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原卷版+解析版)学案精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原卷版+解析版)学案精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17 15:36:4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8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知识与能力1.掌握“慨叹、玄虚、渺茫”等字词的音形义。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过程与方法1.学会区别驳论文中对方错误论点和作者的论点。2.学习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的批驳方法。3.体会本文尖锐犀利,带有嘲讽意味的语言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写作背景,理解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增强民族自信心。
教学重点1、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2、学习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的批驳方法。教学难点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
1、作者简介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21cnjy.com
2.知识链接
驳论文
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www.21-cn-jy.com
驳论文是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文体,在对一些社会丑陋现象的批判与揭露上价值尤为突出,但学生在写作中往往感到不知从何驳起,无从下笔。其实,这类文章写作有一个思路,那就是:(1)列现象,(2)示弊端,(3)探根源,(4)指出路。2·1·c·n·j·y
【基础知识】
1.读准字音
搽(chá)?玄虚(xuán)
省悟(xǐng)
渺茫(miǎo)?脊梁(jǐ)?诓骗(kuāng)
慨叹(kǎi)
佛教(fó)
笼子(lóng)
仿佛(fú)
笼罩(lǒng)
(2)词语释义
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省悟:醒悟,在认识上由模糊而清楚,由错误而正确。
舍身求法:为了真理和正义而牺牲自己。
光耀:文中指光辉,光大。也可以指光辉照耀(多用比喻)。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后面的人就紧跟上去。形容踊跃前进,连续不断。
摧残:(使政治、经济、文化、身体、精神等)蒙受严重损失。
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重点01】整体感知
1.本文批驳了什么论点?作者的论点是什么,在这篇文章中得出了一个怎样的结论?
答案示例:批驳的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作者的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结论: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这篇文章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
第二部分(第3~8段):反驳对方的论点。
第一层(第3~5段):直接反驳。
第二层(第6~8段):间接反驳。
第三部分(第9段):得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
【重点02】重难点突破
1.作者是怎样直接批驳敌人错误论点的?
答案示例:第3至5段,作者承认所摆出的论据是事实,是“真”的,但推不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结论,它们不能证明论点。他们早已失掉自信力,只是曾经有过“他信力”,现在发展着“自欺力”,因此现在叫嚷“中国人失掉自信力”,只是为了掩盖自己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的心态。这是直接批驳。
2.作者是怎样间接批驳敌人错误论点的?
答案示例:作者在第6至8段,另立一个与对方论点对立的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第6段承上启下,正面立论,第7至8段热情歌颂富于自信力的“中国的脊梁”,从而驳倒对方。这是间接批驳。
3.认识本文文体特点。
明确: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21教育网
【学习提示】
驳论文批驳的方法:一、驳论点,即反驳对方论点的不真实或错误性;二、驳论据,辩驳论据本身是不成立的或是不切实际的;三、驳论证,就是通过反驳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来驳论。
【重点03】品味赏析
1.第一段中,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扬扬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唯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希望着国联”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着,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2.“他信力”与“自欺力”都是作者自创的词,作者是怎样创出这两个词的?这两个词的使用达到了怎样的效果?www-2-1-cnjy-com
明确:“自信力”本是《大公报》社评使用的一个字眼,鲁迅抓住不放,就着这个字眼起伏翻腾,在“信”的对象、类属、影响上大做文章,并运用“仿拟”的手法创出“他信力”和“自欺力”这两个新词。作者剖析出反动政府本没有“自信力”而只有“他信力”,继而联系新近求神拜佛闹剧进一步挖掘出现在正发展“自欺力”,由“自信力”而“他信力”而“自欺力”,析理精警,出语奇崛,使人耳目一新。由于运用“仿拟”修辞造出一字之差的三个词语,层层深入,步步强化逻辑力量,而且睿智闪烁,妙趣横生,也增添了辛辣的讽刺锋芒。
3.文章最后说“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2-1-c-n-j-y
明确:“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他们的作用只是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他们来自民众,所以称“地底下”。21
cnjy
com
4.揣摩“……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是诬蔑”中“总”“简直”二词的表达效果。
明确:“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来源:21cnj
y.co
m】
【重点04】深度探究
背景资料一: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沦陷,但中国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等,却在北京等地多次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1934年4月,国民党的反动政客戴季陶和下野的北洋军阀段祺瑞等,又发起请第九世班禅喇嘛于4月28日至5月18日,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时轮金刚法会”,“求佛菩萨来保佑”。还说什么“今则人心浸浸以衰矣!非仗佛力之加被,未由消此浩劫”。1934年8月27日,当时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也发表了《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散布“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
