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朐县第五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临朐县第五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17 15:12: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临朐五中2019级开学收心考试历史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如图为1920年《劳动界》第一期刊登的陈独秀对工人演说的内容摘录。这反映出陈独秀等先进的中国人
A.注重联合各阶层的力量
B.用工人政党组织工人运动
C.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工人运动
D.号召走工农武装夺权道路
2、下表为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的各机关及学校放假日期。节假日的设立意在
A.强化国民政府对社会生活的控制B.建构与政治统治一致的意识形态
C.突出国民党对民国的“缔造之功”D.借立法重建宣示自身政治合法性
3、在吉安市吉州区档案馆的民国档案中,有一份公文系民国二十六年十二月江西吉安县长发出的政府训令,训令称:“据陈毅本年十一月二十四函略称,以本行政区内尚有少数之昔日共产党员仍未得当地下层公务员之谅解,请予明令劝谕所属一体放弃成见,俾得实现集中国力量踊跃抗敌、共释前嫌、共纾国难……。”据此可知
A.标志十年内战局面初步结束
B.表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形成
C.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得到贯彻
D.体现了中共对时局的战略判断
4、1932年,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发表《开发西北为我国当前要政》,认为“西北为中华民族摇篮,又是中国大陆之屏蔽”。这年3月,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通过决议,决定“以长安为陪都,定名为西京”。何应钦的言论和国民党决议的着眼点是
A.复兴西北政治中心和国防基地的地位B.建设西北以便利剿灭共产党和红军
C.加强西部开发以促进全国整体发展D.为应对日本侵略深入作持久抗战准备
5、下表所示为1940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部分县参议员、政府委员党派统计(单位:人)。陕甘宁边区政府的这一结构
县别
庆阳
合水
镇原
清涧
绥德
机关
议员
委员
议员
委员
议员
委员
议员
委员
议员
委员
党派
共产党
23
3
20
3
20
3
54
7
54
5
国民党
17
3
14
3
17

33
3
50
7
无党派
24
3
27
5
12
6
67
1
102
1
A.体现了工农民主政权的性质
B.适应了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政府的力量
6、关于中国近代某次战役的记载如下,据此可知,此次战役体现了
8月20日至9月10日
作战重点是击破正太铁路。
9月22日至10月上旬
作战重点是歼灭交通线两侧的敌军据点。第一二零师进行了同蒲路宁武南北段破击战役,冀中冀南部队进行了任河战役和德石路战役。
10月6日至翌年1月24日
作战重点是反击敌军的报复扫荡。
A.战术使用的多样性
B.国共合作的密切性
C.出击歼敌的主动性
D.正面战场的主导性
7、费正清在《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写道:“在蒋毛会谈结束之际,双方于(1945年)10月10日签署协定,宣布了主要原则……蒋介石要求他们(中共军队)应统一在中央政府的行政权力之下,共产党领导人吃惊地没有提出反对。”材料中“共产党领导人吃惊地没有提出反对”的主要原因是
A.认为中央政府是“人民的政府”B.当时中共力量还很弱小
C.鉴于国内人民争取和平的舆论D.中共认同国共两党的合作方式
8、1947年,邓小平说:“这一刀--定要砍好,一定要把刀尖插穿敌人的心脏。”刘伯承说:“一年来敌我悬殊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改变。……我们大胆地把敌人甩在后面,长驱直人地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材料所述的军事行动
A.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地区
B.改变了国内战争的局势
C.歼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D.配合了平津战役的进行
9、1945年冬,国民党当局提出堵塞黄河花园口决堤引黄河水回归故道与引导黄河改道同时进行的方案,以“解除黄泛区人民灾难”。中共则提出先恢复黄河故道的堤岸,再堵塞决口,并给予黄河故道区域民众经济补偿的提议。后者的提议
A.意在完善治河方案以加快经济恢复B.利于维护解放区利益巩固联合政府
C.体现了中共针对国内时局的战略判断D.反映了中共对敌后战场主导权的重视
10、下面所示的文献内容与中国共产党的活动相关。
据此可知,该文献内容出自
A.《新民主主义论》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论十大关系》
11、1953年9月,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会议上指出:“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两者必须兼顾……重点应当放在大仁政上。”据此可知,毛泽东
