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创造宣言(原卷版+解析版)学案精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 创造宣言(原卷版+解析版)学案精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17 15:46:5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1课
创造宣言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知识与能力1.掌握“崇拜、伤痕、中伤”等字词的音形义。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重点)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1.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方法。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大量排比句的运用及作用。3.领会自信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教学难点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作者简介】
陶行知(1891-1946),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推行平民教育。“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1934年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一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21教育网
【知识链接】
八大山人
朱耷(1626-约1697),清初画家。南昌(今属江西)人。明宁王朱权后裔。明亡,一度为僧,又当道士,在南昌建青云谱道院。有雪个、个山、人屋、八大山人等别号。擅画水墨花卉禽鸟,笔墨简括凝练,形象夸张;亦写山水,意境冷寂。所画鱼鸟每作“白眼向人”的情态,署款八大山人。他的绘画技法,对后来的写意画影响很大。工书法,行楷21世纪教育网羲之,纯朴圆润,自成一格。
《安魂曲》
安魂曲
作于1791年,是莫扎特最后的作品。
直到去世,莫扎特也没能完成这部富于人道主义色彩的作品,最终由他的学生苏斯迈尔根据他留下的手稿续完。莫扎特一生直到穷极潦倒之时,在他的音乐中也一直没有痛苦,而只有纯净的欢乐。这部临终前的作品仍是如此,只有那种天国的光芒照耀着他的感觉。
曾参
曾参(前505年一前463年),字于舆,生于鲁国南武城
(今山东嘉祥人)。曾参16岁拜孔子为师。由于他刻苦好学,造诣很深,成为孔子的得意门生。他著有《大学》,《孝经》两书,被后世视为儒家经典,尊其为“宗圣”,“述圣”。曾参传业于子思,子思传业于孟子,形成著名的“思孟学派”。
【基础知识】
1.读准字音
崇拜(