问题:你认为为什么国民党会散布“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
明确:当时资产阶级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是为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消极抗战推卸责任。
背景资料二:在国民党发表“中国人丧失自信力”的言论后,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了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就已经发烧,肺病已相当严重。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他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病情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和关注。【出处:21教育名师】
问题:结合前面学习过的课文,请你说说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版权所有:21教育】
请你举一个具体的事例来证明中国人从来就不缺少自信力。
示例:20世纪初,徐悲鸿在欧洲留学时,曾碰到一个洋人的挑衅。那个洋人说:“中国人愚昧无知,生来就是当亡国奴的材料,即使送到天堂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鸿义愤填膺地回答:“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等学习结业时,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一年之后,徐悲鸿的油画就受到法国艺术家的好评,此后数次竞赛,他都得了第一,他的个人画展,轰动了整个巴黎美术界。这样令人惊叹的成就,是那个洋人远远不能及的。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倘若(tǎng)  诓骗(kuànɡ)  脊梁(jǐ)
B.渺茫(miǎo)
省悟(shěng)
脂粉(zhī)
C.笼罩(lǒnɡ)
抹杀(mǒ)
宰相(xiànɡ)
D.慨叹(ɡài)
玄虚(xuán)
筋骨(jīn)
1.C
【解析】A.
诓骗(kuānɡ);B.
省悟(xǐng);D.
慨叹(kài).
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年时光匆匆过去,在毕业晚会上,同学们回首往事,怀古伤今,不禁潸然泪下。
B.无数革命先烈前仆后继,奋斗牺牲,他们的革命精神万古长青。
C.中国地大物博,孕育了深刻而悠久的文明。
D.包装再精美,质量不过关,也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
2.A
【解析】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指一种落寞、悲观的思想情绪。用在此处与语境不合。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童年时代小伙伴们快乐的歌声、活泼的身影,至今还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B.遭受挫折的人得到鼓励,他眼里的天空会蔚蓝起来,他干涸的心田会润泽起来。
C.通过参加沈从文作品研读会,使我对富含浓郁地方气息的文学作品兴趣更大了。
D.每天傍晚时分,身体瘦弱的张教授的父亲,总喜欢在这条幽静的小道上散步。
3.B
【解析】A项搭配不当,“歌声”不能浮现;C项缺主语,“通过”“使”任删一个;D项指代不明,“的张教授”“的父亲”任删一个。21·世纪
教育网
4.指出下列各句中引号的作用。
(1)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2)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3)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4)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4.(1)表否定;(2)表引用;(3)表强调;(4)表特殊含义。
5.鲁迅(1881-1936),本名
,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
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中篇小说《阿Q正传》。小说集《
》《彷徨》,散文集《
》,散文诗集《
》和许多本杂文集,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5.周树人
现代文学
狂人日记
呐喊
朝花夕拾
野草
6.下列语段,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①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②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③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
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
④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
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⑤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A.②①③⑤④
B.①⑤②③④
C.②①⑤③④
D.③②①⑤④
6.C
【解析】通读几个选项可知②句是观点句,是全段的中心句,在段首,排除B、D两组。然后只看③⑤两句哪个在前就可以了,⑤句中“这种精神”近指,应该是紧承上句(①句)的“这”也就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7.下列对“中国的脊梁”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统治阶级中的仁人志士
B.劳动人民中的英雄豪杰
C.整个中华民族中的精华人物
7.C 【解析】不要把“中国的脊梁”局限于某一阶级、某一集团,它既包括统治阶级中的人物,也包括广大劳动人民。21·cn·jy·com
8.下列加点字词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公开”一词暗示国民党反动派还有许多不愿也不敢公开的见不得人的事。
B.“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总”字表示自夸、夜郎自大是由来已久的。
C.“改为一味求神拜佛”:“一味”表示愚昧成习,顽固不化。
D.“只希望着国联”:“只”表明了国民党政府对国联的充分信任。
8.D 【解析】“只”表明国民党政府唯洋是崇,不相信自己。
9.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21
cnjy
com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1)上面语段的敌论点是什么?
(2)上面语段的敌论据是什么?
(3)“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如果删去前半句行不行?为什么?
