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 徐志摩《再别康桥》
泸水县民族中学段国春制作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二课
泸水县民族中学段国春制作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学会欣赏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3.感受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掌握本文的语言特点——描写细致、情景交融。
【教学重、难点】
1.对本文所述“桥之美”的理解与感悟。
2.把握本文的语言特点,从而更进一步认识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作者简介
当代著名的画家,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吴冠中
听课文朗读,从文中找出作者的眼中桥之美在何处
“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为了展现桥的美,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哪些的例子 ?
芦苇丛中的石桥
细柳下石桥
天水间的长桥
山区的风雨桥
桥之美
重点研读第四段,仔细品味作者从哪些角度形象地说明了这一段中列举的桥的美呢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乌镇石桥 苇丛密密
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里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苇丛人的情感,从“发闷”到“舒畅”写出了桥的出现不仅打破了苇丛背景的单调,也使原本狭窄拥挤的空间陡然变得疏朗开阔起来。桥本身强劲的大弧线或单纯的直线也因芦苇的映衬更加美丽。这就是乌镇小河两岸的石桥在苇丛的配合下所展现的美。
乌镇小河两岸的桥之美,美在与密密的苇丛配合的开阔疏朗。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江南石桥 细柳拂丝
(第3句)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的对比,鲜嫩的柳条与黯淡的石块,这里有色彩上的明亮与灰暗的对比,稳如磐石的桥身,伫立两岸的房屋与随风摇摆的柳枝,缓缓流动的河水又构成了动与静的对比,种种对比,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因桥与周围环境的完美配合而显得和谐统一。
江南细柳下的桥之美,美在与纤弱的细柳配合的刚柔相济。
(4—6句)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调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 ,卧龙一般,它有生命……
长桥卧龙 湖水苍茫
长桥一般建筑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修长的桥身与宽阔的水面交错纵横,这样不仅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桥也因水的奔流不息有了灵气和生命。
长桥之美,美在长桥与娴静的水面配合的灵动和谐。
高山峡谷,激流险峻
(7—8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
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而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两者互相对照却又和谐统一,风雨桥的舒适与惬意尽在其中。
风雨桥之美,美在风雨桥与险峻的山峰、湍急的流水配合给人的安闲、自在之感……
桥之美
芦苇石桥—
细柳拂桥—
长桥卧龙—
风雨廊桥—
桥在不同的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感觉舒畅
令人销魂
宛如史诗
形式独特
总之,桥之美,美在与周围景色的融和、映衬、呼应,注意到点、线、面的搭配;和周围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桥之美,美在不同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今天,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我们领略到了自然界中异彩纷呈的桥之美,也感受了人类巧夺天工的神奇和伟大,这是外在的、有形的“桥之美”;桥梁的外在美的确可以光耀一时,而那种内在的、无形的“桥之美”更是我们心中永开不败的玫瑰!沟通、理解、信任、友爱等连接心与心的则必须用真情、青春、热血乃至生命才能架设,一如那百年不遇的洪水中,子弟兵用血肉之躯搭起的人桥,一如那《斑羚飞渡》中,老斑羚用生命架设的彩虹桥,展现的是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崇高之美”,带给我们的永远是心灵深处的震撼。
课后作业
1.收集一些有意思的桥名的由来,如西湖的断桥名因何起。
2.收集有关桥的诗歌、对联、谜语、俗语、谚语成语等。
3.收集有关桥的故事与传说,如三国故事中的当阳桥。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gaokao.21cnjy.com/H/13/106/V20266.shtml ( http: / / gaokao.21cnjy.com / H / 13 / 106 / V20266.shtml )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
http://www.21cnjy.com/user/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http: / / www.21cnjy.com / user / 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12.《桥之美》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学会欣赏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3.感受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掌握本文的语言特点——描写细致、情景交融。
【教学重、难点】
1.对本文所述“桥之美”的理解与感悟。
2.把握本文的语言特点,从而更进一步认识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
二、作者简介
吴冠中教授,是当代著名的画家,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三、整体感知
1.吴冠中先生在文中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他自己对桥当然也是情有独钟,他对桥的喜爱是否有其独特的视角呢?