伤痕(

中伤(

塑像(

遁词(

哑口无言(

鲁钝(

自暴自弃(

走投无路(

玄奘(

懦夫(

屋檐(

樵夫(

豢养(

陡然(

烟囱(

繁殖(

灌溉(

中伤(

恶语伤人(

调查(

中间(
)
恶心(

调整(

2.词语释义
中伤:
画龙点睛:
遁词:
鲁钝:
哑口无言:
道统:
自暴自弃:
走投无路:
众叛亲离:
懦夫:
【重点01】整体感知
1.思考本文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哪种表达方式为主。
明确:议论和叙述两种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本文是一篇议论文。
2.给文章分层,并概括层意,从而理清文本的议论思路。
第一部分(1—4):用不同的人创造出不同的崇拜者,引出教育者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要以集体之力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或彼此崇拜的活人,明确何谓“创造”。21cnjy.com
第二部分(5—11):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批评了一些人的错误看法,指出“处处”“天天”“人人”皆可创造。
第三部分(12—15):有了人人都能创造的信念之后,还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能像东山樵夫那样因循守旧,要让创造之神常住心中。21·cn·jy·com
第四部分(16):引用罗丹的话发出创造宣言,激励人们用自己的“汗”“血”“热情”去创造。
【重点02】研读分析
阅读第一部分,回答问题
1.作者是怎样明确“创造”的实质的?请结合第一部分做简要说明。
明确:作者借美术家罗丹创造自己崇拜的石像,明确创造的实质就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并以教育者要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创造值得自己崇拜或互相崇拜的人为例说明“创造”的实质。
阅读第二部分,回答问题
2.联系本单元前面三篇课文,思考课文第二部分的论证方式与哪一篇相同。
明确: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相同,通过驳论达到立论的目的。
3.作者在第二部分中批驳了哪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明确:作者所批驳的“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是:①环境太平凡;②生活太单调;③年纪太小;④太无能;⑤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2·1·c·n·j·y
4.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这样批驳有什么好处?最终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作者主要运用典型事例结合名言警句讲道理来进行批驳。列举的典型事例具有说服力,道理又讲得充分,澄清了人们的错误认识,自然驳倒对方观点。【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得出的结论是: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阅读第三及第四部分,回答问题。
5.用一句话概括第三部分的内容。
明确:东山樵夫只见茅草,不见树苗,把树苗与茅草一起焚烧,毁掉了原本能长成参天大树的树苗。
6.写东山樵夫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这是比喻论证,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从反面论述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一观点。21·世纪
教育网
7.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呢?
明确: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www-2-1-cnjy-com
【重点03】重难突破
(1)第一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作者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
答案示例:美术家(罗丹)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作者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学生先生合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2-1-c-n-j-y
(2)第二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答案示例:八大山人朱耷挥毫画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法国企业家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不识字的惠能据说本是目不识丁的樵夫,偶听人讲经,顿悟佛理,后来成为禅宗的南宗开创者;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来源:21cnj
y.co
m】
作者用这些例子来驳斥五个错误观点:①环境平凡不能创造,②生活单调不能创造,③年纪大小不能创造,④太无能了不能创造,⑤陷入绝境不能创造。【出处:21教育名师】
说明处处都需要创造,天天都有创造的机会,人人都可以创造。这种论证方法是驳论文章的写法。?
(3)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哪些句子明显表明了作者的感情?
答案示例:作者渴望创造,热切呼唤“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版权所有:21教育】
(4)东山樵夫的故事是怎样的?这个人物还让你想到谁?这个故事说明什么?