(4)文中第二、三节中的两个“中国人”的含义相同吗?请写出其具体含义:
(5)“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它可以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根据对上面文字的理解,说说鲁迅对“偶像崇拜”的态度与看法。
9.(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3)不行,它指出了敌论据的错误与荒谬,是不能证明敌论点的。
(4)指所有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5)态度:不要盲目的崇拜偶像。看法:盲目的把明星作为偶像,是不足取的。那些被追的"星",大多是些俊男俏女,许多人只看到他们的外表,就盲目的把他们尊为偶像.要知道,树立怎样的偶像,对人的将来乃至一生都非常的重要。应该想一想,除了俊美的外表,他们是否还有其他值得学习的优点,如果没有那就不能作为偶像。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10.(2021黑龙江龙东地区中考)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
①1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举办,强调“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有形成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迈向新征程,扬帆再出发,急需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亟待让工匠精神在全社会更加深入人心。
②不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兴制造业,不论是工业经济还是数字经济,工匠始终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力量,工匠精神始终是创新创业的重要精神源泉。中国制造、中国创造需要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需要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更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庞大产业工人队伍,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充沛动力。
③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就要创造更多“工匠故事”。做好电线电缆“守门员”的叶金龙,与马达结缘一辈子的吴玉泉,以精湛技能完美诠释“钳工”意义的赵永林……一批批国家级技能大师,坚守产业报国的初心,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了不平凡的业绩。深入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完善工匠政策,提升工匠地位,落实工匠待遇,才能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更广阔的舞台,推动更多工匠竞相涌现。
④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还要进一步讲好“工匠故事”。工匠精神是在生产实践中凝聚而成的可贵品质,充分展现着劳动之美、精神之美、时代之美。讲好“工匠故事”,能让人行从大国工匠身上感受到劳动的光荣、精神的魅力。开展以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崇尚工匠精神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才能让一个个“工匠故事”激励青少年乃至更多人追求卓越。
⑤自2019年起,杭州将每年的9月26日设为“工匠日”,成为全国第一个为工匠设立专属节日的城市。设立“工匠日”,是为了激励工匠们创新创造,也是为了培厚工匠精神的土壤。无论是开展“杭州工匠”评选与表彰、打造劳模工匠文化公园与工匠元素特色街区,还是创立“杭工云课”等线上线下教学平台、建立健全“工匠带徒”制度,众多举措让工匠有荣誉感、成就感,让崇尚工匠精神成为一种时尚。
⑥时代发展需要大国工匠。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全社会都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让崇尚工匠精神的理念深入人心,让每一位劳动者在新时代书写出更多更精彩更动人的“工匠故事”。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本文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4)请结合本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将如何书写自己精彩动人的“工匠故事”?
10.(1)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
(2)举例论证。有力地证明了“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就要创造更多‘工匠故事’”的论点。
(3)首先提出“让工匠精神在全社会更加深入人心”的中心论点;其次,阐述了“工匠精神”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再次,论述了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要创造并讲好“工匠故事”;然后,以杭州为例如何让工匠精神成为一种时尚;最后,号召全社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4)作为新时代中学生,要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懂得工匠精神在我国经济社会中的巨大作用,发现身边具有工匠精神的人物,讲好工匠故事,立志作一名大国工匠,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解析】(1)本题考查中心论点的提炼。本文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第一段从习主席的贺信入笔,结合我国实际,有明确的提出了这一论点,后面,又围绕这一中心论点从重要性、如何才深入深入人心等角度进行论证。
(2)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从“叶金龙”“吴玉泉”“赵永林”“一批批”等来看,是举例论证。说明他们是“技能大师”,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了不平凡的业绩,从而证明“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就要创造更多‘工匠故事’”的论点。
(3)本题考查论证思路。需从头到尾准确概括每一自然段意思,然后将意思或角度相同的合并为一个层次。第①段提出“让工匠精神更加深入人心”的中心论点;第②段阐述了“工匠精神”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第③④段论述了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要创造并讲好“工匠故事”;第
⑤段以杭州为例如何让工匠精神成为一种时尚;第⑥段号召全社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也可把③④⑤段分成一个层次,论证思路就是提出论点,阐述重要性,论述如何做,总结全文发出号召。
(4)本题考查表达见解的能力。首先要从文中找到重要信息:工匠精神的内涵,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创造更多工匠故事,讲好工匠故事等,然后,结合自己是学生的实际,从明含义、懂道理、做宣传、立大志、打基础的思路来构思和表述。
11.(2021黑龙江龙东地区中考)百年峥嵘岁月,百年建党伟业。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立德中学初三·一班准备开展以“百年伟业红色传承”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请你为此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不超过20个字)
(2)如果你是本次活动启动仪式的主持人,请你写一段富有文采的开场白。(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
(3)请你围绕此次活动主题设计三种活动形式。
示例:召开“学党史
感党恩”主题班会
(4)班级将于本周五下午三点邀请“抗联”战士李爷爷为同学们讲述“红色故事”,你作为班长去邀请李爷爷,将怎样说?