请同学们集中注意力,快速浏览全文,并从中找出作者的眼中桥之美在何处 。
学生回答,老师明确。
明确:最为关键的一句是“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学生朗读一遍。
2.为了展现桥的美,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例子,请大家按照文章的行文顺序将它们一一找出。
学生回答,老师明确。
芦苇丛中的石桥
细柳下石桥
天水间的长桥
山区的风雨桥
小结:作者就是借助对这些桥的具体说明详尽的阐述了他所认为的桥之美,即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四、重点研读
过渡:我们很多同学在假期跟随父母亲戚饱览了祖国各地的风光,有同学见到过文中的这些桥梁?觉得它们美吗?(学生回答)对它们美在何处,也许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那要怎样才能欣赏到这些桥的美呢?吴冠中先生在文章第四段中就详细地告诉了我们欣赏桥之美的方法。
1.听读第四段,并思考老师读出的这些桥美在何处。
2.文字是情感的载体,也是美的传递者,这一段的字里行间就蕴藏着各种桥的美,现在我们就来仔细的品读这一段文字,作者从哪些角度形象地说明了这一段中列举的桥的美呢
学生回答,老师明确。
明确:
首先请跟着老师一起赏析第1,2句。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里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苇丛人的情感,从“发闷”到“舒畅”写出了桥的出现不仅打破了苇丛背景的单调,也使原本狭窄拥挤的空间陡然变得疏朗开阔起来。桥本身强劲的大弧线或单纯的直线也因芦苇的映衬更加美丽。这就是乌镇小河两岸的石桥在苇丛的配合下所展现的美。
其他桥的美请大家仿照这两句来赏析。
(第3句)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的对比,鲜嫩的柳条与黯淡的石块,这里有色彩上的明亮与灰暗的对比,稳如磐石的桥身,伫立两岸的房屋与随风摇摆的柳枝,缓缓流动的河水又构成了动与静的对比,种种对比,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因桥与周围环境的完美配合而显得和谐统一。
(第4、5、6句)长桥一般建筑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修长的桥身与宽阔的水面交错纵横,这样不仅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桥也因水的奔流不息有了灵气和生命。
(第7、8句)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而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两者互相对照却又和谐统一,风雨桥的舒适与惬意尽在其中。
以上的四种桥,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者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的景物配合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了入画的景致。
3.品析这些桥,我们不难发现,画家在欣赏他们时都注重于桥与周围环境的对照与配合,那么你能根据画面,用“桥之美,美在”的句式,概述文中所说到的桥的美吗
乌镇小河两岸的桥之美,美在与密密的苇丛配合的开阔疏朗。
江南细柳下的桥之美,美在与纤弱的细柳配合的刚柔相济。
长桥之美,美在长桥与娴静的水面配合的灵动和谐。
风雨桥之美,美在风雨桥与险峻的山峰、湍急的流水配合给人的安闲、自在之感……
明确:根据学生的答案随机应变。
4.这些隽永的文字,展现出了或刚劲或柔美或娴静的各种桥梁的魅力,使人如沐春风,如品甘霖。
过渡:至于文章的第五段、第六段的阐述也是从不同侧面说明了桥在不同的环境中,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流水的和谐配合共同造出了更多动人的景致。
这是吴冠中先生以具体的阐释启迪我们认识桥梁之美,归结起来,我们在生活中从哪些艺术角度就可以欣赏到各种桥的美呢?
桥的形象是否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形体的搭配、色彩的调和、强弱的对比,动静的配合……)
让学生朗读一遍,加深印象。
五、拓展延伸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请大家结合刚才所学的审美方法,尝试欣赏身边的桥美在何处。
(出示桥梁图片)
——可以从桥的形象是否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形体的搭配、色彩的调和、强弱的对比,动静的配合……)等不同方面进行赏析。
总之,美的形式是多样的,但“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护”,桥自身无论多么美丽动人,周围环境与它的配合对于桥的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六、课外延伸
1.请把这篇文章制作成电视节目,并给这个节目拟一个名称。
2.利用网络资源,搜索积累“美丽的桥”的图片,制作成课件,并借鉴课文内容配上解说词。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七、板书设计:
芦苇石桥—感觉舒畅
细柳拂桥—令人销魂桥在不同的环境中
桥之美
长桥卧龙—宛如史诗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风雨廊桥—形式独特
八、总结反思
今天,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我们领略到了自然界中异彩纷呈的桥之美,也感受了人类巧夺天工的神奇和伟大,这是外在的、有形的“桥之美”;桥梁的外在美的确可以光耀一时,而那种内在的、无形的“桥之美”更是我们心中永开不败的玫瑰!沟通、理解、信任、友爱等连接心与心的则必须用真情、青春、热血乃至生命才能架设,一如那百年不遇的洪水中,子弟兵用血肉之躯搭起的人桥,一如那《斑羚飞渡》中,老斑羚用生命架设的彩虹桥,展现的是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崇高之美”,带给我们的永远是心灵深处的震撼。
桥之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gaokao.21cnjy.com/H/13/106/V20266.shtml ( http: / / gaokao.21cnjy.com / H / 13 / 106 / V20266.shtml )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
http://www.21cnjy.com/user/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http: / / www.21cnjy.com / user / 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12.《桥之美》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按下列句中注音写出汉字