A.要求规避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主张发展生产力先于改革生产关系
C.大力推崇古代儒家传统治国思想
D.强调发展重工业应与关心民生并举
12、图1、图2分别为20世纪60年代国产彩色动画片代表作《小蝌蚪找妈妈》和《大闹天宫》的剧照。这类作品反映了中国美术电影
A.传承与发展了中国传统艺术
B.深受苏联影视艺术风格的影响
C.创作主要源自中国古典神话
D.着重宣传阶级斗争的意识形态
13、如图为1965年中国出现的宣传海报,此图体现出当时教育要
A.适应新时期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
B.为经济建设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
C.满足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要求
D.为农业合作化运动培养技术人才
14、下图为1961—1971年联合国大会上关于恢复新中国合法席位的投票情况。总体来看,此种变化反映出
A.中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
B.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C.第三世界主导了联合国
D.国际政治格局正在变化
15、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的根本目的,在于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说明“科教兴国”战略
A.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逐步转型B.注重社会的长远发展和整体效应
C.以经济建设为出发点和落脚点D.指明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道路
非选择题:本题共4个大题,共55分。
16、(13分)口述史学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为传统的历史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我跟蒋先生两个冲突,没有旁的冲突,就是他要“安内攘外”,我是要“攘外安内”。我跟蒋先生是痛陈呐,蒋先生也骂我,骂得很厉害的!……他一句话把我激怒了,我真怒了,就因为学生运动时候他说用机关枪打,我说机关枪不去打日本人,怎么能打学生?我火了,我真火了,所以这句话把我激怒了,所以我才会有西安事变。
——摘编自唐德刚《张学良口述史》
特务机关长松井说:“本日有日军一中队在卢沟桥附近演习,走失士兵一名,并见该士兵被迫进入宛平县城。日本军官要求率队进城检查”。我答:“卢沟桥是中国领土,日方更不得进城检查,可等天亮后,令该地军警代为寻觅”答复后夜晚二点,外交委员会又来电话,谓日方对我答复不满,强要派队进城检查。我即将此经过,以电话告知冯治安师长,及驻卢沟桥之吉星文团长,要严密戒备,准备应战。日方武力威胁之伎俩已穷,即开始向城内炮轰,并掩护其步兵前进。
——摘编自秦德纯《七七卢沟桥事变经过》
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一个月后南京陷落。日军进城后无恶不作,至1938年2月,光我一个人就率队从南京雨花台清理了八千具百姓尸体……。
——胡成周《宣城抗战老兵自述》
1943年8月,我作为军医中尉,在华北方面军从事细菌制造业务。这11个人被拘留在房子入口处的土地上,……给他们注射我们培养的伤寒菌,不久,症状便出现了,我看到他们痛苦的样子,心中暗自庆幸,“这个菌种的感染力相当强,用于细菌战是毫无问题的!”
——摘编自竹内丰《在济南日军用八路军战俘培殖细菌武器》
提取材料信息,分别说明上述口述史料对研究抗战有哪些史料价值,并谈谈你对“口述历史”的看法。
17、(15分)1935年方志敏在狱中写了(可爱的中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作者简介
方志敏,中共党员,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团的缔造者。1934年方志敏率领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遭到国民党部队追剿,损失惨重。方志敏被俘,严辞拒绝了国民党的劝降,实践了自己“努力到死,奋斗到死”的誓言。1935年8月6日,被秘密杀害,时年36岁。
原文摘录(一)
不错,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不,决不会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
原文摘录(二)
假如我还能生存,那我生存一天就要为中国呼喊一天;假如我不能生存—死了,我流血的地方,或者我瘗骨的地方,或许会长出一朵可爱的花来,这朵花你们就看作是我的精诫的寄托吧!在微风的吹拂中,如果那朵花是上下点头,那就可视为我对于为中国民族解放奋斗的爱国志士们在致以热诚的敬礼;如果那朵花是左右摇摆,那就可视为我在提劲儿唱着革命之歌,鼓励战士们前进啦!
根据材料,结合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史实,谈谈你对方志敏笔下“可爱的中国”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18、(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的部分口号标语
阶段
口号标语
第一阶段
“打倒军阀,打倒列强”“农民天然是工人阶级同盟者”“反对日本走狗张作霖破坏中俄条约!”“反对苏联便是赞助帝国主义!”“全国工农及一切劳苦群众大团结!”