11.(1)示例: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
(2)示例:同学们,大家好!2021年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九州大地风雨沧桑,百年华诞尽显辉煌。回望百年历程,我们艰苦卓绝,厉兵秣马;展望未来生活,我们信心满怀,心潮澎湃!今天让我一起走进“百年伟业红色传承”主题活动,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下面我宣布,活动正式启动!
(3)示例:举办“传承红色基因,礼赞百年伟绩”诵读活动;开展“缅怀革命历史,弘扬民族精神”参观活动;开展“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时代主旋律”红色观影活动;开展“听党课、学党史”学习活动;等等。
(4)示例:李爷爷您好!我是立德中学初三一班的班长,我们班级于本周五下午三点在本班教室召开“百年伟业红色传承”为主题的学习活动,想邀请您为同学们讲述“红色故事”,希望您来参加吗?
【解析】(1)拟写宣传语的要求:①须紧扣主题。②上、下句必须字数相等,要在20字以内。③有两个句式大致整齐的句子或者短语。④结构相对,但不需要从对偶句的高度要求。写法应注意:紧扣活动主题来写标语。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拟写开场白时,一般先是称呼和问候语,然后介绍活动的意义和内容,最后宣布活动开始即可。语言要富于文采,要有鼓动性和号召力。注意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据此可作答。
(3)本题考查了主题活动的设定。针对中学生的主题活动一般有以下几个:朗读比赛、图片展、读书报告会、主题班会、演讲比赛、主题歌咏比赛、古诗文朗诵大赛、办一期手抄报等,任选其中三种即可。
(4)考查拟写邀请函。要求学生牢记邀请函的格式。邀请函的一般结构,由标题、称谓、正文、落款组成。此题的面对面邀请,可以省去标题和落款。只写正文即可。邀请函先要写称呼“李爷爷,您好”。接着表明自己的身份“我是立德中学初三一班的班长”,活动内容要告知邀请人(李爷爷)举办礼仪活动的缘由、目的(邀请李爷爷为同学们讲述“红色故事”)、事项及要求,写明礼仪活动的日程安排、时间(本周五下午三点)、地点(本班教室),并对被邀请方发出得体、诚挚的邀请。结尾一般要写常用的邀请惯用语。如“敬请光临”、“欢迎光临”、“您可以参加吗”。
目标导航
知识精讲
重点梳理
能力拓展
分层提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8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知识与能力1.掌握“慨叹、玄虚、渺茫”等字词的音形义。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过程与方法1.学会区别驳论文中对方错误论点和作者的论点。2.学习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的批驳方法。3.体会本文尖锐犀利,带有嘲讽意味的语言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写作背景,理解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增强民族自信心。
教学重点1、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2、学习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的批驳方法。教学难点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
1、作者简介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知识链接
驳论文
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21·cn·jy·com
驳论文是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文体,在对一些社会丑陋现象的批判与揭露上价值尤为突出,但学生在写作中往往感到不知从何驳起,无从下笔。其实,这类文章写作有一个思路,那就是:(1)列现象,(2)示弊端,(3)探根源,(4)指出路。2·1·c·n·j·y
【基础知识】
1.读准字音
搽(
)?玄虚(

省悟(

渺茫(
)?脊梁(
)?诓骗(

慨叹(

佛教(

笼子(

仿佛(

笼罩(

(2)词语释义
玄虚:
省悟:
舍身求法:
光耀:
前仆后继:
摧残:
自欺欺人:
【重点01】整体感知
1.本文批驳了什么论点?作者的论点是什么,在这篇文章中得出了一个怎样的结论?