答案示例:他将泰山的茅草连同树苗带回家里焚烧取火,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想起了相比之下富有创造精神的愚公。21
cnjy
com
(5)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答案示例: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重点04】品味语言
1.本文有许多哲理性句子,请你找出几句,说说你对它们的理解。
(1)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明确:在未有人之前,世界因循一定的规律进行创造,人也是世界的创造物之一,人如今所为同样也是创造,和世界的创造所不同的是,我们的创造虽然必须服从世界创造的规律,但也在某种程度上服从着我们自身的意志。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
明确:人是不能离开群体独自成长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注定了他的“社会性”本质,正是如此,一个人的塑成,是集体塑造的力量,“活人塑像”的比喻是极度形象恰当的。
【学习提示】
深入理解文本中的哲理性语句,正是语言运用上的创造,教师可引导学生多加思考,从而体味思想上创造的乐趣。
2.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比喻妙用。
(1)第4段“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这句话怎么理解?
明确:“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给人以警示。
(2)第10段“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这句话怎么理解?
明确:作者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意指当一个人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
创造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带来丰收的成果,带来奋斗的喜悦,带来生存的信念。泰戈尔曾经说:“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谁忽视了人生中的创造,无疑也是对人生的懈怠。
同学们,大家看到了,也听到了许多环境不如我们,健康不如我们,或者和我们一样平凡的人,都创造出了自己的不平凡的人生。所以只要我们有勇气,有自信,敢创造,同样也能书写出属于我们自己精彩的人生篇章。当然,正如陶行知先生在文中所言,除了勇气、自信之外,要创造还得有智慧。而智慧,主要就来源于学习。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好好努力,为将来更好地创造奠定厚实的基础。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塑像(sù?)??遁词(xùn)?
玄奘(zàng)
B.曾参(shēn)??鲁钝(dùn)?
崇拜(chòng)
C.遭遇(zāo)?
喑哑(yǎ)
监牢(jiān)
D.懒惰(duó)?
豢养(huàn)
创伤(chuāng)
2.下列词语中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A.石像?
挥豪?
走头无路
B.封锁??
毕竞?
众叛亲离
C.路径
压榨
杍杍不倦
D.懦夫?
汲取
锲而不舍
3.本文的体裁是(???)
A.记叙文?B.议论文?
4.本文在反驳“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时举了谁的事例(???)
?
A.米开朗基罗???? B.爱迪生   C.玄奘   D.哥伦布?
5.
文学常识填空。
(1)陶行知,安徽歙县人,
家。主要教育思想是“
”,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
(2)罗丹,
(国籍)雕塑家、艺术理论家。代表作有《
》《青铜时代》等。
(3)歌德,
(国籍)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代表作有《
》《少年维特之烦恼》等。
(4)《易经》又称《
》,
家经典之一,相传是周文王(人名)在狱中所作。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择校就是在教育资源不够均衡的情况下,选择上一所好的学校。这种现象在小学升初中显得尤其突出。由于教育水平的差异,很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在本学区内上初中,都希望孩子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这样就造成了教育水平比较高的初中成为择校的热门。
材料二:一些家长不惜拼钱、拼人脉进行择校。为了在好学校“抢”得“一席之位”,大量孩子就会为升入优质初中而报班补课、考试拿证,一些课外培训因此甚嚣尘上,一些孩子也因此身心俱疲、厌学。“择校”使一些学校“人满为患”,一些学校“少人问津”,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钱择校”“权择校”更带来了“教育不公”“教育腐败”等问题。
材料三:在13亿人口的中国,没有哪件事像义务教育一样牵动每个家庭的心,人民群众希望接受更公平、更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如何破解“择校”难题?“就近入学”是一直强调的举措。今年年初,教育部就印发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如今又聚焦19个“义务教育招生入学问题”更受关注的大城市,明确要求制定完善的规范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方案。
(1)阅读上述三则材料,简要概括“破解择校,就近入学”的三点好处。
(2)根据材料三续写下句,破解“择校”难题。(要求:句式相同,字数相等)
上句:倾财力择学校家长无奈
下句: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7.