第二阶段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打土豪,分田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穷人不打穷人”“缴枪不打人”
第三阶段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反对妥协投降,坚持抗战到底”“兵民是胜利之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严厉打击汉奸活动,肃清日寇爪牙”
第四阶段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耕者有其田”“将革命进行到底”
——编自胡金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政治口号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部分或整体),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19、(14分)某校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设计党史纪念馆。提供了如下材料: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各个紧要历史关头,在异常错综复杂的局势面前,清楚地指明了中国前进的方向和办法,团结并带领人民前进。在中国这样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里,能够把如此众多的各族人民凝聚成万众一心的力量,朝着一个正确坚定的方向团结奋进,而不是各行其是,更不是四分五裂的,只有中国共产党。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该校党史纪念馆中1978年至2000年的展板设计撰写一份设计报告。(包含设计主题、设计目的、展板内容;表述清晰、史论结合)
临朐五中2019级开学收心考试历史测试题参考答案
1、【答案】C《劳动界》是五四时期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主办的工人通俗刊物,用通俗语言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组织起来进行斗争。这充分反映了陈独秀等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指导革命,C项正确,A项错误;中国共产党1921年成立,B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2、【答案】B从放假的事由可以看出,政府通过这些假期让人民群众更充分了解与革命相关的事件,有利于建构与政治统治一致的意识形态,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社会生活,排除A;材料没有突出国民党,排除C;材料中没有立法,排除D。
3、【答案】B结合材料中“民国二十六年十二月”可知,材料中的时间为1937年12月,再结合“实现集中国力量踊跃抗敌、共释前嫌、共纾国难”等可知,面对着中华民族矛盾的激化,国共两党实现了紧密的合作,于1937年9月形成了中华民族统一战线,共同御敌,B正确;A是西安事变的影响,排除;国民党执行的片面抗战路线,C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国民政府的文件,D排除。故选B。
4、【答案】D【解析】材料观点是要加强开发西北地区,理由是西北地区是中华民族摇篮,大陆的屏蔽。结合所学知识,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此后日本不断发动事变,蚕食鲸吞我国领土。故何应钦言论和国民党决议的着眼点是D项;1932年红军还没有进行长征,故排除;A、C两项与时代背景无关。
5、【答案】B根据陕甘宁边区政府部分县参议员、政府委员党派构成情况可以看出,实行的是三三制原则,这有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来抗战,适应当时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B正确;在部分县参议员数量方面,共产党并不占据优势,排除A;国民革命的时间是1924年至192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1940年国共两党处于合作时期,排除D。
6、【答案】C根据材料中“正太铁路”和三段时间可知,此战役是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战时期八路军、新四军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它打出了敌后抗日军民的声威,振奋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在战略上有力地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故C正确;
材料中“正太铁路”“交通线两侧”并不能反映出战术使用的多样性,故排除A;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与日军正面交战规模最大的一次作战,国民党军队没有参战,故排除B;百团大战是八路军与日军在华北地区的战役,属于敌后战场,故排除D。
7、【答案】A1945年8月,共产党与国民党进行了重庆谈判,最后签订了《双十协定》。抗战胜利后,中共力量大大增强,排除B项,C项属于参加重庆谈判的原因,故排除;两党的合作方式是党外合作,是双方都能接受的,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因中共当时认为中央政府就是联合政府,即“人民的政府”,因此共产党没有提出反对。
正确答案为A项。8、【答案】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长驱直人地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直接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地区南京、武汉,如“如刀尖插穿敌人的心脏”,这一军事行动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改变了国内战争的局势,B项正确;直到1949年初,三大战役的胜利才使长江以北的地区得到了解放,A项错误;歼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的军事行动为三大战役,C项错误;配合平津战役的军事行动为1948到1949年初的淮海战役,D项错误。
9、【答案】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45年冬,抗日战争早已结束,但国共两党在战后国家建设上分歧很大且摩擦不断升级,国共两党关于黄泛区的处理方案各有不同,国民党当局提出堵塞黄河花园口决堤引黄河水回归故道与引导黄河改道同时进行的方案,名义上是“解除黄泛区人民灾难”,实际上“以水代兵”,企图水淹解放区;对此,中共意识到国民党的险恶用心,但为了国家民族大义,共产党愿意与国内的合作,中共则提出先恢复黄河故道的堤岸,再堵塞决口,并给予黄河故道区域民众经济补偿的提议,中共的提议体现了中共针对国内时局的战略判断,C项正确;当时新中国尚未成立,“完善治河方案以加快经济恢复”不是共产党的主要意图,排除A项;1945年冬联合政府尚未建立,排除B项;1945年冬抗日战争已经结束,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B由材料信息“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执行其职权”可知,该文献出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项正确;《新民主主义论》《论人民民主专政》是毛泽东分别在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发表的具有独创性和建设性的革命与建国理论著作,排除AC项;《论十大关系》发表于1956年,其主旨是吸取苏联经济建设的教训,调整经济建设策略,排除D项。
11、D据题意可知,毛泽东主张应该兼顾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的当前利益是尽快实现工业化,我国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措施。长远利益则是民生问题。由此可知D项符合题意;毛泽东强调的是兼顾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不是规避苏联斯大林模式,排除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应该相适应,B项说法有误,排除B;毛泽东的这一思想不是儒家传统治国思想的体现,排除C。
12、A《小蝌蚪找妈妈》是中国传统的水彩类型,《大闹天宫》是中国传统的神话故事,这都说明中国的美术电影传承与发展了传统艺术,故选A;这两部美术电影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而不是深受苏联影视艺术风格,排除B;《小蝌蚪找妈妈》不是古典神话,排除C;“阶级斗争的意识形态”与材料主旨不符,无法体现,排除D。