答案示例:批驳的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作者的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结论: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这篇文章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
第二部分(第3~8段):反驳对方的论点。
第一层(第3~5段):直接反驳。
第二层(第6~8段):间接反驳。
第三部分(第9段):得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
【重点02】重难点突破
1.作者是怎样直接批驳敌人错误论点的?
答案示例:第3至5段,作者承认所摆出的论据是事实,是“真”的,但推不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结论,它们不能证明论点。他们早已失掉自信力,只是曾经有过“他信力”,现在发展着“自欺力”,因此现在叫嚷“中国人失掉自信力”,只是为了掩盖自己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的心态。这是直接批驳。
2.作者是怎样间接批驳敌人错误论点的?
答案示例:作者在第6至8段,另立一个与对方论点对立的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第6段承上启下,正面立论,第7至8段热情歌颂富于自信力的“中国的脊梁”,从而驳倒对方。这是间接批驳。
3.认识本文文体特点。
明确: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21cnjy.com
【学习提示】
驳论文批驳的方法:一、驳论点,即反驳对方论点的不真实或错误性;二、驳论据,辩驳论据本身是不成立的或是不切实际的;三、驳论证,就是通过反驳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来驳论。
【重点03】品味赏析
1.第一段中,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扬扬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唯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希望着国联”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着,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2.“他信力”与“自欺力”都是作者自创的词,作者是怎样创出这两个词的?这两个词的使用达到了怎样的效果?21·世纪
教育网
明确:“自信力”本是《大公报》社评使用的一个字眼,鲁迅抓住不放,就着这个字眼起伏翻腾,在“信”的对象、类属、影响上大做文章,并运用“仿拟”的手法创出“他信力”和“自欺力”这两个新词。作者剖析出反动政府本没有“自信力”而只有“他信力”,继而联系新近求神拜佛闹剧进一步挖掘出现在正发展“自欺力”,由“自信力”而“他信力”而“自欺力”,析理精警,出语奇崛,使人耳目一新。由于运用“仿拟”修辞造出一字之差的三个词语,层层深入,步步强化逻辑力量,而且睿智闪烁,妙趣横生,也增添了辛辣的讽刺锋芒。
3.文章最后说“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21
cnjy
com
明确:“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他们的作用只是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他们来自民众,所以称“地底下”。【来源:21cnj
y.co
m】
4.揣摩“……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是诬蔑”中“总”“简直”二词的表达效果。
明确:“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出处:21教育名师】
【重点04】深度探究
背景资料一: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沦陷,但中国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等,却在北京等地多次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1934年4月,国民党的反动政客戴季陶和下野的北洋军阀段祺瑞等,又发起请第九世班禅喇嘛于4月28日至5月18日,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时轮金刚法会”,“求佛菩萨来保佑”。还说什么“今则人心浸浸以衰矣!非仗佛力之加被,未由消此浩劫”。1934年8月27日,当时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也发表了《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散布“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
问题:你认为为什么国民党会散布“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
明确:当时资产阶级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是为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消极抗战推卸责任。
背景资料二:在国民党发表“中国人丧失自信力”的言论后,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了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就已经发烧,肺病已相当严重。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他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病情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和关注。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问题:结合前面学习过的课文,请你说说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21
cnjy
com
请你举一个具体的事例来证明中国人从来就不缺少自信力。
示例:20世纪初,徐悲鸿在欧洲留学时,曾碰到一个洋人的挑衅。那个洋人说:“中国人愚昧无知,生来就是当亡国奴的材料,即使送到天堂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鸿义愤填膺地回答:“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等学习结业时,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一年之后,徐悲鸿的油画就受到法国艺术家的好评,此后数次竞赛,他都得了第一,他的个人画展,轰动了整个巴黎美术界。这样令人惊叹的成就,是那个洋人远远不能及的。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倘若(tǎng)  诓骗(kuànɡ)  脊梁(jǐ)
B.渺茫(miǎo)
省悟(shěng)
脂粉(zhī)
C.笼罩(lǒnɡ)
抹杀(mǒ)
宰相(xiànɡ)
D.慨叹(ɡài)
玄虚(xuán)
筋骨(jīn)
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年时光匆匆过去,在毕业晚会上,同学们回首往事,怀古伤今,不禁潸然泪下。
B.无数革命先烈前仆后继,奋斗牺牲,他们的革命精神万古长青。
C.中国地大物博,孕育了深刻而悠久的文明。
D.包装再精美,质量不过关,也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童年时代小伙伴们快乐的歌声、活泼的身影,至今还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B.遭受挫折的人得到鼓励,他眼里的天空会蔚蓝起来,他干涸的心田会润泽起来。
C.通过参加沈从文作品研读会,使我对富含浓郁地方气息的文学作品兴趣更大了。
D.每天傍晚时分,身体瘦弱的张教授的父亲,总喜欢在这条幽静的小道上散步。
4.指出下列各句中引号的作用。