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
B.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C.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D.点滴的创造像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沿石。
8.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的写作顺序是先确立中心论点,再反驳错误观点。
B.本文在反驳“年纪太小,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时举了爱迪生的事例,反驳“走投无路,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时举了玄奘和哥伦布的事例。21
cnjy
com
C.本文在反驳“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时举了米开朗基的事例。
D.作者反驳了五种错误观点:①环境平凡;②生活单调;③年纪太小;④太无能了;⑤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
9.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问题。
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但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慧能,传了黄梅的教义。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可见无能也是借口。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过来。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罗丹说:“恶是枯干。”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1)作者反驳了哪几种错误观点?www.21-cn-jy.com
(2)文中划线的词语如何理解?
(3)如何理解“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句话?
(4)“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过来。”这是什么意思?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提问”与“回答”
①故事说,两个孩子给孔圣人提出了一个问题,问他为什么早晨的太阳大如磨盘,离得近,却不热;中午的太阳小如盘子,离得远,却那么热,这是为了什么?孔圣人瞠目结舌,无以答对。
②这样,就有了一个可爱的提问与尴尬的回答的场面,极其生动有趣地出现在我们面前。这种场面,连圣人都会遇到,就更不用说普通的凡夫俗子了。
③“提问”是求知的重要方式,孩子们总是以提问的方式获得知识,所以就有了一套名叫《十万个为什么》的丛书,成了青少年益智的读物。
④“回答”,却并不简单,即使饱学之士也不敢说能答全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于是也就有伟人说:一个傻子提了问题,一百个聪明人都回答不了。
⑤但不管能不能回答得了,人群中总有爱提问的与爱回答的两种人存在。
⑥提问的前提是置自己于“无知”的位置上。孩子敢于提问,是他们毫不掩饰自己的无知,甚至那乐趣正在无知之中。
⑦一当了“知识”分子,骂人最恶毒的话恐怕无过于“无知”二字;最怕被人骂的话,也无过于这二字。如有人被骂了“无知”,就会觉得是最大的侮辱,如同掘了祖坟,由此,也许会引起没完没了的官司,没准最后会断了交往。
⑧人是从孩子长大的,这就决定了人是从无知处起步的。人又非生而知之,后天所学,难免有学问不到的地方。
⑨孔子是圣人,种庄稼种菜,就不如老农,在这一方面自然是无知。
⑩鲁迅回想自己和不识字的农村孩子闰土在一起,听他讲了很多新鲜的故事和生活,显示了城镇孩子对农村生活的无知。
?许多大学问家,都不是因为无所不知而名世,恰恰是到了晚年,仍哀叹世界上还有许多东西自己不知道,表现出对知识追求的不倦精神。
?这其间,当然有他们的谦逊,表现出良好的学风与品德,但也确实是他们悟出了人生与世界的深刻关系。生有涯,学无涯;人如沧海之一粟,一粟何以能尽知沧海。这么说,“无知”是人生之必然,且永远在这方面或那方面处于“无知”状态。
?如此看来,人得保持一种“无知感”,这样才会去探索新的领域,掌握新的知识。这种“无知感”的宝贵,几乎像“饥饿感”对于厌食者。
?英国著名的散文家罗伯特·林德就写过一篇《无知的乐趣》的散文。为了弄清布谷鸟的生活习性,他像孩子一样观察布谷鸟,他从中体验到“博物学家的幸福在某种程度上也依靠他的无知,无知给他留下这类新天地任他去征服”。这位罗伯特·林德由此还引申出做学问的道理:“迅速逃到无知中去追求知识。”他断然认为?那种把无知的巨大乐趣换成“回答问题的乐趣”,这种人“已经在开始僵化”。
?圣人,害怕好为人师,故不耻下问,且“每事问”。既非圣贤,只为了不“僵化”,我们也该有一种孩子的心态,常常保持自己的“无知感”,不要总想“回答”世界,当了蹩脚的“回答者”。
(1)文章开头,记述两小儿向孔子提问之事,其目的是(???)
A.说明孔圣人无以答对,也是个无知的人。
B.引出本文的论题──“提问”与“回答”。
C.表明尴尬的回答场面,连圣人都会遇到。
D.列举事实,证明了提问是孩子们求知的重要方式。
(2)第⑨-⑩段列举孔子和鲁迅的例子,要证明的观点是:??
(3)作者在分析“提问”与“回答”二者的关系时,他的观点是:?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11.(2020·湖南长沙中考)假设你是辩论赛的主持人,请你依据下面的安排表,对辩论流程进行介绍。
环节
主要任务
辩手分工
时长
①立论
正面论述己方观点
正方一辩?反方一辩
双方各不超过3分钟
②攻辩
质疑对方观点,回答对方提问
正方二辩?反方二辩
双方各不超过3分钟
③自由辩论
轮流发言,强调己方观点,反驳对方观点
正方?反方
双方各不超过3分钟
④总结陈词
对辩论进行总结
正方三辩?反方三辩
双方各不超过3分钟
要求:①信息准确、有效;②顺序正确,条理清晰;③语言明确、得体;④语言简练,不超过150个字。
目标导航
知识精讲
重点梳理
能力拓展
