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第4课
校园环境标识设计
一、教材分析
课程内容围绕家庭、校园、社区(乡村)的文化来展开,了解其与美术的关系,鼓励和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并亲自举办各类活动,在活动中较为系统地学习美术知识、技能,通过课程内部和课程之间的各种综合性活动,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教材按照学习方式划分学习领域,但是每个领域的知识更加注重其技能性与多样性的体现,不管是在表现方法还是造型手段上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环境标识设计的基本知识。
2.初步学习以协作的方式进行整体设计。
3.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美化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
重点:环境标识设计的基本原则,环境标识设计与环境的协调关系。
教学难点
难点:校园环境标识设计及其制作。
五、教学准备
1.课时安排:2课时
2.学法指导:观察法
动手训练
六、教学内容、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1)美术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前利用各种手段,如走出户外实地观察、利用相关网站等,了解标识设计的形式和特点。
(2)由欣赏作品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环境标识设计,教师可适当介绍一下有关标识设计的资料,结合标识设计艺术的特点去赏析作品。
2.深入教学。
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园各处看看,引导学生从环境中发现美,激发学生美化环境的强烈愿望。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将一些标识设计用相机拍摄下来,然后进行讨论,讨论内容分为“环境标识设计的特点是什么”,“哪些环境标识设计存在缺陷,如何加以改进”等,最后,引导学生用设计草图或模型制作的方式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教师只作启发式指导,不加是非评判,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由思维空间。
3.课堂延伸。[]
美术教师安排一些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到公园、展览馆、广场、街道等场所实地观察环境标识设计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环境标识设计的热情。教师应抓住时机,鼓励他们学好标识设计,肩负起美化环境的重大责任。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公园、商场、街道……都成为美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场所,美术课教学和生活实践相结合,更好地体现了美术教学的社会意义。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常用的设计、制作工具
(教师)展示校园环境标识设计的图片或其他影像资料、必要的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前考察校园环境,用文字、影像的形式记录调查结果。要求学生通过考察,初步确定环境标识设计的内容。
2.深入教学。
(1)图片欣赏。
教师把自己收集、整理过的校园风景图片通过课件的形式放映给学生观看,同时启发、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地方放置怎样的环境标识比较合适。
(2)请学生结合观看的图片和自己准备的资料,讨论环境标识设计的形式和色彩,以及与校园环境协调产生的效果。可以分成小组讨论,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3)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己的观点,运用适当的材料加工制作环境标识。
(4)教师根据学生做成的环境标识进行评比,并展示关于校园环境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自己设计制作的环境标识放在校园哪个地方最为合适。
3.课堂延伸。
标识设计作品制作完成后,召开一次班会,邀请其他班级的部分学生、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参加,共同进行评议。
提示:必要时可以邀请生物、地理教师配合。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课外扩展提升训练)
组织学生运用工具将设计制作好的环境标识放置在校园内的合适位置,并要求注意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一致,安装时不要毁坏绿化。
批注
板书设计
校园环境标识设计
环境标识的概念和作用
标识的种类及形式
标识设计的原则和要素
四、材料的选用
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