(1)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2)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3)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4)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5.鲁迅(1881-1936),本名
,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
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中篇小说《阿Q正传》。小说集《
》《彷徨》,散文集《
》,散文诗集《
》和许多本杂文集,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6.下列语段,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①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②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③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
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
④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
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⑤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A.②①③⑤④
B.①⑤②③④
C.②①⑤③④
D.③②①⑤④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7.下列对“中国的脊梁”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统治阶级中的仁人志士
B.劳动人民中的英雄豪杰
C.整个中华民族中的精华人物
8.下列加点字词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公开”一词暗示国民党反动派还有许多不愿也不敢公开的见不得人的事。
B.“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总”字表示自夸、夜郎自大是由来已久的。
C.“改为一味求神拜佛”:“一味”表示愚昧成习,顽固不化。
D.“只希望着国联”:“只”表明了国民党政府对国联的充分信任。
9.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www.21-cn-jy.com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www-2-1-cnjy-com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1)上面语段的敌论点是什么?
(2)上面语段的敌论据是什么?
(3)“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如果删去前半句行不行?为什么?
(4)文中第二、三节中的两个“中国人”的含义相同吗?请写出其具体含义:
(5)“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它可以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根据对上面文字的理解,说说鲁迅对“偶像崇拜”的态度与看法。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10.(2021黑龙江龙东地区中考)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
①1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举办,强调“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有形成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迈向新征程,扬帆再出发,急需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亟待让工匠精神在全社会更加深入人心。2-1-c-n-j-y
②不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兴制造业,不论是工业经济还是数字经济,工匠始终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力量,工匠精神始终是创新创业的重要精神源泉。中国制造、中国创造需要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需要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更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庞大产业工人队伍,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充沛动力。
③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就要创造更多“工匠故事”。做好电线电缆“守门员”的叶金龙,与马达结缘一辈子的吴玉泉,以精湛技能完美诠释“钳工”意义的赵永林……一批批国家级技能大师,坚守产业报国的初心,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了不平凡的业绩。深入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完善工匠政策,提升工匠地位,落实工匠待遇,才能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更广阔的舞台,推动更多工匠竞相涌现。【版权所有:21教育】
④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还要进一步讲好“工匠故事”。工匠精神是在生产实践中凝聚而成的可贵品质,充分展现着劳动之美、精神之美、时代之美。讲好“工匠故事”,能让人行从大国工匠身上感受到劳动的光荣、精神的魅力。开展以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崇尚工匠精神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才能让一个个“工匠故事”激励青少年乃至更多人追求卓越。
⑤自2019年起,杭州将每年的9月26日设为“工匠日”,成为全国第一个为工匠设立专属节日的城市。设立“工匠日”,是为了激励工匠们创新创造,也是为了培厚工匠精神的土壤。无论是开展“杭州工匠”评选与表彰、打造劳模工匠文化公园与工匠元素特色街区,还是创立“杭工云课”等线上线下教学平台、建立健全“工匠带徒”制度,众多举措让工匠有荣誉感、成就感,让崇尚工匠精神成为一种时尚。
⑥时代发展需要大国工匠。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全社会都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让崇尚工匠精神的理念深入人心,让每一位劳动者在新时代书写出更多更精彩更动人的“工匠故事”。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本文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4)请结合本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将如何书写自己精彩动人的“工匠故事”?21教育网
11.(2021黑龙江龙东地区中考)百年峥嵘岁月,百年建党伟业。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立德中学初三·一班准备开展以“百年伟业红色传承”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请你为此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不超过20个字)
(2)如果你是本次活动启动仪式的主持人,请你写一段富有文采的开场白。(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
(3)请你围绕此次活动主题设计三种活动形式。
示例:召开“学党史
感党恩”主题班会
(4)班级将于本周五下午三点邀请“抗联”战士李爷爷为同学们讲述“红色故事”,你作为班长去邀请李爷爷,将怎样说?
目标导航
知识精讲
重点梳理
能力拓展
分层提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