(1)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xié tóng)________谱出形与色的乐曲。
(2)方、圆之间相处(hé xié)________、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
(3) “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shī jìng)________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2.解释下列词语并解释加点的字
(1)驻足:
(2)极目:
(3)煞它风景:
(4)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3.“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4小节所举的四个例子,每个例子都是一幅优美的图画。请根据课文内容为每一幅画设计一个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人们珍视长桥之美。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5.选文内容与下面的语句相照应的一项是( )
A.石拱桥不仅历史悠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B.桥更具有绘画美。
C.桥在不同环境中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D.桥作为大件艺术品来欣赏。
6.选文共举了四个例子来说明画家眼中桥之美。第一个例子是写________与________的搭配给人带来了特别的感受;第二例子是写出________与________的搭配,令画家销魂;第三个例子写了________之美;第四个例子写了________桥,它与其他桥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
7..体会下列画线语句的表达作用:
(1)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概括本段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阅读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著名的桥,有的以它们的悠久历史闻名于世,有的以它们的高超建筑技巧而留芳史册。就它们的作用来说,皆是方便交通,使“天堑”变成通途。那么,世界上有没有既方便交通,又可供人休息娱乐的桥?有,独具一格的侗家“风雨桥”就是这样一种桥。
侗族擅长于建筑,特别是桥梁建筑尤为突出。凡有侗族居住的地方,村前寨后的交通要道上都建有桥,有石拱桥、石板桥、竹筏桥等。它们结构别致,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其中一种长廊式的“风雨桥”,以它独特的造型艺术和高超的建筑技巧而久负盛名。
风雨桥,不仅连接交通,而且可避风雨,因而得名,它是一种木石结构的桥。著名的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程阳风雨桥,是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桥长一百六十五米,桥面宽十米,桥高十五至二十米。桥墩以青石砌成,桥面铺设成排的杉木,上面建有长廊,覆以瓦顶,还建有楼亭五座。楼亭呈方形,多角重檐,共有房檐五层,层层而上,形似宝塔,气势宏伟,桥面通道两侧有栏杆。长廊两旁设有长凳,宛如游廊,供行人观赏和休息。长廊和楼亭的瓦檐、柱头都雕花刻画,龙凤花草,秀丽玲珑,蔚为壮观。
风雨桥在建筑结构上更为独特。建桥时不用一颗铁钉,只在柱子上凿通无数大小不同的孔眼,以榫(sǔn,竹、木、石制器物或构件上利用凹凸方式相接处凸出的部分)衔接,斜穿直套,纵横交错,结构极为精密。其坚固程度,不亚于铁、石桥,可延二三百年而不损。这是侗族建筑艺术的特色,也是侗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
9.为什么称侗家风雨桥“独具一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中国石拱桥》中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来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本文举程阳风雨桥为例说明了侗家风雨桥的造型艺术。这种说明方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侗族桥梁建筑的特点是什么?侗家风雨桥在建筑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为了使说明对象的特征更鲜明突出,可以在说明文中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文中画线部分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
13.第四段中加点词语体现出说明文语言( )的特点。
14.为什么在介绍侗家风雨桥时先提到“世界上有许许多多著名的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1)协同 (2)和谐 (3)诗境
2.(1)停止脚步。驻,停留。 (2)用尽目力(远望)。极,尽,达到顶点。 (3)破坏人的兴致的意思。煞,削弱,损坏。 (4)意思是相差虽小,但造成的误差或错误很大。厘,计量的小单位。
3.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因为桥的存在,而使得芦苇丛呈现出密中有疏的特点,并将人的感受投射到作品之中。
4.所拟题目要能高度概括作者所描述的画面内容,并力求形象、生动。答案略。
二、
(一)5.C 6.石桥;密密的苇丛;石桥;细柳;长桥;风雨;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 7.(1)用比喻句来形容观桥后的心旷神怡的感受,突出桥的开阔与宽广。 (2)以画家和摄影师要展开搏斗来衬托此景致独特优美。 8.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置各不相同,但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构成和谐的一体,共同组成入画的景致。
(二)9.因为侗家风雨桥既方便交通,又可供人休息娱乐。10.程阳风雨桥最能说明侗家风雨桥造型艺术的特点,举例能使读者对所说明的事物认识得更明确、更具体。 11.结构别致,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不用铁钉,以榫衔接。12.描写 13.准确性 14.引出侗家风雨桥,突出侗家风雨桥的特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