分层提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1课
创造宣言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知识与能力1.掌握“崇拜、伤痕、中伤”等字词的音形义。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重点)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1.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方法。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大量排比句的运用及作用。3.领会自信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教学难点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作者简介】
陶行知(1891-1946),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推行平民教育。“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1934年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一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知识链接】
八大山人
朱耷(1626-约1697),清初画家。南昌(今属江西)人。明宁王朱权后裔。明亡,一度为僧,又当道士,在南昌建青云谱道院。有雪个、个山、人屋、八大山人等别号。擅画水墨花卉禽鸟,笔墨简括凝练,形象夸张;亦写山水,意境冷寂。所画鱼鸟每作“白眼向人”的情态,署款八大山人。他的绘画技法,对后来的写意画影响很大。工书法,行楷21世纪教育网羲之,纯朴圆润,自成一格。
《安魂曲》
安魂曲
作于1791年,是莫扎特最后的作品。
直到去世,莫扎特也没能完成这部富于人道主义色彩的作品,最终由他的学生苏斯迈尔根据他留下的手稿续完。莫扎特一生直到穷极潦倒之时,在他的音乐中也一直没有痛苦,而只有纯净的欢乐。这部临终前的作品仍是如此,只有那种天国的光芒照耀着他的感觉。
曾参
曾参(前505年一前463年),字于舆,生于鲁国南武城
(今山东嘉祥人)。曾参16岁拜孔子为师。由于他刻苦好学,造诣很深,成为孔子的得意门生。他著有《大学》,《孝经》两书,被后世视为儒家经典,尊其为“宗圣”,“述圣”。曾参传业于子思,子思传业于孟子,形成著名的“思孟学派”。
【基础知识】
1.读准字音
崇拜(chóng)
伤痕(hén)
中伤(zhòng)
塑像(sù)
遁词(dùn)
哑口无言(yǎ)
鲁钝(dùn)
自暴自弃(qì)
走投无路(tóu)
玄奘(zàng)
懦夫(nuò)
屋檐(yán)
樵夫(qiáo)
豢养(huàn)
陡然(dǒu)
烟囱(cōng)
繁殖(zhí)
灌溉(guàn)
中伤(zhòng)
恶语伤人(è)
调查(diào)
中间(zhōng)
恶心(ě)
调整(tiáo)
2.词语释义
中伤:诬陷或恶意造谣,旨在毁坏人的名誉。
画龙点睛: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遁词:指理屈词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
鲁钝:愚笨,不敏锐。
哑口无言: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哑口:像哑巴一样。
道统:是儒家传道系统的一种说法。
自暴自弃:
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暴:糟蹋、损害;弃:鄙弃。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已到绝境。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投:投奔。
众叛亲离:众人反对,亲人背离。形容完全孤立。叛:背叛;离:离开。
懦夫:软弱无所作为的人。
【重点01】整体感知
1.思考本文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哪种表达方式为主。
明确:议论和叙述两种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本文是一篇议论文。
2.给文章分层,并概括层意,从而理清文本的议论思路。
第一部分(1—4):用不同的人创造出不同的崇拜者,引出教育者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要以集体之力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或彼此崇拜的活人,明确何谓“创造”。【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第二部分(5—11):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批评了一些人的错误看法,指出“处处”“天天”“人人”皆可创造。
第三部分(12—15):有了人人都能创造的信念之后,还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能像东山樵夫那样因循守旧,要让创造之神常住心中。21·世纪
教育网
第四部分(16):引用罗丹的话发出创造宣言,激励人们用自己的“汗”“血”“热情”去创造。
【重点02】研读分析
阅读第一部分,回答问题
1.作者是怎样明确“创造”的实质的?请结合第一部分做简要说明。
明确:作者借美术家罗丹创造自己崇拜的石像,明确创造的实质就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并以教育者要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创造值得自己崇拜或互相崇拜的人为例说明“创造”的实质。
阅读第二部分,回答问题
2.联系本单元前面三篇课文,思考课文第二部分的论证方式与哪一篇相同。
明确: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相同,通过驳论达到立论的目的。
