。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幼年丧父,靠母亲抚育成人。后来成为儒家第二位大师,被称为“亚圣”。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曾游说齐、宋、滕、魏、鲁等国,他的政治主张均不被采纳。他六十多岁回家乡,聚众讲学,著书立说。
战国时期,诸侯们“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战争频繁,人民饱受战火之苦。孟子一针见血地指出,“春秋无义战”。连年的战争使人民流离失所,在宋国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
面对这样的局面,孟子四处奔走,宣传他的仁政主张,他想用他的仁政,将人民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注字音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2.识通假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3.释词义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4.解多义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5.辨活用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6.明句式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判断句
(2)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判断句
(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介宾短语后置
(4)申之以孝悌之义 介宾短语后置
(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介宾短语后置
7.积名句
(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2.主旨归纳
本课选录了《孟子》中的四则文章,第一则选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第二则用寓言的形式,形象地描述了一个齐人靠乞讨残羹冷炙以求一饱,却又在妻妾面前假充阔佬,竭力炫耀欺骗的故事,讽刺了那些为追求富贵显达而不择手段进行狡诈欺骗的无耻之徒。第三则用偷鸡者的故事,证明了知错不改的荒谬,阐明了“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的道理。第四则孟子以久旱禾苗逢雨蓬勃地生长为喻,对梁襄王讲述了不嗜杀人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宣传自己的仁政思想。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译文:站在君子的立场上看,那些用龌龊的手段谋求富贵显达的人,他们的妻妾不感到羞耻而相对涕泣于庭中的,是很少见的!
点评:在“齐人有一妻一妾”这个故事中,孟子为我们勾画的是一个内心极其卑劣、下贱,外表却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人物形象。他为了在妻妾面前摆阔气,抖威风,自吹每天都有达官贵人请他吃喝,实际上却每天都在坟地里乞讨。妻妾发现了他的秘密后“相泣于中庭”,而他并不知道事情已经败露,还在妻妾面前得意扬扬,令人感到既好笑,又有几分恶心。孟子的讽刺是辛辣而深刻的。孟子的原意是讽刺当时那些不择手段奔走于诸侯之门、求升官发财的人,他们在光天化日下冠冕堂皇,自我炫耀,暗地里却行径卑劣,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译文:看上去没有国君的威仪,接近他,看不出有什么让人敬畏的地方。
点评:在孟子犀利、不留情面的言辞中,流露着鲜明的爱憎感情,孟子率真、耿直的性格鲜活地表现了出来。他对这个国君印象不佳,对其轻慢而藐视。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本课四则选文讲了哪些故事?各说明了什么道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四个故事,四个道理: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说明了统治者应反省自己、清除虐政、施行仁政的道理;齐人乞墦的故事指责了社会上那些用龌龊的手段谋求富贵显达,连妻妾都为他感到无地自容的人;邻人攘鸡的故事通过偷鸡者知道自己的行为不符合道义却不能停止一事,来讽刺宋国君臣知道赋税苛重不符合道义却要等到明年才改变的行为,揭露出宋国君臣不施“仁政”,不关心民生的本质;禾苗遇旱枯槁、遇雨而兴盛的故事隐喻了百姓遇暴政而痛苦、遇仁政而归之的道理,反映了孟子主张要用“仁政”来获得民心,从而统一天下的思想。
这样写的好处:第一,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容易理解和接受;第二,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曲折生动,易于引人入胜,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从而接受作者的观点和主张。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参考答案:孟子的“仁政”思想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王道之始”,二是“王道之成”。
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国民“加多”,称雄诸侯,必须施行仁政。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解除后顾之忧。在此基础上再兴办教育,使人人知廉耻,人人讲礼义,引人向善,倾心归附。此外,国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苛政、酷政,从而稳定人心,巩固政权。至此,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最终王道可成。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孟子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几个方面,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提出民为国本的思想。这些思想即便在今天,依然能够给我们很大的启发,譬如:
(1)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性互动,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
(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
(3)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4)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
(5)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使民力得以滋养,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多措并举,论辩有力
《孟子》的犀利、《庄子》的恣肆、《荀子》的浑厚和《韩非子》的峻峭,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作为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由于时代及学术交流与竞争使然,孟子论辩之术在气势、声威、心理、思想、情感和技巧上,体现出众多高超之处。在本文中有以下特点:
其一,善于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长于诱导启发,始终争取主动,客观上形成了结构上的层层深入与跌宕生姿。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其二,准确运用比喻、排比、对偶手法。东汉赵岐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孟子》全书261章,其中93章总共使用比喻159种。“以五十步笑百步”明白晓畅,寓意深刻。排偶句式的运用,可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强气势。本文第一则第4段的3种措施和4种主张,全用排偶,使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之美,音调铿锵,极富音乐性,强化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
其三,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本文第一则3个部分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各部分内容画龙点睛,又强化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凸显出孟子论辩雄浑、缜密、深沉的特质。
其四,语气逼真,接近口语,生动风趣,正如清代刘大櫆在《论文偶记》里所言:“歌而咏之,神气出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