13、【答案】C从材料中的“坚持半农半读方向培养能文能武新人”等信息并联系所学当时中国与美苏紧张关系可以看出,当时的教育要满足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要求,故答案为C项;新时期是指1978年之后的改革开放时期,排除A项;“半农半读”的方式不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排除B项;农业合作化运动在1956年结束,排除D项。
14、【答案】D材料体现的是1961—1971年联合国大会上关于恢复新中国合法席位的投票数量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这主要和第三世界力量崛起有关,D项正确;此时中国经济受到左倾错误影响,遭受巨大挫折,排除A项;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是在1972年,排除B项;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当时联合国受到美苏等大国控制。
15、【答案】C材料反映出我国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的根本目的是紧紧围绕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环节,科技进步带动劳动者素质提高,从而实现生产力的大解放和大提高,以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故选C项。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排除A项;B、D两项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角度指明了我国实施该战略的意义和道路,故排除。
16、答案:
史料一是张学良对“西安事变”的心声,可以用来还原西安事变发生的真实原因;史料二可以是二十九军秦德纯的口述回忆,介绍了“七七事变”爆发的原因和经过;史料三是当时经历过南京大屠杀老兵的回忆,可以充分说明日本在南京的残暴和他们犯下的罪行;史料四是日本军医对当时发生的毒气战和细菌战的回忆,可以作为日本毒气战的铁证,同时也说明日本对华犯下的累累罪行。
口述史料作为历史亲历者的叙述,首先,具有语言的大众性与生动性,能够更生动的还原历史,展现亲历者真实的历史情感,更容易激发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其次具有多样性,能拓宽历史研究的范畴,弥补单纯文献史料的不足,为挖掘历史真相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但是口述史料带有口述者的较强主观性以及由于记忆问题而出现的错误。
17、【答案】(1)作答内容应包括以下三个角度:
①结合历史背景,对方志敏“可爱的中国”进行论述。
从中华民族历史传统和爱国主义传统的角度论述;
从中华民族危机严重和抗日救亡运动成为时代主题的角度论述。
②结合方志所代表的先进分子抗日救亡、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活动对中国进步的意义进行论述。
③联系现实,谈自己的责任和担当。
(2)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示例】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勤劳善良的人民,有着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但在近代,中国却遭受到外来侵略和反动政府统治,特别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山河破碎,国弊民穷。以方志敏为首的中国先进分子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为救亡图存抛头颅、酒热血。他们期待建立一个独立富强、民主和平、生机勃勃的新中国,这就是“可爱的中国”。革命烈士的鮮血没有白流,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国家实现了独立自由、民主和平,而先进分子仍然继续为新中国的富强在奋斗,革命烈士心目中“可爱的中国”逐步变成了现实。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应学习革命先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学好本领,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可爱。
18、【答案】示例1:为配合革命斗争的需要,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提出了若干口号,从而发挥了多重功能。
第一,政治导向功能。大革命时期,中共提出“打倒军阀,打倒列强”的口号,明确了中共在这一时期的革命目标,推动了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开展。
第二,社会动员功能。抗战时期,中共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积极动员根据地军民投入大生产建设中,有利于打破敌人对根据地的封锁,为抗战胜利创造物质条件。
第三,教育感化功能。土地革命时期,针对蒋介石政府对根据地的“围剿”政策,苏区打出“穷人不打穷人”的标语,具有分化、瓦解敌人的作用。
第四,革命震慑功能。抗战时期,提出“严厉打击汉奸活动,肃清日寇爪牙”等标语具有震慑敌人的作用,从而加速了革命战争胜利的进程。
示例2:口号标语是中共的政治宣传形式,传导了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在革命根据地提出了“打土豪,分田地”口号,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私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使农民获得土地。这有利于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从而壮大红军的力量,促进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巩固根据地政权,推动民主革命的进程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抗日根据地提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口号,兼顾了地主和农民两个阶级的利益,有利于团结两大阶级共同抗日,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抗战的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在革命根据地打出“耕者有其田”的标语,进行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获得土地。这有利于扩大根据地的统治基础,壮大解放军的军事力量,促进根据地的经济发展,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物质基础。
中共有关土地政策的口号顺应时势,有利于革命力量的发展壮大,推动革命走向胜利
19、【答案】示例设计主题:伟大转折改革开放
设计目的:展现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感悟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的创新精神;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
展板内容:角度1:从经济方面,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特区设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等。
角度2:从政治方面,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发展完善的历程,如:1982年宪法制定,基层民主建设,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实践等。
角度3:从思想文化方面,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发展,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邓小平理论)等。
角度4:从社会生活变迁方面,人民衣食住行的变化反应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角度5: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人民精神风貌的变化、新时期劳动模范的涌现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