3.作者在第二部分中批驳了哪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明确:作者所批驳的“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是:①环境太平凡;②生活太单调;③年纪太小;④太无能;⑤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21
cnjy
com
4.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这样批驳有什么好处?最终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作者主要运用典型事例结合名言警句讲道理来进行批驳。列举的典型事例具有说服力,道理又讲得充分,澄清了人们的错误认识,自然驳倒对方观点。【出处:21教育名师】
得出的结论是: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阅读第三及第四部分,回答问题。
5.用一句话概括第三部分的内容。
明确:东山樵夫只见茅草,不见树苗,把树苗与茅草一起焚烧,毁掉了原本能长成参天大树的树苗。
6.写东山樵夫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这是比喻论证,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从反面论述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一观点。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7.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呢?
明确: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21·cn·jy·com
【重点03】重难突破
(1)第一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作者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
答案示例:美术家(罗丹)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作者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学生先生合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2-1-c-n-j-y
(2)第二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答案示例:八大山人朱耷挥毫画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法国企业家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不识字的惠能据说本是目不识丁的樵夫,偶听人讲经,顿悟佛理,后来成为禅宗的南宗开创者;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版权所有:21教育】
作者用这些例子来驳斥五个错误观点:①环境平凡不能创造,②生活单调不能创造,③年纪大小不能创造,④太无能了不能创造,⑤陷入绝境不能创造。21
cnjy
com
说明处处都需要创造,天天都有创造的机会,人人都可以创造。这种论证方法是驳论文章的写法。?
(3)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哪些句子明显表明了作者的感情?
答案示例:作者渴望创造,热切呼唤“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4)东山樵夫的故事是怎样的?这个人物还让你想到谁?这个故事说明什么?
答案示例:他将泰山的茅草连同树苗带回家里焚烧取火,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想起了相比之下富有创造精神的愚公。
(5)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答案示例: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重点04】品味语言
1.本文有许多哲理性句子,请你找出几句,说说你对它们的理解。
(1)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明确:在未有人之前,世界因循一定的规律进行创造,人也是世界的创造物之一,人如今所为同样也是创造,和世界的创造所不同的是,我们的创造虽然必须服从世界创造的规律,但也在某种程度上服从着我们自身的意志。
(2)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
明确:人是不能离开群体独自成长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注定了他的“社会性”本质,正是如此,一个人的塑成,是集体塑造的力量,“活人塑像”的比喻是极度形象恰当的。
【学习提示】
深入理解文本中的哲理性语句,正是语言运用上的创造,教师可引导学生多加思考,从而体味思想上创造的乐趣。
2.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比喻妙用。
(1)第4段“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这句话怎么理解?www-2-1-cnjy-com
明确:“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给人以警示。
(2)第10段“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这句话怎么理解?
明确:作者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意指当一个人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
创造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带来丰收的成果,带来奋斗的喜悦,带来生存的信念。泰戈尔曾经说:“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谁忽视了人生中的创造,无疑也是对人生的懈怠。
同学们,大家看到了,也听到了许多环境不如我们,健康不如我们,或者和我们一样平凡的人,都创造出了自己的不平凡的人生。所以只要我们有勇气,有自信,敢创造,同样也能书写出属于我们自己精彩的人生篇章。当然,正如陶行知先生在文中所言,除了勇气、自信之外,要创造还得有智慧。而智慧,主要就来源于学习。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好好努力,为将来更好地创造奠定厚实的基础。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塑像(sù?)??遁词(xùn)?
玄奘(zàng)
B.曾参(shēn)??鲁钝(dùn)?
崇拜(chòng)
C.遭遇(zāo)?
喑哑(yǎ)
监牢(jiān)
D.懒惰(duó)?
豢养(huàn)
创伤(chuāng)
1.A
【解析】遁词(dùn)
2.下列词语中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A.石像?
挥豪?
走头无路
B.封锁??
毕竞?
众叛亲离
C.路径
压榨
杍杍不倦
D.懦夫?
汲取
锲而不舍
2.D
【解析】A.
挥豪—挥毫
走头无路—走投无路;B.
毕竞—毕竟;C.
杍杍不倦—孜孜不倦。
3.本文的体裁是(???)
A.记叙文?B.议论文?
3.B
4.本文在反驳“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时举了谁的事例(???)
?
A.米开朗基罗???? B.爱迪生   C.玄奘   D.哥伦布?【来源:21cnj
y.co
m】
4.A
5.
文学常识填空。
(1)陶行知,安徽歙县人,
家。主要教育思想是“
”,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
(2)罗丹,
(国籍)雕塑家、艺术理论家。代表作有《
》《青铜时代》等。
(3)歌德,
(国籍)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代表作有《
》《少年维特之烦恼》等。
(4)《易经》又称《
》,
家经典之一,相传是周文王(人名)在狱中所作。
5.(1)教育
生活教育
(2)法国
思想者
(3)德国
浮士德
(4)周易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择校就是在教育资源不够均衡的情况下,选择上一所好的学校。这种现象在小学升初中显得尤其突出。由于教育水平的差异,很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在本学区内上初中,都希望孩子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这样就造成了教育水平比较高的初中成为择校的热门。
材料二:一些家长不惜拼钱、拼人脉进行择校。为了在好学校“抢”得“一席之位”,大量孩子就会为升入优质初中而报班补课、考试拿证,一些课外培训因此甚嚣尘上,一些孩子也因此身心俱疲、厌学。“择校”使一些学校“人满为患”,一些学校“少人问津”,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钱择校”“权择校”更带来了“教育不公”“教育腐败”等问题。
材料三:在13亿人口的中国,没有哪件事像义务教育一样牵动每个家庭的心,人民群众希望接受更公平、更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如何破解“择校”难题?“就近入学”是一直强调的举措。今年年初,教育部就印发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如今又聚焦19个“义务教育招生入学问题”更受关注的大城市,明确要求制定完善的规范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方案。
(1)阅读上述三则材料,简要概括“破解择校,就近入学”的三点好处。
(2)根据材料三续写下句,破解“择校”难题。(要求:句式相同,字数相等)
上句:倾财力择学校家长无奈
下句:
6.(1)①减轻学生压力;②体现教育公平或拒绝腐败;③减少教育资源浪费。
(2)定措施近入学政府监管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7.
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
B.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C.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D.点滴的创造像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沿石。
7.C
【解析】A.排比;B.反问;D.比喻。
8.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的写作顺序是先确立中心论点,再反驳错误观点。
B.本文在反驳“年纪太小,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时举了爱迪生的事例,反驳“走投无路,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时举了玄奘和哥伦布的事例。
C.本文在反驳“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时举了米开朗基的事例。
D.作者反驳了五种错误观点:①环境平凡;②生活单调;③年纪太小;④太无能了;⑤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www.21-cn-jy.com
8.
A 【解析】A项说法错误。本文用了驳论文“先破后立”的写法,先通过事例论证批驳错误观点,再在此基础上阐明自己的正确观点。
9.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问题。
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但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慧能,传了黄梅的教义。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可见无能也是借口。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过来。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罗丹说:“恶是枯干。”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1)作者反驳了哪几种错误观点?
(2)文中划线的词语如何理解?
(3)如何理解“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句话?
(4)“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
才变得过来。”这是什么意思??
9.(1)一是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另一个是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
【解析】第1、2段各反驳了一种错误观点。
(2)被我们认为“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的终归获得了成功。
【解析】通过玄奘、哥伦布、莫扎特身处困境但仍取得成功的事实有力地反驳了“走投无路,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用“毕竟”一次点出他们成功的不易,引出下文“要开出一条生路”,必须有智慧、信念和一种大无畏的精神。
(3)只要有勇气,我们即使身陷绝境也能创造出一片天地。
【解析】这是一个过渡句,借歌德的话来论述玄奘、哥伦布、莫扎特最终成功是因为他们有勇气继续创造,点出了创造的重要性。
(4)引用古语说明要走出绝境,获得成功,就要“变”,这里的“变”指的就是“创造”,而创造则需要智慧、勇敢和坚定的信念。
【解析】这句是对上文引用事例的理论论证和总结,一方面强调了“创造”的重要性,另外也点出了在“走
投无路”时如何创造。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提问”与“回答”
①故事说,两个孩子给孔圣人提出了一个问题,问他为什么早晨的太阳大如磨盘,离得近,却不热;中午的太阳小如盘子,离得远,却那么热,这是为了什么?孔圣人瞠目结舌,无以答对。
②这样,就有了一个可爱的提问与尴尬的回答的场面,极其生动有趣地出现在我们面前。这种场面,连圣人都会遇到,就更不用说普通的凡夫俗子了。
③“提问”是求知的重要方式,孩子们总是以提问的方式获得知识,所以就有了一套名叫《十万个为什么》的丛书,成了青少年益智的读物。21cnjy.com
④“回答”,却并不简单,即使饱学之士也不敢说能答全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于是也就有伟人说:一个傻子提了问题,一百个聪明人都回答不了。
⑤但不管能不能回答得了,人群中总有爱提问的与爱回答的两种人存在。
⑥提问的前提是置自己于“无知”的位置上。孩子敢于提问,是他们毫不掩饰自己的无知,甚至那乐趣正在无知之中。
⑦一当了“知识”分子,骂人最恶毒的话恐怕无过于“无知”二字;最怕被人骂的话,也无过于这二字。如有人被骂了“无知”,就会觉得是最大的侮辱,如同掘了祖坟,由此,也许会引起没完没了的官司,没准最后会断了交往。
⑧人是从孩子长大的,这就决定了人是从无知处起步的。人又非生而知之,后天所学,难免有学问不到的地方。
⑨孔子是圣人,种庄稼种菜,就不如老农,在这一方面自然是无知。
⑩鲁迅回想自己和不识字的农村孩子闰土在一起,听他讲了很多新鲜的故事和生活,显示了城镇孩子对农村生活的无知。
?许多大学问家,都不是因为无所不知而名世,恰恰是到了晚年,仍哀叹世界上还有许多东西自己不知道,表现出对知识追求的不倦精神。
?这其间,当然有他们的谦逊,表现出良好的学风与品德,但也确实是他们悟出了人生与世界的深刻关系。生有涯,学无涯;人如沧海之一粟,一粟何以能尽知沧海。这么说,“无知”是人生之必然,且永远在这方面或那方面处于“无知”状态。
?如此看来,人得保持一种“无知感”,这样才会去探索新的领域,掌握新的知识。这种“无知感”的宝贵,几乎像“饥饿感”对于厌食者。
?英国著名的散文家罗伯特·林德就写过一篇《无知的乐趣》的散文。为了弄清布谷鸟的生活习性,他像孩子一样观察布谷鸟,他从中体验到“博物学家的幸福在某种程度上也依靠他的无知,无知给他留下这类新天地任他去征服”。这位罗伯特·林德由此还引申出做学问的道理:“迅速逃到无知中去追求知识。”他断然认为?那种把无知的巨大乐趣换成“回答问题的乐趣”,这种人“已经在开始僵化”。
?圣人,害怕好为人师,故不耻下问,且“每事问”。既非圣贤,只为了不“僵化”,我们也该有一种孩子的心态,常常保持自己的“无知感”,不要总想“回答”世界,当了蹩脚的“回答者”。
(1)文章开头,记述两小儿向孔子提问之事,其目的是(???)
A.说明孔圣人无以答对,也是个无知的人。
B.引出本文的论题──“提问”与“回答”。
C.表明尴尬的回答场面,连圣人都会遇到。
D.列举事实,证明了提问是孩子们求知的重要方式。
(2)第⑨-⑩段列举孔子和鲁迅的例子,要证明的观点是:??
(3)作者在分析“提问”与“回答”二者的关系时,他的观点是:?21教育网
10.(1)B?【解析】议论文的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文章是通过故事的方式提出论题,形象生动。?
(2)人非生而知之,后天所学,难免有学问不到的地方。
【解析】这里是通过例证法来论证论点。?
(3)不要总想?“回答”,而应常“提问’,保持自己的无知感。?
【解析】作者通过事例论证和理论论证是为了说明?“无知感”的宝贵。
11.(2020·湖南长沙中考)假设你是辩论赛的主持人,请你依据下面的安排表,对辩论流程进行介绍。
环节
主要任务
辩手分工
时长
①立论
正面论述己方观点
正方一辩?反方一辩
双方各不超过3分钟
②攻辩
质疑对方观点,回答对方提问
正方二辩?反方二辩
双方各不超过3分钟
③自由辩论
轮流发言,强调己方观点,反驳对方观点
正方?反方
双方各不超过3分钟
④总结陈词
对辩论进行总结
正方三辩?反方三辩
双方各不超过3分钟
要求:①信息准确、有效;②顺序正确,条理清晰;③语言明确、得体;④语言简练,不超过150个字。
11.示例: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本次辩论赛的主持人,辩论赛的辩论流程是:立论,正方一辩和反方一辩,主要任务是正面论述己方观点;攻辩,正方二辩和反方二辩要质疑对方观点,回答对方提问;自由辩论。正方和反方辩手自动轮流发言,强调己方观点,反驳对方观点;总结陈词,双方三辩,对辩论进行总结。以上各项双方各不超过3分钟。2·1·c·n·j·y
目标导航
知识精讲
重点梳理
能力拓展
分层提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